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8930)
- 2023(12627)
- 2022(11125)
- 2021(10264)
- 2020(8489)
- 2019(19706)
- 2018(19496)
- 2017(37152)
- 2016(20514)
- 2015(22850)
- 2014(22741)
- 2013(22607)
- 2012(20495)
- 2011(18493)
- 2010(18221)
- 2009(16509)
- 2008(15770)
- 2007(13475)
- 2006(11757)
- 2005(10056)
- 学科
- 济(85263)
- 经济(85188)
- 管理(56861)
- 业(52423)
- 企(42781)
- 企业(42781)
- 方法(39734)
- 数学(34846)
- 数学方法(34483)
- 地方(22665)
- 农(22595)
- 中国(20053)
- 学(19953)
- 业经(18419)
- 财(18035)
- 环境(16940)
- 农业(15516)
- 和(13934)
- 理论(13234)
- 贸(13232)
- 贸易(13227)
- 技术(12825)
- 易(12728)
- 划(12398)
- 地方经济(12390)
- 制(11980)
- 务(11401)
- 财务(11343)
- 财务管理(11328)
- 企业财务(10753)
- 机构
- 大学(287809)
- 学院(287217)
- 管理(116526)
- 济(110296)
- 经济(107905)
- 理学(102494)
- 理学院(101274)
- 管理学(99467)
- 管理学院(98980)
- 研究(96388)
- 中国(68218)
- 科学(64199)
- 京(61529)
- 农(49034)
- 所(48366)
- 业大(47074)
- 财(46593)
- 研究所(45037)
- 江(44871)
- 中心(43478)
- 范(39922)
- 师范(39542)
- 财经(38639)
- 农业(38594)
- 北京(37609)
- 院(35513)
- 经(35176)
- 州(33398)
- 师范大学(32253)
- 经济学(32093)
- 基金
- 项目(210585)
- 科学(166057)
- 基金(152587)
- 研究(151208)
- 家(134106)
- 国家(133057)
- 科学基金(114278)
- 社会(94656)
- 社会科(89726)
- 社会科学(89697)
- 省(84162)
- 基金项目(82844)
- 自然(76296)
- 自然科(74391)
- 自然科学(74375)
- 自然科学基金(73010)
- 划(70463)
- 教育(68625)
- 资助(61765)
- 编号(61405)
- 成果(47695)
- 重点(47652)
- 发(45714)
- 部(45499)
- 创(43683)
- 课题(42075)
- 创新(40772)
- 科研(40460)
- 计划(38741)
- 国家社会(38301)
- 期刊
- 济(116144)
- 经济(116144)
- 研究(78728)
- 中国(49710)
- 学报(48615)
- 科学(44877)
- 农(42711)
- 管理(39555)
- 大学(35739)
- 学学(33745)
- 财(32256)
- 教育(30935)
- 农业(30518)
- 技术(23976)
- 业经(20099)
- 融(19486)
- 金融(19486)
- 经济研究(17670)
- 财经(17368)
- 资源(16729)
- 业(15570)
- 图书(15529)
- 科技(15317)
- 问题(15033)
- 经(14696)
- 技术经济(13716)
- 理论(13565)
- 版(13266)
- 现代(12847)
- 实践(12649)
共检索到39761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旷开金 郑开焰 洪宇 陈芳 陈博 刘金福 鲍晓燕
