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2634)
- 2023(3790)
- 2022(3219)
- 2021(3125)
- 2020(2674)
- 2019(6000)
- 2018(5840)
- 2017(10723)
- 2016(6004)
- 2015(7082)
- 2014(7188)
- 2013(7023)
- 2012(6952)
- 2011(6521)
- 2010(6761)
- 2009(6663)
- 2008(6682)
- 2007(6343)
- 2006(5912)
- 2005(5816)
- 学科
- 济(22810)
- 经济(22736)
- 管理(18954)
- 业(14991)
- 企(13027)
- 企业(13027)
- 制(8899)
- 中国(8528)
- 财(8354)
- 学(7822)
- 方法(7206)
- 农(6946)
- 理论(6426)
- 体(5782)
- 业经(5604)
- 教育(5575)
- 银(5433)
- 银行(5431)
- 行(5238)
- 融(5108)
- 金融(5107)
- 数学(4870)
- 体制(4763)
- 数学方法(4737)
- 度(4559)
- 制度(4528)
- 工作(4382)
- 和(4324)
- 财政(4297)
- 策(4217)
- 机构
- 大学(99898)
- 学院(94649)
- 济(35335)
- 经济(34367)
- 研究(33461)
- 管理(31850)
- 中国(25963)
- 理学(25791)
- 理学院(25385)
- 管理学(24884)
- 管理学院(24667)
- 财(22453)
- 京(21930)
- 科学(19214)
- 所(17344)
- 范(16998)
- 师范(16894)
- 江(16629)
- 财经(16016)
- 研究所(15012)
- 中心(14737)
- 北京(14416)
- 经(14226)
- 师范大学(13682)
- 州(13271)
- 农(13143)
- 财经大学(11520)
- 院(11419)
- 经济学(11384)
- 省(10993)
- 基金
- 项目(52194)
- 研究(41200)
- 科学(40301)
- 基金(37111)
- 家(31945)
- 国家(31632)
- 社会(26537)
- 科学基金(25977)
- 社会科(24823)
- 社会科学(24816)
- 教育(19269)
- 省(18840)
- 基金项目(18614)
- 成果(17816)
- 编号(17643)
- 划(16698)
- 资助(14719)
- 自然(14349)
- 自然科(13982)
- 自然科学(13979)
- 自然科学基金(13731)
- 课题(12470)
- 部(11957)
- 重点(11858)
- 制(11412)
- 性(11278)
- 国家社会(11175)
- 项目编号(11056)
- 教育部(10566)
- 年(10402)
共检索到16539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求索
[作者]
王贵禄
公共阐释论的提出,是对强势的西方文论话语的又一次深度辨析,其重要意义不仅在于"破",而且更在于"立"。公共阐释论的建构体现在三个维度上,即历史维度、公共维度和可公度维度。结合中西方阐释史、理论史和文学案例,从阐释规范、文学传统和认知前见等三个方面,可以揭示建构公共阐释论之历史维度的必要性与可能性。
关键词:
历史维度 阐释规范 文学传统 认知前见
[期刊] 国际商务(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报)
[作者]
李红梅
“阐释学”(HERMENEUTICS)一词,源自对圣经经义的阐释。近十个世纪以来,圣经经义的诠释者们穷其毕生精力,对各种版本的圣经经义作了最为细致、最为系统的解释工作。而文学阐释学就是像圣经研究者考察研究圣经经义那样,对文学作品的阐释找出最好途径。从这一点出发总结文学阐释
[期刊]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孙宗美
"诗可以怨"作为中国古代原创性诗学命题之一,是对《诗经》文本的一种阐释,而在其后的发展过程中,对"诗可以怨"的再阐释形成了一条跨越时空、影响深远的理论脉络。在"诗可以怨"理论的诸多阐释向度中,它与中国抒情诗学体系以及古代知识分子个体价值追求之间的关系尤为重要。
[期刊]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
[作者]
段吉方
从文本阐释的角度切入中国阐释学的当代建设是中西阐释学理论所给予的理论启示。深化中国当代文本阐释诗学的理论与实践是建设中国阐释学的路径之一。中国当代的文本阐释诗学并非是要建立一种新的阐释学理论,而是要强调重点从文本阐释的角度出发,将中国阐释学的研究与发展根植在不同文化语境的文本阐释的基础之上,倡导中国阐释学的理论与实践自文本始,经过充分的文本阐释工作,最终走出文本,锤炼文本阐释的诗学、美学与哲学特质。公共阐释论及相关论述揭示了西方阐释学与中国阐释学在文本阐释诗学构建中的理论资源,提出了中国文论话语体系建设的新思路,对推动和加强中国阐释学的当代建设具有积极的意义。
关键词:
公共阐释论 文本阐释 对话 中国阐释学
[期刊] 现代管理科学
[作者]
徐鹏
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和市场经济的发展,人作为一种最宝贵的资源,其作用越来越突出。企业更加重视“以人为本”的管理,其涵义不仅是以员工为本的管理,而且还是以市场中的顾客为本的管理。本文将针对顾客的心理需要,运用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对“以人为本”的新涵义——以顾客为本进行阐释。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罗祖兵
但当前对有效教学的研究多以目的作为切入点。强调目的或结果的有效教学即为"结果有效的教学"。"结果有效的教学"由于过于强调结果而存在阉割过程的正当性、漠视手段的合理性、忽略操作的可行性和消解教学的教育性的危险。由于教学是过程性存在,学生的发展只能在教学过程中实现,而且教学过程比教学结果更具价值,因此研究有效教学,更应该以过程作为切入点。注重手段或过程的有效教学即为"过程有效的教学"。要实现"过程有效的教学",必须建构过程性评价制度,充分简化教导过程,尽量繁化学习过程。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朱凤华
