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1117)
2023(15903)
2022(13157)
2021(12345)
2020(10287)
2019(23529)
2018(23449)
2017(44056)
2016(24650)
2015(28077)
2014(27965)
2013(26504)
2012(23823)
2011(21233)
2010(21266)
2009(19351)
2008(18718)
2007(16698)
2006(14229)
2005(12619)
作者
(66223)
(55320)
(55178)
(52675)
(34914)
(26452)
(25404)
(21564)
(21171)
(19626)
(18606)
(18425)
(17365)
(17281)
(17238)
(17150)
(16953)
(16465)
(16028)
(15739)
(13662)
(13561)
(13528)
(12711)
(12537)
(12418)
(12389)
(12249)
(11044)
(11031)
学科
(91361)
经济(91268)
管理(65491)
(63239)
(50947)
企业(50947)
方法(43868)
数学(38749)
数学方法(38199)
中国(29785)
(27887)
(24074)
教育(21879)
业经(21220)
(19616)
农业(18386)
理论(18329)
地方(17299)
(16674)
贸易(16666)
(16575)
(16197)
(15372)
财务(15313)
财务管理(15275)
技术(14702)
企业财务(14426)
(13573)
(13320)
银行(13289)
机构
学院(333972)
大学(333623)
(128883)
经济(126050)
管理(124732)
研究(109044)
理学(108338)
理学院(107122)
管理学(104905)
管理学院(104278)
中国(76898)
(70048)
科学(66755)
(58199)
(53639)
(53535)
(51705)
师范(51253)
中心(51227)
(50567)
研究所(48936)
业大(48881)
财经(47123)
北京(43590)
(42873)
农业(42185)
师范大学(41377)
技术(40478)
(40098)
教育(40017)
基金
项目(226149)
科学(179590)
研究(170530)
基金(161520)
(139978)
国家(138734)
科学基金(119471)
社会(106420)
社会科(100622)
社会科学(100594)
(90924)
教育(86153)
基金项目(84831)
(77572)
自然(76296)
自然科(74581)
自然科学(74562)
自然科学基金(73189)
编号(72406)
资助(65331)
成果(58999)
重点(52325)
课题(51691)
(51174)
(49707)
(47663)
教育部(44739)
创新(44308)
项目编号(43797)
科研(43656)
期刊
(135459)
经济(135459)
研究(99027)
中国(67874)
教育(64313)
学报(50038)
(48827)
(46606)
科学(45606)
管理(44129)
大学(39249)
学学(35676)
技术(35489)
农业(33552)
(25403)
金融(25403)
业经(24367)
财经(22922)
经济研究(22166)
(19789)
职业(18812)
问题(18074)
(18070)
(16104)
图书(15952)
技术经济(15622)
统计(15491)
商业(14845)
(14687)
论坛(14687)
共检索到48364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杜连森  
现代化的一个重要内容是社会阶层结构的现代化。职业教育通过参与产业工人阶层的生产,从而对社会阶层结构产生影响。历史地来看,在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过程中,产业工人队伍的构成主体经历了由城镇户口居民到农村户口居民转变的过程,换言之,即是传统产业工人向新产业工人的转变。基于再生产理论的视角,职业教育以地位教育的逻辑服务于传统产业工人阶层的生产,而以生存教育的逻辑促进了新产业工人阶层的生产。结论认为,实现社会公平与正义是现代化的根本价值取向,在阶层视角下,职业教育现代化的应然方向是由阶层再生产转变为促进社会弱势阶层的向上流动。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朱新卓  王欧  
在西方关于各阶层文化资本影响教育公平的诸多研究中,学者们普遍认为,源自社会上层的自由奢侈品位文化总是会被建构成社会的主流文化,并最终成为学校中的支配性文化和教育内容。由此,不同家庭背景的学生所携带的阶层文化与学校文化之间的契合度成为影响学生学业成就的重要因素。其中,教师趋向于学校所代表的自由奢侈品位文化以及中上阶层学生的文化习性,排斥劳工文化与底层学生的文化习性。教师文化中的这种阶层趋向通过教学过程导致中上阶层出身的学生学业成功的概率大、底层出身的学生学业成功的概率小,后者经由考试、教育分流以及就业渠道会导致阶层再生产。这是学校教育承担文化再生产和阶层再生产功能的内在机制。打破这种现象需要平等...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王黎  
