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4464)
- 2023(6549)
- 2022(5582)
- 2021(5065)
- 2020(4358)
- 2019(9802)
- 2018(9637)
- 2017(18138)
- 2016(10325)
- 2015(11315)
- 2014(11155)
- 2013(11225)
- 2012(10825)
- 2011(9694)
- 2010(9755)
- 2009(8642)
- 2008(8872)
- 2007(7808)
- 2006(6805)
- 2005(6282)
- 学科
- 济(39449)
- 经济(39399)
- 业(23297)
- 管理(22911)
- 企(18144)
- 企业(18144)
- 方法(17268)
- 数学(15144)
- 数学方法(14936)
- 学(14246)
- 贸(12958)
- 贸易(12955)
- 易(12658)
- 地方(10675)
- 农(10036)
- 中国(10005)
- 财(9798)
- 出(9107)
- 口(7687)
- 出口(7666)
- 出口贸易(7666)
- 制(7478)
- 业经(7363)
- 融(6790)
- 金融(6790)
- 农业(6687)
- 银(6247)
- 银行(6203)
- 行(5964)
- 技术(5813)
- 机构
- 大学(149069)
- 学院(145873)
- 研究(61084)
- 济(55751)
- 经济(54597)
- 管理(48086)
- 中国(43503)
- 科学(42583)
- 理学(41508)
- 理学院(40834)
- 管理学(39753)
- 管理学院(39496)
- 农(35771)
- 所(34243)
- 京(33492)
- 研究所(31853)
- 江(29577)
- 农业(28990)
- 业大(27569)
- 中心(26853)
- 财(25987)
- 院(22776)
- 省(21634)
- 财经(20652)
- 范(20280)
- 师范(19825)
- 北京(19686)
- 室(19415)
- 经(18852)
- 研究院(18604)
- 基金
- 项目(105728)
- 科学(82038)
- 基金(77443)
- 家(72911)
- 国家(72397)
- 研究(67838)
- 科学基金(58925)
- 自然(42227)
- 社会(41894)
- 省(41715)
- 自然科(41241)
- 自然科学(41223)
- 自然科学基金(40507)
- 基金项目(40487)
- 社会科(39725)
- 社会科学(39711)
- 划(36688)
- 资助(33254)
- 教育(30698)
- 重点(26041)
- 编号(24087)
- 发(23473)
- 部(23395)
- 计划(23372)
- 科研(21831)
- 创(21388)
- 科技(21039)
- 创新(20264)
- 成果(19754)
- 业(19021)
共检索到22143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作者]
徐兆礼
利用2009年4月和9月闽江口和兴化湾海域浮性鱼卵、仔鱼调查资料,比较和分析了这两个海域浮性鱼卵、仔鱼的种类组成、数量分布、产卵场位置和产卵期等特征。结果表明,调查期间闽江口鱼卵、仔鱼共出现4目7科8种,其中鲈形目种类最多。同期兴化湾鱼卵、仔鱼共出现5目9科10种。9月闽江口产卵场主要位于南部水域,与闽江口南支为径流主要通道有关,也与径流所受到柯氏力有关。而兴化湾产卵场则主要位于中部水域,这是外来涨潮水和内湾水交汇的主要海域。闽江口浮性鱼卵、仔鱼的种类主要是洄游性鱼类,例如白姑鱼和小公鱼。而兴化湾是塘鳢科和虎鱼科的鱼类,往往具有地方性栖息习性。在9月,兴化湾海域浮性鱼卵和仔鱼的数量分别是5i...
关键词:
闽江口 兴化湾 鱼卵 仔鱼 渔场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徐兆礼 陈华 陈庆辉
利用2007年6月和9月瓯江口海域鱼卵、仔鱼调查资料,分析瓯江口渔场鱼卵、仔鱼种类组成、数量分布、产卵场位置和产卵期特征。结果表明,调查期间瓯江口鱼卵、仔鱼共出现6目11科18种(包括1种未定种),其中鲈形目种类最多,鲱形目次之。6月是瓯江口鱼类的产卵期,产卵场位于洞头大门岛周围水域,主要是规格较小的地区性物种,也是大型经济鱼类的饵料,例如小公鱼和虾虎鱼等;9月产卵场主要位于洞头群岛水域外侧,主要是一些经济鱼类,如白姑鱼等。瓯江口海域所处纬度、海域地形地貌和水文环境特征以及瓯江径流的综合影响,使大门岛附近成为瓯江口海域的主要产卵场。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徐兆礼
为了考察春夏季闽江口和兴化湾鱼类数量特征,利用2008年4月(春季)和9月(夏季)这两个海域渔业资源调查资料,研究这两个不同生态类型海域鱼类密度的时空分布,分析优势种特征、以及地形地貌、海流和水文等因素对鱼类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春季闽江口鱼类重量密度(165.31kg/km2)和尾数密度(15.89×103ind/km2)都低于兴化湾重量密度(638.4kg/km2)和尾数密度(19.73×103ind/km2),夏季相反,闽江口鱼类重量密度(1728.83kg/km2)和尾数密度(158.81×103ind/km2)远远大于兴化湾重量密度(1378.20kg/km2)和尾数密度(58.15...
