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6262)
2023(9204)
2022(7730)
2021(7266)
2020(5807)
2019(13269)
2018(13460)
2017(23429)
2016(13103)
2015(14802)
2014(14815)
2013(14313)
2012(13521)
2011(12471)
2010(12787)
2009(11576)
2008(11279)
2007(10255)
2006(9226)
2005(7670)
作者
(38782)
(32660)
(32329)
(30762)
(20457)
(15604)
(14758)
(12656)
(12484)
(11711)
(11115)
(11091)
(10640)
(10160)
(10034)
(9789)
(9681)
(9404)
(9310)
(9275)
(8387)
(7964)
(7918)
(7722)
(7365)
(7206)
(7107)
(7072)
(6848)
(6582)
学科
(50093)
经济(50015)
(31916)
管理(31330)
(27469)
(21263)
企业(21263)
农业(18219)
方法(17939)
数学(15227)
数学方法(15004)
中国(14940)
业经(14003)
(13978)
贸易(13973)
地方(13853)
(13616)
(13248)
(11727)
(10989)
理论(9240)
(8926)
(8879)
(8521)
(8212)
银行(8182)
(8116)
教育(8111)
金融(8107)
(7888)
机构
学院(186338)
大学(185234)
(67706)
研究(67403)
经济(65863)
管理(64727)
理学(55524)
理学院(54680)
管理学(53390)
管理学院(53052)
中国(49833)
科学(43533)
(40452)
(39982)
(34716)
研究所(31857)
(31786)
中心(30877)
业大(30705)
农业(30558)
(30413)
(29815)
师范(29507)
北京(25038)
财经(24634)
(24596)
(23846)
师范大学(23719)
(22375)
(22190)
基金
项目(126095)
科学(98221)
研究(94073)
基金(88734)
(78111)
国家(77352)
科学基金(64605)
社会(58012)
社会科(54284)
社会科学(54271)
(51156)
基金项目(47258)
教育(43832)
(43041)
自然(41118)
自然科(40111)
自然科学(40093)
编号(39807)
自然科学基金(39352)
资助(35047)
成果(33823)
课题(28923)
重点(28680)
(28122)
(27326)
(25608)
创新(23863)
科研(23745)
(23728)
(23485)
期刊
(84856)
经济(84856)
研究(54007)
中国(42620)
(42017)
学报(33765)
科学(30645)
农业(27837)
教育(27026)
大学(25615)
学学(23938)
(23843)
管理(21605)
业经(17354)
(16657)
金融(16657)
技术(15284)
(12208)
(12032)
问题(12023)
经济研究(11616)
财经(11469)
资源(9951)
(9941)
图书(9920)
业大(9704)
(9547)
农村(9004)
(9004)
农业经济(8917)
共检索到28654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马维强  
阶级话语是意识形态的反映,能够约束和规范人们的社会行为。集体化时代的阶级话语建构着党和国家的权威及社会规范,也从社会地位和社会形象上塑造着干部与群众的角色、地位及干群关系。本文从话语分析和话语实践的视角,探讨阶级话语对干群身份及其相互之间关系的历史建构。在阶级话语中,乡村干部应该尽职尽责、无私奉献,发挥模范带头作用,做群众的公仆;群众应该服从干部的领导,安心劳动,同时积极维护集体利益,约束自身言行;干群之间应该鱼水相依,团结合作,平等和谐。但是,阶级话语的这种建构不能与干群的道德观念、生存理性及乡村的人情
[期刊] 浙江社会科学  [作者] 张一兵  
列斐伏尔意识到,今天的资本主义社会中出现了一些新情况,资本主义并没有像马克思、列宁所预测的那样走向灭亡,而是出现了“垂而不死”的情况。其中最重要的改变,是原先马克思预设在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中,通过自觉认识生产规律所进行的“计划化观念”现在被资本主义有效整合到了自身的生产方式之中。今天的资本主义可以被指认为消费被控制的官僚社会,资本主义社会日常生活中作为消费动机的欲望本身,是资本通过软性的广告制造出控制人们的无意识中的虚假需要,由此再生产出盲目跟风消费的“他者欲望”。这个所谓的“消费社会”中已经生成了一种新的意识形态,即现代资产阶级世界中特有的消费意识形态。
