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3(1748)
2022(1454)
2021(1520)
2020(1362)
2019(2941)
2018(2997)
2017(5426)
2016(3120)
2015(3379)
2014(3460)
2013(3451)
2012(3392)
2011(3365)
2010(3520)
2009(3508)
2008(3575)
2007(3535)
2006(3286)
2005(3147)
2004(2912)
作者
(10055)
(8380)
(8245)
(7955)
(5571)
(3992)
(3734)
(3313)
(3149)
(2978)
(2946)
(2945)
(2912)
(2818)
(2742)
(2562)
(2538)
(2496)
(2483)
(2417)
(2280)
(2121)
(2101)
(2023)
(1929)
(1916)
(1871)
(1791)
(1768)
(1748)
学科
(13185)
经济(13174)
管理(9922)
(9521)
(8451)
企业(8451)
(8339)
理论(5365)
方法(4178)
教育(4147)
中国(3651)
(3501)
技术(3489)
经济学(3485)
业经(3228)
(2735)
(2730)
(2647)
图书(2593)
书馆(2524)
图书馆(2524)
技术管理(2386)
科学(2292)
(2210)
(2146)
银行(2131)
(2121)
金融(2120)
(2091)
数学(2058)
机构
大学(57727)
学院(52738)
研究(18758)
(18529)
经济(18065)
管理(17721)
理学(13993)
理学院(13787)
管理学(13584)
管理学院(13459)
中国(13304)
(12394)
科学(12029)
(10379)
师范(10318)
(10308)
(10040)
(9302)
研究所(9223)
师范大学(8437)
北京(7822)
财经(7814)
中心(7683)
(7525)
教育(7198)
(6912)
(6884)
(6758)
经济学(6339)
业大(5992)
基金
项目(27994)
研究(21880)
科学(21578)
基金(19826)
(17179)
国家(17003)
科学基金(13867)
社会(13449)
社会科(12644)
社会科学(12641)
教育(10466)
成果(10462)
(10365)
基金项目(9941)
编号(9692)
(9050)
自然(7979)
自然科(7764)
自然科学(7762)
资助(7707)
自然科学基金(7636)
项目编号(6793)
课题(6304)
重点(6303)
(6201)
(6068)
(5740)
国家社会(5651)
教育部(5455)
(5428)
期刊
(24749)
经济(24749)
研究(19516)
学报(11422)
中国(11100)
教育(10643)
(9169)
科学(8852)
大学(8140)
图书(7856)
学学(7065)
管理(6982)
(6152)
财经(5842)
书馆(5697)
图书馆(5697)
(5086)
情报(4473)
(4233)
金融(4233)
技术(4035)
农业(3795)
问题(3408)
理论(3401)
(3253)
经济研究(3237)
(3232)
论坛(3232)
实践(3127)
(3127)
共检索到8890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浙江社会科学  [作者] 申绪璐  
"颜子没而圣学亡"的命题,王阳明提出之后旋即引起争议。王畿继承阳明的思想,继续发展论证该说。除该命题所蕴含的"心学道统论"独立、开放的意义之外,从良知与知识的角度,王阳明与王畿师徒二人以此命题反对后世流传的以子贡为代表的外向闻见之学,并进一步强调颜子先天之学的重要性。王畿的思想中,外在的知识不同于内在的良知,但知识本身又是良知发用的一部分。一方面,王畿担心外在闻见对于良知发见的遮蔽,另一方面王畿也认为在良知的主导下,可以实现转识成知的默识。
[期刊] 浙江社会科学  [作者] 陈迎年  