以闽江流域为研究对象,基于2011—2020年闽江流域面板数据,从环境影响、资源消耗、经济效益角度构建投入产出指标体系,采用考虑非期望产出超效率SBM模型和面板空间误差模型,揭示闽江流域生态效率时空演化特征及驱动机制。研究结果表明:闽江流域生态效率均值总体呈下降趋势,生态效率未达到有效水平县(市)占全样本的比重增加,生态效率出现极化现象并形成“低低集聚、高高集聚”空间格局;生态效率空间分布变化显著且存在空间自相关现象,低生态效率区域呈增加趋势,较高生态效率区域呈减少趋势,生态效率表现为下游>中游>上游的空间分布特征;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对区域生态效率为正向驱动效应,科技水平、产业结构、政府宏观调控对区域生态效率为负向驱动效应。为此,在新发展格局下要推进闽江流域上游、中游、下游协同发展,优化配置创新资源,促进人才区域合理布局,提升流域整体生态效率。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旷开金 郑开焰 洪宇 陈芳 陈博 刘金福 鲍晓燕
以闽江流域为研究对象,基于2011—2020年闽江流域面板数据,从环境影响、资源消耗、经济效益角度构建投入产出指标体系,采用考虑非期望产出超效率SBM模型和面板空间误差模型,揭示闽江流域生态效率时空演化特征及驱动机制。研究结果表明:闽江流域生态效率均值总体呈下降趋势,生态效率未达到有效水平县(市)占全样本的比重增加,生态效率出现极化现象并形成“低低集聚、高高集聚”空间格局;生态效率空间分布变化显著且存在空间自相关现象,低生态效率区域呈增加趋势,较高生态效率区域呈减少趋势,生态效率表现为下游>中游>上游的空间分布特征;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对区域生态效率为正向驱动效应,科技水平、产业结构、政府宏观调控对区域生态效率为负向驱动效应。为此,在新发展格局下要推进闽江流域上游、中游、下游协同发展,优化配置创新资源,促进人才区域合理布局,提升流域整体生态效率。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段勇 李延风 张玉珍 马荣欣
通过对闽江流域1990—2005年耕地动态变化的分析,得出闽江流域耕地的时空变化情况,15年来流域耕地呈减少的趋势,特别是富屯溪支流和闽江下游区域。结合Arcview软件和SPSS统计方法,分析耕地变化的时空差异、驱动因子并采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对社会经济因素进行归纳,主要为经济发展、人口增长、城市化水平和第三产业因素4个方面,其结果将为进一步研究耕地变化对流域生态环境的影响提供科学依据。
关键词:
耕地变化 驱动力 主成分分析 闽江流域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陈莹 陈兴伟 尹义星
基于闽江流域1960—2006年逐月径流、降水以及气温等资料,应用Mann-Kendall趋势分析、经验模态分解等方法,探讨流域径流演变规律及其对气象要素变化的响应特征。结果表明:①闽江流域年径流呈上升趋势,其上升主要来自非汛期径流的贡献;秋季和冬季径流始终以上升趋势为主;夏季径流20世纪90年代以来呈上升趋势,而春季径流则呈现下降趋势。②流域降水和气温均存在上升趋势,尤以气温上升为显著;径流的上升趋势比降水显著。③径流和降水变化均存在多尺度特征,降水变化周期大于径流;80年代以来,径流和降水的年代际变化振荡幅度有所减弱,而年际变化的波动幅度在加强。分析表明,闽江流域径流上升趋势较降水显著的原...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邱宇 陈英姿 饶清华 林秀珠 陈文花
