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8795)
- 2023(12908)
- 2022(11226)
- 2021(10627)
- 2020(8903)
- 2019(20993)
- 2018(20923)
- 2017(39588)
- 2016(22027)
- 2015(24860)
- 2014(24873)
- 2013(24156)
- 2012(22272)
- 2011(20005)
- 2010(20087)
- 2009(17935)
- 2008(17373)
- 2007(15294)
- 2006(13461)
- 2005(11905)
- 学科
- 济(84685)
- 经济(84589)
- 管理(59155)
- 业(55590)
- 企(46571)
- 企业(46571)
- 方法(42547)
- 数学(37379)
- 数学方法(36942)
- 中国(26371)
- 教育(22809)
- 财(21720)
- 农(21324)
- 学(19481)
- 理论(17335)
- 业经(17290)
- 地方(16929)
- 制(14222)
- 贸(14220)
- 农业(14215)
- 贸易(14209)
- 技术(14018)
- 易(13716)
- 务(13646)
- 财务(13579)
- 财务管理(13553)
- 企业财务(12930)
- 和(12686)
- 环境(11832)
- 银(11591)
- 机构
- 大学(306984)
- 学院(299310)
- 管理(118027)
- 济(114124)
- 经济(111480)
- 理学(103086)
- 理学院(101895)
- 研究(100382)
- 管理学(100046)
- 管理学院(99477)
- 中国(69652)
- 京(66429)
- 科学(61137)
- 财(53201)
- 所(49263)
- 范(48055)
- 师范(47729)
- 中心(45111)
- 研究所(44873)
- 江(44327)
- 农(43713)
- 财经(42999)
- 业大(42945)
- 北京(42695)
- 师范大学(39268)
- 经(39217)
- 教育(38335)
- 院(36390)
- 州(35554)
- 经济学(34071)
- 基金
- 项目(206156)
- 科学(164152)
- 研究(156597)
- 基金(148659)
- 家(127986)
- 国家(126835)
- 科学基金(109477)
- 社会(97116)
- 社会科(91860)
- 社会科学(91835)
- 省(80460)
- 教育(78616)
- 基金项目(78593)
- 自然(70554)
- 划(69412)
- 自然科(68933)
- 自然科学(68918)
- 自然科学基金(67672)
- 编号(65419)
- 资助(61612)
- 成果(55089)
- 部(47560)
- 课题(47107)
- 重点(46825)
- 发(43654)
- 创(42784)
- 教育部(41842)
- 项目编号(40511)
- 人文(39937)
- 大学(39897)
- 期刊
- 济(119426)
- 经济(119426)
- 研究(97649)
- 中国(62381)
- 教育(61861)
- 学报(45713)
- 管理(42019)
- 科学(41751)
- 财(39219)
- 农(38411)
- 大学(36002)
- 学学(32236)
- 技术(29208)
- 农业(26746)
- 融(23740)
- 金融(23740)
- 财经(21025)
- 经济研究(19209)
- 业经(18704)
- 经(17836)
- 图书(17389)
- 问题(15415)
- 职业(14821)
- 理论(14761)
- 技术经济(14053)
- 业(13667)
- 实践(13624)
- 践(13624)
- 科技(13620)
- 坛(13118)
共检索到44235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作者]
方长春 风笑天
在市场化进程中,自致性因素对于社会阶层结构的建构作用逐步加强成为学界的普遍共识,而教育则被认为是自致因素的最好度量。那么是否存在一个内在于社会阶层结构本身的阶层化机制呢?通过对既有社会阶层结构对教育获得影响的经验分析,或许可以对这样的机制存在与否做一个透视。经验分析的结果表明,既有的阶层差异在一定程度上以一定的方式影响着人们教育的获得。这一结果或许可以表明,在自致作用的背后阶层结构的自我再生产还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因而对其进行适当的调节是必须的。
关键词:
社会阶层 阶层差异 教育获得 教育分流
[期刊] 高等教育研究
[作者]
王伟宜
