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339)
2023(2010)
2022(1698)
2021(1462)
2020(1141)
2019(2611)
2018(2430)
2017(4400)
2016(2254)
2015(2526)
2014(2386)
2013(2140)
2012(2057)
2011(1802)
2010(1946)
2009(1734)
2008(1770)
2007(1623)
2006(1535)
2005(1380)
作者
(6278)
(5398)
(5214)
(4922)
(3459)
(2570)
(2374)
(2041)
(1950)
(1914)
(1812)
(1803)
(1749)
(1722)
(1619)
(1555)
(1521)
(1521)
(1517)
(1444)
(1295)
(1290)
(1274)
(1269)
(1257)
(1160)
(1114)
(1087)
(1065)
(1039)
学科
(8316)
经济(8294)
(7036)
(5785)
企业(5785)
管理(5779)
(3162)
中国(3107)
方法(2563)
(2181)
(2060)
数学(2026)
数学方法(1981)
农业(1943)
(1908)
业经(1894)
(1884)
金融(1884)
(1822)
关系(1801)
(1714)
(1689)
贸易(1688)
(1660)
(1598)
银行(1594)
(1591)
环境(1585)
世界(1577)
(1537)
机构
大学(33409)
学院(31776)
(14142)
经济(13890)
研究(13003)
管理(11985)
理学(10201)
理学院(10064)
管理学(9918)
管理学院(9860)
中国(8994)
(7371)
科学(6994)
(6718)
(6286)
研究所(5735)
中心(5686)
财经(5367)
(5050)
师范(5023)
(4947)
(4785)
北京(4780)
(4765)
(4602)
经济学(4472)
师范大学(4251)
财经大学(4091)
业大(4057)
经济学院(3976)
基金
项目(21770)
科学(17539)
研究(16891)
基金(16400)
(15503)
国家(14870)
科学基金(12112)
社会(11360)
社会科(10701)
社会科学(10694)
基金项目(8278)
(7601)
教育(7551)
自然(7167)
自然科(6977)
自然科学(6974)
自然科学基金(6875)
(6847)
资助(6399)
编号(6393)
成果(5839)
(5113)
国家社会(5093)
重点(4964)
(4770)
课题(4553)
(4547)
教育部(4486)
(4480)
(4429)
期刊
(16494)
经济(16494)
研究(10914)
中国(7184)
管理(5117)
学报(5108)
(5102)
科学(5074)
教育(4827)
(4606)
大学(4140)
学学(3778)
农业(3210)
(2771)
金融(2771)
世界(2677)
财经(2661)
经济研究(2473)
(2342)
技术(2316)
业经(2149)
(2139)
问题(2059)
国际(2046)
(1910)
(1908)
论坛(1908)
(1852)
社会(1755)
图书(1754)
共检索到5147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阿拉伯世界研究  [作者] 包澄章  
"东向"外交是阿拉伯国家为适应国际体系转型、国际能源结构调整,转变外交方向以满足国家发展需求的政策取向。拓展与亚洲主要经济体的合作关系、加强互补合作和实现外交平衡是这一政策的主要内容。近年来,在转型动力和改革压力并存的背景下,阿拉伯国家纷纷推出国家中长期发展规划。一方面,亚洲国家的改革与发展经验以及在平衡美国地区影响方面的独特作用为阿拉伯国家深化与亚洲主要经济体的合作提供了机遇;另一方面,阿拉伯国家的政权不安全感使其与亚洲国家的合作逐渐从传统的低政治领域向安全领域适度拓展。中国与阿拉伯国家整体关系的提升,既是中国拓展周边外交战略空间、发展与伊斯兰世界关系的现实需求,也是"一带一路"倡议与阿拉伯国家"东向"外交良性互动的结果。
[期刊] 阿拉伯世界研究  [作者] 孙德刚  武桐雨  
中国与阿拉伯国家依靠政府外交、政党外交、公共外交与民间外交等形式开展全方位合作,并在此基础上构建中阿战略伙伴关系网。中国对阿拉伯国家的政党外交以机制统筹为理念,以中联部为实施主体,以阿拉伯国家政党、政治组织、政治领导人、媒体和智库为合作对象,通过召开中阿政党对话会、签订政党合作备忘录、举办政党研修班、促进政党领导人与青年交流等方式,积极配合中国与阿拉伯国家间的整体交流。中国对阿拉伯国家的政党外交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有机组成部分,促进了中阿加强政治互信、交流治国理政经验、共建"一带一路"和实现民心相通,维护了中国主权、安全与发展利益,推动了阿拉伯国家和平与发展事业,丰富了中国特色政党外交的内涵。
