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3751)
- 2023(5390)
- 2022(4606)
- 2021(4336)
- 2020(3926)
- 2019(8995)
- 2018(8821)
- 2017(16886)
- 2016(9613)
- 2015(10465)
- 2014(10582)
- 2013(10464)
- 2012(9700)
- 2011(8788)
- 2010(8710)
- 2009(7925)
- 2008(7892)
- 2007(6814)
- 2006(5722)
- 2005(4979)
- 学科
- 济(40055)
- 经济(40020)
- 管理(25460)
- 业(25396)
- 方法(24692)
- 数学(22633)
- 数学方法(22254)
- 企(21520)
- 企业(21520)
- 学(12549)
- 财(9073)
- 中国(7963)
- 农(7702)
- 理论(6396)
- 业经(6386)
- 贸(6285)
- 贸易(6284)
- 务(6184)
- 技术(6165)
- 财务(6162)
- 财务管理(6151)
- 易(6080)
- 制(5988)
- 企业财务(5949)
- 地方(5753)
- 银(5460)
- 融(5457)
- 金融(5456)
- 银行(5417)
- 和(5323)
- 机构
- 大学(139265)
- 学院(138112)
- 济(50348)
- 研究(49746)
- 管理(49635)
- 经济(49323)
- 理学(44249)
- 理学院(43647)
- 管理学(42212)
- 管理学院(41992)
- 科学(36769)
- 中国(34815)
- 农(33709)
- 京(29219)
- 业大(28020)
- 所(27729)
- 农业(27170)
- 研究所(25989)
- 财(22325)
- 中心(21804)
- 江(19709)
- 财经(18664)
- 北京(18033)
- 农业大学(17749)
- 院(17697)
- 经(17117)
- 省(16997)
- 范(16634)
- 室(16606)
- 师范(16288)
- 基金
- 项目(102087)
- 科学(78931)
- 基金(75152)
- 家(69980)
- 国家(69510)
- 研究(62817)
- 科学基金(57757)
- 自然(42404)
- 自然科(41489)
- 自然科学(41475)
- 自然科学基金(40732)
- 省(40293)
- 基金项目(39363)
- 社会(38844)
- 社会科(36854)
- 社会科学(36844)
- 划(34973)
- 资助(32778)
- 教育(29795)
- 重点(24029)
- 计划(22822)
- 编号(21916)
- 部(21782)
- 创(20948)
- 科研(20864)
- 科技(20828)
- 发(20582)
- 创新(19670)
- 大学(18039)
- 业(17907)
共检索到18877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草业科学
[作者]
陈加际 常生华 王召锋 彭泽晨 程云湘 陈先江 侯扶江
植物物种多样性与地上生物量的关系是近年来生态学的研究热点和前沿问题。通过在内蒙古阿巴嘎旗典型草原[针茅(Stipa capillata)+光穗冰草(Agropyron cristatum)群丛、针茅+赖草(Leymus secalinus)群丛、针茅+多根葱(Allium polyrhizum)群丛和赖草-木地肤(Prostrate summer-cypress)群丛]开展植被特征调查,旨在进一步探讨研究区域草原群落植物物种多样性与地上生物量的关系。结果表明:在该研究区域中,地上总生物量高低表现为针茅+多根葱群丛>针茅+赖草群丛>赖草-木地肤群丛>针茅+光穗冰草群丛;凋落物量高低表现为针茅+赖草群丛>针茅+多根葱群丛>针茅+光穗冰草群丛>赖草-木地肤群丛;草原群落生活型以多年生草本为主,其地上生物量在4个群丛间差异显著(P<0.05),且在同一群丛中显著(P<0.05)高于其他生活型;草原群落功能群以禾本科为主,其地上生物量在4个群丛间差异显著(P<0.05),且在同一群丛中显著(P<0.05)高于其他功能群;物种丰富度及群落多样性指数与草原群落地上生物量、凋落物量、生活型中绝对优势生物量和功能群中各生物量均呈显著(P<0.05)的负二次函数关系。
