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4743)
2023(7132)
2022(6168)
2021(5671)
2020(4471)
2019(9981)
2018(10014)
2017(18343)
2016(10133)
2015(11174)
2014(10943)
2013(10292)
2012(9212)
2011(8353)
2010(8573)
2009(7927)
2008(7385)
2007(6427)
2006(5713)
2005(5047)
作者
(28246)
(23342)
(23202)
(22249)
(14857)
(11387)
(10610)
(9134)
(8878)
(8427)
(8014)
(7936)
(7572)
(7207)
(7152)
(7108)
(7030)
(6795)
(6730)
(6713)
(5817)
(5562)
(5488)
(5394)
(5291)
(5212)
(5131)
(5082)
(4712)
(4676)
学科
(35560)
经济(35523)
管理(24963)
(20061)
(15278)
企业(15278)
中国(13768)
土地(11316)
(11107)
(10930)
方法(10019)
地方(9759)
数学(8012)
数学方法(7873)
业经(7817)
(7805)
农业(7377)
环境(7248)
理论(7191)
城市(7112)
(6517)
(6087)
(5915)
贸易(5911)
资源(5760)
(5626)
问题(5521)
(5517)
经济学(5456)
教学(5212)
机构
学院(134220)
大学(128588)
研究(46258)
管理(46248)
(45458)
经济(43953)
理学(38608)
理学院(37991)
管理学(37121)
管理学院(36874)
中国(35538)
科学(31544)
(29302)
(24009)
(23930)
(22234)
研究所(21612)
中心(21579)
(21314)
业大(20975)
(20518)
师范(20336)
农业(19006)
(18241)
北京(17934)
(17913)
技术(16667)
财经(16624)
(16039)
师范大学(16020)
基金
项目(89456)
科学(69466)
研究(65741)
基金(62107)
(55239)
国家(54793)
科学基金(46454)
社会(39660)
社会科(37364)
社会科学(37353)
(36375)
基金项目(33333)
(30879)
自然(30761)
教育(30116)
自然科(29969)
自然科学(29966)
自然科学基金(29335)
编号(28942)
资助(23827)
成果(22152)
重点(20797)
课题(20550)
(20339)
(18334)
(17945)
(17378)
创新(17169)
科研(16729)
计划(16545)
期刊
(57377)
经济(57377)
研究(37885)
中国(32345)
(22237)
科学(21220)
学报(20644)
教育(18283)
(17004)
管理(15632)
农业(15043)
大学(14483)
学学(13497)
业经(11538)
技术(11473)
资源(10106)
(9604)
金融(9604)
问题(8660)
经济研究(8365)
图书(7862)
(7703)
城市(7632)
(7620)
财经(7062)
现代(6914)
职业(6814)
(6811)
国土(6432)
(6269)
共检索到20442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土地科学  [作者] 柯锐鹏  张宇  章文  
研究目的:探讨城市陆地交通系统对土地利用的时空影响,并提出协调交通发展与土地利用的一些建议。研究方法:以广州番禺地区为例,利用GIS和RS技术,重点剖析城市陆地交通对城市扩张、城市土地价格、城市土地开发强度以及城市土地利用空间格局的变化驱动作用。研究结果:城市陆地交通的发展能造成土地利用的快速变化,能够加快沿线土地的开发利用,改变沿线土地的利用状况,使沿线土地价格升高,并改变用地结构,最终导致城市沿着主要交通干道向郊区蔓延。研究结论:陆地交通是城市土地利用变化的一个重要驱动因素。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付超  于贵瑞  方华军  王秋凤  
准确估计土地利用/覆被变化(LUCC)对陆地生态系统碳收支的影响已成为当前全球变化和全球碳循环研究的重点内容。本文通过文献调研和数据的整合分析方法总结讨论了近年来中国区域LUCC时空特征及其对陆地碳收支影响,为合理评价中国区域陆地碳平衡以及确定未来研究发展方向提供参考。已有大量研究对近年来中国区域LUCC主要特征进行了探讨,并分别利用卫星遥感方法和IPCC清单法对中国区域陆地碳源汇影响进行了评估。结果表明,目前全国土地利用活动,特别是农林活动正对陆地生态系统碳收支产生了比较显著的积极作用,但基于以上两种方法的研究结论之间差异很大,反映出中国LUCC导致陆地碳收支变化的评估结果仍存在着较大的不确定性。通过分析认为,中国未来的研究工作应着重于发展和利用基于土地利用相互转化面积的计量方法,以提高对中国区域LUCC导致陆地碳收支变化评估的准确性。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王雪微  王士君  宋飏  冯章献  
