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8107)
2023(11732)
2022(9321)
2021(8296)
2020(6693)
2019(14915)
2018(14791)
2017(27407)
2016(15583)
2015(17544)
2014(17651)
2013(17165)
2012(16396)
2011(14841)
2010(15208)
2009(13808)
2008(13542)
2007(12414)
2006(11560)
2005(10999)
作者
(49671)
(41449)
(41301)
(39316)
(26618)
(19943)
(18419)
(16158)
(16151)
(14995)
(14482)
(14019)
(13838)
(13719)
(13606)
(12941)
(12435)
(12365)
(12152)
(12001)
(10831)
(10789)
(10436)
(9629)
(9577)
(9483)
(9463)
(9261)
(8904)
(8487)
学科
(67374)
经济(67308)
(36164)
管理(35512)
(25276)
企业(25276)
中国(24929)
地方(22543)
(21779)
方法(19381)
业经(16937)
数学(16345)
数学方法(16157)
(15875)
农业(15323)
(13622)
(13226)
地方经济(12878)
(12572)
(12414)
银行(12348)
(12219)
金融(12219)
(11979)
教育(11919)
理论(11426)
(11169)
贸易(11156)
(10700)
发展(10419)
机构
学院(221514)
大学(219758)
研究(92230)
(87560)
经济(85371)
管理(71579)
中国(67172)
理学(59351)
科学(59022)
理学院(58505)
管理学(57083)
管理学院(56720)
(50365)
(50331)
(50076)
研究所(45410)
(39757)
农业(39580)
中心(39558)
(38810)
业大(37420)
(34346)
(32857)
北京(32595)
(32264)
师范(31739)
(30535)
财经(29893)
技术(29340)
科学院(27412)
基金
项目(143492)
科学(109292)
研究(102772)
基金(97735)
(89120)
国家(88312)
科学基金(71587)
社会(61914)
(60055)
社会科(58395)
社会科学(58382)
(50397)
基金项目(50229)
教育(48286)
自然(45941)
自然科(44810)
自然科学(44791)
自然科学基金(43977)
编号(41447)
资助(40533)
(38257)
成果(34612)
重点(34589)
课题(32898)
(29927)
发展(29909)
(29827)
(29382)
计划(28193)
创新(28030)
期刊
(111104)
经济(111104)
研究(73716)
中国(61118)
(48250)
学报(44474)
科学(38070)
教育(37605)
农业(33065)
大学(32614)
学学(30597)
管理(29990)
(29133)
(24163)
金融(24163)
技术(20711)
业经(18899)
经济研究(17928)
(17835)
财经(15004)
问题(14156)
(13124)
业大(12387)
(11762)
科技(11302)
世界(10985)
(10762)
职业(10626)
(10379)
论坛(10379)
共检索到36832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李萍  成仿云  张颖星  
牡丹组培中褐化现象的发生,影响了组培苗的生长、增殖和组培过程的进行。该文研究了活性炭、硝酸银、PVPP和维生素C 4种防褐剂对牡丹品种‘乌龙捧盛’组培中褐化控制的作用及对组培苗生长和增殖的影响。结果表明:褐化集中发生在转接后4 d内。活性炭能有效控制褐化,但长时间处理会抑制组培苗的生长和增殖;继代培养初期在含活性炭2.0 g/L的培养基中进行4 d短期处理,不仅能有效控制褐化,还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组培苗的生长和增殖。硝酸银1.0~8.0 mg/L能明显减轻褐化,其中2.0 mg/L的效果最好并能显著促进增殖;8.0 mg/L时组培苗生长量最大。PVPP能部分控制褐化,1.0 g/L效果较好;低...