[期刊] 草业科学
[作者]
高海燕 红梅 霍利霞 刘鹏飞 常菲
为了研究大气氮沉降和降水变化对荒漠草原物种多样性及地上、地下生物量的影响,设置自然降雨(CK)、增雨30%(W)和减雨30%(R)3个水分处理及0(N0)、30(N30)、50(N50)和100 kg·(hm2·a)-1(N100)4个氮素(NH4NO3)水平(其中不包括大气氮沉降),进行水氮交互试验。结果表明,1)CK×N和R×N处理下荒漠草原物种多样性随着施氮量增加,整体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N30水平达到最大,W×N处理下随着施氮量增加物种多样性显著降低(P<0.05)。2)对比W×N0处理,CK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艳燕 胡云锋 刘越 于国茂 毕力格吉夫
采用植被群落调查方法,对位于蒙古高原东南缘的内蒙古自治区正镶白旗典型草原区开展了野外综合考察。基于调查数据,结合土地利用与土地覆被(LUCC)数据,计算分析了不同利用强度下的草地植物物种数、群落α多样性以及群落β多样性分布特征。结果表明:①草地植物的物种数量是随着利用强度增强而逐渐降低的;但禾本科和杂草类植物数量呈现出先减少后增加再减少的变化趋势、菊科植物则呈现出持续下降的变化规律;豆科植物则呈现出现增加后减少的变化规律。在生态工程区域,无论是物种总数不同科目物种数量均是最少的;②物种重要值的分布特征是:羊草、克氏针茅等建群种在背景样地中最高、随着利用强度的增加,其重要性逐渐降低,而伴生种、杂...
关键词:
生物多样性 土地利用 利用强度 典型草原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包秀霞 易津 廉勇 刘书润 吉木色 乌仁其木格
为研究不同放牧方式群落结构、群落多样性、群落相似性系数,探讨不同放牧方式典型草原群落植物多样性的变化特点,给典型草原区的生态恢复建设和持续利用提供参考和理论依据。通过内蒙古东乌珠穆沁旗典型草原三种不同放牧方式的比较试验,结果表明,植物群落结构对比能看出,四季轮牧建群种克氏针茅重要值最大,定居放牧区一年生植物所占的比例明显增加。两年度内除均匀度指数外其他三个多样性指数都有所增加,两年度内均匀度指数存在下降的趋势,并且四季与两季轮牧植物优势度均低于定居。Shannon-wiener指数与Margalef指数、Simpson指数间呈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达到0.891,0.899。这三个多样性指数与P...
关键词:
典型草原 放牧 群落多样性
[期刊] 草业科学
[作者]
陈智勇 谢迎新 刘苗
高寒草地退化日益严重,且限制区域的可持续发展。本研究分析了围栏恢复措施下土壤理化性质的变化对地上生物量和群落多样性的影响,探讨退化草地植物恢复中的关键调控因子。通过对西藏申扎地区退化草地4、5、7、8和9年的围栏样地调查分析发现:1)退化草地生物多样性、地上生物量和植被盖度均随着围栏年限的增加而先增加后减少,围栏年限为7年时出现拐点;2)土壤含水量、土壤有机质、速效氮和全氮对地上生物量和生物多样性有显著正效应(P <0.05)。可知,保持或者提升土壤水分和养分是退化草地恢复关键过程,此外,藏北申扎地区退化地恢复的最优围栏年限为7年左右。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常学礼 鲁春霞 高玉葆
论文从植被的种丰富度和功能多样性两个方面研究不同沙漠化阶段科尔沁沙地植物种多样性与沙地草场地上生物量的关系。相关分析表明,在科尔沁沙地不同沙漠化阶段,植物种多样性和沙地草场地上生物量的关系与多样性指数计算的基本单位有关。研究结果显示:①依据一年生、多年生和灌木等生活型为划分标准的功能多样性,在固定沙丘、半流动沙丘和流动沙丘阶段与沙地草场地上生物量的关系最密切,关联系数分别为-0.534、-0.574和-0.431。以豆科植物、C3植物和C4植物为划分标准的功能多样性,在半固定沙丘阶段与沙地草场地上生物量的关系最密切,关联系数为0.722。②在不同的沙漠化阶段,生活型多样性与地上生物量的关系呈负...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杨天成 李晓佳 海春兴 姜洪涛 张丽星 常耀文
