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6278)
2023(9050)
2022(8156)
2021(7782)
2020(6538)
2019(15256)
2018(15266)
2017(29287)
2016(16125)
2015(18222)
2014(18239)
2013(18142)
2012(16514)
2011(14783)
2010(14390)
2009(13040)
2008(12352)
2007(10468)
2006(8975)
2005(7542)
作者
(47593)
(39368)
(39295)
(37210)
(25171)
(19236)
(17734)
(15722)
(15154)
(14066)
(13742)
(13213)
(12515)
(12419)
(12210)
(12139)
(11955)
(11727)
(11242)
(11180)
(9944)
(9530)
(9511)
(8912)
(8828)
(8806)
(8780)
(8607)
(7948)
(7920)
学科
(60527)
经济(60460)
管理(44493)
(42191)
(35427)
企业(35427)
方法(30328)
数学(26283)
数学方法(25986)
(16129)
(15777)
中国(14504)
(14292)
业经(13609)
地方(13291)
农业(10877)
理论(10651)
(10515)
(10271)
贸易(10267)
技术(9957)
(9947)
环境(9929)
(9436)
财务(9378)
财务管理(9364)
(9223)
企业财务(8877)
教育(8767)
(8556)
机构
大学(225380)
学院(223889)
管理(91618)
(81412)
理学(80370)
理学院(79467)
经济(79464)
管理学(78008)
管理学院(77622)
研究(74247)
中国(51884)
科学(50624)
(47882)
(39398)
业大(37949)
(37860)
(35438)
研究所(35200)
中心(33191)
农业(31108)
(30574)
北京(30105)
(29689)
师范(29352)
财经(29268)
(27483)
(26640)
(25832)
技术(24846)
师范大学(23776)
基金
项目(163871)
科学(126894)
基金(117259)
研究(116958)
(103515)
国家(102678)
科学基金(87195)
社会(70254)
社会科(66416)
社会科学(66395)
(65457)
基金项目(63697)
自然(59381)
自然科(57930)
自然科学(57913)
自然科学基金(56826)
(54799)
教育(53060)
资助(48461)
编号(47840)
成果(38110)
重点(36614)
(34887)
(34374)
(33997)
课题(32785)
科研(31898)
创新(31665)
计划(31039)
大学(30015)
期刊
(85388)
经济(85388)
研究(62018)
学报(41021)
中国(37549)
科学(36204)
(35259)
管理(31812)
大学(29957)
学学(28300)
农业(25240)
(24929)
教育(24526)
技术(18745)
业经(14536)
(14478)
金融(14478)
图书(13440)
财经(13028)
经济研究(12747)
(12741)
科技(12741)
理论(12042)
林业(11755)
实践(11430)
(11430)
问题(11316)
业大(11043)
(10899)
(10822)
共检索到30900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周本智  吴良如  邹跃国  
对闽南地区麻竹人工林地上部分生物量模型及现存生物量结构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以模型m=a·(D2H)b对麻竹地上部分总生物量和秆生物量进行估计较为可靠,而对枝、叶生物量的估计需引进枝下高因子h及模型m=a·Db·(H-h)C或m=a·Db·[(H-h)/h]C。闽南地区麻竹人工林地上部分平均现存生物量为39.518t·hm-2,按年龄分配为:3年生生物量最高,占59.17%,其次为2年生、4年生、5年生;按器官分配为:秆生物量最高,占62.81%,其次为枝、叶。地上部分总生物量与秆生物量随竹秆高度增加而递减,枝、叶生物量自6~8m区分段分别向秆基及秆梢递减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徐大平  杨曾奖  何其轩  