在农村发生社会分化的背景下,阶层分化成为影响农民婚姻匹配的重要因素。基于晋江农村婚姻实践的调查研究表明,在阶层婚配视角下,不同阶层围绕作为优势婚配资源的上层适婚男女展开竞争,上层家庭的竞争优势使其对中下层家庭形成婚配挤压和婚配排斥,最终带来不同阶层内部婚配的模式。嫁妆作为婚姻财礼的一种形式,由男方家庭支付的彩礼和女方家庭给女儿的财产共同组成,因而成为阶层展开婚配竞争的工具。天价嫁妆是上层家庭婚配优势的集中体现。通过支付天价嫁妆,上层家庭完成婚配对象的阶层身份确认、赢得对于子代婚配选择的支配、实现姻亲之间的权力匹配,并最终实现上层内部的婚配联合与阶层地位再生产。由于不同阶层能够支付的嫁妆水平不同,农民婚配方式呈现出明显的阶层分化特点:上层家庭之间形成以“父母主导”、偏爱本地婚姻、“门当户对”为主要特点的婚姻圈;而底层家庭青年则被排斥在上层婚姻圈之外,他们倾向于通过自由恋爱来寻找婚配对象。阶层婚配视角的引入,带来嫁妆意涵的改变,嫁妆成为阶层婚配竞争的媒介。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王黎  
在农村发生社会分化的背景下,阶层分化成为影响农民婚姻匹配的重要因素。基于晋江农村婚姻实践的调查研究表明,在阶层婚配视角下,不同阶层围绕作为优势婚配资源的上层适婚男女展开竞争,上层家庭的竞争优势使其对中下层家庭形成婚配挤压和婚配排斥,最终带来不同阶层内部婚配的模式。嫁妆作为婚姻财礼的一种形式,由男方家庭支付的彩礼和女方家庭给女儿的财产共同组成,因而成为阶层展开婚配竞争的工具。天价嫁妆是上层家庭婚配优势的集中体现。通过支付天价嫁妆,上层家庭完成婚配对象的阶层身份确认、赢得对于子代婚配选择的支配、实现姻亲之间的权力匹配,并最终实现上层内部的婚配联合与阶层地位再生产。由于不同阶层能够支付的嫁妆水平不同,农民婚配方式呈现出明显的阶层分化特点:上层家庭之间形成以“父母主导”、偏爱本地婚姻、“门当户对”为主要特点的婚姻圈;而底层家庭青年则被排斥在上层婚姻圈之外,他们倾向于通过自由恋爱来寻找婚配对象。阶层婚配视角的引入,带来嫁妆意涵的改变,嫁妆成为阶层婚配竞争的媒介。
[期刊] 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李政  
一个成熟的职业教育教学成果的诞生,大致可以经历四个阶段:首先,教学成果源于理论的顶层设计和朴素愿景。成果完成人会基于对现实问题的判断,结合自身的工作经验和理论思考,创新提出解决问题的观点、方向、目标和可能的对策。其次,教学成果立于实施方案的设计和应用。这是理论思考转化成教学成果的关键环节,人才培养模式、课程、教材等是支撑教学成果落地的重要载体,一份教学成果做的实不实,往往就体现在实施方案、工具、材料等物化成果的开发和使用上。再次,教学成果精于文字提炼和推广检验。当成果完成了理论层面的构想和实践层面的检验后,成果将以报告的形式加以凝练和呈现。它考验成果完成人的文字功底,以及对成果本质内容和核心价值的深刻认识。同时,成果的推广应用有利于成果的修正和完善,应用效果也是成果价值的重要佐证。最后,教学成果成于经验的迁移运用和价值再造。如果把前三个环节称为教学成果的生产,那这一环节就是教学成果的再生产。教学成果获奖既代表外界对成果本身价值的认可,同时也代表外界对运用本成果解决同类问题的期待。一份高质量的教学成果奖具有示范性、引领性、推广性的特征。随着问题和外界环境的变化,成果本身具有迭代和进化的需要,一项成果也会成为未来另一项成果培育的基础和参照。
[期刊]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郭静  
构建职业教育治理体系、提升职业教育治理能力是推进职业教育现代化的有效手段和重要保障。对职业教育管理政策进行系统梳理和分析,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当前我国职业教育治理体系建设的发展阶段和水平。研究发现,在内容层面,职业教育管理有关政策遵循"协同管理"的主线,可分为两个维度、三个层次、四个阶段、五个特点进行系统解读;在价值层面,职业院校协同管理政策的本体价值与工具价值在价值取向上与国家治理理念和教育发展理念相一致;在执行层面,政策有效,但效度不高,主要存在"五多五少"的矛盾;政策改进需以有效处理五对矛盾为出发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庄西真  
职业教育通过技能积累培植国家现代化的基础,通过教育普及蓄积国家现代化的潜能,通过技术创新增强国家现代化的活力,所以职业教育现代化被视为国家现代化的应有之意。具体而言,职业教育通过办学模式与专业布局的现代化服务经济转型,通过培育"新市民"群体、新型职业农民群体和精准脱贫服务城乡发展,通过标准化与国际化发展战略、输出发展模式、实施产教融合来服务国际合作。基于此,发展职业教育并非是借鉴"他国经验"的结果,而是基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与国际竞争战略下的主动决策。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李政  
职业教育现代化通过职业体验、技能传承和价值传递三个维度,保障个体的生存与发展权。从个体社会化和公民素养的培育,到职业能力的培育和人力资本的增值,再到生涯发展的多元选择,每个人在其一生当中都将受到不同形式的职业教育的影响。个体视角下职业教育现代化的价值体现为服务个体经验的生长、挖掘个体的经济价值,以及丰富和优化个体的生涯发展选择。
[期刊] 职教论坛  [作者] 梅清  