【目的】草原植物群落物种多样性和功能群特征是评价草地质量的重要指标,本研究以西乌珠穆沁旗典型草原为研究区。【方法】分别选取放牧刈割草场(MG)、夏季放牧草场(SG)、冬季放牧草场(WG)、禁牧刈割草场(MP)4种草地管理方式,进行群落物种多样性和功能群特征的比较。【结果】夏季放牧草场物种组成单一,物种数显著低于其他管理方式,夏季放牧草场群落高度、盖度、密度、物种数均显著低于其他管理方式,且出现退化指示种;冬季放牧草场与禁牧刈割草场呈现群落间极不相似水平(q=0.24)。平均凋落物含量呈现禁牧刈割草场>放牧刈割草场>夏季放牧草场 >冬季放牧草场,冬季放牧草场凋落物含量显著低于其他管理方式(P<0.05),冬季放牧草场Margalef丰富度与凋落物含量呈著负相关关系。夏季放牧草场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和Simpson优势度指数显著低于其他管理方式(P<0.05)。放牧刈割草场丰富度指数、均匀度和地上生物量显著高于其余管理方式(P<0.05),同时刈割草场降低了优势种的重要值,相比于禁牧割草场少7.59%,增加了多年生杂草和一二年生草本的重要值,有利于群落的稳定。【结论】夏季放牧草场存在草地退化情况,不利于草地健康的发展,需减轻放牧强度,可以适当对禁牧和冬季放牧草场进行优化利用,刈割放牧叠加处理更有利于典型草原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
典型草原 管理方式 物种多样性 功能群
[期刊] 草业科学
[作者]
卢彦达 丰吉 邵泽 付国猛 卢昱润 李海燕
为明晰不同利用方式对松嫩草甸草原不同植物群落物种组成和多样性的影响,本研究通过对松嫩平原西部地带性植被草甸草原在刈割和长期放牧利用下两种典型群落-羊草(Leymus chinensis)群落和野古草(Arundinella hirta)群落的调查与分析,探究了两种利用方式对群落植物物种组成、重要值、生活型、数量特征及多样性等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刈割和长期放牧下羊草群落物种数为18种和21种,禾本科植物占比最高,分别为33.3%和45.45%;野古草群落物种数分别为39种和32种,禾本科植物占比为23.1%和21.9%。长期放牧增加羊草群落地面芽植物和野古草群落一年生植物占比,降低野古草群落地面芽植物占比。两种利用方式下两个群落饲用价值类型均以优良牧草的种类最多,占比分别为58.76%(刈割羊草群落)、53.33%(长期放牧羊草群落)、46.56%(刈割野古草群落)和46.63%(长期放牧野古草群落)。长期放牧显著降低了两个植物群落的盖度、高度和生物量(P <0.05)。与刈割相比,长期放牧下植物群落的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和Simpson多样性指数均呈增加趋势。长期放牧下羊草群落和野古草群落S?rensen相似性指数更高,两个群落植物物种相似度更高;而Cody指数在刈割利用下更高,两个群落物种组成在刈割利用下的变化幅度更大。刈割和放牧对松嫩草甸草原不同植物群落的组成和多样性能够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合理适度的利用方式和保护措施将更有利于对草原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姚杰 丁易 周超凡 田立新 臧润国
【目的】阐明海南热带天然林木本植物α-多样性和β-多样性对地上生物量的影响、相对重要性及其尺度效应,以期丰富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系统功能关系研究的理论框架。【方法】基于海南热带天然林内建立的30个1 hm2动态监测样地,利用植被调查、树木空间分布和环境因子测定等数据,采用空间多尺度设计和多元线性回归模型探讨热带天然林中木本植物多样性、环境异质性与地上生物量之间的关系及其随不同空间尺度的变化规律。【结果】(1)30个1 hm2样地中α-多样性和β-多样性均值分别为(10.85±3.63)和(0.30±0.16)。α-多样性在不同空间尺度上未表现出显著的变化;β-多样性表现出随空间尺度增大而增加的趋势。(2)α-多样性和β-多样性对地上生物量的影响均为显著的正效应且多样性的影响强度随空间尺度表现出较为一致的变化趋势。