[期刊] 国际贸易  [作者] 佘莉  杨言洪  
在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快速发展的当今世界,阿拉伯国家也设法在这一潮流中努力寻求自己的联合与发展,并通过各种可能的途径发展外向经济,充分利用各自优势,建立起形式多样的对外经济联合体,为本区域和国际经济社会的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期刊] 阿拉伯世界研究  [作者] 丁俊  朱琳  
中国与阿拉伯国家的友好交往与相互合作源远流长,基础深厚。长期以来,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始终是中阿交往合作的主旋律。新时代、新形势下,作为共建“一带一路”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天然合作伙伴,中阿双方秉承友好交往的历史传统,顺应和平发展的时代潮流,共同致力于强化政治互信,完善合作机制,拓展合作领域,丰富合作内涵,建立起“全面合作、共同发展、面向未来”的中阿战略伙伴关系,双方在政治、投资贸易、社会发展、人文交流、和平与安全各领域合作中不断取得丰富成果和显著成就。2022年将要举办的中阿峰会,必将进一步加强中阿战略伙伴关系,推进中阿全面合作进入新的发展阶段。新时代的中阿合作,不仅为中阿两大民族实现复兴的进程注入了强大动力,让两大民族复兴之梦紧密相连,而且为促进南南合作树立了典范,为推进地区治理与全球治理做出了重要贡献。
[期刊] 比较教育研究  [作者] 肖军  王婷钰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海外办学成为德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重要内容,而处在经济社会转型期的阿拉伯国家对高等教育有着迫切的需求,这为双方的教育合作打下了基础,阿拉伯国家因此成为德国海外办学的重点区域。德国大学在该地区设立海外分校、开设联合专业、联合开办大学,其中联合开办大学是德国在该地区海外办学最重要的形式。德国在阿拉伯地区的海外办学有着不同于其他国家的特色,体现出强烈的政治化倾向、分布在经济欠发达国家及新兴市场、带有发展援助性质、专业以工科自然科学为主、并提供海外交流机会。
[期刊] 阿拉伯世界研究  [作者] 赵跃晨   姜文静  
阿拉伯国家能源转型已走到“十字路口”。作为全球能源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阿拉伯国家努力减少对化石能源的依赖,此举既关乎自身前途命运,又牵动着全球能源格局。本文在分析全球能源转型规律和机制的基础上,从“转型意愿”与“转型能力”两个维度分析阿拉伯国家在减少对化石能源依赖过程中步伐不一致的原因。通过数据分析发现,阿拉伯油气出口国的能源转型呈现“进取”和“回流”的趋势,油气进口国呈现“发展”与“滞缓”的趋势。尽管阿拉伯国家由于资源禀赋差异而呈现出不同的转型路径,但其背后的驱动机制却是相似的。只有当“转型意愿”与“转型能力”相匹配时,能源转型才能呈现向好趋势。为验证以上假设,本文选取有代表性的油气出口国和油气进口国进行求异比较研究,相关结果支持以上假设的同时,回溯了阻滞阿拉伯国家构建清洁低碳能源结构的根源,也为中国与阿拉伯国家打造互惠互利、长期友好的能源战略伙伴关系提供理论支撑。
[期刊] 对外经贸实务  [作者] 郭丹丹  
中阿合作论坛成立,为中国与阿拉伯国家能源合作提供明确的合作框架以及良好的外部环境。当前中阿能源合作优势互补显著,在许多能源项目合作上已颇具成效,呈现良好发展态势。然而,由于阿拉伯地区国家数量较多,各国利益协同成本巨大,使得中阿能源合作过程中面临政治、外债偿还、技术开采等风险。因此,本文在分析中阿能源合作现状及面临风险基础上,探讨中阿双方能源合作的推进前景,为加快中阿能源合作进程提供参考借鉴。
[期刊] 阿拉伯世界研究  [作者] 佘纲正  
俄乌冲突以及西方对俄制裁使全球不同地区的安全与发展面临极大的不确定性,特别是在粮食安全和能源价格等方面给阿拉伯世界造成不小的冲击和影响。阿拉伯国家虽然在表态上有所差异,但总体上遵循“不选边站队”的中立原则并实施对冲政策。美俄两国在中东影响力的相对下降、阿拉伯民众对于俄罗斯军事行动与西方“双标”的不满以及这场国际危机在战场内外所呈现的僵持局面,都促使阿拉伯国家拒绝去主动追随冲突中的任何一方。在更宏观的维度上,阿拉伯国家在俄乌冲突中的取向还受到冷战时期经验教训以及数字时代新型大国竞争所带来的观众效应的影响,从而进一步彰显了“中间地带”概念在新时期大国竞争背景下的回归与转型。今后,包括阿拉伯世界在内的新型“中间地带”国家在大国竞争中“左右逢源”的趋势将进一步凸显,在本地区事务中发挥更大影响并成为抵制大国关系重回全面冷战的有力支柱。
[期刊] 国际经济合作  [作者] 麦秀闲  
海湾阿拉伯国家的商事代理制麦秀闲(中国政法大学)亚洲西部的阿拉伯半岛六个阿拉伯国家──沙特阿拉伯。科威特、阿拉伯联合酋长国、巴林、卡塔尔及阿曼,人们统称为“海湾六国”,丰富的石油资源和高消费水平为该地区带来了雄厚的资金财力和广阔的市场,使该地区在当今...
