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6956)
- 2023(9896)
- 2022(8210)
- 2021(7406)
- 2020(6188)
- 2019(13866)
- 2018(13427)
- 2017(24718)
- 2016(14144)
- 2015(15330)
- 2014(15004)
- 2013(14490)
- 2012(13097)
- 2011(11852)
- 2010(11878)
- 2009(10710)
- 2008(10384)
- 2007(8918)
- 2006(7685)
- 2005(6436)
- 学科
- 济(60764)
- 经济(60706)
- 管理(37764)
- 业(33282)
- 方法(28854)
- 数学(26526)
- 数学方法(26115)
- 企(25989)
- 企业(25989)
- 地方(17125)
- 农(15399)
- 学(14616)
- 环境(13747)
- 中国(13663)
- 业经(11570)
- 财(11487)
- 农业(10835)
- 地方经济(9970)
- 贸(9872)
- 贸易(9870)
- 理论(9624)
- 易(9524)
- 划(8791)
- 技术(8631)
- 和(8324)
- 生态(7897)
- 资源(7447)
- 融(7268)
- 金融(7267)
- 制(7193)
- 机构
- 学院(196737)
- 大学(194230)
- 济(75443)
- 管理(74565)
- 经济(74041)
- 研究(68487)
- 理学(66206)
- 理学院(65359)
- 管理学(63732)
- 管理学院(63404)
- 科学(47918)
- 中国(47839)
- 农(42220)
- 京(41378)
- 业大(37764)
- 所(35757)
- 江(34209)
- 研究所(33545)
- 农业(33138)
- 中心(30737)
- 财(29851)
- 范(26242)
- 院(25899)
- 师范(25819)
- 财经(24989)
- 北京(24620)
- 省(23568)
- 州(23145)
- 经(22774)
- 农业大学(22666)
- 基金
- 项目(148913)
- 科学(116798)
- 基金(107317)
- 研究(100392)
- 家(97752)
- 国家(97010)
- 科学基金(82095)
- 社会(63946)
- 省(61938)
- 社会科(60667)
- 社会科学(60649)
- 基金项目(57685)
- 自然(56510)
- 自然科(55087)
- 自然科学(55070)
- 自然科学基金(54050)
- 划(51605)
- 教育(46893)
- 资助(43372)
- 编号(38642)
- 重点(34994)
- 发(32754)
- 创(31252)
- 部(31166)
- 计划(30199)
- 科研(29384)
- 创新(29240)
- 课题(27991)
- 成果(27965)
- 科技(27208)
共检索到26996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赖日文 刘健 汪琴 叶伟
【目的】分析林型与降雨量、径流量的关系,为合理调整闽江流域内生态公益林林型结构布局,充分发挥公益林的水源涵养功能提供参考。【方法】以闽江流域为研究对象,借助遥感(Remote sensing,RS)和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GIS)技术手段,对闽江流域HJ-1A/B CCD遥感影像进行处理,在提取生态公益林资源信息的基础上,结合水文数据,采用灰色关联分析法,研究流域内不同林型与年降雨量、年径流量之间的关系。【结果】经过遥感影像处理和森林资源信息提取,获得了闽江流域30个县市的多年平均径流深和降雨量栅格图及生态公益林森林资源分布图。灰色关联分析结...
关键词:
林型结构 生态公益林 水源涵养 闽江流域
[期刊]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余坤勇 刘健 亓兴兰 黄维友 黄春华
以闽江流域生态公益林中杉木林、马尾松林和阔叶林的林分蓄积量为研究对象,采用遥感(RS)技术,构建林分蓄积量估测模型,对1986、2000和2003年闽江流域生态公益林林分蓄积量进行估测,并对近18 a的森林资源变化状况作了初步分析.结果表明:1986-2003年闽江流域生态公益林林分总蓄积量呈上升趋势;1986、2000和2003年阔叶林的林分蓄积量与针叶林的林分蓄积量的比值分别为1∶1.46、1∶3.06和1∶4.65.