阳明心学高扬了文化理想,同时却也重视实现文化理想的途径或方法问题。由文化理想的超迈绝伦,阳明讲良知自知、良知独知、见在良知等,仿佛良知可以脱离一切"现象"而"千古见在"。由文化理想的实现问题,阳明讲贵在得师、教化兴行等,重视良知的公共化、天理化、圣贤化和政教化,又似乎良知只能透过具体生活"现象"而"有"。前者重视道德"本体"的呈露,是一种"良知现象学"。后者强调人生的"工夫"历程,是一种"教化现象学"。两者碰撞内嵌,揭示出阳明心学"自我教化-圣王教化"的复调结构。
[期刊] 浙江社会科学  [作者] 张宏敏  
王阳明本人与黄绾、应良、金克厚、潘瑊等台州籍的阳明弟子,以及王畿、钱德洪、薛侃、郑善夫、应典、陈明水等阳明学者,均与以"佛宗道源"著称的天台山关系密切。故而作为浙江乃至中国思想文化史上重要学术拼图的阳明学,便有理由成为"儒佛道三教萃于一山"的天台山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台州阳明学"学术命题的提出与论证,则可以为阳明学地域化的学术传播与地域化阳明学的理论建构提供一个样本。
[期刊] 财会月刊  [作者] 李丹崖  
故事发生在美国加州郊区的一个小镇上,那天,街道上静极了,盛夏的烈日炙烤着大地,没有一丝风。突然,马路对面出现了一个八九岁光景的男孩。他一边跑,一边摇动着手里的10元钞票开心地呼喊着:"阿姨,买几个香梨!"男孩眼睛直直地盯着对面水果摊上的一大堆金黄的梨子,径直朝水果摊奔来,谁也没有想到,就在这个时候,悲剧发生了——一辆疾驰而来的红色轿车突然闯进了这条街道,随着一声惨叫,男孩的身体倒在了血泊之中。在场的所有人都惊呆了,这条街道是明令禁止车辆通过的,那辆红色轿车竟然明日张胆地闯了过来,即使造成了事故,竟连速度都没有减,溜之大吉,仿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李西顺  
教师专业道德是师道与师德的内在统一,是专业价值与主体价值的内在统一,表征为基于德福一致原则的自监督机制,帮助教师在不断变化着的教育情境之中,于内心建构深层稳定的价值根性,促使外在的师德规范获得内在的价值依据。王阳明的“致良知”学说强调致内在德性、立内在心性,不仅可为洞见教师专业道德之深层价值根性提供恰切的分析工具,而且可以帮助探明教师专业道德的建构路径:在专业承诺层面立其志;通过事事磨砺的知行合一之师德实践,逐步澄清、确证、珍视专业的内在价值;以师德的专业理想境界作为伦理支撑及价值引领。师德的专业理想境界既是利他奉献的,同时内蕴着对教师自身幸福的价值关切,应避免自我与他人之间的伦理不对称性。师德的专业理想境界是圆融共生的,以美善育美善,教师专业的内在之善、教师自身的幸福及学生的幸福皆涵蕴其间,共同形成建构教师专业道德的合力。
[期刊] 求索  [作者] 苏晓冰  
在当前学术讨论中,王阳明的“良知”概念,往往被理解为一种道德要素,从而置于以伦理学为核心的理论框架中加以诠释。这一做法固然可以细化相关讨论,但也导致了对“良知”概念的深层内涵的遮蔽。若将讨论的框架从伦理学转移到中国哲学固有的“天人之际”视域,则可以看到,在王阳明那里,“良知”不仅仅是一种道德意识或道德动力,它更是人之为人的“根本”所在,也在事实上构成了“万物一体”的一“体”之所在:“良知”是人与万物共有的天地之“生意”。与此同时,在强调“必然如此,才能生长”“必然如此行为,方不失事物之本性”的意思上,“生意”又是万事万物的道理(天理)之总名,从而使“良知”成为了“格物(之理)”之可能性与合法性的担保。
[期刊] 长江大学学报(社科版)  [作者] 丁愉  王晓庆  李睿  
王阳明良知说对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其立志之说,不仅为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设定了基本原则;且其事上磨练、知行合一的工夫,为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方法。良知说依据每个人内心都存在的良知,以激发人的社会责任意识,能鼓励大学生在具体的行动中勇于承担社会责任,并最终使其在致良知的过程中,塑造理想人格。
[期刊] 浙江社会科学  [作者] 赵清文  
王阳明对"良知"、"知行"等理论的阐发中,对"经"与"权"的问题多有涉及。他认为,作为现实的道德行为中应当遵循的规矩或准则,"经"的形而上的依据,只能从"良知"那里去寻求;通过"良知"对具体情境中的行为的正当性进行判断取舍的过程,就是"权"。经权统一的基本原理,是"知行合一";统一的现实路径,是"致良知"。王阳明的经权理论具有鲜明的启蒙色彩,对于主体价值的发现以及破除外在权威的束缚,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期刊] 浙江社会科学  [作者] 陈畅  
