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7648)
- 2023(11196)
- 2022(9462)
- 2021(8613)
- 2020(7285)
- 2019(16552)
- 2018(16058)
- 2017(30593)
- 2016(16879)
- 2015(18728)
- 2014(18910)
- 2013(18954)
- 2012(18029)
- 2011(16492)
- 2010(16729)
- 2009(15500)
- 2008(15704)
- 2007(14472)
- 2006(12407)
- 2005(10877)
- 学科
- 济(76751)
- 经济(76684)
- 业(43799)
- 管理(40699)
- 方法(32700)
- 农(30971)
- 企(30546)
- 企业(30546)
- 数学(29245)
- 数学方法(28967)
- 地方(21539)
- 农业(20627)
- 中国(18812)
- 学(17919)
- 财(17268)
- 业经(17206)
- 制(14041)
- 贸(12398)
- 贸易(12395)
- 易(11901)
- 银(11255)
- 融(11252)
- 金融(11250)
- 银行(11226)
- 地方经济(11208)
- 环境(10965)
- 行(10728)
- 和(10476)
- 发(10339)
- 务(10156)
- 机构
- 学院(249997)
- 大学(248328)
- 济(99762)
- 经济(97435)
- 管理(90778)
- 研究(89327)
- 理学(78503)
- 理学院(77428)
- 管理学(75893)
- 管理学院(75420)
- 中国(66352)
- 科学(58579)
- 农(52781)
- 京(52778)
- 所(46860)
- 财(45005)
- 江(43180)
- 研究所(43050)
- 中心(42030)
- 业大(41519)
- 农业(40781)
- 财经(36013)
- 范(35519)
- 师范(35130)
- 经(32557)
- 院(31968)
- 北京(31840)
- 州(31284)
- 经济学(30886)
- 省(29685)
- 基金
- 项目(171474)
- 科学(134991)
- 基金(124563)
- 研究(121492)
- 家(110528)
- 国家(109594)
- 科学基金(92414)
- 社会(77460)
- 社会科(73204)
- 社会科学(73183)
- 省(68981)
- 基金项目(67024)
- 自然(60488)
- 自然科(58990)
- 自然科学(58968)
- 自然科学基金(57923)
- 划(57818)
- 教育(54803)
- 资助(49663)
- 编号(48938)
- 重点(39735)
- 成果(39608)
- 发(38764)
- 部(37568)
- 创(34825)
- 课题(34437)
- 科研(33417)
- 创新(32702)
- 计划(32477)
- 国家社会(32085)
- 期刊
- 济(112712)
- 经济(112712)
- 研究(69037)
- 农(51770)
- 中国(47584)
- 学报(45088)
- 科学(41043)
- 农业(34328)
- 财(34176)
- 大学(33048)
- 学学(31554)
- 管理(28269)
- 融(23340)
- 金融(23340)
- 教育(22851)
- 业经(21309)
- 技术(19051)
- 财经(17416)
- 经济研究(16756)
- 业(16255)
- 问题(15515)
- 经(14862)
- 版(14634)
- 资源(13921)
- 技术经济(11877)
- 业大(11728)
- 统计(11716)
- 科技(11560)
- 商业(11321)
- 理论(10800)
共检索到36337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刘淑虎 樊海强 王艳虎 高喜红
基于相关研究进展的判识,采取GIS空间分析与量化测度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在识别闽江流域内315个传统村落空间特征的基础上,分析传统村落空间分布与地形、水系、人口、交通、经济之间的相关性,探讨因素影响的差异性及其作用机理,旨在为闽江流域传统村落的区域性保护对策提供依据。研究表明,闽江流域传统村落具有"梯段式、非均衡"的空间特征,依托支流形成了"两区一带"传统村落密集区;地理环境对传统村落选址影响较大,水系对距离其3km以内的传统村落影响明显,而人口密度、经济水平、道路网络整体上从积极关系逐步转变为当前的两极效应,存在显著的高—高(HH)、低—低(LL)型区位分异现象,进而影响了传统村落密集区的演化历程,折射了闽江流域传统村落分布的复杂性,这为传统村落的区域保护对策提供一定依据。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陈莹 陈兴伟 尹义星
基于闽江流域1960—2006年逐月径流、降水以及气温等资料,应用Mann-Kendall趋势分析、经验模态分解等方法,探讨流域径流演变规律及其对气象要素变化的响应特征。结果表明:①闽江流域年径流呈上升趋势,其上升主要来自非汛期径流的贡献;秋季和冬季径流始终以上升趋势为主;夏季径流20世纪90年代以来呈上升趋势,而春季径流则呈现下降趋势。②流域降水和气温均存在上升趋势,尤以气温上升为显著;径流的上升趋势比降水显著。③径流和降水变化均存在多尺度特征,降水变化周期大于径流;80年代以来,径流和降水的年代际变化振荡幅度有所减弱,而年际变化的波动幅度在加强。分析表明,闽江流域径流上升趋势较降水显著的原...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陈君子 刘大均 周勇 朱爱琴 肖鹏南
