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2915)
2023(4134)
2022(3398)
2021(3343)
2020(2636)
2019(6013)
2018(5594)
2017(11260)
2016(5621)
2015(6151)
2014(6084)
2013(5937)
2012(5241)
2011(4705)
2010(4620)
2009(4495)
2008(4410)
2007(3814)
2006(3614)
2005(3223)
作者
(14733)
(12262)
(12086)
(11673)
(7706)
(5821)
(5583)
(4823)
(4566)
(4302)
(4215)
(4179)
(3971)
(3824)
(3806)
(3778)
(3613)
(3600)
(3584)
(3530)
(3077)
(2959)
(2867)
(2799)
(2797)
(2716)
(2660)
(2630)
(2567)
(2509)
学科
(20827)
经济(20808)
管理(12654)
(11902)
(11245)
银行(11237)
(10420)
(10136)
企业(10136)
(9200)
方法(8685)
(7185)
业务(6698)
制度(6408)
(6408)
(5934)
金融(5934)
数学(5839)
银行制(5824)
数学方法(5794)
理论(5711)
业经(5415)
中国(5277)
(5068)
(4694)
农业(3873)
地方(3491)
(3283)
(3150)
贸易(3146)
机构
大学(78720)
学院(78405)
(30393)
管理(30039)
经济(29751)
理学(25166)
理学院(24852)
管理学(24548)
管理学院(24368)
研究(24004)
中国(23249)
(16140)
(15804)
科学(13731)
(13561)
财经(13201)
银行(13096)
(12966)
师范(12876)
(12351)
中心(12110)
(12021)
(11768)
师范大学(10643)
经济学(10587)
(10547)
(10421)
(10365)
财经大学(10106)
北京(9874)
基金
项目(50231)
科学(40405)
研究(38736)
基金(37423)
(31546)
国家(31263)
科学基金(27561)
社会(26321)
社会科(24978)
社会科学(24974)
基金项目(20145)
(19436)
教育(17750)
自然(16513)
自然科(16126)
自然科学(16123)
(15919)
自然科学基金(15855)
编号(15171)
资助(15023)
成果(12441)
(11260)
国家社会(11185)
(11060)
重点(11003)
(10608)
人文(10413)
课题(10171)
教育部(10139)
(9966)
期刊
(34764)
经济(34764)
研究(25186)
(18567)
金融(18567)
中国(11886)
(11647)
科学(10352)
学报(10269)
(9837)
管理(9389)
教育(8015)
大学(7974)
学学(7337)
财经(6691)
(6631)
(6186)
旅游(6186)
(6186)
业经(6157)
(5755)
农业(5396)
经济研究(5343)
学刊(5016)
旅游学(5008)
游学(5008)
问题(4488)
技术(4338)
理论(4068)
图书(3981)
共检索到11928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张骁鸣  
流行文化中有关"旅行的意义"的说法并不少见,但如何对"旅行的意义"进行阐释却很少有人研究。该研究从"意义"的3种常见用法——价值与目的、含义与语义、语境与范畴——入手,主要借鉴现象学的分析方法,得到了如下主要观点:1存在两种阐释"旅行的意义"的可能方式,即可以将其理解为旅行行为本身在语境、含义、价值之间的一种整体性关联,也可理解为嵌套于人们的整个生命时空或生活世界之中的一种基于"旅行-意义"的关联,因此未来的相关研究需要从旅行这个相对封闭的小世界跨入日常生活这个开放的大世界;2人们是先行在前语言的层面上获
