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9498)
- 2023(13736)
- 2022(11459)
- 2021(10715)
- 2020(8813)
- 2019(20245)
- 2018(20461)
- 2017(39714)
- 2016(21683)
- 2015(24478)
- 2014(24704)
- 2013(24369)
- 2012(22048)
- 2011(19883)
- 2010(19858)
- 2009(18132)
- 2008(17545)
- 2007(15536)
- 2006(13856)
- 2005(12101)
- 学科
- 济(88944)
- 经济(88845)
- 业(64588)
- 管理(55890)
- 农(47962)
- 企(43150)
- 企业(43150)
- 方法(36922)
- 农业(31923)
- 数学(31847)
- 数学方法(31489)
- 业经(24491)
- 中国(23671)
- 学(19552)
- 地方(19517)
- 财(19174)
- 制(16212)
- 贸(15409)
- 贸易(15400)
- 易(14935)
- 发(14312)
- 理论(13728)
- 技术(13578)
- 环境(13080)
- 和(12849)
- 银(12560)
- 银行(12519)
- 策(12448)
- 体(12090)
- 行(11933)
- 机构
- 学院(307708)
- 大学(306377)
- 管理(123381)
- 济(121261)
- 经济(118624)
- 理学(107535)
- 理学院(106395)
- 管理学(104587)
- 管理学院(104063)
- 研究(103595)
- 中国(77214)
- 农(69420)
- 科学(66430)
- 京(65294)
- 业大(54092)
- 农业(53414)
- 所(52569)
- 财(51374)
- 研究所(48181)
- 中心(47917)
- 江(45112)
- 财经(41547)
- 范(41123)
- 师范(40730)
- 北京(40704)
- 经(37893)
- 院(36722)
- 州(36424)
- 经济学(34539)
- 经济管理(34307)
- 基金
- 项目(215334)
- 科学(168510)
- 研究(158694)
- 基金(155046)
- 家(135472)
- 国家(134282)
- 科学基金(114750)
- 社会(98623)
- 社会科(92978)
- 社会科学(92954)
- 省(85156)
- 基金项目(83417)
- 自然(74602)
- 自然科(72803)
- 自然科学(72790)
- 自然科学基金(71460)
- 划(70804)
- 教育(70742)
- 编号(66651)
- 资助(62441)
- 成果(53127)
- 重点(47739)
- 部(47116)
- 发(47018)
- 课题(44457)
- 创(44380)
- 创新(41360)
- 科研(40974)
- 国家社会(40027)
- 教育部(39581)
- 期刊
- 济(136411)
- 经济(136411)
- 研究(86842)
- 农(70568)
- 中国(59195)
- 学报(51576)
- 农业(48082)
- 科学(47611)
- 管理(40869)
- 大学(39249)
- 学学(37091)
- 财(35904)
- 教育(32999)
- 业经(27990)
- 融(27254)
- 金融(27254)
- 技术(25947)
- 业(23079)
- 问题(19376)
- 经济研究(19111)
- 财经(18783)
- 版(16546)
- 图书(16460)
- 经(15839)
- 科技(15724)
- 理论(14924)
- 资源(14829)
- 业大(14745)
- 农业经济(14634)
- 技术经济(14554)
共检索到44468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韦素琼 陈健飞
土地利用/覆盖变化的区域对比分析被国际地理学联合会LUCC工作组列为2000~2004年期间的三大研究目标之一,闽台因其区域自然背景及历史文化的相似性和经济发展时序递差性成为区域对比研究的理想对象之一。利用闽台相关统计资料对比显示,福建1979~2001年与台湾1969~1998年的耕地非农化呈现周期性变化。对影响耕地非农化因子进行灰色关联分析,结果显示:人口增加及城市化水平提高、农业发展共同构成闽台耕地非农化的第一、二驱动因子;经济发展水平影响闽台耕地非农化的规模与利用效率,从同一时点比较,福建非农化土地利用效率远低于台湾,但就同处于工业化中期的发展阶段比较,福建非农化土地的利用效率明显高于...
关键词:
耕地非农化 关联因子 灰色关联度 闽台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温利华 刘红耀 张广录 高海丽
【目的】以河北省邯郸市为例,研究资源型城市耕地资源的时空变化过程,为该区域土地资源合理利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利用邯郸市1990、2000、2008年遥感影像、耕地调查资料及社会经济统计数据,分析邯郸市耕地非农化的时空变化特征,并利用转移矩阵进一步探讨邯郸市耕地与其他土地利用类型之间的转化关系;最后通过灰色关联分析,探讨2000-2010年来邯郸市耕地非农化的影响因素。【结果】1990-2010年,邯郸市耕地非农化面积在时间上呈现一定的波动性,在空间上表现出很强的地域性,城市中心耕地非农化程度最高,耕地非农化程度从市中心向外呈现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先后出现耕地缓慢非农化区、耕地增长区;转移矩...
