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0046)
2023(14684)
2022(12399)
2021(11673)
2020(9567)
2019(21497)
2018(21205)
2017(41211)
2016(21849)
2015(23929)
2014(23332)
2013(22500)
2012(20456)
2011(18122)
2010(18112)
2009(16694)
2008(15613)
2007(13735)
2006(11769)
2005(9787)
作者
(58221)
(48650)
(48432)
(46081)
(31040)
(23347)
(21948)
(18818)
(18670)
(17478)
(16476)
(16341)
(15274)
(14983)
(14937)
(14844)
(14665)
(14242)
(14067)
(13834)
(11812)
(11773)
(11665)
(11331)
(10973)
(10844)
(10710)
(10609)
(9823)
(9639)
学科
(82581)
经济(82491)
(62874)
管理(61481)
(48503)
企业(48503)
方法(37311)
(34412)
数学(33372)
数学方法(32843)
(24366)
农业(22624)
中国(22064)
业经(20830)
地方(18117)
(17827)
(15678)
贸易(15667)
(15285)
(15089)
(15084)
财务(15040)
财务管理(15014)
(14375)
企业财务(14298)
(13735)
银行(13722)
技术(13091)
(13082)
(12716)
机构
学院(292943)
大学(285973)
(118865)
经济(116355)
管理(115699)
理学(100643)
理学院(99644)
管理学(97800)
管理学院(97231)
研究(92506)
中国(71100)
(56739)
(55912)
科学(55369)
(50394)
中心(45979)
(45729)
财经(44334)
(43935)
业大(43229)
(40407)
研究所(39894)
农业(38164)
(37972)
师范(37598)
经济学(36296)
(35308)
北京(34199)
(34079)
财经大学(32907)
基金
项目(204941)
科学(163380)
研究(152773)
基金(149841)
(129498)
国家(128348)
科学基金(112032)
社会(98127)
社会科(92853)
社会科学(92836)
(81753)
基金项目(78917)
自然(72037)
教育(71050)
自然科(70436)
自然科学(70418)
自然科学基金(69139)
(67750)
编号(62940)
资助(60460)
成果(50036)
重点(45722)
(45439)
(44625)
(43436)
课题(42973)
国家社会(40539)
创新(40520)
科研(39749)
教育部(39547)
期刊
(130201)
经济(130201)
研究(81186)
中国(54770)
(50188)
(43391)
学报(42685)
管理(41217)
科学(40583)
大学(33680)
农业(33332)
学学(32158)
教育(31216)
(30859)
金融(30859)
技术(25816)
业经(25802)
财经(21011)
经济研究(20399)
(17968)
问题(16834)
(15038)
(14748)
统计(13250)
科技(13060)
技术经济(12982)
商业(12941)
理论(12768)
(12614)
现代(12465)
共检索到42263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李婷  
阶层分化村庄中,村庄自治为密集利益引发的派性斗争所主导,上层经济精英掌控了话语权。在选举层面,大多数村民尤其是中下层的村民无法表达自己的意志;但在决策层面村民自治却超越了上层的主导,大部分村民的意志在决策的过程中得以表达,实现了一定程度的民主决策。在选举的过程中,村民参与对于选举结果的影响无非是哪一边的上层来当村干部,自身没有办法参选,不同的选举结果与大多数的中下层村民之间的利益关联并不强。而在利益密集的阶层分化村庄,决策往往意味着利益分配方案的制定,这与村民的直接利益存在较强关联性。而且村民能够通过国家在场的力量,影响决策方案的制定,维护自身的利益,对上层主导的派性斗争进行制衡。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李婷  