实证调查结果表明,近30年来,我国社会各阶层子女间的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差异总体上一直在缩小。就不同类型高校而言,重点高校的入学机会差异经历了一个先扩大后缩小的过程;普通本科和专科院校的入学机会差异自1982年以来一直处于缩小的态势。研究结论在一定程度上验证了MMI和EMI理论。今后应通过各种干预措施切实改善弱势阶层子女的就学环境,提高普通本科和高职高专的办学质量,以进一步提高各阶层子女在高等教育入学机会方面的均等化程度。
关键词:
高等教育 入学机会 阶层差异 辈出率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王伟宜
近30年来,我国优质高等教育资源的获得存在明显的阶层差异,优势阶层子女比弱势阶层子女获得了更多的就读重点大学的机会。在整体上,重点大学各阶层子女间的入学机会差距呈现出先扩大而后趋于缩小的特征。当前,优势阶层特别是党政机关或企事业单位负责人阶层子女在重点大学入学机会的获得方面依然保持着绝对的优势,而弱势阶层尤其是占就业人口70%的工农阶层子女获得的就读机会仍相当有限。今后,应通过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重点中学生源的多样化及重点大学招生考试适当向弱势群体倾斜等措施,进一步提高各阶层子女在重点大学入学机会方面的均等化程度。
关键词:
高等教育 优质资源 阶层差异 入学机会
[期刊]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作者]
杨东平
本文通过对10个城市40所普通高中学生的问卷调查,揭示了高中阶段学生社会分层的状况:城市和中高阶层家庭的学生更多地集中在重点中学,而农村和低阶层家庭的学生多在非重点中学。重点高中入学机会的获得,在一定程度上已经成为学生家长经济资本和社会资本的较量。显示城乡二元、重点非重点二元的学校制度,是一种基本的教育分层制度,重点学校制度存在一种复制和扩大社会阶层差距的机制。
关键词:
高中教育 重点学校 教育公平
[期刊] 浙江社会科学
[作者]
张云武 申昊
本文实证分析了高校扩招之后不同阶层教育获得的差距及生成机制,并检验了相对风险回避假说的适用性。1999年高校扩招至今的二十余年间,尽管不同阶层的教育获得存在一定不同,但总体来说,性别差异已基本消失,正在迈向阶层平等化。父母学历、家庭经济和父亲职业三个影响因素中,不同阶层教育获得的差距主要起因于父母学历的不同,即为了规避代际地位下降,无论父母自身学历如何,均倾向于让子女选择至少与父母相当、甚至更高层次的教育。因此在我国,父母学历的影响机制与相对风险回避假说一致,而家庭经济和父亲职业的影响机制与相对风险回避假说相悖。
[期刊] 现代财经(天津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杨玉珍 张雪珂
促进跨阶层向上流动,全面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对增进民生福祉,推进共同富裕都至关重要。本文通过构建测度获得感的指标体系,结合2015年CGSS数据库、2019年和2021年CSS数据库,探究了跨阶层流动对于获得感的影响,并检验其影响机制。研究发现,跨阶层向上流动能够提升经济、政治、民生获得感,对于低阶层出身的群体提升效果更明显;跨阶层向上流动可以通过缓解收入不平等和机会不均等影响获得感,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可以调节二者之间的作用;跨阶层流动对于获得感的影响在农村地区和西部地区较小。研究结论从微观层面证实了跨阶层流动与获得感的关系,从理论层面探究了二者的影响机理,为推进共同富裕提供政策启示。
关键词:
共同富裕 跨阶层流动 获得感 数字经济
[期刊] 财经科学
[作者]
王先柱 王敏
住房是青年群体安居乐业的关键,既在客观上影响其发展方式,又在主观上影响其获得感。为了厘清影响青年住房获得的相关机理,本文基于2010—2013年的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数据,综合比较"先赋因素"与"后致因素"对青年群体住房获得的贡献度,揭示青年群体住房获得机会不平等现象。研究结果表明,青年群体住房市场存在阶层固化现象,"先赋因素"对青年群体住房获得的贡献度较大,"家庭支持"成为青年群体住房获得的主导因素。政策上应加强住房保障,调控住房价格,发展住房金融市场,以利于打破青年群体住房市场阶层固化。
关键词:
青年 住房 阶层固化
[期刊] 教育与经济
[作者]
刘帅 雷鹏飞
实施免费义务教育是我国在教育领域的一项重大举措,但目前对该政策效果评估的研究较少。本文从教育的社会阶层流动效应出发,运用CGSS微观调查数据,实证研究了免费义务教育政策对社会阶层流动的因果效应,并对作用机制进行了讨论验证。研究表明,受到免费义务教育政策冲击的个体,社会阶层提升概率和幅度都明显高于控制组。该结论在经过多项稳健性检验后仍然成立。机制分析表明,免费义务教育政策主要通过提高受教育程度、认知能力渠道促进受冲击个体的社会阶层提升,而收入并非主要作用路径。以上研究为继续实施完善免费义务教育,深化教育改革,促进教育公平、社会公平提供了政策启示。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徐俊武 黄珊
