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889)
- 2023(2723)
- 2022(2187)
- 2021(2057)
- 2020(1602)
- 2019(3707)
- 2018(3536)
- 2017(6738)
- 2016(3248)
- 2015(3583)
- 2014(3499)
- 2013(3299)
- 2012(2907)
- 2011(2432)
- 2010(2286)
- 2009(2016)
- 2008(1883)
- 2007(1419)
- 2006(1101)
- 2005(836)
- 学科
- 济(11160)
- 经济(11144)
- 管理(9684)
- 业(9302)
- 企(7880)
- 企业(7880)
- 方法(4126)
- 财(3696)
- 农(3499)
- 中国(3419)
- 业经(3258)
- 数学(3240)
- 数学方法(3205)
- 贸(2961)
- 贸易(2960)
- 易(2905)
- 学(2435)
- 务(2386)
- 财务(2384)
- 财务管理(2378)
- 农业(2365)
- 制(2286)
- 企业财务(2249)
- 技术(2177)
- 理论(2077)
- 融(1963)
- 金融(1963)
- 和(1949)
- 银(1942)
- 银行(1939)
- 机构
- 学院(42950)
- 大学(42722)
- 济(18153)
- 经济(17857)
- 管理(17066)
- 理学(15262)
- 理学院(15107)
- 管理学(14896)
- 管理学院(14811)
- 研究(13493)
- 中国(9878)
- 财(8511)
- 京(7995)
- 科学(7542)
- 财经(7200)
- 经(6702)
- 中心(6512)
- 经济学(6185)
- 范(5951)
- 师范(5919)
- 所(5795)
- 经济学院(5694)
- 财经大学(5623)
- 农(5614)
- 江(5358)
- 业大(5349)
- 研究所(5305)
- 院(5232)
- 商学(5036)
- 商学院(4984)
- 基金
- 项目(32296)
- 科学(26397)
- 研究(25143)
- 基金(24301)
- 家(21042)
- 国家(20859)
- 科学基金(18284)
- 社会(17163)
- 社会科(16293)
- 社会科学(16291)
- 基金项目(12913)
- 省(12070)
- 教育(11251)
- 自然(11043)
- 自然科(10823)
- 自然科学(10821)
- 自然科学基金(10627)
- 划(10479)
- 编号(9821)
- 资助(8715)
- 成果(7858)
- 国家社会(7472)
- 部(7412)
- 创(7370)
- 重点(7354)
- 发(7166)
- 制(7098)
- 创新(6793)
- 人文(6712)
- 教育部(6708)
共检索到5815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长江大学学报(社科版)
[作者]
刘雪琪
在荣格原型理论之阿尼姆斯原型的观照下,《爱玛》主要女性人物之阿尼姆斯即男性特质,因个体成长经历、生活环境和家庭背景的不同,而在发展程度上存在极大差异。爱玛因阿尼姆斯发展过度而男性特质突出,由其被动投射觅得情感归宿;简·费尔法克斯因阿尼姆斯发展适度而提供合理补偿,其正确投射成就美满姻缘;哈丽埃特则因阿尼姆斯发展不足而女性特质浓重,异性交往经历使其得到促发,并最终正确投射。
关键词:
爱玛 女性人物 荣格 阿尼姆斯 投射
[期刊] 长江大学学报(社科版)
[作者]
冯晓华 马璐 李宝珠
"寻根"主题文学是国家民族意识觉醒的结果,更是理性审视人类文明进程的产物。它通过对民族之根的追寻,肯定了种族的多样性、文化的多元化。流散作家胡塞尼虽然无法摆脱文化身份的危机与困惑,可是他一直努力在"他者"与"自我"的较量中寻找灵魂诗意的栖息地,用宽容而博大的胸怀审视异质文化的差距,用温婉的笔墨进行着别样的流散书写。
关键词:
卡勒德·胡塞尼 “寻根” 流散书写
[期刊] 教育学报
[作者]
邓凯文
伦理学家玛莎·纳斯鲍姆认为同情是社会的基础情感,有利于社会正义的实现。人类同情的产生需经过三种考量,即同情对象的困境是否巨大,同情对象是否有过错,是否与人的幸福有关。正因为同情的三种考量,同情者扩大了关注圈,把他者纳进繁荣计划,跨越了狭隘的自我,有利于社会正义的实现。而要实现这一跨越,还需要同情教育。因为经过教育的同情能超越尊严的狭隘,也能超越自发同情的弱点。同情教育的实现要从小抓起,应重视人文教育、多元文化教育的培养和人际传播的影响,避免恶心等不良情感的破坏。
关键词:
同情 同情教育 社会正义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董雁
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明清才子佳人小说的研究中,学术界或盛赞其自主的婚恋观念,或肯定其对女性才情的重视。但是,倘若用社会性别理论去解读这些小说,就会发现,这些男性作者笔下的女性有关爱情婚姻的诸多观念,仍是出于“菲勒斯中心”的男性理念。于是,在男性话语统摄之下,女性成为一个没有主体的“他者”,一个“失语”的存在。小说作者们虽然在特定的时代文化氛围中极力显扬、夸饰女性“才情”,由于缺少新的思想资源作为支持体系,其理想女性观仍然未能脱出男性中心的价值关怀,充其量只不过是男性作者怀才不遇之情的一种外化,显示了男
[期刊] 经济评论