[期刊]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赖日文 刘健 余坤勇
借助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及其集成技术,以闽江流域林地多年平均温度、多年平均降水量栅格数据库及主要土壤质量因子栅格数据库为基础,建立森林气候生产力和森林生产力栅格数据库.运用ERDAS建模功能及动态聚类生成闽江流域林地森林气候生产力和森林生产力分布图.通过对2个生产力空间分区分析,全流域各生产力总体空间分布上大致呈从东南向西北略有递增的趋势,中部和西北部较高,东南和西部相对较低.研究结果为闽江流域森林资源合理利用提供决策和技术支持.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邱宇 陈英姿 饶清华 林秀珠 陈文花
为建立兼顾公平与效率的流域生态补偿机制,科学合理的测算生态补偿额,从经济学角度构建基于排污权的流域跨界生态补偿模型。以福建省境内的闽江流域为例,分别测算流域各城市2011~2015年理论排污权和排污权损失,核定生态补偿额。结果表明:各城市生态补偿总额存在明显的年际变化,福州作为闽江流域的下游城市,其生态补偿总额根据上游城市南平、泉州、宁德的污染物排放情况而定;南平、三明作为闽江流域中游城市,生态补偿总额根据上游城市以及自身的水污染物排放情况而定;泉州、龙岩、宁德作为闽江流域上游城市,生态补偿总额主要根据自身排放的污染物情况而定。研究结果可为福建省乃至全国跨界流域补偿总量测算的研究实施提供参考借鉴。结合闽江流域生态补偿测算结果,提出了明确生态补偿主客体、兼顾上下游利益、建立流域排污权制度等完善流域生态补偿机制的建议。
关键词:
闽江 生态补偿 排污权 补偿额度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旷开金 郑开焰 洪宇 陈芳 陈博 刘金福 鲍晓燕
以闽江流域为研究对象,基于2011—2020年闽江流域面板数据,从环境影响、资源消耗、经济效益角度构建投入产出指标体系,采用考虑非期望产出超效率SBM模型和面板空间误差模型,揭示闽江流域生态效率时空演化特征及驱动机制。研究结果表明:闽江流域生态效率均值总体呈下降趋势,生态效率未达到有效水平县(市)占全样本的比重增加,生态效率出现极化现象并形成“低低集聚、高高集聚”空间格局;生态效率空间分布变化显著且存在空间自相关现象,低生态效率区域呈增加趋势,较高生态效率区域呈减少趋势,生态效率表现为下游>中游>上游的空间分布特征;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对区域生态效率为正向驱动效应,科技水平、产业结构、政府宏观调控对区域生态效率为负向驱动效应。为此,在新发展格局下要推进闽江流域上游、中游、下游协同发展,优化配置创新资源,促进人才区域合理布局,提升流域整体生态效率。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旷开金 郑开焰 洪宇 陈芳 陈博 刘金福 鲍晓燕
以闽江流域为研究对象,基于2011—2020年闽江流域面板数据,从环境影响、资源消耗、经济效益角度构建投入产出指标体系,采用考虑非期望产出超效率SBM模型和面板空间误差模型,揭示闽江流域生态效率时空演化特征及驱动机制。研究结果表明:闽江流域生态效率均值总体呈下降趋势,生态效率未达到有效水平县(市)占全样本的比重增加,生态效率出现极化现象并形成“低低集聚、高高集聚”空间格局;生态效率空间分布变化显著且存在空间自相关现象,低生态效率区域呈增加趋势,较高生态效率区域呈减少趋势,生态效率表现为下游>中游>上游的空间分布特征;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对区域生态效率为正向驱动效应,科技水平、产业结构、政府宏观调控对区域生态效率为负向驱动效应。为此,在新发展格局下要推进闽江流域上游、中游、下游协同发展,优化配置创新资源,促进人才区域合理布局,提升流域整体生态效率。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作者]
刘学龙 赖日文 汪琴 陈芳 叶伟
以福建省闽江流域为研究对象,利用年均降水、温度数据,结合改进NPP模型构建基于气象因子的森林生产力估测模型,并通过森林生产力与二类调查结果对应的小班年龄曲线建立森林生物量模型,以此获得遥感估测模型所需的样地生物量,在此基础上利用遥感影像和杉木平均含碳率可以成功构建森林生物量非线性遥感估测模型和碳储量遥感估测模型。本研究不仅能建立森林碳储量模型,而且避免了繁杂的森林生物量野外实测,节省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且不需砍伐森林树木。实验计算结果:闽江流域杉木林碳储量2003~2012年从10 337 774 t增加到19 624 374 t。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陈莹 陈兴伟 尹义星
基于闽江流域1960—2006年逐月径流、降水以及气温等资料,应用Mann-Kendall趋势分析、经验模态分解等方法,探讨流域径流演变规律及其对气象要素变化的响应特征。结果表明:①闽江流域年径流呈上升趋势,其上升主要来自非汛期径流的贡献;秋季和冬季径流始终以上升趋势为主;夏季径流20世纪90年代以来呈上升趋势,而春季径流则呈现下降趋势。②流域降水和气温均存在上升趋势,尤以气温上升为显著;径流的上升趋势比降水显著。③径流和降水变化均存在多尺度特征,降水变化周期大于径流;80年代以来,径流和降水的年代际变化振荡幅度有所减弱,而年际变化的波动幅度在加强。分析表明,闽江流域径流上升趋势较降水显著的原...