为建立兼顾公平与效率的流域生态补偿机制,科学合理的测算生态补偿额,从经济学角度构建基于排污权的流域跨界生态补偿模型。以福建省境内的闽江流域为例,分别测算流域各城市2011~2015年理论排污权和排污权损失,核定生态补偿额。结果表明:各城市生态补偿总额存在明显的年际变化,福州作为闽江流域的下游城市,其生态补偿总额根据上游城市南平、泉州、宁德的污染物排放情况而定;南平、三明作为闽江流域中游城市,生态补偿总额根据上游城市以及自身的水污染物排放情况而定;泉州、龙岩、宁德作为闽江流域上游城市,生态补偿总额主要根据自身排放的污染物情况而定。研究结果可为福建省乃至全国跨界流域补偿总量测算的研究实施提供参考借鉴。结合闽江流域生态补偿测算结果,提出了明确生态补偿主客体、兼顾上下游利益、建立流域排污权制度等完善流域生态补偿机制的建议。
关键词:
闽江 生态补偿 排污权 补偿额度
[期刊]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余坤勇 刘健 亓兴兰 黄维友 黄春华
以闽江流域生态公益林中杉木林、马尾松林和阔叶林的林分蓄积量为研究对象,采用遥感(RS)技术,构建林分蓄积量估测模型,对1986、2000和2003年闽江流域生态公益林林分蓄积量进行估测,并对近18 a的森林资源变化状况作了初步分析.结果表明:1986-2003年闽江流域生态公益林林分总蓄积量呈上升趋势;1986、2000和2003年阔叶林的林分蓄积量与针叶林的林分蓄积量的比值分别为1∶1.46、1∶3.06和1∶4.65.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王锐婕 王伦澈 戴崴巍 曹茜 牛自耕
长江流域在我国生态安全格局与社会经济发展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然而,目前长江流域生态环境质量的长时序监测研究相对缺乏,其影响因素尚不明确。为探讨长江流域1990-2020年生态环境质量时空变化及其驱动因素,本文利用谷歌地球引擎(Google Earth Engine, GEE),选择1990-2020年生长季(5-9月)的Landsat遥感影像,计算遥感生态指数(Remote Sensing Ecological Index, RSEI),并利用地理探测器进行驱动因素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湿度、绿度、干度、热度四个指标在第一主成分上的平均贡献率为85.49%,RSEI的平均相关度高于其他单一指标,验证了长江流域根据第一主成分构建RESI的可行性。(2)1990-2020年,长江流域生态环境质量整体维持在良好水平,呈现先下降后上升的缓慢增加趋势,中下游生态质量普遍高于上游,南部高于北部。1990-2005年,轻度恶化区域较为分散,2005-2020年轻度改善区主要聚集在金沙江流域、洞庭湖流域和鄱阳湖流域,基本不变区域主要分布在中部地区。(3)影响长江流域生态环境质量的主要驱动因素是海拔高度、平均气温和年降水量;多因子探测结果表明各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呈现协同增强效应。(4)不同的土地利用类型中,林地的RSEI均值最高,裸地最低。县域尺度上林地占比和RSEI的相关度最高,且对RSEI有正向影响,平均相关度为0.69;不透水面占比、人口密度和经济密度对RSEI有负向影响,平均相关度分别为-0.39、-0.43、-0.45。这一研究结果为长江流域的生态环境保护与发展提供重要的理论和技术支撑,对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赖日文 刘健 汪琴 叶伟
【目的】分析林型与降雨量、径流量的关系,为合理调整闽江流域内生态公益林林型结构布局,充分发挥公益林的水源涵养功能提供参考。【方法】以闽江流域为研究对象,借助遥感(Remote sensing,RS)和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GIS)技术手段,对闽江流域HJ-1A/B CCD遥感影像进行处理,在提取生态公益林资源信息的基础上,结合水文数据,采用灰色关联分析法,研究流域内不同林型与年降雨量、年径流量之间的关系。【结果】经过遥感影像处理和森林资源信息提取,获得了闽江流域30个县市的多年平均径流深和降雨量栅格图及生态公益林森林资源分布图。灰色关联分析结...