[作者]
马颖
爱尔玛·阿德尔曼对结构主义经济发展思路的主要理论贡献之一 ,在于她推进了结构主义思路的收入分配理论。这表现在 ,她明确地划分了收入分配政策与消除贫困的政策二者之间的区别以及促进经济增长的政策与收入均等化政策的差异 ,并且提出了“均等化增长”的经济发展战略的构想 ;此外 ,她还对库兹涅茨“倒U曲线”作了重要的修正。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马颖 陈波
鉴于爱尔玛·阿德尔曼"对经济发展理论做出了重要的贡献",2003年她荣获"美国经济学会杰出资深会员奖"。本文拟从4个方面概述阿德尔曼对发展经济学所做的理论贡献,包括她对发展经济学现状的批评及改进建议、对收入分配理论的修正、在发展经济学领域推进制度分析方法和可计算一般均衡模型等。最后,就她对发展经济学的贡献作一个简要的评价。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李延平
教育与生命共存并互相印证。人的生命特性是教育存在的理由和依据,教育是人生命存在的形式和需要,教育在展示生命存在的同时也完善了生命的发展。生命本体的教育坚持在教育中关注学生的生命,反思“非生命化”教育对人生命的漠视,关注生命整体和人的生命全程是生命本体教育的最终选择。
关键词:
生命本体 生命教育 生命特性 生命存在
[期刊] 教育科学
[作者]
姜元涛
玛莎·纳斯鲍姆认为,教育的目标是培养"世界公民","世界公民"是具有世界意识、具备独立的思维能力并进行公民实践的人,"世界公民"需要通过人文学科、多元文化课程来培养。玛莎.纳斯鲍姆的"世界公民"教育思想对公民教育实践以及公民教育思想的发展都产生了重要影响。
[期刊] 改革
[作者]
李实
1998年诺贝尔经济学奖的桂冠终于戴到了阿玛蒂亚·森的头上。这对于阿玛蒂亚·森本人来说既是惊喜,又是感动。惊喜的是他这位10年以前曾被诺贝尔经济学奖评选委员会的某位评委预测“永远不可能获此荣誉”②的人居然在10年后成为该奖的得主。令阿玛蒂亚·森感动的...
[期刊] 浙江社会科学
[作者]
戴无嫣
詹姆斯通过爱略特评论对小说的主题意涵进行了独到的分析,他认为爱略特的小说具有强烈的道德关怀与道德理想。爱略特小说这一鲜明的主题意涵是她对英国维多利亚时代社会变迁的艺术反映,詹姆斯评论爱略特的道德意涵不是世俗的道德教条,进而提出他著名的视角论。在评论爱略特的基础上,詹姆斯进一步厘清了道德准则和道德感,提出了道德理性与智性的概念,由此确立起他的小说理论与主题意涵具有高度相关性的作者素养、读者接受等问题,并对后人产生了深远影响。
[期刊] 世界农业
[作者]
陈星
一、尼罗河与阿斯旺大坝概况尼罗河流经非洲东北部,长6600km,是非洲第一长河,也是世界第一长河。它呈南北走向,由南向北穿行于东非高原和北非台地状高原的东部。尼罗河上游有两个源地,一为白尼罗河,发源于赤道非洲的多雨区域,汇集东非高原的维多利亚、阿伯特...
[期刊] 统计研究
[作者]
孙三百 洪俊杰
同质主体假定下的经典城市经济学理论认为城市规模与居民效用呈“倒U型”关系,由此涌现出一系列从不同视角估计最优城市规模的实证研究,且结论存在明显差异。本文从微观个体层面运用多维福利指标对异质主体的最优城市规模进行估计,发现城市规模与居民福利呈现“倒U型”关系,并且最优城市规模存在异质性。城市层面的异质性分析发现,城市产业多样化程度越高则最优城市规模越大,城市蔓延程度越高则最优城市规模越小。基于个体层面的异质性分析发现,受教育程度更高的个体对应的最优城市规模更大,迁移者对应的最优城市规模小于非迁移者对应的最优城市规模。因此,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应充分考虑城市和个体的异质性,因城施策、因人施策,制定更加合理的城市体系调控政策,构建以人为本的社会保障体系。
关键词:
异质主体 城市规模 居民福利 可行能力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杨晓奇
生命美学与教师专业成长的共同视点是基于对人的关注。在生命美学的观照下,教师专业成长的意义之美、自由之美和超越之美都是对生命之美的诠释。从美的尺度出发,追寻教师专业成长的工具性与意义性双向成长之美,促成教师专业成长的存储性和生成性互动发展之美,释放教师专业成长传承性与创造性的共同活力之美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必由之路。
关键词:
生命美学 教师专业成长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刘志军
几年前,教育界从改革传统教育的角度出发,提出了“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叶澜:《让课堂焕发生命活力》,《教育研究》1997年第9期),在此基础上,在教育中关注生命、强调生命体验、促
[期刊] 中国高等教育
[作者]
王义全
和谐是事物的最高境界,也是当前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追求的重要目标。高校作为社会系统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组织,要实现自身和谐的目标,就应实行和谐的管理。从管理理念上看,和谐管理强调"以人为本",把对人的研究放在重要位置,要求在尊重人、理解人的基础上,营造"人和"气氛。教学管理担负着对学校全体教师和学生的管理任务。是高校中与人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