(3)木本植物多样性对地上生物量的影响随空间尺度的增加表现为先增加(较小尺度400~3 600 m2)、然后趋于平缓(中尺度3 600~6 400 m2),最后下降(较大尺度6 400~10 000 m2)的趋势。(4)α-多样性对地上生物量的正效应显著强于β-多样性。(5)环境因子对地上生物量的影响均为正效应,且影响强度随空间尺度的增加而增加。【结论】本研究证实了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系统功能关系存在明显的尺度依赖性,表明影响BEF关系的主要机制可能会因不同的空间尺度而变化。单一的空间尺度或局域小尺度的研究不足以充分、全面地理解BEF关系的影响机制。尽管在解释地上生物量变异方面,β-多样性的作用低于α-多样性,但本研究通过实证分析,揭示了β-多样性在促进生态系统功能中的重要作用。这为进一步探索跨空间尺度的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系统功能关系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分析视角。未来的研究应充分考虑β-多样性与多种生态系统功能(生态系统多功能性)之间的关系,以及β-多样性在不同空间尺度(如局域、区域和景观尺度)上对生态系统多功能性的影响机制。
[期刊] 草业科学
[作者]
易灵心 李多才 安玉峰 马周文
牧草品质与物种多样性的相互关系既是草畜互作的重要基础,也是放牧稳定草原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的重要机制之一。本研究以祁连山甘肃马鹿(Cervus elaphus kansuensis)放牧的高寒典型草原为研究对象,分析群落物种多样性和功能组成与牧草品质的关系。结果表明:1) Pielou均匀度指数和莎草科生物量比例与粗蛋白产量正相关(P <0.001)。3)莎草科和不可食牧草对粗蛋白产量和含水量的贡献率最大,分别为0.75和0.80。总之,物种多样性和功能组成是导致牧草品质变化的主要因素,草地管理应积极应对群落潜在的结构变化并制定相应的放牧管理对策,保障草地资源的高效利用。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图雅 刘艳书 朱媛君 杨晓晖 张克斌
【目的】灌丛化是全球性的热点问题,草原区灌丛化必然会改变草原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本文通过研究灌丛化对群落的物种多样性及生物量的影响,对后续治理和控制草原区灌丛化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对内蒙古锡林郭勒典型草原区灌丛化样地进行群落生态学调查,依据灌丛特征及灌丛间地草本群落特征,提出典型草原灌丛化指数(TSSEI),并对草原灌丛化等级进行划分,分别定义为轻度灌丛化草原(Ⅰ级)、中度灌丛化草原(Ⅱ级)和重度灌丛化草原(Ⅲ级);对不同灌丛化等级样地内的灌丛特征指标、灌丛间地草本植物群落的α多样性指数及草本群落的生物量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Pearson相关性分析、LSD多重比较分析。【结果】通过分析发现:(1)Ⅰ级与Ⅱ级灌丛化样地之间的丰富度指数、Shannon-Wiener指数和Simpson多样性指数均无显著性差异,但是均显著高于Ⅲ级灌丛化样地,即当灌丛化程度从中度灌丛化向重度灌丛化发展时,灌丛间地群落的物种多样性是显著降低的,重度灌丛化样地灌丛间地群落的物种多样性最低。(2)不同灌丛化等级样地中的灌丛间地地上生物量与灌丛间地枯落物的质量均无显著性差异;灌丛间地地下生物量与灌丛间地总生物量在Ⅱ级灌丛化样地中最低,Ⅲ级灌丛化样地中最高,其中Ⅰ级灌丛化样地的灌丛间地地下生物量和灌丛间地总生物量与Ⅱ级和Ⅲ级灌丛化样地无显著差异。(3)TSSEI与Shannon-Wiener指数和Simpson指数呈极显著负相关(P <0.01);TSSEI与灌丛间地草本群落的地上生物量、地下生物量、灌丛间地枯落物及灌丛间地总生物量均无显著相关性。【结论】研究认为,典型草原轻度及中度灌丛化对于灌丛间草本群落物种多样性并不构成显著影响,重度灌丛化将显著降低灌丛间地草本群落物种多样性。典型草原灌丛化对灌丛间草本群落地上生物量及枯落物质量没有显著影响,重度灌丛化样地的草本群落地下生物量及总生物量显著高于中度灌丛化样地。典型草原灌丛化现象显著影响灌丛间地草本群落的物种多样性,而对于灌丛间地草本群落的生物量的影响较小,均不存在显著相关性。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郭建兴 叶茂 殷锡凯 张凯丽
