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9579)
- 2023(13550)
- 2022(11498)
- 2021(10605)
- 2020(9030)
- 2019(20896)
- 2018(20699)
- 2017(39796)
- 2016(21681)
- 2015(24713)
- 2014(24836)
- 2013(24741)
- 2012(23223)
- 2011(20955)
- 2010(21727)
- 2009(20578)
- 2008(20321)
- 2007(18793)
- 2006(16743)
- 2005(15145)
- 学科
- 济(115327)
- 经济(115236)
- 业(63059)
- 管理(55443)
- 农(50887)
- 方法(44397)
- 企(41685)
- 企业(41685)
- 数学(39836)
- 数学方法(39234)
- 农业(33763)
- 中国(26964)
- 业经(26155)
- 地方(25833)
- 学(21677)
- 财(21333)
- 制(18423)
- 贸(16899)
- 贸易(16887)
- 易(16345)
- 发(15229)
- 理论(14734)
- 银(14344)
- 银行(14318)
- 地方经济(14115)
- 策(14085)
- 融(14027)
- 金融(14025)
- 环境(13729)
- 行(13724)
- 机构
- 学院(325193)
- 大学(319751)
- 济(143496)
- 经济(140625)
- 管理(122276)
- 研究(112377)
- 理学(105371)
- 理学院(104219)
- 管理学(102106)
- 管理学院(101516)
- 中国(86502)
- 农(71388)
- 科学(68937)
- 京(66732)
- 财(60277)
- 所(58182)
- 农业(54893)
- 业大(53251)
- 研究所(52729)
- 中心(52263)
- 江(50387)
- 财经(47906)
- 经济学(44442)
- 经(43365)
- 范(42002)
- 北京(41914)
- 师范(41598)
- 经济学院(39819)
- 州(39119)
- 院(38821)
- 基金
- 项目(210671)
- 科学(165352)
- 研究(153610)
- 基金(151782)
- 家(132112)
- 国家(130954)
- 科学基金(111739)
- 社会(98458)
- 社会科(92896)
- 社会科学(92868)
- 省(84450)
- 基金项目(79809)
- 自然(70863)
- 教育(70136)
- 划(69526)
- 自然科(69251)
- 自然科学(69231)
- 自然科学基金(67960)
- 编号(63496)
- 资助(62946)
- 成果(51041)
- 重点(47530)
- 发(47381)
- 部(46478)
- 课题(43660)
- 创(43155)
- 国家社会(40572)
- 创新(40316)
- 科研(39940)
- 教育部(39380)
- 期刊
- 济(168028)
- 经济(168028)
- 研究(93804)
- 农(73197)
- 中国(66490)
- 学报(51665)
- 农业(49399)
- 科学(48210)
- 财(45869)
- 管理(42147)
- 大学(39902)
- 学学(38163)
- 融(31919)
- 金融(31919)
- 业经(30893)
- 教育(30843)
- 技术(29758)
- 经济研究(25815)
- 业(24316)
- 财经(24239)
- 问题(22842)
- 经(20953)
- 统计(18815)
- 技术经济(18355)
- 版(17852)
- 世界(17611)
- 策(16642)
- 农村(15708)
- 村(15708)
- 经济问题(15687)
共检索到49064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评论
[作者]
刘根荣
农村剩余劳动力如何向城市转移是发展经济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面临的一个紧迫课题。以往的研究是基于“二元经济”模型下劳动力转移的宏观经济学研究,缺乏劳动力个体行为机制的经济学分析,因此不能解释我国现阶段出现的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逆向”流动现象。而本文利用效用函数等基本微观经济学工具对劳动力流动的根本动力机制进行分析,提出了劳动力逆向流动的阻力模型,研究结果认为空间阻力、信息阻力、能力阻力、风险阻力、价格阻力、政策阻力、心理阻力七方面是“民工荒”的微观成因,为了妥善解决民工荒问题,我们应当完善劳动力市场信息、加强农民工的教育与培训、规范员工行为、给予农民工“市民待遇”、关爱农民工心...