阶层分化村庄中,村庄自治为密集利益引发的派性斗争所主导,上层经济精英掌控了话语权。在选举层面,大多数村民尤其是中下层的村民无法表达自己的意志;但在决策层面村民自治却超越了上层的主导,大部分村民的意志在决策的过程中得以表达,实现了一定程度的民主决策。在选举的过程中,村民参与对于选举结果的影响无非是哪一边的上层来当村干部,自身没有办法参选,不同的选举结果与大多数的中下层村民之间的利益关联并不强。而在利益密集的阶层分化村庄,决策往往意味着利益分配方案的制定,这与村民的直接利益存在较强关联性。而且村民能够通过国家
[期刊]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刘锐  
村庄社会变迁及利益密集是派性形成的前提,村民自治制度实施及乡镇不干预是派性竞争的条件。派性竞选中的利益动员,派性执政中的利益主导,带来派性间关系恶化,及与民众沟通的危机。民众被在野派性动员抗争,及维护权益的反应型抗争,既说明派性政治的区隔效应,又说明民众抗争的非政治性。民主政治在村庄发芽,需要政府和村组织践行群众路线,保障制度化的民意表达渠道畅通。
[期刊]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刘锐  
村庄社会变迁及利益密集是派性形成的前提,村民自治制度实施及乡镇不干预是派性竞争的条件。派性竞选中的利益动员,派性执政中的利益主导,带来派性间关系恶化,及与民众沟通的危机。民众被在野派性动员抗争,及维护权益的反应型抗争,既说明派性政治的区隔效应,又说明民众抗争的非政治性。民主政治在村庄发芽,需要政府和村组织践行群众路线,保障制度化的民意表达渠道畅通。
[期刊]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刘锐  
村庄社会变迁及利益密集是派性形成的前提,村民自治制度实施及乡镇不干预是派性竞争的条件。派性竞选中的利益动员,派性执政中的利益主导,带来派性间关系恶化,及与民众沟通的危机。民众被在野派性动员抗争,及维护权益的反应型抗争,既说明派性政治的区隔效应,又说明民众抗争的非政治性。民主政治在村庄发芽,需要政府和村组织践行群众路线,保障制度化的民意表达渠道畅通。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陈锋  
本文以浙东平镇西村为例,探讨"气"的生产与释放的阶层动力学,并进一步揭示阶层分化背景下农民生活与政治间的关联。农村经济、社会与政治分层高度重合,上层精英联盟形成对底层群体的总体性支配。普通农民由于生活遭受总体性的阶层压制,形成"仇官"又"仇富"的"气",并通过多数人的隐蔽反抗和边缘人的公开反抗进行"气"的释放。这凸显了阶层分化下的"生活政治"——上层精英将政治渗透到日常生活中以实现其政治意志,底层群体则将日常生活转化为政治表达。村庄陷入"泛政治化"的对立。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杜姣  
基于对内生型工业村庄浙北D村的个案考察,从仪式性人情交往实践过程展示农村阶层关系的形成逻辑。村庄阶层通过仪式性人情所具有的面子竞争以及构建和维系社会关系的双重价值发挥作用,形塑着村庄社会的阶层关系形态。为富人阶层主导的人情规则,造成对底层阶层的双重排斥:对底层参与村庄中社会性价值追求的排斥和对底层社会关系上的排斥,进而形成富人阶层对底层的排斥性关系。中间阶层的特殊位置决定了他们有自身阶层性地位确保的需求,参与到为富人所主导的面子竞争之中,形成一种中间阶层同富人阶层之间带有依附性质的竞争关系。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潘自强  何静  
民主恳谈会作为农村基层民主决策制度的创新产物,对于提高农村财政支出的合理性与透明度、保证重大事项决策的民主性和科学性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本文主要以浙江省温岭市的民主恳谈会为例,介绍民主恳谈会的出台背景、主要类型,论述其创新之处以及在实际运行中取得的绩效,从而得出对农村制度创新的几点启示。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陈柏峰  
"派性"在北方村庄的政治生活和日常生活中都有所体现,包括村庄选举、村庄权力结构、纠纷调解、上访等多方面。外来的政治运动和政策等只是派性产生的表层原因,小亲族的存在是派性的深层原因,也是派性的基本单元。在区域比较的视野下可以看到,派性与北方村庄多姓杂居的基本结构密切相关。由于多姓杂居,村庄日常生活空间无法按照小亲族进行隔离,血缘关系之外的地缘关系就显得非常重要,这种关系处理不好就会在政治生活空间中表现出派性来。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朱静辉  