传统人文精神在现代时空里遭到了质问和扬弃,本文拟立足新的文化视点文化层面就这种质问和扬弃进行再质问,并对人文精神的内涵进行再思考。
关键词:
传统人文精神 现代阐释
[期刊] 教育学报
[作者]
刘波 王傲
关于什么是好的历史故事、历史故事该如何讲等问题长期处于历史教学研究的盲区,以至于历史故事被限定在激趣和保持教学连贯性的功能下。历史故事叙事主体应关注学生,讲历史故事必须涉及内容、形式与导向三要素,以使故事跳出传统的窠臼,凸显学生历史意识与思考问题的方式,使其成为学生历史理解的语言化结果,完成历史课堂的新变革。
关键词:
历史故事 历史意识 叙事 中学历史教学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甘剑梅
任何教育都有自己的起点 ,从知识和道德出发 ,这是教育的传统起点观 ,它们在生命之外寻找教育的基础 ,使人的发展丧失生命的根基。教育应遵从生命优先的原则 ,从生命的原初活力出发 ,理解教育的逻辑基础。教育起于生命 ,但又不止于生命 ;始于生命的陶冶 ,但又不放弃知识和道德的追求 ,这是生命力量论对教育起点的哲学解释
关键词:
生命活力 教育起点 教育追求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吴晓
"民间文学概论"作为一种系统性、理论性和整体性的课程体系话语,它是对于"民间文学"进行言说和体认的特殊知识传承方式和知识生产途径。纵观该课程的发展历程,其呈现出的课程意义主要有三方面值得总结:一是作为民间文艺学而言,它彰显了民众口头文化的文学特质;二是作为民俗学而言,它突显了民众口头文化与日常生活的同一性和关联性;三是作为文化诗学而言,它反思性地书写了全球化语境中本土文化的独特价值和文化意义。
[期刊] 经济评论
[作者]
孙智君 文龙
制造强国战略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行动指南。本文借鉴“结构-组织-行为-政策”范式,构建理解制造强国战略的分析框架。新发展格局下制造强国战略存在三个重要维度,即中国制造业结构转型过程中的产业领域选择、实现结构转型的产业组织形式、制造业企业实现结构转型的具体路径和政策设计。中国政府汲取理论研究成果,探索实践经验,以政府引导、市场主导、试点先行为主要原则,通过实施各类渐进优化的激励性、协调性、监督性和评估性政策,以点带面、点面结合,推动微观主体选择最优方式实施数智化、绿色化和服务化转型,为实现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的历史转变奠定坚实基础。
[期刊] 经济社会体制比较
[作者]
杜欢政 聂雨晴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第二个结合”,在治国理政的实践中发表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形成了契合实际、内容完整、逻辑严谨的重要论述。从理论内涵上看,这一论述既是对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的凝练概括,又是对中华五千年文明精华的深层把握,即理想追求、思想主张和精神特质的契合。从历史赓续上看,这一论述既是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百年历史经验的总结,又是思想解放与理论突破的相伴而生。从实践向度上看,必须立足中华民族的伟大实践,坚守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坚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守正创新。从价值意蕴上看,这一论述对于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推进与拓展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破解全球性发展难题及滋养人类文明新形态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第二个结合 高度契合 中国式现代化
[期刊] 浙江社会科学
[作者]
李庆本
梁启超在《中国史叙论》(1901年)中曾把中国历史划分为"中国之中国""亚洲之中国""世界之中国"三个阶段。(1)中华民族的历史,本身就是文化交流范围不断扩大的历史。"中国之中国"是华夏各民族在中华大地上交流与融合的时代,"亚洲之中国"是中华民族与亚洲其他民族相互借鉴交流的时代,而"世界之中国"则是中华民族与世界范围内其他民族相互借鉴交流的时代。范围虽有不同,但文化交流与融合的实质却亘古未变。中华民族之所以蔓延几千年,永葆青春活力,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中华文化具有包容性和开放性。这是中华文化的本质特征。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
推荐搜索
“职业院校—社区”教育共同体结构性维度的职业教育学阐释
应急信息可信度研究范式的三维阐释与构建——基于工程化思维与WSR方法论
我国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悬浮化”的阐释——基于历史制度主义的分析视角
我国传统商业伦理核心之辩的历史演变及当代价值维度
基于认知、情感和利益维度的研究生学术规范认同分析
“以质易量”:水权交易改革的新维度——逻辑缘起、要件阐释、现实条件与制度保障
食品安全管理的三维进路研究——基于公共产品视域的阐释
“制治互洽”逻辑的重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阐释的理论与实践之维
转轨经济中政府与市场关系中国范式的形成与演进——基于体制基础、制度变迁与文化传统的一种阐释
切近中国历史文化语境的教育史研究——以孔子之“学”的阐释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