关键词:
鱼类 优势种 密度 闽江口 兴化湾
[期刊] 中国水产科学
[作者]
陈剑 徐兆礼
根据2008年9月(夏季)闽江口和2010年8月(夏季)椒江口这两个渔场的生物资源调查资料,研究了这两个河口渔场浮游动物的种类组成、平均生物量和平均丰度、优势种组成以及优势种对其总丰度的贡献率的差异,探讨了造成这些差异的水团因素,比较了两个河口渔场的饵料特征和渔场属性。结果表明,椒江口渔场饵料的种类组成优于闽江口渔场,这是因为椒江口渔场除了出现体型较大的桡足类(Copepoda)饵料生物,还出现了闽江口渔场没有的糠虾类(Mysidacea)、翼足类(Pteropoda)、端足类(Amphipoda)等优质饵料类群;椒江口渔场饵料浮游动物平均丰度达到281.17 ind/m3,远大于闽江口渔场的...
[期刊]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蔡海洋 曾六福 方妙真 葛宏力 叶艺贞 曾从盛
对闽江口塔礁洲湿地40个采样点的表层沉积物中的重金属含量进行测定.结果表明:Cu、Pb、Zn、Cd的含量分别为4.13-42.62、40.31-104.63、50.36-516.39、0.14-1.39 mg.kg-1;各元素平均含量从大到小排序为Zn、Pb、Cu、Cd;对比国内外典型河口,塔礁洲湿地的Cu、Cd含量处于较低水平,但Pb、Zn的污染则较为严重;地累积指数法评价结果显示,塔礁洲主要受Cd和Zn的污染,不同重金属污染程度从大到小排序为Cd、Zn、Pb、Cu;潜在生态危害指数法评价结果显示,塔礁洲湿地的潜在生态危害指数(RI)均值为315.7±156.4,属于强的生态危害;塔礁洲湿地...
关键词:
闽江口 湿地 重金属
[期刊] 海洋渔业
[作者]
黄晋彪 张国祥 张雪生 李根宝
一、前言前颌间银鱼 Hemisalanx prognathusRegan 隶属银鱼科、间银鱼属,历来是长江口的主要经济鱼类之一,最高年产量曾达944.6吨(1960年),60年代后期以来资源显著下降,至今在长江口已不成渔汛。为探讨其资源下降原因,对早期生活史的研究至关重要,仔鱼形态特征的研究,又为研究其早期生活史的必要内容。
[期刊] 中国水产科学
[作者]
陈渊戈 毛成责 林楠 钟俊生 徐兆礼
2009年8月至2010年8月每月大潮前后在长江口和杭州湾碎波带的12个站点采集仔稚鱼,共采集到仔稚鱼14 907尾,隶属24科74种,主要优势种有刀鲚(Coilia nasus,47.84%)、普氏缰虾虎鱼(Amoya pflaumii,11.58%)、属(Hemiculter spp.,9.12%)、飘鱼属(Pseudolaubuca spp.,6.29%)、多鳞四指马鲅(Eleutheronema rhadinum,5.62%)。分析了碎波带仔稚鱼群聚的时空分布特征与水温、盐度、底质、地形等环境因子的关系。聚类和排序的结果显示,全年仔稚鱼群聚在时间序列上可分为4组,各组间存在明显的种类更...