基于Raymond(2009)的代际流动性测量方法,文章构造了一种新的代际流动性指数,它具有一些良好的数理特性,突破了这两方面的限制。然后应用CGSS调查数据,利用该指数分析了中国代际教育流动性的地区差异、城乡差异和阶层差异,发现:(1)我国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的代际教育流动性依次递减;(2)城市的代际教育流动性高于农村,两者之间的差距有扩大的趋势;(3)高收入阶层与低收入阶层的代际教育流动性差异不明显;(4)我国整体的代际教育流动性略有增加。
关键词:
代际流动性指数 代际弹性 教育公平
[期刊] 教育与经济
[作者]
谢宝国 王远伟
本研究使用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2008年数据探讨了农村籍大学毕业生与城市籍大学毕业生就业获得差异。研究发现:(1)更高比例城市籍毕业生进入党政机关以及主管单位为中央/省级的单位工作。2000年之后,城市籍毕业生选择自雇的比例显著高于农村籍毕业生;(2)绝大多数城市籍和农村籍毕业生选择在城市特别是大城市就业,选择去乡镇、农村就业的比例越来越少,但是选择回农村或乡镇就业的农村籍毕业生比例高于城市籍毕业生;(3)2000级以前,农村籍毕业生全年职业收入高于城市籍毕业生。但是2000级以后,城市籍毕业生全年职业收入超过了农村籍大毕业生;(4)农村籍毕业生与城市籍毕业生在劳动合同签订、养老保险和医疗...
关键词:
大学毕业生 农村籍 城市籍 就业获得
[期刊] 调研世界
[作者]
李德洗 杨奇明 赵宝
本文利用2013年河南省农民工监测数据,考察了父母特别是母亲外出务工对留守儿童高中教育机会获取的影响。研究发现,母亲外出务工不利于子女,特别是儿子获得高中入学机会。比较而言,父亲外出务工反而能促进子女获得高中入学机会。这意味着在推动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促进农民工市民化的同时,也要关注父母特别是母亲外出务工对留守儿童获得非义务教育机会的影响,避免父母在子女成长和接受基础教育的关键期"缺位",从而影响下一代的可持续发展。
[期刊] 调研世界
[作者]
李德洗 杨奇明 赵宝
本文利用2013年河南省农民工监测数据,考察了父母特别是母亲外出务工对留守儿童高中教育机会获取的影响。研究发现,母亲外出务工不利于子女,特别是儿子获得高中入学机会。比较而言,父亲外出务工反而能促进子女获得高中入学机会。这意味着在推动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促进农民工市民化的同时,也要关注父母特别是母亲外出务工对留守儿童获得非义务教育机会的影响,避免父母在子女成长和接受基础教育的关键期"缺位",从而影响下一代的可持续发展。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叶锦涛 萧子扬
近年来,关于教育获得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阶层、城乡和性别差异等领域,对少数民族高等教育获得的研究相对匮乏。本文利用首都大学生成长追踪调查数据(BCSPS),对少数民族高等教育获得途径和影响因素进行考察,发现少数民族在高等教育获得方面,仍以参加高考为主,参加自主招生考试比例低于汉族,并且大部分少数民族享受加分政策。此外,本研究进一步采用Mlogit回归模型分析发现,与汉族不同,家庭背景对于少数民族高等教育获得影响较弱,而高中学校层次对高等教育获得影响非常显著。值得注意的是,少数民族高考加分政策对其进入重点大学并无明显帮助,而参加自主招生考试对进入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一流学校有显著帮助。
关键词:
教育获得 少数民族 首都大学生 教育平等
[期刊] 财政研究
[作者]
曲创 王桂娟
计划经济体制下的政府职能涵盖了社会经济生活的各个领域,而在市场经济体制下政府理应是公共产品的供给者,因此在我国自1978年开始的转型过程中,政府职能也随之发生了重要的转变。基于公共
[期刊] 高等教育研究
[作者]
刘浩 钱民辉
在现代中国社会,教育机会的分布受宏观结构因素、制度性因素和微观家庭因素的综合影响。20世纪以来的政治变迁、工业化、市场化、城市化,初等教育和高等教育的相继扩张等宏观因素,以及包括教育制度和非教育制度在内的各种制度性因素,特别是家庭内部的经济资本、文化资本、政治资本、社会资本和教育期望等微观因素都对我国各社会群体的教育机会获得产生着重要作用。通过结合宏观与微观因素,构建转型社会的综合教育获得模型,并考察家庭因素与社会结构、制度性因素发挥作用的微观机制,是教育机会获得影响因素研究的努力方向。
关键词:
教育获得 家庭资本 宏观结构 制度性因素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