利用长春市1995、2005和2009年遥感影像图及相关统计数据,通过GIS空间分析及SPSS统计分析方法,总结14年长春市交通演变规律以及三个时间段内土地利用类型变化特征,并进一步分析长春市交通与土地利用时空变化关系。研究认为:11995—2009年交通对城市土地扩展具有一定的制约作用,便利的交通条件为生产要素的外迁以及建设用地的扩张提供良好的基础环境;2沿交通干线建设用地与耕地扩张呈现明显的廊道效应,城市建设用地的扩张和耕地的流失与交通线的距离关系越来越密切,距交通沿线距离越近,建设用地所占比重逐渐增加,反之建设用地所占比重逐渐减少;3长春市建设用地的扩张主要沿对外交通和城市主干道发展,交通干线成为建设用地的主要扩展轴。交通要素成为城市土地利用变化的一个重要驱动因子。交通干线不断延伸,造成建设用地盲目扩张,耕地逐渐流失。因此,长春市未来发展中应适当优化城市交通建设格局,稳定土地利用时空变化速率,以推动城市实现可持续发展。
[期刊] 国土资源科技管理  [作者] 黄宝华  周利霞  张兴国  
通过FIUS模型模拟烟台2030年土地利用类型分布情况,其中各土地利用类型适宜性符合烟台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19—2035年)提出的中心城区“一核两翼三板块、一线八廊多组团、一横两纵多中心”格局建设。FIUS模型能够较好地模拟预测未来土地利用类型发展情况。2020—2030年耕地、林地、草地面积持续减少,耕地主要转向人造地表和草地,林地主要转向草地,草地主要转向林地和耕地。湿地和人造地表明显增加,裸地小幅增加,湿地主要是水体转入,人造地表主要是耕地转入。烟台市高固碳量值分布区域主要为森林地区,中值区域分布较广,低值区域主要分布在沿海城市地区。2030年相较于2020年变化不大,固碳量变化较大区域主要为城区向外扩张造成其他土地利用类型转化为建设用地而导致的固碳量下降。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揣小伟  黄贤金  郑泽庆  张梅  廖启林  赖力  卢俊宇  
土地利用变化是影响陆地生态系统碳储量变化的重要驱动因素,目前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土地利用变化对单一生态系统的影响,如土壤生态系统、森林生态系统、农地、草地生态系统等,本文以江苏省为研究区域,综合考虑了整个生态系统来探讨土地利用变化对碳储量的影响。文中涉及到的数据包括土地利用数据、土壤数据、植被数据。利用ArcGIS9.3分析1985到2005年江苏省土地利用变化,根据不同的方法,分别计算了江苏省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土壤碳储量和植被碳储量,并分析其对土地利用变化的影响,主要结论如下:①江苏省陆地生态系统总碳储量为975.72Tg,其中土壤碳储量为922.03Tg,占有机碳总储量的94.5%,土壤平均...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郭晓敏  揣小伟  张梅  梁华石  李建豹  左天惠  
扬子江城市群是江苏省城市化进程最快,土地利用变化最明显的区域。研究该地区地利用变化及其对陆地生态系统有机碳储量的影响,对江苏省低碳土地利用研究具有重要意义。该文利用五期30 m土地利用栅格数据、土壤样点数据、林地植被清查数据、农作物数据以及经验数据,分析了1995~2015年扬子江城市群土地利用时空变化、核算了其对有机碳储量的影响。主要结果如下:(1) 1995~2015年间,扬子江城市群约有15. 90%的土地发生了转移,其中,耕地作为主要的转出者,建设用地作为主要的转入者,耕地转移为建设用地的面积约为4 161. 78 km~2,占扬子江城市群耕地转出面积的85. 86%,是主要的土地转移类型;(2) 1995~2015年间,由于土地利用类型转移变化,扬子江城市群有机碳储量总量减少了472. 63×10~4t,其中土壤有机碳储量总量增加110. 28×10~4t,植被碳储量总量减少582. 91×10~4t;(3)建设用地占用耕地是区域有机碳储量减少的主要原因,导致有机碳储量减少406. 40×10~4t,占整个区域有机碳储量减少总量的85. 99%;(4)未来扬子江城市群可通过增加生态用地、控制建设用地、优化土地利用结构,提高区域碳储量,减少对陆地生态系统碳平衡的扰动。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许炎  黄富民  
城市土地利用与交通之间存在相互推动、相互制约的关系。文章从交通与土地利用的互动关系着手,从交通容量限制的角度出发,对城市交通与城市土地利用相互适应关系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一种基于交通容量约束下的城市规划方法,应用结果表明该方法强化了土地利用与交通系统之间的相互关系,并能够有效反映交通容量对土地开发强度的影响。
[期刊] 中国土地科学  [作者] 王群  王万茂  
研究目的:通过对近30年来中国学术界关于土地利用结构研究文献的归纳与整理,分析下一步需深入研究的方向和问题。研究方法:文献梳理法。研究结果:(1)土地利用数量结构的优化目标选择与优化方法应用等方面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2)土地利用空间布局的理论与方法方面研究显现薄弱。研究结论:(1)加强土地利用类型转换机理研究;(2)加强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多目标协同的研究,特别是其协同评价标准研究;(3)强化GIS技术在土地利用数量结构与空间布局并重的应用研究。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曹小曙,杨帆,阎小培  