关键词:
仔稚鱼 碎波带 时空分布特征 环境因子
[期刊] 海洋渔业
[作者]
李建生 凌建忠 胡芬
利用2015年4-7月共6个航次在长江口近岸水域的调查数据,对该水域小黄鱼仔稚鱼的时空分布和生长变化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小黄鱼仔稚鱼的平均出现率为51.85%,以6月中旬最高,4月中旬次之,7月中旬最低,S断面的平均出现率明显大于N断面;站位总平均丰度为3.27尾·100-1·m~(-3),以5月中旬最高,5月上旬次之,7月中旬最低,S断面小于N断面。S断面的出现率较高,N断面的高丰度站位随时间的推移向外海转移。总体来看,30 m以浅水域的丰度先升高后降低,5月中旬达到峰值;30 m以深水域的丰度随时间推移逐渐下降;丰度随水深增加而减小。根据仔稚鱼不同发育期在各时间段所占的百分比,把其生长发育过程分为仔鱼期、仔稚鱼期和稚幼鱼期等3个阶段,相对应的时间段分别为4月中旬至5月上旬、5月中旬至6月上旬和6月中旬至7月中旬。春末夏初,河口水域快速上升的水温以及由冲淡水增强形成的低盐环境有利于提高仔稚鱼的存活率,增强其对环境的适应能力。
关键词:
长江口 小黄鱼 仔稚鱼 丰度 生长
[期刊] 中国水产科学
[作者]
宋超 王宇坛 刘尊雷 张辉 林昱 姜亚洲 李圣法 林楠
为了研究象山港蓝点马鲛(ScomberomoruS niphoniuS)鱼卵和仔稚鱼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其与环境因子的相关关系,在象山港港湾内设置14个站,于2015年4月3日至6月10日期间按周采样,共调查10个航次(Ⅰ~Ⅹ),以方形网(网口为1 m×2 m,网目1.0 mm)采集象山港水域蓝点马鲛鱼卵、仔稚鱼,同时利用cTD采集表层水温、表层盐度和水深等数据。结果表明,象山港蓝点马鲛鱼卵出现时间为4月初至6月初,鱼卵的丰度随时间呈先升后降趋势,4月中旬至5月初为高峰期。仔稚鱼出现时间相对滞后且提前结束,持续时间短,集中在5月初至5月中旬。鱼卵和仔稚鱼主要分布于港口和港中部水域,其中鱼卵、卵黄囊...
[期刊] 中国水产科学
[作者]
高东奎 赵静 张秀梅 张沛东 李文涛
2010?2011年对莱州湾莱州海域和招远海域人工鱼礁区及附近海域鱼卵和仔稚鱼的种类组成和数量分布进行了水平和垂直拖网调查,以期为研究人工鱼礁对产卵鱼类的诱集效果以及对鱼卵和仔稚鱼的庇护效应等提供参考资料。调查结果表明:2010年调查海域共采集鱼卵16 088粒、仔稚鱼2 487尾,隶属于7目14科19属19种,其中,鱼卵样品以鲱形目(Clupeiformes)最多,鲻形目(Mugiliformes)次之,而仔稚鱼样品以鲻形目最多,颌针鱼目(Beloniformes)次之;2011年共采集鱼卵9 948粒、仔稚鱼1 778尾,隶属于4目14科21属21种,其中,鱼卵和仔稚鱼样品均以鲈形目(Pe...
[期刊] 海洋渔业
[作者]
宋超 刘媛媛 吕杨 赵峰 杨刚 张婷婷 庄平
根据2014年11月有明银鱼(Salanx ariakensis)产卵盛期在长江口水域进行的现场采样调查资料,分析了有明银鱼仔鱼在长江口的分布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显示,有明银鱼仔鱼主要分布在北支水域,且受涨落潮的影响明显,涨潮时其分布范围较广,落潮时分布相对集中,且在北支的分布呈现出明显的西少东多的分布格局。通过有明银鱼仔鱼密度分布与各环境因子的相关性分析、RDA分析和各环境因子对仔鱼密度分布的贡献率研究,均证实盐度是影响有明银鱼仔鱼分布的最主要环境因子,尤其在长江口北支水域,有明银鱼仔鱼的密度从西至东由低到高的分布趋势与盐度的分布相吻合。
[期刊] 中国水产科学
[作者]
高原 赖子尼 王超 庞世勋 魏泰莉 杨婉玲 谢文平
为研究珠江口浮游动物的时空分布变化特征,于2006年至2007年间,对珠江河口区丰水期(8月份)、平水期(11月份)、枯水期(2月份)的浮游动物进行采样分析。共采集浮游动物94种,甲壳动物占绝对优势,共鉴定出49种,其中桡足类35种,枝角类14种;其次轮虫类有28种;原生动物6种;被囊动物和糠虾类各2种;多毛类、螺类、水母类和异足类各1种;还有3种未知种类。还发现浮游幼虫10类。珠江口浮游动物的优势种主要有河口半咸水种中华异水蚤(Acartiella sinensis)、指状许水蚤(Schmackeria inopinus)、中华窄腹剑水蚤(Limnoithona sinensis)、短角异剑...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高天珩 田辉伍 王涵 段辛斌 刘绍平 陈大庆
为了解金沙江一期工程蓄水前后的长江上游铜鱼繁殖情况,2011—2014年每年5月5日—7月10日,在江津江段通过使用圆锥网捕捞鱼卵,定点进行早期资源调查。结果显示,在采集到的8 014粒鱼卵中铜鱼鱼卵数量最多,占总鱼卵数的14.76%。调查期间江津江段铜鱼卵苗年均年总径流量为22.45×107尾。2011年—2014年江津江段铜鱼鱼卵日均密度各年平均值分别为8.41、10.57、1.32和3.18个/1 000 m3,2013年和2014年铜鱼鱼卵日均密度显著低于2011年和2012年。对铜鱼鱼卵日均密度与水文环境因子进行相关性分析,发现鱼卵日均密度与透明度呈显著负相关,而2013年和2014...