[期刊] 浙江社会科学  [作者] 徐献军  
在胡塞尔现象学中,直观无疑具有基础性的方法论地位。但胡塞尔希望直观不仅能成为在哲学中使用的基础方法,也能在具体科学中得到应用。精神病理学与现象学具有非常密切的关系,因为二者面向的都是精神进程。雅斯贝尔斯首先将现象学引入了精神病理学,并在精神病理学中发展与运用了现象学直观。他成功地建立起了现象学与精神病理学之间的相互澄明关系。在他这里,现象学直观不再只是纯粹的哲学概念,而是可以帮助医生把握患者疾病体验的基本方法;同时现象学直观的原则,也帮助他摆脱了源于自然科学的还原主义,并发展出了理解心理学。雅斯贝尔斯对现象学直观的阐释及发展,正是一种鲜活的现象学。
[期刊] 全球教育展望  [作者] 朱光明  
文本通过现象描述分析的方式,探究了孩子们日常生活中表扬体验的意义特征。分析认为,表扬是孩子们渴望的体验。渴望表扬与他们渴望被看见(存在)、被肯定(认可)、被重视(地位)、被关爱(亲密)等自我体验及人际体验直接联系在一起。理解表扬体验的这些面相,有助于我们把握表扬的本质特征,有助于提升我们的教育实践智慧。
[期刊]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综合版)  [作者] 周丽敏  王文霞  
译者是翻译的主体,也是民族文化的构建者。翻译即解释、译者就是解释者、理解和解释的无穷性、效果历史原则等理论为我们审视文学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提供了哲学上的依据,并呈现出主体性意义的哲学本质。作为一种解释行为,译者的主体性已经让优秀的文艺作品得以传承,并将继续以其巨大的潜力使承载着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的外域文学走进本民族并广泛传播。
[期刊] 全球教育展望  [作者] 王荣生  于龙  
语文教育理论与实践中更需要这样的研究者:有丰富的经验,又有足够的理论基础,而且能够从事理论到实践的技术转换。洪宗礼作为语文教师、语文教育研究者和语文教材编者,在教学和教研的实践中,不断总结和提升经验,深入思考和研究,勇于自我超越和开拓创新,打通了理论与实践之间的通道,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实绩。
[期刊] 国际商务(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报)  [作者] 李红梅  
“阐释学”(HERMENEUTICS)一词,源自对圣经经义的阐释。近十个世纪以来,圣经经义的诠释者们穷其毕生精力,对各种版本的圣经经义作了最为细致、最为系统的解释工作。而文学阐释学就是像圣经研究者考察研究圣经经义那样,对文学作品的阐释找出最好途径。从这一点出发总结文学阐释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杨洋  周星  徐颖儿  吴问津  袁佳欣  
近年来,在人文社会科学领域“身体转向”的背景下,微观身体逐渐成为窥探旅游体验的关键视角。研究基于身体现象学,构建了旅游者Flow体验生成与意义分析框架,利用感官民族志等方法对稻城亚丁徒步旅游者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发现:(1)徒步旅游者的旅游世界“知觉场”形成源于外部环境对其身体感觉、运动通道、多感官知觉等具身体验的不断刺激;(2)作为“具身-认知”的过程,徒步旅游者Flow体验生成源于技能与挑战的平衡,且主客互动推动旅游者获得新的认知体验;(3)徒步旅游者Flow体验的意义蕴含在具身实践的身体知觉与特定的社会情境之中,并通过主体知觉意识、情感体验、价值判别所呈现;(4)Flow体验状态意味幸福情绪的获得,最终给予真实自我和真实世界的价值判断。研究尝试从身体现象学视角出发,对体验领域的Flow体验进行研究,是对旅游体验研究话题扩展的有益尝试。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吴海伦  