关键词:
农村劳动力 流动阻力 阻力模型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郭勇
[期刊]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
[作者]
李建磊 崔爱平 徐晓明
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主要是以农村和乡镇非农产业吸纳为主,其次为城市化的吸引。但从分析模型中显示,城市化变量的影响系数不大,说明其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作用有限。实际情况也是这样,河北省农村劳动力的转移,主要还是以农村和乡镇中的非农产业的就地转移为主要途径。因此,我们不能单纯依靠工业扩张解决日益凸显的失业问题,而应同时大力发展农村经济,适当控制城市工资率的提高,同时重点增加农民的收入,缩小城乡收入差距。
关键词:
农村剩余劳动力 多重共线性 异方差
[期刊] 宏观经济研究
[作者]
李金华
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动作为转型国家或地区的一种经济社会现象,一直受到人们的关注。我国独特的"二元"社会结构长期扭曲了该群体职业流动的制度环境,加上国内经济转型和国外金融危机的双重影响,导致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职业流动受阻。求解该问题的关键在于深入探究相关原因,并提炼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
农村剩余劳动力 流动受阻 对策建议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徐(氵凯) 薛继亮 梁寿超
改革开放以来,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入了建筑领域。根据1983~2007年建筑业和农民工的数据,利用VEC模型,实证研究了中国建筑业和农村劳动力就业的关系。结果表明,建筑业对农村劳动力在就业量的吸纳和调整上具有长期性。最后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
建筑业 农村劳动力 VEC模型
[期刊] 管理评论
[作者]
程名望 史清华 潘烜
运用动态均衡分析方法,建立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搜寻模型分析了影响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关键性因素,并采用2003-2006年国家农村固定观察点数据,建立Probit模型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发现,外出从业收入与费用、农业产出与投入、转移者个性特征等因素对农村劳动力转移有显著性影响。由此可见,经济因素是影响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核心因素。要应对"民工荒",关键是要满足农民工的物质需求,给予农民工实实在在的经济利益。该研究对于揭示"民工荒"的成因,保持农村剩余劳动力有序、平稳、持续地向城镇转移,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期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高等教育版)
[作者]
罗宇 吴玉斌
以山西省建筑业为例,从中国劳动力市场分割的基本经济特征出发,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动因进行了指标量化处理。借助托达罗模型,并运用山西省1991~2007年的统计数据进行了回归分析和检验。实证结果表明,除了城乡收入差距等物质因素外,城市更好的生活条件等精神因素对吸引农民工进城具有显著影响,政府除了切实增加农民工打工收入外,还应该增加对进城劳动力的人文关怀。
关键词:
托达罗模型 建筑业 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
[期刊] 商业时代
[作者]
朱劲松
针对中国的"农民工"现象,国外经典的人口流动理论无法对此作出合理的解释,其原因是国外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在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中基本上是一次性的转变成为城市市民,而中国由于制度的约束,这个过程需要分成两步来完成。本文在对国内学者针对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两阶段"转移理论研究述评的基础上,引入权益保护与家庭迁移因素,将托达罗模型分成两个阶段,从而完成"两阶段"转移理论的模型化构建,该模型能够很好的解释中国的"农民工"现象。
[期刊] 农业技术经济
[作者]
王新利 陈敏
按照中国劳动力市场分割的基本特征,将民营部门出口贸易嵌入拉尼斯—费模型,运用2007年截面数据进行交互项检验表明,2007年剩余劳动力转移出现了新的特征,民营部门对剩余劳动力的吸收能力不仅取决于民营部门的资本积累、创新强度和创新的劳动力使用偏向,而且劳动力的失业保障基金支出也对劳动力转移起决定作用。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徐平华
本文分析认为,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顺利转移的当务之急是加快工业化和区域协调发展,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加强农村劳动力流动的宏观管理,完善劳动力市场体系,强化职业培训,改善务工环境。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谭琳 孙鹤
本文以人力资本理论为基础,在实践调查的基础上,对调查资料使用多种方法进行统计整理,从教育经济学的角度分析了西部地区以云南省为例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为提出西部地区发展教育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相关对策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 人力资本 教育经济学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吕娜
结合我国面临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动问题和农村大学生就业问题,提出了农村劳动力流动与农村大学生就业有机结合的"组团流动"模式,并从模式的提出背景、实现方式、作用与意义以及实施过程中的困难与对策等几个方面进行了较为深入的阐述,认为"组团流动"模式对于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合理流动和农村大学生就业具有重要意义,模式的顺利实行离不开政府的引导支持和农村大学生就业观念的转变。
关键词:
农村劳动力 流动 大学生就业 组团
[期刊] 农业技术经济
[作者]
高立金
本文利用托达罗人口流动模型来分析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过程中的影响因素,并发现转移的结果是引起了城市失业率的提高,说明目前向城市转移这一途径的潜力有限。在此基础上,提出一些有针对性的建议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蒋智华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