5年生和6年生马占相思地上部分生物量分别是65.0和77.3t/hm2。5~6年生马占相思地上部分净生产力为19.9t/hm2。5年生和6年生时,树木地上部分、林下植物和地表凋落物的N总积累量分别为525.45kg/hm2和590.24kg/hm2。P和K的积累量在5年生时为24.50和263.10kg/hm2;在6年生时为23.87和309.66kg/hm2。在2年3个月的观测期内,年平均凋落物量为4.87t/hm2。在5~6年生时,N、P、K、Ca和Mg的循环速率分别是60.5%,233.0%,44.6%,60.7%和47.5%。研究结果表明P缺乏是马占相思中龄林生长的主要限制因子。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徐大平  曾育田  李伟雄  
论述了2~3年生尾叶桉幼林地上部分生长、生物量积累和生物量在树木各器官及各径阶中的分配,林分净生产量,树木各器官及凋落物的养分含量和林分的养分循环。2年生时林分的生物量为22.9t/hm2,其中干材占60.2%,皮占8.9%,枝占14.7%,叶占16.2%。3年生时林分生物量为40t/hm2,其中干材占63.6%,皮占7.7%,枝占14.1%,叶占14.6%。年净生产量为20.5t/hm2,约50%为树干生物量的增长,凋落物仅占16.7%。2年生时林分N、P、K、Ca、Mg,Si、Mn、Zn、Cu和B的积累量(kg/hm2)为157.6、5.42、59.3、23.97、9.27、14.16、5...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徐大平  何其轩  杨曾奖  龙友深  简新华  
对1.5~3.5年生巨尾桉扦插苗造林林分的生长、生物量增长、养分积累、凋落物量及其分解、林下植物生物量及养分积累和林分养分循环的调研结果表明,巨尾桉林木生长和生物量增长高峰期为2年生,3年生时开始下降。1.5,2.5和3.5年生林木地上部分生物量分别为14.5,28.5和38.0t/hm2,林下植物地上部分生物分别为2.6、3.4和6.3t/hm2。林下植物地上部分的主要养分元素积累占20%~40%。林分凋落物年平均为5.6t/hm2,凋落物年失重率为55%,1年内凋落物中大部分养分元素已被分解释放,林分能较快地建立起养分循环体系。施N肥能较好地改善林分的N吸收和循环速率,如能施P肥也将会得到...
[期刊]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马顺兴  丁欢欢  刘慧东  朱景乐  殷世雨  张学献  杨书涛  孙志强  
以基径和茎长的组合为自变量拟合了杜仲短周期矮林模式中单株叶、皮、杆生物量模型,并进行精度检验.结果表明:单株叶干重和皮干重均以二次函数模型的拟合效果最好;而杆干重以二次项和幂函数模型的拟合效果最好;其中叶、皮、茎干最优模型拟合的方程式分别为Y=2.618+1.097(DL)+0.003(DL)2、Y=0.068+0.387(DL)+0.001(DL)2、Y=25.545+3.042(DL)+0.010(DL)2/Y=0.690(DL)1.377.残差分析结果表明样本数据可靠.模型精度分析表明误差在要求范围内.进一步采用常规的判定系数、估计值标准误和残差分析3个指标来综合评价模型的拟合效果,系统、全面地反映了各模型的优劣.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作者] 孙巧玉  刘勇  李国雷  张硕  许飞  王巍伟  
油松是华北地区重要的造林树种,研究油松人工林地上部分生物量的空间分配格局对北方地区人工林培育具有重要意义。以河北省平泉县34年生油松人工林为调查对象,通过比较不同坡位的林木生长量、地上生物量及土壤养分含量的差异,研究坡位对土壤养分分配及林木生长状况的影响。结果表明:胸径和树高均随坡位由上到下的变化而增加;就单株乔木各器官而言,不同坡位林木枝、干的生物量分配表现为上坡<中坡中坡...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骆期邦  曾伟生  贺东北  包拓华  林文端  
根据杉木、马尾松、阔叶树3个树种(组)的样本资料,研究提出了一套建立立木生物量模型及其在区域性森林生物量资源清查中应用的有效方法,解决了总量与各维量间相兼容和生物量估计与森林蓄积量清查的立木材积估计相兼容的问题,而且使模型的精度和适用性相对于传统的二元立木生物量模型有明显提高。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顾大形  陈双林  郭子武  杨清平  李迎春  
通过对四季竹立竹构件因子和地上生物量的调查,分析了立竹地上现存生物量分配格局及立竹构件因子与构件生物量的关系。结果表明:地上现存生物量分配格局1年生立竹为竹秆>竹叶>竹枝,2年生立竹为竹叶>竹秆>竹枝,2年生立竹竹秆和竹叶生物量分配比例较1年生立竹分别极显著减少和增加,而竹枝生物量分配比例不同年龄立竹间无显著变化。2年生立竹各构件因子与构件生物量间大多呈显著或极显著相关,立竹全高、枝下高、枝盘数是立竹胸径的从属因子,立竹胸径对立竹构件生物量和地上部分总生物量起着决定作用,两者具有极显著的三次曲线函数关系。四季竹在资源分配时对竹叶构件的倾斜有利于种群对已占领生境的巩固和新生境的开拓。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许明  贾德涛  陈温福  