[期刊] 对外经贸实务  [作者] 姜英梅  王晓莉  
阿拉伯国家是指阿拉伯联盟的成员国,主要以阿拉伯民族为主的国家,居民大多信仰伊斯兰教,官方语言为阿拉伯语。目前阿拉伯国家和地区共有22个,主要分布在西亚、北非地区,总面积约1400多万平方公里,人口总数约1.5亿。中国与阿拉伯国家间的友谊源远流长。中国与阿拉伯国家间的相互投资始于20世纪80年代,进入新世纪以来,双边投资持续增长,投资领域不断扩大。中国已与除索马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马鹏程  
随着首届“中阿峰会”和“中海峰会”的举办,中文助力中阿民心相通的作用将更具战略意义。赴阿拉伯国家中文教师是中阿语言文化交流工作的直接承载者,对阿拉伯社会文化的适应是该群体赴任后的首要挑战。本研究结合社会文化适应内外部影响因素和经典量表制定问卷,通过统计分析和访谈揭示了赴阿教师社会文化适应的整体样态、差异性并提出策略建议。具体而言,赴阿教师整体适应情况良好,但跨文化经历和知识技能的缺失使其面临各种困难。教师的适应障碍具有典型的阿拉伯特征,可被归纳为6种类型:社会治理适应、宗教习俗和观念制度适应、交友和自我表露适应、行事风格适应、环境和外出适应、语言和社交适应。在差异性方面,海外工作经历、知识技能、旅居时间的增加对适应状态具有不同程度的积极作用,赴阿教师的社会文化适应存在较大的国别差异和微弱的人口统计学差异。通过区域型师资建设、社会支持网络和专业发展共同体、障碍类型和适应策略、风险管理可进一步促进赴阿教师社会文化适应和专业发展,保障国际中文教育工作的区域化开展。
[期刊] 阿拉伯世界研究  [作者] 蔡翠红  张若扬  
随着大国战略竞争加剧和全球政治多极化发展,海湾阿拉伯国家在全球网络安全治理格局中的地位逐渐不容忽视。本文考察了六个海湾阿拉伯国家在国际网络安全规范之争中的定位及其网络安全治理实践,认为海湾阿拉伯国家选择了一条符合中间地带利益的网络安全治理道路。在国际网络安全治理平台,海湾阿拉伯国家呈现出介于网络大国之间的混合性立场。在国内层面,海湾阿拉伯各国的制度框架为本国国家权力的行使保留了较大灵活性;在区域层面,非正式合作和次国家层面的对话协调机制正成为海湾阿拉伯国家区域网络安全合作的主要形式。对政治、文化和社会安全的考虑,地区竞争和冲突新形式的出现,经济和数字化转型催生的安全漏洞及对网络安全的巨大需求,以及国际层面的联盟关系及其变化,是影响海湾阿拉伯国家在国际网络安全规范之争中立场的重要因素。
[期刊] 中国卫生经济  [作者] 郝寿昌  
海湾阿拉伯国家(沙特阿拉伯、科威特、卡塔尔、阿拉伯联合酋长国、阿曼、巴林等)1982年平均每230~580人一张病床,而英国、美国、丹麦、加拿大、墨西哥、印度分别为每117、150、103、108、760、1,612人一张病床。医师数,海湾国家平均每570
[期刊] 对外经贸实务  [作者] 朱静  杨韶艳  
近年来,中阿能源贸易、制成品贸易快速发展,但是,清真食品贸易并没有随着双方总体易发展趋势同步跟进,中国清真食品对阿拉伯国家出口徘徊不前。这主要与是否符合清真食品认证标准有极大的关系。一、国际贸易中清真食品的范围界定与认证标准国际上清真食品是指穆斯林可食用的食品。美国华盛顿州参议院6771号法案第二款规定:"HALAL"指严格按照穆斯林宗教法律规定和风俗准备、加工、制造、
[期刊] 国际贸易  [作者] 王海文  
一、中国在阿拉伯国家文化软实力的现状历史上,同为世界重要文明的中阿之间交往密切,著名的丝绸之路和香料之路很早就将中国和阿拉伯联系在一起。自公元7世纪中叶起,中阿政治关系日益紧密,经济往来趋于频繁,文化交流更加活跃(沈福伟,2010)。在广大穆斯林的眼中,中国一直是一片科学智慧的土地,更有"学问,虽远在中国,亦当求之"的圣训(萨凯勒,2013)。而史称"刺桐"的福建泉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