关键词:
林型结构 生态公益林 水源涵养 闽江流域
[期刊] 中国经济史研究
[作者]
水海刚
众所周知,近代中国通商口岸城市区域核心地位的奠立与其作为沿海地区进出口贸易的中心密不可分,在口岸城市进出口贸易的影响下,腹地社会的变迁渐次推进,从而构成近代中国经济及社会变迁的一个面相。厦门大学出版社2019年出版的《口岸贸易与腹地社会:区域视野下的近代闽江流域发展研究》一书对此进行了研究。
[期刊]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赖日文 刘健 余坤勇
借助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及其集成技术,以闽江流域林地多年平均温度、多年平均降水量栅格数据库及主要土壤质量因子栅格数据库为基础,建立森林气候生产力和森林生产力栅格数据库.运用ERDAS建模功能及动态聚类生成闽江流域林地森林气候生产力和森林生产力分布图.通过对2个生产力空间分区分析,全流域各生产力总体空间分布上大致呈从东南向西北略有递增的趋势,中部和西北部较高,东南和西部相对较低.研究结果为闽江流域森林资源合理利用提供决策和技术支持.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刘淑虎 樊海强 王艳虎 高喜红
基于相关研究进展的判识,采取GIS空间分析与量化测度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在识别闽江流域内315个传统村落空间特征的基础上,分析传统村落空间分布与地形、水系、人口、交通、经济之间的相关性,探讨因素影响的差异性及其作用机理,旨在为闽江流域传统村落的区域性保护对策提供依据。研究表明,闽江流域传统村落具有"梯段式、非均衡"的空间特征,依托支流形成了"两区一带"传统村落密集区;地理环境对传统村落选址影响较大,水系对距离其3km以内的传统村落影响明显,而人口密度、经济水平、道路网络整体上从积极关系逐步转变为当前的两极效应,存在显著的高—高(HH)、低—低(LL)型区位分异现象,进而影响了传统村落密集区的演化历程,折射了闽江流域传统村落分布的复杂性,这为传统村落的区域保护对策提供一定依据。
[期刊] 林业经济问题
[作者]
吴羚靖
清代以来至建国前(1842~1949),福建闽江流域的木材贸易经历了传统意义上的兴起—发展—全盛—衰落的阶段。然而,繁荣贸易也诱发了一系列环境问题,如林木大量耗损、水灾频发、野生动植物生存空间被抢占等。同时,环境的恶化也威胁到人类的生存。木材贸易与环境问题的关联反映了该时期闽江流域内人与自然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的互动关系。因此,历史研究应将环境因素纳入历史评价体系中,进一步寻求塑造和谐自然的路径。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杜品品
以贵州北盘江流域土地利用为基础,结合社会经济发展因素,采用土地利用动态度、土地利用转移矩阵、地理探测器等方法分析2000—2020年北盘江流域三生空间时空演化规律及其驱动因素。结果表明:(1)北盘江流域三生空间分异特征明显,生态、生产与生活空间分别占研究区面积的74.0%,25.1%,0.9%;(2)工业生产用地与城镇生活用地重心迁移距离较大,均表现出向东南迁移的趋势;(3)三生空间分布与城镇规模、年均降水量、坡度及高程等因素关系显著;(4)三生空间是自然因子和社会经济因子共同作用的结果,交互作用均呈现非线性与双因子增强。提高土地利用效率,保护生态环境与农用土地,遏制工业用地与城镇居住区的无序扩张,发挥政策的导向作用,引导土地合理流转,将有利于北盘江流域国土空间高质量发展。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尹铎 梁诗 林煦丹
根据长江流域共231处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运用核密度估计法探究其时空演化特征。在此基础上,引入基于最优参数地理探测器对因子实现最优离散化,探测长江流域范围内的主要影响因子。并将熵权法与K-means聚类结合,挖掘各地级市差异化模式,以期为我国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的建设、发展和管理提供学理参证。主要结论如下:(1)长江流域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在空间上呈聚集型分布,地理集中程度较高,地区间不均衡程度高,呈现“单核集聚—三核集聚—多极多区”的空间分布密度演化格局;(2)自然环境因素、经济社会因素以及环境污染与治理因素共同作用于保护区空间聚集格局;(3)长江流域涉及的各地级市具有差异化的保护区分布特征和成因。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杨利 石彩霞 谢炳庚
以长江流域国家湿地公园为研究对象,选取2005、2011、2017年3个时间截面,利用重心标准差椭圆、核密度、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技术、地理探测器等方法,从空间分布重心、分布密度以及时空关联性等方面探析长江流域国家湿地公园的时空演变特征及其主要驱动因素,研究表明:①长江流域国家湿地公园时空分布呈东北—西南走向,流域内国家湿地公园发展的重心在长江中下游地区;②长江流域国家湿地公园空间集聚形态显著,不同时间截点均展现出"整体分散、局部集中"的演变特征;③流域内国家湿地公园空间分布呈正相关关系,时空格局冷热点区域以阶梯状排列,由长江中下游地区向西北地区推移;④地形、气候、水文等自然因素对长江流域国家湿地公园时空分布的影响具有一致性,经济、交通、人口等社会经济因素对格局演化有重要驱动作用,政府政策的影响程度有待加强。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