[期刊] 中国土地
[作者]
蔡运龙 霍雅勤
实践表明,地方政府在耕地用途转化中起着关键作用,是耕地非农化的主要供给者。决定地方政府土地供给的驱动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耕地换资金,即经济驱动;二是耕地换政绩,即权力驱动。由于工业化与城市化,我国耕地资源面临巨大需求压力;更为重要的是,地方政府在经济与权力效用最大化的驱动下,具有强烈的供给意愿,结果使耕地加速非农化。两种驱动力之所以能够过度膨胀并加速推进耕地非农化过程,根源在于地方政府的行为约束条件不足,具体则表现为现行土地制度对农民土地产权的漠视。耕地的丧失不仅使我们面临食物安全问题,而且这一过程也严重侵犯了农民及农村的权益。鉴于此,我们不禁要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合法的土地征用制度是否合理。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洪波
对我国省级耕地非农化的适度性做出评判,将有助于耕地保护政策的有效实施。为此,从耕地非农化与经济发展关系的角度提出了一种评判区域耕地非农化适度性的方法,并运用此方法对我国近年来各省市区耕地非农化的适度性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即使在全国耕地非农化总体适度的情况下,仍然存在某些耕地非农化过度或滞后的省份。因此,对于那些耕地非农化过度的省份必须采取紧的土地供应政策,而对于那些耕地非农化滞后的省份则应采取松的土地供应政策,这样做才能既调控了耕地非农化,又不会影响经济的正常发展。
关键词:
耕地非农化 经济发展 适度性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袁晓妮 鲁春阳 吕开云 郭晓冰 文枫
[目的]通过梳理我国耕地非农化的研究进展,研判现有研究成效及不足,并结合新时代耕地非农化的诉求,厘定未来研究导向和重点,为增强耕地非农化成果精准性提供参考和借鉴。[方法]该文采用文献综述法和对比分析法总结我国耕地非农化的研究及发展趋势。[结果](1)从研究内容上看,我国耕地非农化研究内容丰富,耕地非农化发展现状主要涉及耕地非农化时空演变特征及规律,发展异质性显著;耕地非农化对经济发展的正面影响较为明显,但对社会及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更为突出;驱动力及驱动机制对耕地非农化的作用具有两面性;耕地非农化体制机制、技术层面的调控因地区性发展差异而有所不同;研究多以耕地非农化的静态为主,动态性不强,对耕地非农化发展过程的控制与管控研究存在不足。(2)从研究尺度上看,我国耕地非农化研究集中在以全国和省市域为主的宏观地域上,对全国以及各省份及其内部范畴的耕地非农化做出研究分析,该尺度范围内耕地非农化发展大体呈不均衡态势,而目前我国对于微观层面上的研究相对较少。(3)从研究方法上看,学者们多以定性方法为主,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研究土地利用问题,通过数理统计分析研究耕地非农化的驱动机制,并结合遥感与GIS技术对土地利用变化进行动态监测,但多目标、多学科综合集成的智能体技术应用较少。[结论]创新耕地非农化的研究方法,构建智能决策模型;加强耕地非农化过程管控研究,提高实时监控力度与吻合度;厘清微观主体的行为特征,完善多尺度、多层次结构是今后研究的重点。
关键词:
耕地 非农化 研究进展 风险评估 展望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朱新华 陈利根 王铮
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引入收入差距因素,以1988-2004年为样本期,选取年内建设占用耕地新增数量和基尼系数两个指标,运用Granger因果分析方法,探讨了两者间的因果关系。结果表明:耕地非农化与收入差距之间存在着双向的因果关系:滞后3期的耕地非农化是收入差距扩大的原因;滞后4期的收入差距扩大又导致了耕地非农化的加快。基于此认识,提出了慎重对待耕地非农化过程、合理分配耕地非农化收益、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等建议,为耕地非农化的调控提供参考。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孟琦
文章在向量自回归模型的基础上通过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脉冲响应函数和方差分解系统分析了耕地面积非农化变动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动态关系。研究发现:耕地面积非农化虽然短期内可以提高经济增长的速度,但是中期内会显著降低经济增长的速度。长期来看,经济增长速度尽管有所恢复,但相对于初始的增长,经济却可能会陷入较低水平的均衡增长路径。因此,耕地面积的非农化变动并不利于经济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强化耕地保护应当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成为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关键词:
耕地保护 耕地非农化 经济增长
[期刊] 中国土地科学
[作者]
李海鹏 叶慧 张俊飚
