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7690)
2023(11303)
2022(9923)
2021(9630)
2020(8003)
2019(18848)
2018(18598)
2017(35564)
2016(19333)
2015(21980)
2014(21754)
2013(21746)
2012(19949)
2011(18100)
2010(17666)
2009(16049)
2008(15423)
2007(12950)
2006(11166)
2005(9750)
作者
(55773)
(46244)
(45990)
(43860)
(29553)
(22257)
(20784)
(18373)
(17771)
(16370)
(15766)
(15733)
(14734)
(14558)
(14310)
(14261)
(13815)
(13717)
(13185)
(13045)
(11480)
(11383)
(11042)
(10415)
(10244)
(10242)
(10237)
(10058)
(9266)
(9165)
学科
(78070)
经济(77982)
管理(51357)
(48429)
(39249)
企业(39249)
方法(37414)
数学(33042)
数学方法(32730)
中国(22671)
(20320)
(17387)
(17267)
(16237)
贸易(16229)
业经(16044)
(15854)
地方(14809)
农业(13457)
(12863)
(12508)
环境(12420)
理论(11450)
技术(11425)
(11078)
银行(11035)
(10619)
金融(10617)
(10579)
(10474)
机构
大学(274925)
学院(270540)
(111921)
经济(109760)
管理(108118)
研究(96625)
理学(94424)
理学院(93360)
管理学(91895)
管理学院(91422)
中国(71073)
科学(60755)
(59018)
(48854)
(47426)
研究所(45306)
(44320)
中心(42055)
业大(41457)
财经(39128)
北京(37895)
(35923)
(35593)
(35576)
(35454)
师范(35223)
农业(35093)
经济学(34135)
经济学院(30874)
(29588)
基金
项目(192940)
科学(150872)
基金(141053)
研究(139577)
(124439)
国家(123463)
科学基金(104611)
社会(87785)
社会科(83169)
社会科学(83145)
基金项目(75172)
(72811)
自然(68479)
自然科(66878)
自然科学(66862)
自然科学基金(65655)
教育(62886)
(62317)
资助(58766)
编号(55361)
成果(44987)
(43260)
重点(43230)
(41049)
(39737)
课题(38172)
科研(37177)
创新(37154)
教育部(36864)
国家社会(36549)
期刊
(116261)
经济(116261)
研究(80593)
中国(47779)
学报(45905)
科学(42425)
(39642)
管理(38254)
大学(34104)
(33031)
学学(32088)
农业(28531)
教育(27768)
技术(21564)
(20027)
金融(20027)
经济研究(19328)
财经(18609)
业经(17311)
(15816)
问题(15523)
(15288)
图书(14762)
科技(13834)
理论(13570)
(12976)
技术经济(12817)
世界(12536)
实践(12303)
(12303)
共检索到38526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海洋渔业  [作者] 刘金海  杨圣云  陈明茹  
利用2004年2月~2005年3月在闽南近海逐月采集的中国团扇鳐(Platyrhina sinensis)样品,以脊椎骨为材料,采用硝酸钴染色方法,研究其年龄结构与生长特性。研究结果表明,中国团扇鳐脊椎骨上的年轮结构多数为单带型、少数为双带型和多带型;年轮形成期为每年的1~3月份;雌鱼年龄结构为1~7+龄,平均年龄为3.91龄,雄鱼年龄结构为1~5+龄,平均年龄为3.28龄,雌雄鱼均以3龄鱼占优势;脊椎椎体半径与全长呈线性关系:TL-R雌鱼=107.08R+178.79(r2=0.814 0,N=132),TL-R雄鱼=101.93R+203.01(r2=0.522 0,N=106);全长与体...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郑文力  陈丽香  