旅游审美观照是连接旅游主体与旅游客体并实现旅游审美活动的关键环节,是旅游主体对旅游客体的独特的观审角度与方式。旅游审美观照对于旅游主体获得旅游审美感受,实现旅游审美价值具有重要意义。旅游审美观照与旅游凝视存在交集,即专注而投入的视觉凝视,责任和义务的暂时搁置。但另一方面,旅游审美观照具有旅游凝视所没有的主客互融共通的优势,而这恰恰是获得旅游审美意境的重要方式。旅游审美观照具有置身性、知觉性、体验性、非功利性的审美特征,旅游审美观照所追求的是审美精神的自由与超越。当人们置身于新异性的旅游审美场景中,在非功利
[期刊] 浙江社会科学  [作者] 王遂川  庞欢  熊亦冉  陈明珠  沈菲  
AI绘图、高清制图、数智观图……随着数智技术嵌入生活世界的不断展开,图像数智化已然不是一个偶然的涌现,而是预示着一定趋势的社会现象。数智技术为图像世界创造出新主体、新工具、新手段和新条件,绘图、制图与观图三大环节,图像主体、本体、载体等结构性要素,既体现了图像传统的逻辑展开,又鲜明具有数智技术嵌入裹挟而来的“发展性”问题。因而,图像数智化趋势中的AI绘画的回应政策、数智制图的版权保护、数智观图文化平等理念等问题,无可回避,需要讨论。
[期刊] 教育学报  [作者] 刘波  王傲  
关于什么是好的历史故事、历史故事该如何讲等问题长期处于历史教学研究的盲区,以至于历史故事被限定在激趣和保持教学连贯性的功能下。历史故事叙事主体应关注学生,讲历史故事必须涉及内容、形式与导向三要素,以使故事跳出传统的窠臼,凸显学生历史意识与思考问题的方式,使其成为学生历史理解的语言化结果,完成历史课堂的新变革。
[期刊] 职教论坛  [作者] 朱红霞  陈兰荣  
做好高职生思想政治工作,要重点研究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如何贯彻落实高职生思想政治教育战略,进一步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责任感与价值感,发挥其先导作用、育人作用和开发作用,为推进人才强国战略和建设创新型国家服务。从社会学视角分析高职生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化的必然性,并提出对策,以期增强高职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邓勇勇   魏向东  
本质直观作为一种哲学方法,是胡塞尔现象学的核心内容,贯穿于胡塞尔的整个哲学生涯。文章回顾了学术界关于旅游本质的研究,并进行了相关评述。阐述了“直观”旅游的发生原理,构建了本质直观的7个步骤:“悬搁”旅游经验事实、选择一次典型的旅游体验、进行意识的自由想象、整合意识中的旅游体验、形成新的旅游体验摹本、聚焦旅游体验的感知和情感以及逐层地精神递推,并以此展开旅游本质的实践操作。在胡塞尔现象学“直观”视角下,旅游本质的确立不仅与研究者“直观”能力相关,也需要与他者进行深入交流,才能得以澄清并最终形成共识。借助“直观”,文章提出了旅游本质是“自在生活”的观点,阐述了本质直观对于旅游的启示意义,以期从一个更高的层面观察和反思当前旅游研究及实践。
[期刊]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  [作者] 段吉方  
从文本阐释的角度切入中国阐释学的当代建设是中西阐释学理论所给予的理论启示。深化中国当代文本阐释诗学的理论与实践是建设中国阐释学的路径之一。中国当代的文本阐释诗学并非是要建立一种新的阐释学理论,而是要强调重点从文本阐释的角度出发,将中国阐释学的研究与发展根植在不同文化语境的文本阐释的基础之上,倡导中国阐释学的理论与实践自文本始,经过充分的文本阐释工作,最终走出文本,锤炼文本阐释的诗学、美学与哲学特质。公共阐释论及相关论述揭示了西方阐释学与中国阐释学在文本阐释诗学构建中的理论资源,提出了中国文论话语体系建设的新思路,对推动和加强中国阐释学的当代建设具有积极的意义。
[期刊] 商业时代  [作者] 王健  
理性经济人是经济学的基本假设,这种假设认为人的行为规律是在预算约束下的效用最大化。现实生活中有许多现象看似与理性经济人假设存在矛盾,例如人类的利他行为和情感因素,但这并不意味着经济学无法为这些行为的存在提出解释。文章分析表明,许多看似"非理性"的行为在一定条件下都可被纳入理性的范畴。经济学上所说的理性,不仅应该包括个人眼前的利益,更应该包括个人所在群体的长远利益。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