本文从广州市交通与土地利用现状入手 ,分析了广州市城市交通的发展及运输结构。在对城市总体土地利用状况描述的基础上 ,探讨城市交通土地利用现状。在此基础上分析广州城市交通与土地利用的互动关系 ,及目前城市交通与土地利用存在的主要问题 ,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之一为土地利用规划与城市交通规划一体化。
[期刊] 中国土地科学  [作者] 杨勇  郎永建  
研究目的:比较分析经济开放条件下,内陆地区与沿海地区城镇化对土地利用效率的影响及机制的差异性。研究方法:在对国内外关于城镇化与土地利用关系的相关文献述评的基础上,以重庆40个区县为例,通过对其城镇化水平、开放度、技术水平、区位指数及城镇建设用地综合效率进行测算,采用多元回归方法实证分析了各区县在开放条件下城镇化对土地利用效率的影响及机制。研究结果:(1)区位因素并不像在沿海地区一样对土地利用效率起显著性作用;(2)土地利用效率高低严重依赖于物质资本投入密度,而不是人力资本的投入密度;(3)极低的人力资本积累和大量缺乏训练的劳动力涌入城市,降低了城市土地的利用效率并因此提高了整个经济系统的脆弱性...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郭程轩  徐颂军  巫细波  
土地利用变化驱动力的空间差异对于揭示土地利用变化的方向性和结构性差异及其形成机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文章基于地统计学原理,运用遥感、GIS和变异函数等方法研究了佛山市土地利用变化驱动力的时空分异性。结果表明,不同时期佛山市土地利用变化驱动力具有显著的空间分异。从1991年到2005年,佛山市土地利用驱动力因子总体上呈多样化不断增长的态势,土地利用驱动力的程度和强度加大;空间分布由中心区向北和向西呈现连片式扩展,向南呈现跳跃式延伸;土地利用变化受自然因素驱动程度下降,受人类活动驱动程度增强,土地利用变化的结构性降低,随机性增大,表现出较大的不稳定性。1991年到2003年,以人类活动为主的土地利用变化驱动力的主导性由单一方向转变为互相垂直的双方向;2003年到2005年,佛山市土地利用驱动力分异呈现出多极主导的集聚式、组团式分布格局。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罗罡辉  李贵才  
本文基于城市社会学的视角,通过理论假设、调查问卷和构建结构方程模型实证等方法,研究了北京、上海、深圳、广州四个城市新移民的自身价值观、生活方式和城市土地利用的关系。分析结果表明,移入城市生活的居民其自身价值观会有所改变,价值观的改变对生活方式、城市土地利用行为产生了正向的影响,生活方式与城市土地利用密切关联。因此,本文认为增加公共政策的人本关怀和正向引导积极的城市生活方式,对于优化城市土地利用结构至关重要。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陈浮  陈刚  包浩生  彭补拙  
利用多期遥感影像 ,对土地利用进行了测量。再运用GIS软件进行空间叠加求得研究区土地利用变化的转移矩阵 ,分析马山区11年来土地利用变化的空间过程。结果表明 :1988~1998年之间农业景观为主的农田、林地显著减少 ,城镇沿公路迅速向外扩张 ,旅游度假区沿湖岸不断扩大且呈集中化趋势。这一变化趋势的驱动力是旅游为主的第三产业迅速发展、外资大量涌入、城镇人口增长和农副产品的价格波动。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柳青  
本文在掌握中国城市化加速过程中土地利用现状及其趋势的基础上,分析城乡结合部土地的开发利用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如农业用地和非农业用地矛盾突出,耕地资源迅速减少,土地浪费和污染现象严重等。针对城乡结合部土地利用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措施:集约利用土地,实现土地的可持续利用;明确土地权属,综合整治环境污染;合理规划土地利用,加强土地执法监督;控制人口流量,严格保护耕地;科学制定城市土地利用规划,以此来完善城乡结合部的土地利用。
[期刊] 国土资源科技管理  [作者] 袁磊  杨昆  赵俊三  
为促进云南省未来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基于全域宏观尺度视角,以1999—2008年土地利用更新调查数据和社会经济统计数据,采用多种LUCC分析模型和数理统计分析方法,对10年期土地利用变化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研究期内是云南省土地利用快速变化期,园地、交通水利设施用地、居民点及独立工矿用地年均增长速率最快,分别达2.92%、2.78%和1.36%;其次是耕地和未利用地快速减少,年均减少速率分别为0.55%和0.47%,其中耕地大量转为园地、林地和建设用地,面积分别为194 257.27 hm2、118 028.67 hm2和58 355.38 hm2;从土地开发利用率看,均值维持在84.73...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