文章通过回顾闽南经济发展沿革,从区域文化角度剖析了经济发展的本质原因,并对如何构建与闽南文化相匹配的经济模式提出了相关建议。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叶孙忠  
根据1998年7月至2000年6月闽南、台湾浅滩渔场二长棘鲷的生物学资料,研究其年龄组成和生长特性。二长棘鲷捕捞群体由0~Ⅵ龄组7个世代组成,以0龄组为主,I龄组次之,平均年龄为0.71龄。应用vonBertalanffy生长方程拟合的生长参数L∞=244.56mm,K=0.2313,t0=-1.1817,体重的生长拐点为3.71龄。与上世纪80年代初相比,二长棘鲷群体结构已发生很大的变化,个体早熟化,生长速度加快,捕捞群体小型化、低龄化,二长棘鲷幼鱼损害情况严重,资源处于过度利用状态。根据渔获组成、资源现状及生长特性,建议加强对二长棘鲷幼鱼的保护和管理,合理利用其资源。
[期刊] 中国水产科学  [作者] 周翰林  严利平  张辉  李建生  
根据2021年3-4月在东海中部采集的日本鲭(Scomber japonicus)繁殖群体样本,通过耳石轮纹判读、生长逆算和生长方程拟合分析了其群体结构与生长特征。结果表明:日本鲭繁殖群体中雌雄个体之间的叉长和体重关系不存在显著性差异(F=0.376,P=0.54>0.05);雌雄合计的年龄结构为1~7龄,优势年龄组为1~2龄,占比73.63%;3龄及3龄以下,雌性数量多于雄性;3龄以上,雌雄数量基本相当,但雌性缺少高龄个体。叉长与体重关系式为:W=0.8837×10–6FL3.47。线性函数关系是叉长和耳石半径关系的最优解,其关系式为FL=184.09R-112.73。利用4种模型逆算出的叉长和年龄数据来拟合vonBertalanffy、Gompertz和Logistic等3种生长方程并进行比较,其中用Dahl-Lea模型逆算的vonBertalanffy方程的AIC值和BIC值均最小,因此选择其作为最佳生长方程,得到的von Bertalanffy叉长生长方程为FLt=427.18[1-e~(–0.23(t+2.5))];体重生长方程为Wt=1187.20[1-e~((–0.23(t+2.5))]~(3.47)。经过二阶求导,得到拐点年龄为2.91龄,对应的拐点体重和叉长分别为365.03g,304.09mm,可以作为今后制定日本鲭开捕规格的重要参考依据。
[期刊]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作者] 黄慧娴  李建华  麻秋云  高春霞  
为探究浙江南部近海银姑鱼年龄与生长特征,对浙江南部近海银姑鱼(Pennahia argentata)矢耳石年轮结构开展年龄鉴定,采用Logistic、Gompertz和Von Bertalanffy生长模型拟合其生长方程,分析其年龄组成与生长特性。结果表明:(1)浙江南部近海银姑鱼样品体长为40~200mm,平均体长为(96.73±26.27) mm,体质量为0.8~185.9g,平均体质量为(23.79±23.67) g;(2)经检验雌雄间体长(L)与体质量(W)关系差异不显著(P>0.05),体长-体质量幂函数关系式为W=2×10~(-5)×L~(3.002 1)(R~2=0.9800);(3)鉴定157个耳石磨片,年龄范围为0~4龄,0龄为优势年龄组,占65.60%,1龄占18.47%,2龄占6.37%,3龄占7.64%,4龄仅占1.91%;(4)雌雄间体长(L)与矢耳石短半径(S_R)关系无显著差异(P>0.05),关系式为S_R=0.0108L-0.3106(R~2=0.8766);(5)生长方程拟合以Von Bertalanffy生长模型效果最佳,银姑鱼生长参数为L_∞=204.2mm,K=0.4,t_0=-1.56,拐点年龄为1.19龄,对应体长L=136mm,W=50.8g。
[期刊] 淡水渔业  [作者] 杨明生  
本文对黄鳝的年龄和生长进行了研究。首次提出用基舌骨和上舌骨作为年龄鉴定的材料,包括年轮特征和形成时间,年龄结构,生长指数,全长、体重与年龄的关系,全长与体重的关系,指数方程为W=0.001487L~(3.0861)。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朱子明  祁新华  
采用GIS空间分析的方法分析了闽南三角洲的空间发展现状;运用MoranI’和LISA聚类图,探讨了闽南三角洲空间发展特征。研究表明:尽管总体上闽南三角洲的空间正相关效应不显著,但局部空间关联明显,存在较强的规律性,空间发展形态主要表现为点轴式初级阶段和阶梯状分布。最后,对结果进行讨论,并对闽南三角洲空间发展提出了建议。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陈菁  洪婉娜  