传统村落是时代的产物,其空间分布是自然环境和人文社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运用GIS空间分析法与分形理论对嘉陵江流域传统村落的空间分布及其影响因素进行深入分析。结果表明:(1)嘉陵江流域传统村落空间分布类型为凝聚型,呈现出"大分散、小集聚"的空间分布格局;(2)嘉陵江流域传统村落空间分布呈现出较为复杂的分形结构,且分形结构大致沿着流域内部河流等线状要素展开;(3)嘉陵江流域传统村落的空间分布是地形地貌、水系、经济发展水平、交通可达性、地域文化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4)嘉陵江流域传统村落的空间分布表现出更为
[期刊]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赖日文 刘健 余坤勇
借助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及其集成技术,以闽江流域林地多年平均温度、多年平均降水量栅格数据库及主要土壤质量因子栅格数据库为基础,建立森林气候生产力和森林生产力栅格数据库.运用ERDAS建模功能及动态聚类生成闽江流域林地森林气候生产力和森林生产力分布图.通过对2个生产力空间分区分析,全流域各生产力总体空间分布上大致呈从东南向西北略有递增的趋势,中部和西北部较高,东南和西部相对较低.研究结果为闽江流域森林资源合理利用提供决策和技术支持.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刘淑虎 黄龙英 黄静馨 许广通
为构建全面展现闽江流域历史演化脉络和鲜明价值特征的区域历史文化保护传承格局,充分汲取文化景观理念中的“历史层积”与“价值关联”方法,结合熵权-TOPSIS模型、核密度分析与最小生成树模型等定量方法与可视化工具,文章首先系统地梳理了闽江流域历史层积过程,从古代格局溯源与现今格局识别两方面,解析各时期流域的演化脉络、空间特征及其与自然环境、社会文化之间的关系。在此基础上,从古今层积中提炼闽江流域的历史文化价值内涵及与之相关的格局要素,最终确立价值关联下闽江流域历史文化保护传承的“一江一脉两山、多点三轴三区”空间格局,实现自然山水、人文精神与历史文脉的全方位展现,为地区未来发展提供永续动力。
关键词:
文化景观 历史保护 闽江流域 空间格局
[期刊] 林业经济问题
[作者]
吴羚靖
清代以来至建国前(1842~1949),福建闽江流域的木材贸易经历了传统意义上的兴起—发展—全盛—衰落的阶段。然而,繁荣贸易也诱发了一系列环境问题,如林木大量耗损、水灾频发、野生动植物生存空间被抢占等。同时,环境的恶化也威胁到人类的生存。木材贸易与环境问题的关联反映了该时期闽江流域内人与自然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的互动关系。因此,历史研究应将环境因素纳入历史评价体系中,进一步寻求塑造和谐自然的路径。
[期刊]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亓兴兰 李宝银 刘健 胡宗庆 余坤勇
以闽江流域为研究区域,Landsat TM遥感图像为主要信息源,遥感软件Erdas作为空间信息处理工具,采用斑块平均面积、平均形状指数、分维数、破碎度、香农多样性指数、均匀度指数和优势度指数等指标,对闽江流域1986-2003年土地利用景观格局变化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闽江流域整体景观斑块数目增加了111块,平均斑块面积减小0.7 km2,平均形状指数和分维数降低,破碎程度增加.人类活动对景观的有利与不利干扰的相互作用和影响使景观各要素发生了较复杂的结构变化和相互转化.从多样性指数来看,景观整体香农多样性指数由1.32降低到1.05,均匀度指数由0.89降低到0.72,表明优势组分林地对景观的...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邱宇 陈英姿 饶清华 林秀珠 陈文花
为建立兼顾公平与效率的流域生态补偿机制,科学合理的测算生态补偿额,从经济学角度构建基于排污权的流域跨界生态补偿模型。以福建省境内的闽江流域为例,分别测算流域各城市2011~2015年理论排污权和排污权损失,核定生态补偿额。结果表明:各城市生态补偿总额存在明显的年际变化,福州作为闽江流域的下游城市,其生态补偿总额根据上游城市南平、泉州、宁德的污染物排放情况而定;南平、三明作为闽江流域中游城市,生态补偿总额根据上游城市以及自身的水污染物排放情况而定;泉州、龙岩、宁德作为闽江流域上游城市,生态补偿总额主要根据自身排放的污染物情况而定。研究结果可为福建省乃至全国跨界流域补偿总量测算的研究实施提供参考借鉴。结合闽江流域生态补偿测算结果,提出了明确生态补偿主客体、兼顾上下游利益、建立流域排污权制度等完善流域生态补偿机制的建议。
关键词:
闽江 生态补偿 排污权 补偿额度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旷开金 郑开焰 洪宇 陈芳 陈博 刘金福 鲍晓燕