[期刊] 中国经济史研究  [作者] 叶鹏  
建西地区地处闽北建溪、富屯溪之间,森林资源丰厚。1958年,当地因林业开发需求而设置林区,为解决林权矛盾,又在全国推进"政企合一"的资源开发模式驱动下,于1964年改置为建西县。后因林业事业受到冲击而趋于衰弱,随着林业管理体制变革,最终在1970年被裁撤,辖境划归顺昌管理,其下属的房道公社则于1975年从顺昌改隶建瓯。建西县是典型的事业型政区,因资源开发的行政指令而设县,缺乏足够的内生设治动力,加之立县时间短,林业相关人员占比较小,且与本地居民未能凝聚成稳固的地域整体,建西县最终裁撤且未发生复县运动。由此案可以发现,事业管理体制变动与内在设治需求乃是影响事业型政区存废的两大关键。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刘嘉乐  马慧强  席建超  李哲  李薇  
文章以生计韧性内涵为参考,从缓冲能力、自组织能力和学习能力3个方面构建平遥古城居民生计韧性评价指标,探讨古城生计类型和社区网格差异下居民的生计韧性表现,并进一步分析了不同类型居民生计韧性提升的障碍度因子以及居民生计韧性空间分异的影响因素,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不同类型居民的生计韧性水平,从高到低依次为旅游主营型、兼业混合型、工资经营型、务工主导型和补助依赖型。其中,旅游主营型和兼业混合型居民在生计韧性三维度的表现均较好,补助依赖型居民各维度水平表现最低。(2)从居民生计韧性的空间表现来看,以古城东大街-西大街为界,南城社区居民生计韧性表现优于北城社区,尤以迎薰门社区和贺兰桥社区的多数网格表现较好;缓冲能力、自组织能力和学习能力方面,高值区基本分布在以“东大街-南大街-城隍庙街”构成的“干”字形主要街道及周边街巷网格,低值区多散布在古城边缘网格。(3)不同类型居民生计韧性的障碍度因子均有所不同,其中,社会网络、家庭存款充裕度、生计多样性、信息获取能力、家庭成员健康状况分别是影响务工主导型、旅游主营型、兼业混合型、工资经营型和补助依赖型居民生计韧性水平的首要制约因素;造成古城居民生计韧性空间分异格局的影响因素主要有古城发展与演变、旅游空间结构分异、古城保护政策的外部性和居民的理性生计行为。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陈柏峰  
"派性"在北方村庄的政治生活和日常生活中都有所体现,包括村庄选举、村庄权力结构、纠纷调解、上访等多方面。外来的政治运动和政策等只是派性产生的表层原因,小亲族的存在是派性的深层原因,也是派性的基本单元。在区域比较的视野下可以看到,派性与北方村庄多姓杂居的基本结构密切相关。由于多姓杂居,村庄日常生活空间无法按照小亲族进行隔离,血缘关系之外的地缘关系就显得非常重要,这种关系处理不好就会在政治生活空间中表现出派性来。
[期刊] 教育学报  [作者] 谢妮  
通过把微观的学校日常生活场景和宏观的社会结构联结起来分析的方式,从教育社会学的角度考察了盛行于小学日常生活中约束身体的规矩及规矩的意涵;规矩如何渗透在活动、时间与空间中对身体进行规训;学校日常生活中的规矩与社会结构之关系及身体规训的社会控制意义。发现学校教育的实质是通过身体规训来达到“教育人”的目的,小学教育对社会控制的最大贡献就在于通过身体控制把个体初步整合进社会结构中。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张文力   朱喜钢  
乡村绅士化是传统村落实现复兴的重要方式和过程,而游客、新村民等绅士群体的介入常导致地方主体趋于式微。选取成都竹艺村为实证案例,聚焦乡村旅游社区中的原住居民这一脆弱群体,采用参与式观察和深度访谈等质性方法,基于日常生活理论的微观视角探讨绅士化对居民认知、行为和情感的影响,并延伸对其地方认同及地方身份建构的讨论。研究发现:绅士化重构了乡村空间形态和功能意义,原住居民为获取更高的旅游收益,选择接纳绅士群体对于地方空间的价值认知,而对旅游资源的争夺使邻里关系由亲密转为竞争;乡村空间功能的居游交织要求原住居民进行身份转换,其日常生活围绕旅游业而展开,生计行为具有明显的服务业特征;绅士介入和地景变迁拆解了社区关系,造成地方记忆的集体失忆和原住居民的失所体验;原住居民的地方认同及地方身份建构与其日常生活互为反馈,共同实践缺失、经济收入和社会阶层分化导致社区认同消解,而个体尺度的收入增长和对于地方的价值认知有利于其积极身份的建构。基于此,提出了提升居民地方身份认同、打造多元共治的乡村旅游社区的相关建议。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张海柱  
集体化时期(1955—1962年)农村合作医疗的快速发展是国家动员与推广的结果。以话语理论为视角进行的考察发现,在"集体化"话语中,合作医疗所要解决的"问题"被建构为医疗制度如何"适应农村形势(合作化—公社化)变化"的问题,合作医疗自身也被建构为"服务于农业生产的需要""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性质的福利事业""走向全民免费医疗的过渡形式"。伴随着多重意义的生产,在"国家—地方"互动的话语传播机制下,合作医疗被顺利整合到了国家农村发展战略中,从而为推广合作医疗的政策导向奠定了合法性基础。这种考察揭示出了"话语建