[目的]调查阿尔泰山两河源草地地上植被,确定点位因子对草地地上生物量和物种多样性的影响,为两河源草地管理、维护以及我国西北干旱地区草地生态安全提供数据支撑。[方法]以两河源草地为研究对象,沿经度、纬度和海拔梯度调查了30个样地草地的植被状况,利用α-多样性测度中Margalef丰富度指数、Simpson优势度指数、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和Alatalo均匀度指数对草地物种多样性进行分析。[结果]两河源草地地上生物量与物种多样性表现出明显空间规律,地上生物量呈中西部高,东南部低的空间分布特征,而物种多样性则呈现东南高西北低的空间格局;同时地上生物量和物种多样性与纬度、经度、海拔均显著相关(P<0.05)。经度、海拔、纬度和盖度共同作用影响了地上生物量的分布格局;经度、海拔和纬度共同作用影响了物种多样性的分布格局。[结论]两河源草地地上生物量和物种多样性表现出明显的空间规律性,经度、海拔和纬度等环境因素是影响地上生物量和物种多样性空间格局的主要因子。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王军峰 沙志鹏 关法春 张宇阳 段晶
为探索移栽措施对"一江两河"地区退化草地恢复过程中草地生物量、功能群结构和物种多样性方面的影响,以"一江两河"地区达孜县的退化草地为研究对象,运用对比方法开展苜蓿与草木樨的移栽试验。结果表明:移栽处理显著提高了草地植物群落的地上生物量,处理间差异显著(P...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罗华智 刘伟 杨楠 杨孔 谢红旗
【目的】高原鼢鼠是若尔盖高原湿地最主要的鼠类之一,其扰动行为(采食和掘洞)会翻动土壤,改变土壤结构,破坏植物根系,从而影响土壤性质和植物生物量。本研究成果探讨了其影响机制,为维持生态平衡,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制定草地保护政策提供理论依据。【方法】2017年夏季采用刈割法和环刀法收集了该地区高原鼢鼠鼠丘、洞道上方、扰动样方、无扰动对照样方4类生境中的土壤含水率、土壤容重、植物地上生物量、植物地下生物量、植物生物量分配五类指标数据。【结果】不同生境类型样方中,土壤含水率表现为无扰动对照样方>洞道上方>扰动样方>鼠丘,无扰动对照样方、扰动样方、洞道上方3类生境之间差异不显著,鼠丘与以上3种生境类型间均表现为差异显著(P无扰动对照样方>洞道上方>鼠丘,鼠丘生境显著低于扰动样方和对照样方,洞道上方生境显著低于扰动样方(P无扰动对照样方>洞道上方>鼠丘,扰动样方和对照样方之间差异不显著,其余生境类型两两组合之间均差异显著(P扰动样方>洞道上方>鼠丘,所有生境类型两两组合之间均差异显著(P<0.05);地下生物量所占总生物量的比例均远大于地上生物量,生物量明显更多地分配到地下部分,且随着高原鼢鼠扰动,地下生物量所占比例呈现出逐步下降的趋势,地上生物量反之。【结论】高原鼢鼠扰动降低了土壤含水率、土壤容重、植物地上生物量和地下生物量,并使得植物生物量在高原鼢鼠扰动后增加了向地上分配的比例,对区域内生态系统功能产生深刻影响。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张健 刘国彬
对黄土丘陵区3个不同植被恢复模式沟谷地植被群落的生物量和物种多样性特征进行样方调查,统计分析了不同植被恢复模式沟谷地植物群落的盖度、生物量、物种多样性、植物种群相似系数。调查共记录植物82种,隶属32个科;其中,乔木植物5科,6种;灌木植物8科,11种。经过20 a左右的植被恢复重建,不同植被恢复模式沟谷地的植被群落均呈现良好演替趋势;人工植被柠条灌丛和刺槐林恢复模式对沟谷地草本层盖度和群落枯落物盖度及生物量方面作用效果较好;而天然草地对沟谷地草本层生物量方面作用效果较好;沟谷地物种多样性指数表现出人工植被恢复模式效果优于自然恢复,而且人工柠条灌丛植被恢复模式优于人工刺槐林植被恢复模式。柠条灌...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