关键词:
铜鱼 产卵 影响因子 长江上游
[期刊]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作者]
柳昊 张文超 李文甲 刘殊豪 田浩 王艺翰 叶振江 田永军
鳀(Engraulis japonicus)是黄海重要的捕捞对象,也是蓝点马鲛(Scomberomorus niphonius)等大型鱼类的主要饵料。探究鳀早期生活史阶段的分布及生长特征,是深入了解鳀补充机制的重要基础。本研究基于2019年夏季黄海中部断面(119°70′E~123°50′E,35°50′N~36°50′N)调查数据,探究了鳀鱼卵、仔稚鱼的分布特征;分析比较了5种分布模型,选取Tweedie GAM模型研究了鳀鱼卵、仔稚鱼分布与环境因子的关系;基于鳀仔稚鱼耳石微结构分析,估算了鳀仔稚鱼的日龄和体长组成,逆推孵化日期,构建幂函数早期生长方程。结果显示,2019年夏季在山东半岛南部35°50′N断面海域形成鳀鱼卵的密集分布区,仔稚鱼密集分布区为123°50′E、35°50′~36°50′N纵向断面海域。盐度对鱼卵、仔稚鱼的分布都有显著影响,最适盐度为30~32;温度仅对鱼卵的分布有显著影响,最适温度为23~26℃。本研究共鉴定和分析211尾鳀仔稚鱼的日龄,体长为4~24mm,优势体长组为12~14mm,日龄为12~40d,优势日龄组为18~20d;耳石增长率为3.08~5.90μm/d,其变化趋势在2个航次间差异显著,这可能与月份间的温度差异有关。本研究为鳀资源的早期生长和补充机制提供了科学依据。
关键词:
鳀 鱼卵 仔稚鱼 分布 早期生长
[期刊]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作者]
蒋慧东 叶振江 李建超 张文超 李宇 张艺笑 张新贵
本文基于2018—2022年对黄海南部近岸海域(119°E~124°E,33°N~37°N)的鱼类浮游生物综合调查获得的带鱼鱼卵的丰度数据确定粒子释放区,利用有限体积海岸模型(Finite-volume coastal ocean model, FVCOM),结合拉格朗日粒子追踪算法,模拟了带鱼仔鱼阶段的个体输运过程,以了解黄海南部带鱼的繁殖期、产卵场和育幼场分布,及海洋环境对卵、仔鱼分布和扩散的影响。结果表明,研究海域带鱼春夏季产卵,5、7、8月均有带鱼鱼卵出现,8月为繁殖盛期;带鱼鱼卵5月主要分布在近岸19~30 m水域,而8月则广布于11~70 m水域;带鱼鱼卵出现的海表温度(Sea surface temperature, SST)、海底温度(Sea bottom temperature, SBT)范围分别为13.9~29.7 ℃、8.4~28.3 ℃。随机森林(Random forest)算法分析结果表明,温度和水深是影响带鱼鱼卵丰度的主要环境因子。粒子追踪模拟实验结果显示,5月释放的粒子,在1~15 d(鳔未形成、仔鱼无垂直迁移行为),个体主要表现为向粒子释放区西北近岸一带扩散,在16~40 d个体出现昼夜垂直迁移行为后,粒子离开近岸向东扩散至50 m水深附近。7、8月,在发生垂直迁移行为前,个体在近底层主要从释放区向近岸扩散,发生昼夜垂直迁移行为后,个体从近岸聚集区稍向离岸方向移动;部分释放于外侧水域的粒子则产生向北和东北方向的短距离扩散,扩散模式在整个仔鱼阶段未有显著改变。8月调查获得的带鱼仔鱼聚集区特征与粒子输运模拟实验结果较为一致。我们认为产卵的季节、空间位置,仔鱼垂直迁移特性,及区域上升流和锋区结构等是影响带鱼仔鱼输运模式的主要因素。研究结果可为理解黄海南部带鱼鱼卵、仔鱼阶段的栖息地选择机制与早期补充动态,及带鱼资源的管理和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