[期刊] 中国经济史研究  [作者] 黄英伟  陈永伟  李军  
本文利用生命周期理论解释了集体化时期农户收入分化问题。通过河北省中南部地区北街2队原始账本资料研究发现,家庭收入一定程度上受家庭生命周期和家庭中人口生命周期的影响。具体而言,当家庭处在劳动供养比值较低的成熟期或处在人口劳动力较强的劳动旺盛期时,家庭收入较高;相反当家庭处在劳动供养比值较高的成长期或处在人口劳动能力较差时期时,家庭收入较低。总之,处在不同生命周期中的人口分化是家庭收入差异的主要原因。
[期刊] 中国经济史研究  [作者] 吕志茹  
在集体化时期开展的大型水利工程中,对民工用粮政策的调整成为影响工程进行的关键因素。以河北省根治海河工程为例,国家的粮食补助政策数度发生变化,成为反映当时政治背景和粮食状况的晴雨表。海河工地的粮食补助一度无法满足需要并影响到民工的身体健康,基层生产队逐渐承担了帮助工地解决粮食问题的重任,加重了农村负担。对民工用粮政策的调整再次反映出在统购统销体制下粮食供给以城市为中心的制度取向,并彰显出行政力量和意识形态的巨大作用和影响力,同时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国家与基层社会关系的本质。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潘海颖  
大众休闲时代的到来,生活方式变革与社会发展批判的双重需要,休闲与日常生活理论研究凸显紧迫性和重要性。列斐伏尔的日常生活批判和休闲批判独树一帜。他主张通过节庆和都市化进行日常生活的微观改造,倡导生活和艺术融合的文化革命,成就"需求-劳动-愉悦"三位一体的"总体的人"。他坚持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法和实践论,其理论具有浪漫主义美学的"乌托邦"色彩。今天,休闲之哲学本位是从日常生活的日常性中突围出来对自由和诗性的追求。休闲在实践中是人们摆脱日常生活困境的自然选择,同时担负着理论上审美救赎和思想解放之功能。休闲——反抗
[期刊]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 李晓斌  赵敏  
诸葛亮多重身份的历史叙事不仅契合了国家整合地方权力、王权深入边疆的政治目的,也是封建王朝国家宏观社会权力在微观个体层面实现的反映。从“机构的话语秩序”和“社会的话语秩序”两个角度,可以更全面地阐释统治阶层、汉族移民与少数民族在王朝国家民族关系调适、“大一统”与正统观念的演进等过程中对诸葛亮多重身份历史叙事与身份建构的影响,分析诸葛亮多重身份历史叙事的历时性与共时性特征。从西南民族关系长时段的历史发展看,诸葛亮多重身份历史叙事的历史也展现了王朝国家治理下“夷汉”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不断深化的进程。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黄清燕  白凯  杜涛  
健康是人类关注的永恒话题,旅游和健康本源上存在密切联系,近年来已成为旅游学及其交叉学科关注的研究热点。旅游地如何促进旅游者健康体验、幸福感甚至社会福祉,是亟待回答的学理和实践命题。基于此,文章将旅游地日常生活与旅游者健康体验联系起来,以丽江古城客栈主与旅游者为研究对象,通过深度访谈和参与式观察,明晰旅游情境中日常生活对于旅游者主观健康体验的积极作用。研究发现:(1)旅游地从空间、时间、社会实践3个维度营造了特定时空中的生活新范式与典范形态,建构了环境、日常生活与健康交互新面向;(2)旅游地日常生活为旅游者提供了物质、社会和心理多重资源,形成了生理、心理和精神、社会人际交往能力三维康复性意义结构;(3)旅游地日常生活的康复性意义是在旅游者与旅游地复杂性、动态性关联中建构的,并从生产与消费两端对康复性意义进行共同塑造与整合。研究从微观层面的日常生活出发,以实证分析回应了旅游、日常生活、健康体验之间的互动关联,为深入理解旅游的意义提供了新思考,也为旅游业实现美好生活需要提供现实指导。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张帆  邱冰  
以使用者的活动期望为依据,建构了以最小有效活动区域面积及其内部各功能区域的面积为考核指标,以活动的丰富性指数与丰富性评价得分为验证指标的城市开放空间量化评价模型。并以南京主城区的两个市民广场为例说明了该评价模型的应用过程。考核指标的对比分析结果表明,从满足市民日常生活需求的角度来说,两个广场在功能上存在不足之处,验证指标的数值也证明了分析结果的可靠性。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吕小辉  李启  何泉  
认为城市公共空间向日常生活回归,已成为当代城市发展的必然趋势。日常生活的需求具有多元化及动态性的特征,而适应性设计方法正是物质空间应对这种需求的有效途径。以西安环城公园建国门至文昌门段为例,对市民的日常活动类型、活动时间及其相应的空间类型等进行了调查和分析,指出了其目前存在的功能单一、设施单调等问题。从设计"舞台"与"场景"、提供"道具"等方面提出了适应性的优化策略。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