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具有丰富的内涵,展现了发展理念、教育系统、教育功能的现代化,并包含人本属性、规范属性、多元属性的价值取向。基于此,植根于我国的特殊国情,在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中存在体制机制、发展理念等方面的深层次障碍因素,需从治理现代化的视角,着眼于政府、社会、学校三个治理层面寻求构建路径。
[期刊] 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万恒  
社会中间阶层,是由以专业知识技术的创造与使用为谋生手段的一些人构成的中等收入人群。中间阶层扩大,是社会分配公正合理的重要标志。职业教育在帮助人们获得职业技能、提高劳动力市场竞争力,以增加经济收入、提高社会地位,向上一层社会流动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把培养劳动者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与职业资格作为重要目标,提升职业教育培养人才的学历层次,加强职教与普教的融通等应该成为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方向。
[期刊] 教育与经济  [作者] 马洪杰  张卫国  
使用中国教育追踪调查(CEPS) 2013-2014学年基线数据,本文探讨了不同类型文化资本对中学生学业成就的作用,以及该作用在我国不同阶层之间的异质性问题。研究发现:(1)文化资本对学业成就仅具有有限作用;(2)文化资本诸类型产生的作用有所不同:制度化文化资本有显著的正面作用,客体化文化资本没有显著作用,而与高雅文化有关的身体化文化资本甚至有显著负面作用;(3)文化资本的作用存在阶层差异。家庭社会经济地位越高,文化资本的正面作用越大,负面作用越小。上述结果表明,文化再生产模型适合解释当前中国教育分层,同时不可高估文化资本对学业成就和教育获得的作用。
[期刊] 职教论坛  [作者] 刘韬  
教育治理现代化是政府、学校、市场、社会等诸多主体走向协同治理的过程,蕴含着一种治理共同体的价值理念。职业教育作为一种具有"跨界"属性的教育类型,实现职业教育治理现代化需要凝聚政府、职业院校、行业、企业以及其他利益相关者等多方主体的力量。职业教育治理共同体是基于一致的价值信仰,为实现职业教育治理现代化目标所组成的有机治理集合。职业教育治理共同体的有效构建,能够实现多元治理主体的价值同构和治理行为协同,进而推动职业教育治理活动的有序、有力、有效运转。当前,我国职业教育治理进程中还面临着学校的"主体性危机"、治理模式的"单中心主义"倾向、治理主体之间的利益联结点和共识不足以及行政文化"凝结"等方面的...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唐明良  张红梅  张涛  
构建现代职业教育治理体系,推动教育治理能力现代化,是现阶段深化我国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目标与战略任务。作为一种应用性、开放性、现代性较为突出的教育类型,职业教育涉及多元主体之间的利益诉求,由此决定了职业教育治理不同于普通教育管理,兼具多元、全局、复杂等特点。因此,在推进职业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过程中,必须在坚持科学、法治、民主原则的基础上,建立并不断完善职业教育治理的法律体系、治理结构体系、治理内容体系以及治理评估体系,提升治理主体的治理能力,以促进我国职业教育的跨越式发展。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徐承萍  赵蒙成  
中国式现代化的时代命题对包括职业教育在内的经济社会发展具有指引性和规定性,要全面建设现代化的职业教育,必然要加快推进中国式职业教育现代化进程。中国式现代化语境下职业教育必须强化中国特色、类型教育特色,体现实践进程的方向性与过程性。推动职业教育现代化进程,必须坚守价值追求,围绕职业教育吸引力不足和竞争力不强两大关键问题,着力于重塑职业教育形象提升社会美誉度,以良法善治消除职业教育系统性歧视,优化学制以打破阻碍学生持续发展的藩篱,以体制机制创新深化企业办学主体身份认同,让更多的大国工匠成为职教良师,全面赋能高质量现代职教体系建设。
[期刊] 贵州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郝晓婧  
使用1988年、1995年、1999年、2002年、2007年和2013年中国家庭收入调查数据(CHIPS),从经济地位、教育背景、社会地位三个维度分析我国代际间阶层流动状况。研究发现:基于经济地位的代际流动性较强,趋于“阶层跨越”,但基于教育背景、社会地位的代际流动性较弱,趋于“阶层固化”。近年来,三者的流动性均出现减弱趋势。这表明,当前社会阶层之间的流动可能更多源于经济社会发展所创造的外在环境转变;相比于收入分配,社会不公平的根源可能更多来自于教育等涉及机会均等的领域。此结论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为当前正在推进的教育“双减”政策提供部分支撑。未来在促进社会公平方面,相关公共政策应着重从基础教育等关乎初始机会均等的领域入手,尤其要注重惠及处于较低阶层的群体。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