通过构建包括经济发展水平、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生态环境和居住环境4个方面的人居环境评价指标体系,应用主成分分析法对粤东和闽南地区7个城市近17年的人居环境进行评价。结果表明:(1)近17年在粤东与闽南七市中,厦门的人居环境最好,改善程度最大,泉州次之,漳州紧随其后;汕头和潮州的人居环境较好,但改善较小,揭阳和汕尾的人居环境较差,但改善程度较大。(2)粤东与闽南地区的人居环境均在不断改善,空间格局基本稳定,但闽南地区人居环境改善的程度大于粤东地区,且两个地区的人居环境差异化处于较高的水平。(3)影响粤东和闽南地区人居环境变化的主要因子是经济发展与公共服务水平。(4)未来粤东与闽南地区的发展需要加强空间地域发展联动,依托区位、地缘、交通和政策等优势,坚持以人为本的城市人居环境建设,实施可持续的城市人居环境发展战略目标。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周本智  吴良如  邹跃国  
对闽南地区麻竹人工林地上部分生物量模型及现存生物量结构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以模型m=a·(D2H)b对麻竹地上部分总生物量和秆生物量进行估计较为可靠,而对枝、叶生物量的估计需引进枝下高因子h及模型m=a·Db·(H-h)C或m=a·Db·[(H-h)/h]C。闽南地区麻竹人工林地上部分平均现存生物量为39.518t·hm-2,按年龄分配为:3年生生物量最高,占59.17%,其次为2年生、4年生、5年生;按器官分配为:秆生物量最高,占62.81%,其次为枝、叶。地上部分总生物量与秆生物量随竹秆高度增加而递减,枝、叶生物量自6~8m区分段分别向秆基及秆梢递减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郭新  姚力  李震  
根据历史资料及现场勘查走访,理清了滴水兽的分布情况及其缘起,认为滴水兽的出现是兽类辟邪在闽南建筑中的特有表现形式,一方面见证了清末以来建筑样式变迁的过程,另一方面体现了东西方建筑文化的融合。按照不同标准对滴水兽进行了分类,并通过对制作工艺的分类,总结了滴水兽从萌芽到消亡的发展历程,认为功能的丧失与工艺的退化共同导致了滴水兽淡出人们的视野。在此基础上,通过对滴水兽功能、历史、精神、装饰及工艺五个方面价值的分析,探讨滴水兽在现代社会得以重生的可能性。
[期刊] 海洋水产研究  [作者] 卢振彬  陈骁  杜建国  
以2001~2003年在闽南-台湾浅滩渔场底拖网渔获物采集的多鳞鱚样品,进行渔获群体结构和生长与死亡的研究,并从生态学参数的变化探讨种群动态。结果表明,多鳞鱚渔获群体叉长范围65~237mm,优势组131~150mm,平均134.5mm,体重范围5~110g,优势组11~30g,平均26.1g。年龄范围0~3龄,优势组1龄,平均0.91龄。生长参数L∞为260.89mm、W∞为153.81g、k为0.6614、t0为-0.6158、tr为0.8474龄。Z为2.7728,M为1.3004,F为1.4724,开发比率为0.5310。与1992~1993年比较,种群趋向个体小型化、低龄化,开发程度...
[期刊] 海洋渔业  [作者] 张健  蒋瑞  王忠秋  
渔具对捕捞对象的年龄选择性对于渔业资源评估等工作是至关重要的,但相关研究较少。使用套网法对网囊网目尺寸分别为35 mm和45 mm的近海张网对黄鲫(Setipinna taty)和小黄鱼(LarimichthyS poLyactiS)的年龄选择性进行分析。数据分析采用2种年龄选择性曲线模型:即估算网囊对个体体长选择性后根据个体生长方程换算和直接使用LogiStic曲线代表年龄选择性曲线;通过对渔获体长分布和年龄分布数据的拟合,结果显示,2种年龄选择性曲线均能较好地拟合数据,网囊对黄鲫和小黄鱼的50%选择年龄t50和年龄选择范围Srt均随着网目尺寸的增加而增加,35 mm和45 mm网目尺寸的网...
[期刊]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作者] 邹奕巧  杜群  葛宏立  
许多生长模型含有年龄因子。由于一方面年龄测定困难,另一方面在异龄林中林木的年龄意义不大,导致以年龄为自变量的生长模型在应用中遇到困难。针对森林资源连续清查体系中具有大量重复观测样木数据,但无年龄数据的实际情况,探讨将有年龄模型应用于无年龄情况,为将已有的有年龄生长模型用于森林资源连续清查数据的更新和预测做准备。用浙江省丽水市龙泉市的9株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解析木数据建立有年龄的胸径生长模型,然后用丽水市森林资源连续清查体系中重复观测的马尾松固定样木数据进行无年龄情况应用研究。分单点估计和双点估计2种方式进行了试验,单点估计是用前期数据估计理论年龄然后估计后期胸径,双点估计是用...
[期刊] 中国经济史研究  [作者] 刘永华  郑榕  
粮户归宗是清初在中国东南地区推行的一项重要的赋役制度改革,对清代福建、广东等省的赋役制度和社会结构曾产生过不容忽视的影响。本文通过仔细解读近年在闽南发现的族谱、碑刻、笔记与地方志资料,侧重考证了这一改革在闽西南地区推行的背景、缘起、过程与影响,从而加深我们对这一改革的了解。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