文章以一个沿海村庄为案例,考察了土地资本化对于农村社会结构变迁的影响。研究表明,由于征地造成的土地资本化,一方面,使得掌握集体土地征收签字权、土地补偿收益配置权的村干部获益,企业主阶层转向对土地财富的追逐;另一方面,也造成了普通村民尤其是边缘群体在失去土地之后,家庭收入结构的单一化,以及由此带来的收入水平下降,在村庄社会分层体系中位置的下降。基于上述发现,文章进一步提出土地资本化造成某些阶层对于村庄的"脱嵌"。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朱静辉  
文章以一个沿海村庄为案例,考察了土地资本化对于农村社会结构变迁的影响。研究表明,由于征地造成的土地资本化,一方面,使得掌握集体土地征收签字权、土地补偿收益配置权的村干部获益,企业主阶层转向对土地财富的追逐;另一方面,也造成了普通村民尤其是边缘群体在失去土地之后,家庭收入结构的单一化,以及由此带来的收入水平下降,在村庄社会分层体系中位置的下降。基于上述发现,文章进一步提出土地资本化造成某些阶层对于村庄的"脱嵌"。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杜姣  
通过对浙江北部D村的个案考察,从村庄社会内部的角度出发,力图分析经济高度分化背景下利益密集型村庄选举过程的表现样态及其背后所反映出来的深层机制,并进一步分析其村庄治理层面的后果。研究表明,村级权力的高价值激发了村民参与选举的意愿,以纵向经济分层为基础的社会关系的圈层化构成了村庄内部选举高度竞争化的助推机制;在竞争性选举过程中,竞选者以利益派性为组织基础,采取关系、金钱等策略性动员方式获取选票;村级权力的高价值直接带来了村庄选举以及村庄治理的谋利化色彩,表现在村级资源的分配上,即为分配原则的私人化,导致了村庄底层以上访为主要方式的针对处于村干部位置之上的富人群体的抗争,村级组织面临合法化危机。针...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印子  
中农阶层是中国农村社会中的治理主体阶层,中农阶层成为维系中国社会稳定的重要社会阶层力量。进一步的研究发现,中农阶层在农村社会治理中的结构性位置与农村社会阶层的深层结构有关,农村社会阶层关系的区隔化使得数量庞大的中产阶层不仅无法在村庄治理中发挥应有的"中间价值",反而被吸纳进由富人治村与派性格局所形塑的治理结构之中。在富人治村不可逆的结构性背景下,国家的农村政策制定应充分考虑到村庄社会的阶层结构现状,加大对合适的阶层特别是农村中产阶层的扶植力度,以保障农村社会公共建设具有可供倚靠的治理主体阶层。
[期刊] 会计之友  [作者] 赵斌  齐雁  
村民委员会民主和自治是基层治理的重要方针,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一环。基于CHIP中村委会数据,探讨了农村基层自治下民主决策、民主选举对村集体财务支出结构的影响。研究表明:以村民代表大会召开次数刻画的民主决策对提高村集体公共服务支出占比、降低行政性支出占比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以候选人产生方式和选举方式刻画的民主选举中前者作用比后者显著;虽然民主选举所发挥的作用不如民主决策直接而显著,但民主选举实施时间越长,越有助于村集体财务支出由行政管理事务转向公共服务;民主决策和民主选举在影响村集体财务支出行为时相互促进、相辅相成。因此,以完善村民(代表)会议制度为抓手,发展基层民主决策和民主选举是一项需持续推进、协同推进的长期工作,同时也要注重候选人的民主产生,实现选举的真正民主。
[期刊] 中国农村观察  [作者] 杨华  杨姿  
东部地区农村民营经济发达,农民阶层分化具有"村庄里的分化"、"高度分化"、"富人在村"和"上层农民规模大"等特点。与城市陌生人社会的分化不同,农民分化首先是"村庄里的分化",村庄熟人社会具有信息对称、互动在场和价值贡献三大特征,它们影响着农民对自身阶层的认知与定位。"高度分化"是对东部农村阶层分化本质属性的概括,说明下层农民与上层农民差距甚大。"富人在村"意味着上层农民要参与村庄的社会性竞争和公共资源分配。而"上层农民规模较大"则使得上层农民在村庄中能够产生规模效应,他们的价值标准上升为村庄的价值标准。这样,下层农民在与上层农民的价值比较中达不到上层农民引领的价值标准,由此产生生存性压力和对上层农民的怨恨情绪。上层农民则利用自身的经济优势竞选担任村干部,并总体性占有村庄优质资源,构成对下层农民的排斥和剥夺。东部地区农村出现阶层固化的迹象。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