以闽江流域为研究对象,基于2011—2020年闽江流域面板数据,从环境影响、资源消耗、经济效益角度构建投入产出指标体系,采用考虑非期望产出超效率SBM模型和面板空间误差模型,揭示闽江流域生态效率时空演化特征及驱动机制。研究结果表明:闽江流域生态效率均值总体呈下降趋势,生态效率未达到有效水平县(市)占全样本的比重增加,生态效率出现极化现象并形成“低低集聚、高高集聚”空间格局;生态效率空间分布变化显著且存在空间自相关现象,低生态效率区域呈增加趋势,较高生态效率区域呈减少趋势,生态效率表现为下游>中游>上游的空间分布特征;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对区域生态效率为正向驱动效应,科技水平、产业结构、政府宏观调控对区域生态效率为负向驱动效应。为此,在新发展格局下要推进闽江流域上游、中游、下游协同发展,优化配置创新资源,促进人才区域合理布局,提升流域整体生态效率。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段勇 李延风 张玉珍 马荣欣
通过对闽江流域1990—2005年耕地动态变化的分析,得出闽江流域耕地的时空变化情况,15年来流域耕地呈减少的趋势,特别是富屯溪支流和闽江下游区域。结合Arcview软件和SPSS统计方法,分析耕地变化的时空差异、驱动因子并采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对社会经济因素进行归纳,主要为经济发展、人口增长、城市化水平和第三产业因素4个方面,其结果将为进一步研究耕地变化对流域生态环境的影响提供科学依据。
关键词:
耕地变化 驱动力 主成分分析 闽江流域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赖日文 刘健 汪琴 叶伟
【目的】分析林型与降雨量、径流量的关系,为合理调整闽江流域内生态公益林林型结构布局,充分发挥公益林的水源涵养功能提供参考。【方法】以闽江流域为研究对象,借助遥感(Remote sensing,RS)和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GIS)技术手段,对闽江流域HJ-1A/B CCD遥感影像进行处理,在提取生态公益林资源信息的基础上,结合水文数据,采用灰色关联分析法,研究流域内不同林型与年降雨量、年径流量之间的关系。【结果】经过遥感影像处理和森林资源信息提取,获得了闽江流域30个县市的多年平均径流深和降雨量栅格图及生态公益林森林资源分布图。灰色关联分析结...
关键词:
林型结构 生态公益林 水源涵养 闽江流域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旷开金 郑开焰 洪宇 陈芳 陈博 刘金福 鲍晓燕
以闽江流域为研究对象,基于2011—2020年闽江流域面板数据,从环境影响、资源消耗、经济效益角度构建投入产出指标体系,采用考虑非期望产出超效率SBM模型和面板空间误差模型,揭示闽江流域生态效率时空演化特征及驱动机制。研究结果表明:闽江流域生态效率均值总体呈下降趋势,生态效率未达到有效水平县(市)占全样本的比重增加,生态效率出现极化现象并形成“低低集聚、高高集聚”空间格局;生态效率空间分布变化显著且存在空间自相关现象,低生态效率区域呈增加趋势,较高生态效率区域呈减少趋势,生态效率表现为下游>中游>上游的空间分布特征;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对区域生态效率为正向驱动效应,科技水平、产业结构、政府宏观调控对区域生态效率为负向驱动效应。为此,在新发展格局下要推进闽江流域上游、中游、下游协同发展,优化配置创新资源,促进人才区域合理布局,提升流域整体生态效率。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康璟瑶 章锦河 胡欢 周珺 熊杰
传统村落是中国传统文化遗产的重要载体。本文以2012年以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公布的3批共2555个传统村落为研究对象,通过GIS技术与方法,分析中国传统村落的空间分布特征,探讨传统村落分布与地形、人口、经济、交通、城市格局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1)中国传统村落空间分布的区域差异明显,并已形成四大集聚区;(2)不同海拔高程地区传统村落的留存保护情况有所不同,高海拔地区传统村落分布较多;(3)地区人口是传统村落保护和传承的基础,但并不具有明显的相关关系;(4)地区经济发展与传统村落的保护在理论上并不矛盾,各地应寻找保护传统村落的合适路径;(5)交通发达程度与传统村落数量之间存在一定程度的负相关关系;(6)现存的传统村落多分布在城市边缘或远离城市中心的地区。
关键词:
传统村落 空间格局 遗产保护 中国
[期刊] 中国经济史研究
[作者]
水海刚
众所周知,近代中国通商口岸城市区域核心地位的奠立与其作为沿海地区进出口贸易的中心密不可分,在口岸城市进出口贸易的影响下,腹地社会的变迁渐次推进,从而构成近代中国经济及社会变迁的一个面相。厦门大学出版社2019年出版的《口岸贸易与腹地社会:区域视野下的近代闽江流域发展研究》一书对此进行了研究。
[期刊]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余坤勇 刘健 亓兴兰 黄维友 黄春华
以闽江流域生态公益林中杉木林、马尾松林和阔叶林的林分蓄积量为研究对象,采用遥感(RS)技术,构建林分蓄积量估测模型,对1986、2000和2003年闽江流域生态公益林林分蓄积量进行估测,并对近18 a的森林资源变化状况作了初步分析.结果表明:1986-2003年闽江流域生态公益林林分总蓄积量呈上升趋势;1986、2000和2003年阔叶林的林分蓄积量与针叶林的林分蓄积量的比值分别为1∶1.46、1∶3.06和1∶4.65.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