[期刊]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作者]
张成虎 刘菊 胡宝清 陈秀芬
【目的】水源涵养在众多生态系统服务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揭示水源涵养服务空间格局及其影响因素,识别水源涵养服务重要区,对流域水资源利用、分区管理与综合保护具有重要意义。【方法】以广西西江流域为研究对象,基于InVEST模型、GeoDa与ArcGIS等工具,使用全域和局域空间自相关检验研究区水源涵养服务空间分布模式,构建空间误差模型辨识水源涵养服务关键影响因素,采用分位数分类法进行水源涵养服务重要性分级。【结果】广西西江流域多年平均水源涵养量为185.36 mm,2015年总量为376.10亿m~3。全域莫兰指数为0.769,表明研究区水源涵养服务在空间分布上具有空间依赖性。考虑到多重共线性的影响,最终从13项影响因素中筛选出7项进入空间误差模型,得出土壤饱和导水率、多年平均降水量、坡度、植被净初级生产力、经济密度对水源涵养服务产生显著正面影响,而人口密度和不透水率对水源涵养服务产生显著负面影响。识别出黔浔江流域及左郁江流域南部区域是水源涵养服务重要区,在相关政策制定与管理决策中需重点和优先考虑。【结论】广西西江流域水源涵养服务在空间分布上呈现集聚分布,并以低-低聚集和高-高聚集类型为主。土壤饱和导水率、多年平均降水量、坡度以及不透水率是水源涵养服务最主要的影响因素。图5表2参28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余红红 杨加猛 万紫璇
【目的】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是应对环境恶化、平衡区域发展的重要举措,厘清生态补偿标准是实施森林横向生态补偿的基础。结合森林生态系统服务流转理论,基于森林生态受益方向,从水源涵养生态服务视角开展森林横向生态补偿标准研究,为完善跨省流域森林生态补偿机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汀江(韩江)流域为例,综合运用当量因子法、水足迹法和引力模型,研究案例流域森林水源涵养服务溢出价值及其空间转移,确定受益主体与受偿主体相匹配的森林水源涵养效益补偿标准。【结果】1)汀江(韩江)流域上游地区龙岩市、漳州市和三明市的森林水源涵养服务外溢价值分别为80 448.89万元、5 857.33万元和13 038.28万元,广东省拟应向福建省合计支付水源涵养生态补偿资金99 344.50万元;2)三明市、漳州市和龙岩市提供的森林水源涵养服务价值辐射面积最广的地区均是梅州市,梅州市应承担主要的生态补偿资金;3)龙岩市可获得的水源涵养横向生态补偿资金最多,占补偿资金总额的80.98%,梅州市拟应支付的森林水源涵养生态补偿金额最多,占生态补偿总额的88.89%。【结论】流域上游存在森林水源涵养服务价值外溢,对下游具有不同的辐射范围和辐射量。本研究核算的案例流域下游受益地区应支付的水源涵养横向生态补偿资金均未超过当地GDP的1%,在补偿实践中具有良好的可操作性,可以为流域的森林横向生态补偿标准制定提供科学参考。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段勇 李延风 张玉珍 马荣欣
通过对闽江流域1990—2005年耕地动态变化的分析,得出闽江流域耕地的时空变化情况,15年来流域耕地呈减少的趋势,特别是富屯溪支流和闽江下游区域。结合Arcview软件和SPSS统计方法,分析耕地变化的时空差异、驱动因子并采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对社会经济因素进行归纳,主要为经济发展、人口增长、城市化水平和第三产业因素4个方面,其结果将为进一步研究耕地变化对流域生态环境的影响提供科学依据。
关键词:
耕地变化 驱动力 主成分分析 闽江流域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刘淑虎 樊海强 王艳虎 高喜红
基于相关研究进展的判识,采取GIS空间分析与量化测度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在识别闽江流域内315个传统村落空间特征的基础上,分析传统村落空间分布与地形、水系、人口、交通、经济之间的相关性,探讨因素影响的差异性及其作用机理,旨在为闽江流域传统村落的区域性保护对策提供依据。研究表明,闽江流域传统村落具有"梯段式、非均衡"的空间特征,依托支流形成了"两区一带"传统村落密集区;地理环境对传统村落选址影响较大,水系对距离其3km以内的传统村落影响明显,而人口密度、经济水平、道路网络整体上从积极关系逐步转变为当前的两极效应,存在显著的高—高(HH)、低—低(LL)型区位分异现象,进而影响了传统村落密集区的演化历程,折射了闽江流域传统村落分布的复杂性,这为传统村落的区域保护对策提供一定依据。
[期刊] 林业经济问题
[作者]
吴羚靖
清代以来至建国前(1842~1949),福建闽江流域的木材贸易经历了传统意义上的兴起—发展—全盛—衰落的阶段。然而,繁荣贸易也诱发了一系列环境问题,如林木大量耗损、水灾频发、野生动植物生存空间被抢占等。同时,环境的恶化也威胁到人类的生存。木材贸易与环境问题的关联反映了该时期闽江流域内人与自然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的互动关系。因此,历史研究应将环境因素纳入历史评价体系中,进一步寻求塑造和谐自然的路径。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陈泽怡 余珮珩 陈奕云 江颂 顾世祥 白少云 刘斌
论文基于InVEST模型的水源涵养和水质净化模块揭示汉江流域2000年、2005年、2010年及2015年的水源涵养和水质净化服务功能的时空格局及演变特征,以期为汉江流域土地利用规划编制以及水资源资产保护工作提供科学的指导。研究结果表明:(1)2000—2015年,汉江流域的水源涵养能力整体出现先增强再减弱的趋势,同时在空间上呈现出明显的空间异质性。东南地区和西南部分地区的水源涵养服务能力较高,中部地区的水源涵养服务能力较低。(2)残差趋势分析结果表明,土地利用变化是产水量变化的主要驱动因素。为了提升汉江流域的水源涵养能力,应当进行合理的土地资源配置,保障流域内的生态环境安全。(3)2000—2015年,汉江流域的水质净化能力整体呈现不断增强的趋势,汉江流域东部地区的水质净化能力明显强于其他地区。(4)汉江流域的人类活动尤其农业活动是造成水环境污染的主要原因。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陈泽怡 余珮珩 陈奕云 江颂 顾世祥 白少云 刘斌
论文基于InVEST模型的水源涵养和水质净化模块揭示汉江流域2000年、2005年、2010年及2015年的水源涵养和水质净化服务功能的时空格局及演变特征,以期为汉江流域土地利用规划编制以及水资源资产保护工作提供科学的指导。研究结果表明:(1)2000—2015年,汉江流域的水源涵养能力整体出现先增强再减弱的趋势,同时在空间上呈现出明显的空间异质性。东南地区和西南部分地区的水源涵养服务能力较高,中部地区的水源涵养服务能力较低。(2)残差趋势分析结果表明,土地利用变化是产水量变化的主要驱动因素。为了提升汉江流域的水源涵养能力,应当进行合理的土地资源配置,保障流域内的生态环境安全。(3)2000—2015年,汉江流域的水质净化能力整体呈现不断增强的趋势,汉江流域东部地区的水质净化能力明显强于其他地区。(4)汉江流域的人类活动尤其农业活动是造成水环境污染的主要原因。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