研究目的:分析中国收入差距与耕地非农化之间的关系。研究方法:文献分析法,计量经济分析。研究结果:收入差距会影响耕地非农化进程,(1)收入差距扩大会加速耕地非农化,并且收入差距越大,这种影响效果就会越恶劣;(2)收入差距因素还会通过作用经济增长,促使经济发展对耕地非农化需求加强。研究结论:收入差距使耕地库兹涅茨曲线转折阈值提高,且滞后到达。因此,以社会整体福利提高为目的,协调公平和效率的关系,缩小居民收入差距,构建和谐社会,才有利于耕地保护。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孙爱军 张飞
伴随经济高速增长的一个突出问题是耕地资源快速减少。借鉴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假说,构建耕地非农化的经济效应分析模型,应用中国1982~2007年的数据,进行实证分析发现耕地非农化存在收敛性,并具体计算人均GDP、投资和财政收入等变量的拐点值。计量分析进一步表明耕地非农化存在着显著的经济增长效应,说明耕地非农化的驱动因素强劲,因此保护耕地的形势依然严峻。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刘丽军 宋敏 屈宝香
当前中国大部分省份所处的经济发展阶段不同,对土地的需求也不尽相同,耕地非农化的规模和程度也必然存在一定的区域差异。本文主要利用基尼系数、希尔系数、变异系数、Moran I等指标与方法,对我国耕地非农化的区域格局、区域差异的来源及构成、区域收敛的可能性与收敛特征等问题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我国耕地非农化的区域差异较大,耕地非农化的规模和程度基本上呈东、中、西依次递减的空间格局;现阶段我国耕地非农化的全局区域收敛不存在,主要表现为局部收敛,尤其是中东部地区的局部收敛,包括浙江、山东、江苏、河北、河南、安徽等省份;此外,区域经济增长的σ发散与耕地非农化的发散具有协同性。最后提出应通过优化区域经济的产业...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张孝宇 张安录
经济发展和城市扩张使包括耕地在内的大量开放空间被不断侵蚀,随着人们对耕地非市场价值和生态功能认识的不断加深,如何合理高效可持续地利用耕地被广泛关注。采用空间自相关分析方法从乡镇尺度定量研究了武汉市耕地非农化的空间关系,以探讨快速发展时期平原城市耕地非农化空间关系的变化及其原因。研究表明:(1)全局Morans I显示武汉市耕地非农化在1990~2011年的4个时期均呈现出显著的全局空间自相关,其聚集强度以2005年为分界点,前3个时期不断加强后有所下降;(2)通过EB修正的武汉市耕地非农化的LISA图显示武汉市耕地非农化的聚集区域由开始处于区域外围的LL型聚集为主导逐步转变为处于城乡交错区域...
关键词:
空间自相关 耕地非农化 热点分析 武汉市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卢太平
目前,我国正面临着耕地非农化的趋势。为确保我国粮食安全,应采取有效措施控制耕地非农化的进程。为此,本文在分析我国粮食安全现状和耕地非农化趋向的基础上,提出了控制耕地非农化现象的原则与措施。
[期刊] 中国土地科学
[作者]
王磊 刘逢媛 李双成 蔡运龙
研究目的:探索快速城市化过程中耕地非农化的规律。研究方法:基于GIS平台,分析耕地非农化的格局演变,探讨与其影响因子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京津冀地区在1995—2000年建设占地的数量较1985—1995年有所减少,且格局发生了轴向变化,由东北—西南向发展成了西北—东南向。研究结论:低海拔的平整农田是非农化最集中的区域,转换面积占转换总量的72.49%;耕地非农化的空间变化与城市等级密切相关;与不同等级的道路亦联系紧密。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韦素琼 陈健飞
闽台因其区域自然背景及历史文化的相似性和经济发展时序递差性成为区域对比研究的理想对象之一。利用闽台相关统计资料对比显示,闽台耕地变化共同呈现出先增后减、时有波动、总体减少的特点,但台湾耕地的先增后减时序后移,并且减少的总趋势较缓。以各市县平均耕地产出计算,福建新增耕地质量低于被占耕地质量,而台湾正好相反。文章最后通过对福建2010年耕地面积的多元回归预测以及闽台耕地对比演绎,说明福建要实现耕地保护目标,除了依靠严格的耕地保护政策外,依靠农业以及非农业的发展,提高现有耕地综合生产力更为重要。
关键词:
土地利用变化 耕地 区域对比 演绎 闽台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陈志刚 王青
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的耕地非农化速度也在不断加快,并由此产生了大量的社会和环境问题。本文从人类土地利用行为变化的角度提出了分析耕地非农化对土地退化影响的基本思路;然后基于这一思路,并结合对全国层面统计数据的计量分析,深入探讨了转型期中国的耕地非农化对土地退化的影响;研究表明由耕地非农化所引致的耕地开垦、耕地集约利用以及非农建设用地扩张等人们土地利用行为的变化会最终引起土地资源的退化:包括水土流失和土地沙化的加剧、土壤质量的退化以及土地污染的加剧等。
关键词:
耕地非农化 土地退化 转型期 中国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