[期刊]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张俊琦  罗晓芳  
在牡丹组织培养过程中,褐化现象普遍发生,并影响着牡丹培养物的正常生长与增殖。因此通过改变培养条件、培养方式以及在培养基中添加抑褐剂的方法,对品种为青龙卧墨池的牡丹组培物褐化的防止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添加生长素会加剧启动培养中外植体的褐化程度,暗培养对愈伤组织抑制褐化很有效,悬浮培养未能减缓褐化却能使愈伤快速增殖。吸附剂聚乙烯吡咯烷酮(PVP)和结冷胶(Phytagel)能够有效地缓解褐化。抑褐剂硫代硫酸钠(Na2S2O3)、抗坏血酸(VC)和铜试剂(DDTC)在牡丹的组培中加剧了组织培养物的褐化程度。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马英姿  王平  王晓明  王丽萍  
为了筛选蚬壳花椒组培苗增殖的最优培养方案,对影响组培苗增殖的因素进行了单因素试验.结果显示,以MS为基本培养基,添加0.5~1.0mg/L6-BA,0.05~0.1mg/LNAA和使用添加物D对增殖影响显著,但不同浓度差异不显著.对各单因素进行L9(34)正交试验,结果表明,MS+0.5mg/L6-BA+0.05mg/LNAA+添加物D1.0mg/L为蚬壳花椒增殖的最适培养基,增殖系数可达到4.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作者] 王瑞  陈永忠  王湘南  彭邵锋  陈隆升  马力  罗健  杨小胡  
以油茶优良无性系"湘林1号"的茎段为外植体培养的无菌苗为材料,开展了无菌苗增殖培养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基本培养基及外源激素均对油茶无菌苗增殖培养产生重要作用,以WPM为基本培养基,激素组合为6-BA5.0 mg/L+NAA0.01 mg/L+生物素1.0 mg/L时,增殖系数达最高值3.90;以MS为基本培养基,激素组合为6-BA1.0 mg/L+NAA0.01 mg/L+生物素0.5 mg/L时,新梢生长量达2.01 cm。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周倩  辜夕容  万宇轩  吴雪莲  刘飞  钱春  姚永宏  
为探讨大量元素和植物激素对无患子愈伤组织诱导和芽苗增殖的影响并优化培养基组成,试验采用正交设计研究了不同浓度的大量元素、BA和NAA对无患子茎段培养的影响,并对试验数据进行极差分析和方差分析。结果表明BA在无患子茎段愈伤组织诱导和芽苗增殖中起主要作用,其次为MS大量元素,NAA无明显作用。全量MS和2.0 mg·L-1的BA最适于无患子茎段上愈伤组织的诱导与再分化以及芽苗的增殖和伸长;MS大量元素含量降低、BA和NAA浓度增加均不利于无患子离体培养物的生长,这在愈伤组织的再分化上表现尤为显著。无患子茎段培养的最适培养基是MS+BA 2.0 mg·L-1+NAA 0.01 mg·L-1,本试验中...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陈泽斌  靳松  夏体渊  华金珠  刘一鸣  陈兴位  贾士乾  
为了加快蓝莓品种"康威尔"组培苗快繁速度,以"康威尔"茎段为外植体,研究基本培养基种类对其组培苗增殖的影响。结果表明,LM培养基相比MS,DPD,DKW,RNS,1/2MS,MS,1/4MS,White,N6,WPM,B5培养基更适于"康威尔"不定芽增殖培养,其总增殖系数、有效增殖系数、苗高、植株鲜重和干重显著高于其他培养基。LM+1 Mg/L Zt的有效增殖系数达到15.03。利用DPS软件对各生长指标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有效增殖系数与总增殖系数、苗高、植株鲜重和干重呈极显著正相关。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贾文庆  徐小博  刘会超  李纪元  
牡丹(Paeonia suffruticosa Andr.)为芍药科(Paeoniaceae)牡丹组(Sect.Moutan)落叶亚灌木,是原产我国的名贵木本观赏花卉,素有"国色天香"、"花中之王"的美称,是中国的候选国花[1]。牡丹广泛的用途使其需求量日益增加,但牡丹很多品种不结实或结实率极低,目前主要以分株繁殖和嫁接繁殖为主,存在繁殖速度慢、苗木质量参差不齐等问题,严重制约着牡丹的规模化生产,牡丹的良种扩繁己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张志毅  朱之悌  SrivastavaS.  Müiler-StarckG.  HattemerH.H.  