以典型的北方粳型超级稻品种沈农265和沈农606为试材,秋光和辽粳294作为对照,采用盆栽方法,在不同生育时期对各个品种的根冠比、单位地上部分所具有的根长、根系总吸收面积、叶面积指数、干物质运转与分配进行研究。试验结果表明,生育前期对照品种秋光和辽粳294叶片伸展速度较快,后期叶片进行光合作用减少,出现早衰的现象;超级粳稻品种沈农265和沈农606生育前期根冠比大,生育后期有较高叶面积指数,根系发达,没有出现根系冗长,茎鞘物质输出率和茎鞘物质转换率中等,可以充分利用生育后期的光能资源进行光合作用,产生更多的干物质,为高产奠定了基础。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作者] 徐振国  黄大勇  郭起荣  李忠国  
选择广西南宁市良庆区大塘镇横州村麻竹林为研究对象,采用方差分析、线形相关分析、主成分分析及回归分析等方法,探讨其地上器官生物量分配及模型优化。结果表明:立竹年龄对麻竹竹秆、竹枝的含水率有较大的影响,竹秆与竹叶、竹枝与竹叶的含水率差异显著,不同年龄年麻竹的竹秆与竹叶的含水率差异显著;胸径与竹秆、竹枝生物量的回归分析优化模型分别为:H=2.47+0.86D-0.029D2,R~2=0.94;H=1.48+3.41D-0.11D2,R~2=0.91。本研究建立的竹秆生物量与胸径的数学模型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指导实践工作,并为麻竹林经营提供了理论依据。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韩新生  邓莉兰  王彦辉  熊伟  李振华  刘千  王艳兵  孙浩  
【目的】在降水有限、水分再分配明显的半干旱区山地坡面上,森林生物量通常表现出明显的坡向、坡位差异。便捷、精确地测算整个坡面的森林生物量目前还很困难。本研究旨在定量描述森林生物量的坡面变化规律及其空间尺度效应,为提高森林经营水平和实施精细化管理提供技术支持。【方法】在宁夏六盘山半干旱区的叠叠沟小流域,选择生长华北落叶松人工林的半阴坡和阴坡2个坡面,按坡位从上到下各设置了6块20 m×20 m的样地,调查各样地的立地条件及林分特征后,采用烘干法及六盘山区建立的生物量经验公式计算地上生物量;以"离开坡顶的水平距离"为尺度变量,定量描述地上生物量随坡面空间尺度增加而变化规律,及坡面上任意坡位处样地的地...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李伟成  盛海燕  潘伯荣  常杰  
应用自相似原理,分别研究极干旱地区塔克拉玛干腹地和吐鲁番盆地地下水浇灌区柽柳、梭梭和沙拐枣植株的地上分形结构与各自地上部生物量的关系。通过分析3种植物的枝长、冠幅和体积与地上部生物量之间的统计自相似性,发现在统计拟合精度上自相似模型不如BP神经网络模型,但分析植株生长的地域性差异时,缺少像分形维数这样的定量化描述。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作者] 邵明晓  文仕知  何功秀  赵西哲  欧阳钦  
采用标准木法(乔木层)和样方收获法(灌木层、草本层、枯落物层)获取不同林龄(12 a、25 a、38 a)闽楠人工林的生物量,并分析了其组成、分配及变化趋势。结果表明:(1)林分的总生物量随林龄的增大而增加,12 a、25 a、38 a闽楠人工林生物量分别为52.52 t/hm2、210.45 t/hm2、347.44 t/hm2;(2)乔木层在整个生态系统的生物量中有绝对优势,分配率达95.09%~97.19%,按林龄从小到大分别为49.94 t/hm2、205.22 t/hm2、337.67 t/hm2,其次为枯落物层,占2.36%~4.08%,灌草层所占的比例最小,仅为0.23%~0.4...
[期刊] 浙江林学院学报  [作者] 斯金平  姚荣明  陈德标  吴长辉  
本文对浙江景宁高演林场19年生的厚朴人工林进行了生物量的研究。结果表明,林分总生物量为71.16t/hm~2,平均净生产量为4.02t/hm~2·a。其中乔木层总生物量和净生产量分别为62.78t/hm~2·a和3.30t/hm~2·a;树皮生物量为6.64t/hm~2,净生产量为0.35t/hm~2·a。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杨宗武  谭芳林  肖祥希  陈林生  卓开发  
Forkienia hodginsii 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tree species in south of China. However, the natrual forest of Forkienia hodginsii nearly does not exist now in China because of disorderly cut and bad management. For this reason, a large area of plantation of Forkienia hodginsii was plante...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