阳明学派"以慎独为宗旨者多矣"。而阳明后学对慎独的诠释,有一个从侧重"独知"到反对以"知"解独的转向。这一转向源于阳明"良知即是独知"说在中晚明时代引发的诠释困境。在宋明理学中,朱子与阳明都以"独知"解释慎独,但阳明学派的心学立场导致"独"被局限在心的领域,由此引发阳明后学对于终极本体的解释方向和工夫下手处的激烈论辩,构成难以调和的工夫论困局。晚明时期刘宗周创造性地提出新未发已发说(体用论),以"自好自恶"取代"独知",解决了这一理论困局。刘宗周的诠释转向具有独特的思想效应,其学说与明清思想转型有着内在的
[期刊] 浙江社会科学  [作者] 陈乔见  
孟子奠定了儒家性善论的传统,其所论性善的根据在于人皆有四端之心,其中恻隐之心尤为根本。朱子则以"性即理"来阐明性善的根据,认为"四端"是性体之发用,这就颠倒了孟子"以心(情)善言性善"的理路,同时他亦认为恻隐之心是四端之根本。王阳明以良知概念阐明人性善,良知绾合了孟子的四端,但阳明特别强调良知只是一个是非之心,是非只是一个好恶,这就使"四端"的中心由恻隐转移到了羞恶心和是非心。现代进化论的研究表明,以羞恶为内核的是非心才是人类特有的良心,这一看法也为儒家性善说提供了一定的科学依据。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高伟  
在复杂现代性背景下重思中国发展道路、创生中国式现代性,是中国现代性的内在本质。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以满足现代生活方式的需要,是中国教育现代性的内在必有之义,也是超越教育现代性的致思方向。中国文化有着悠久的良知论传统,在教育现代性中重建良知论既可期予重构中国文教传统,也是中国参与教育现代性修葺的文化自觉。良知的现代教育价值主要体现在回归教育本真、重塑教育德性和寻获教育信仰三个方面。良知论只是一个可能的思想方案,不能寄予这一思想方案解决教育现代性的全部价值问题,但这一传统对于现代教育的救赎仍然不可或缺。
[期刊] 浙江社会科学  [作者] 卢盈华  
良知与行动相关的意涵包括道德行为推动力、实践能力两个方面。道德情感贯通了良知不同方面的特征。在意识的清晰性、行为推动力和对外在知识的促进方面,未经实践深化的良知与为实践所深化的不同阶段的良知之间,存在着重要的程度差异。这种解读可以解决王阳明知行合一说表面上的矛盾和逻辑问题,并更好地澄清我们的道德体验。
[期刊] 企业管理  [作者] 姜汝祥  
天理是规律,规律在人心,因此,"天理即良知"。凭良知(心)做事,即是按规律办事,但如何做到把规律与良知融为一体呢?
[期刊] 教育学报  [作者] 杨道宇  
阳明心学继承并发展了孟子的性善论,从事实与价值双重层面论述了良知的自然生长倾向:从事实层面看,良知在其本质上是生生不息的活物,在其原初形式上是具有生长潜能的不成熟形态,在其生长过程上是令人向往的快乐之旅;从价值层面看,良知的自然生长倾向具有充足的价值合理性,构成了不可或缺的人性信仰。这种论述构成了"善端生长论",回应了"人心为何主动向善"的道德难题。在此基础上,阳明心学形成了"教育即良知生长"的教育本质观,认为教育即是教学生"正事"以培育良知生长与万物生长的实践过程,这一过程是本体与工夫、目的与手段的统一:"教学生正事"是手段与工夫,"育良知生长与万物生长"则是目的与本体。
[期刊] 教育科学  [作者] 季轩民  
教师良知关乎教师在教育活动中“有所为有所不为”的道德选择问题以及“是非善恶”的价值判断问题。教师良知是无私利他行为的外显与专业道德义务内化相统一的表现,具体体现为直觉与情理判断、反思与评价的综合能力,既服从于教育正当的伦理要求,又怀有教育美善的愿景。教师良知的形成逻辑包括:基于人的良知;出于身份转变;终于教育信仰。教师良知作为一种专业伦理的觉察力,是先天自足与后天生长相结合的产物,是教师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一种道德行为的价值实践。基于教师良知的形成逻辑,教师良知的发展可以从教师个人善端、道德自律以及信仰建构等方面展开。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