本文利用组培愈伤组织的增殖对12个毛白杨无性系之间的生长差异性,以及组培愈伤组织生长量与3个月苗木的苗高、造林后1年生幼树和2年生幼树的树高之间的相关程度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无性系之间生长差异显著,组培愈伤组织增殖与苗高、幼树树高间相关紧密,均达到显著或极显著水平.因此,用组培愈伤组织增殖情况对毛白杨无性系早期生长进行预测是有效的.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徐文婷  张雅琼  董文汉  白燕冰  李泽生  孙文丽  杨生超  谢世清  梁泉  
铁皮石斛(Dendrobium officinale Kimura et Migo)是典型的菌根植物,共生真菌对铁皮石斛生长具有促进作用。本研究选用草炭土、菇渣、玉米芯等3种基质按不同比例配制了9种固体菌剂,比较测定了9种菌剂在室温条件下菌株的保存情况。选用保存效果最好的基质分别与内生真菌Chs-1-1、R2、S3制备菌剂进行铁皮石斛田间试验,测定了菌剂中内生真菌在铁皮石斛植株内的定殖能力和菌剂的促生效果。结果表明,草炭土的保存效果最好,在6个月后菌体数量达到8.1×107CFU/g;田间试验中,接种处理后铁皮石斛幼苗的存活率显著高于对照,最高者达95.78%;接种菌剂能有效提高幼苗的株高和根...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裘珍飞  曾炳山  刘英  
对 30个马占相思优树无性系进行组培增殖、生根技术研究 ,观察 1  2a月增殖率、生根率指标 ,揭示不同无性系早期增殖速率的差异 ,研究表明 30个无性系可分为快、中、慢 3种增殖类型 ,快增殖类型无性系经过 9代 (13  15个月 )培养达到较高增殖率 (2 18倍·月- 1) ,具备较好的生根性能(91 0 % ) ,中、慢增殖类型无性系需 12  15代 (18  2 2个月 )培养才达到较高增殖率、生根率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王冬云  汪建亚  蔡桁  蒋祥娥  
以黄花蝴蝶兰的花梗腋芽诱导出的不定芽为外植体,利用正交设计法研究了培养基的无机营养、TDZ、有机添加物和蔗糖4种因素对不定芽增殖的影响。结果表明:蝴蝶兰不定芽增殖的最佳培养基配方为KC+TDZ 0.20 mg/L+椰子水200 mL/L+蔗糖14 g/L+柠檬酸30 mg/L,其中有机添加物的种类和浓度对不定芽增殖的影响最大。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尹利方  陈泽斌  夏体渊  靳松  李育川  任禛  张瑜瑜  李静雯  
【目的】加快蓝莓品种"康维尔"组培苗快繁速度。【方法】以"康维尔"茎段为外植体,研究了不同p H梯度、不同蔗糖浓度梯度以及3种结构相似的细胞分裂素对蓝莓试管苗增殖的影响。【结果】p H 6.0时的鲜重和增殖系数都最高,说明蓝莓品种"康维尔"最适宜的酸碱度为6.0;当蔗糖浓度为25 g/L时,试管苗鲜重达到最大值,不再随蔗糖浓度增加而增加,蔗糖浓度2530 g/L的增殖系数和苗高都无显著差异,因此出于成本的考虑,可选择25 g/L作为生产上使用的蔗糖浓度;使用反玉米素核苷的试管苗无论是在鲜重、增殖系数和苗高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崔瑾  丁永前  李式军  丁为民  徐志刚  杨旭东  
运用自行设计制作的组培环境CO2 实时增施监控系统 ,研究葡萄组培苗在CO2 富集 ,高光合光量子流下的生长发育以及光合自养能力。结果表明 ,与对照组相比 ,增施CO2 的组培苗生长健壮 ,发育提前 ,光合自养能力得到促进 ,驯化成活率高 ;在同样增施CO2 的条件下 ,无糖组与有糖组的小苗生长发育状况差异不显著。因此 ,利用该系统可以实现无糖培养
[期刊]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于艳   郎庆龙   李立峰   孙娟   王连珍   费滕   高伟   夏兴宏  
为了探明麻栎组培苗早期生长性状与实生苗的差异,为麻栎组培苗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以麻栎组培苗和实生苗为材料,比较二者移栽成活率、生长性状、苗高、地径、根长及生物量等生长指标。结果表明:麻栎组培苗和实生苗的移栽成活率无显著差异。组培苗比实生苗侧枝数量多,枝干开张角度大,根系粗壮,根的数量多,侧根发达。组培苗早期生长缓慢,苗龄5个月时苗高、地径、根长及生物量均显著低于实生苗,其中苗高比实生苗低33.40%,地径比实生苗低11.54%,地上部分干重比实生苗低37.26%,地下部分干重比实生苗低51.75%;苗龄11个月后,组培苗生长势优势明显;苗龄34个月时,组培苗的地径、地上部分干重、地下部分干重都显著高于实生苗,其中地径比实生苗粗6.92%,地上部分干重比实生苗高15.57%,地下部分干重比实生苗高11.04%。虽然苗龄5~22月时苗高与实生苗无显著差异,但22个月后组培苗的生长速度明显高于实生苗。苗龄5~34个月期间,组培苗的根长始终低于实生苗。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程方  叶建仁  刘戈  安会翠  
为研究抗松针褐斑病菌在湿地松子代组培苗体内的苯丙氨酸解氨酶(PAL)、多酚氧化酶(PPO)、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活性变化与其抗病性的关系,以抗病湿地松瓶内组培苗和温室1年生组培苗针叶为材料,测定PAL、PPO、SOD的活性。结果表明:松针褐斑病菌毒素处理后,湿地松PAL和PPO活性与抗病性成一定正相关关系,SOD活性与植株抗病性在48 168 h内表现有一定的负相关性。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