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6267)
2023(9379)
2022(7996)
2021(7608)
2020(6228)
2019(14108)
2018(13806)
2017(26377)
2016(14038)
2015(15519)
2014(15001)
2013(14509)
2012(13576)
2011(12314)
2010(12475)
2009(11327)
2008(11056)
2007(9874)
2006(8981)
2005(8227)
作者
(38546)
(32310)
(32090)
(30713)
(20775)
(15677)
(14510)
(12364)
(12290)
(11702)
(10926)
(10889)
(10555)
(10122)
(10116)
(9940)
(9507)
(9463)
(9376)
(9162)
(8005)
(7942)
(7645)
(7428)
(7326)
(7205)
(7204)
(7052)
(6351)
(6314)
学科
(54491)
经济(54447)
管理(40294)
(35769)
(28117)
企业(28117)
(19064)
地方(18279)
方法(16484)
中国(14835)
数学(13609)
业经(13373)
数学方法(13365)
农业(12820)
环境(12593)
(11820)
(11645)
(11324)
贸易(11314)
(11215)
(10944)
(10065)
(9975)
(9268)
地方经济(8773)
理论(8759)
技术(8293)
(8185)
银行(8181)
(8104)
机构
学院(192276)
大学(187613)
(76518)
经济(74611)
管理(73147)
研究(69207)
理学(61957)
理学院(61068)
管理学(60083)
管理学院(59654)
中国(51830)
科学(42608)
(40546)
(35143)
(33776)
中心(32264)
研究所(30679)
(30453)
(29717)
(29219)
师范(29057)
财经(27074)
业大(26382)
(26049)
北京(25654)
(24919)
(24362)
师范大学(23272)
农业(22835)
经济学(21418)
基金
项目(129616)
科学(103204)
研究(98293)
基金(92880)
(80707)
国家(80047)
科学基金(69066)
社会(61658)
社会科(58339)
社会科学(58328)
(51760)
基金项目(49940)
自然(44514)
教育(43787)
自然科(43331)
自然科学(43319)
(43018)
自然科学基金(42503)
编号(41180)
资助(36237)
成果(33124)
(29724)
重点(29394)
课题(28828)
(27403)
(26646)
国家社会(24953)
创新(24803)
发展(24009)
(23782)
期刊
(94005)
经济(94005)
研究(58186)
中国(38946)
(27766)
管理(27067)
科学(26435)
学报(25372)
(25230)
教育(22789)
农业(19387)
大学(19325)
(18844)
金融(18844)
学学(17940)
业经(16755)
技术(15852)
经济研究(13895)
资源(12320)
问题(12278)
财经(12110)
图书(10982)
(10692)
(10428)
(10136)
现代(10124)
(9851)
科技(9357)
(9334)
论坛(9334)
共检索到29592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梁发超  刘浩然  刘诗苑  起晓星  刘黎明  
景观生态安全网络研究是"五位一体"布局中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依据。文章选取厦门市集美区作为闽南沿海典型案例区,运用位序—规模法和自然断点法,筛选并划分生态源地等级体系;借助构建的生态阻力测度模型,运用ArcGIS空间探查和距离测度模块,剖析景观生态安全格局,提出景观生态安全网络空间重构策略。结果表明,研究区生态源地呈随机分布,具有较好的生态安全基础,揭示出NW-SE为主控方向的生态源地空间格局,生态廊道的生成显示陆域生态格局与水域生态格局关联度亟待加强;景观生态安全网络空间分布不均衡,中心城区高强度开发制约形成网络状的城市生态空间体系,南北、水陆生态系统联系阻断风险较高。研究区景观生态安全网络空间重构策略:优化提升生态源地质量,加强关键生态战略节点建设,通过规划水陆、陆域、水域三种类型13处生态廊道,构建景观生态安全网络骨架,以期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山水城市生态安全格局。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刘江  崔胜辉  唐立娜  邱全毅  黄云凤  
半城市化地区在快速的城市化进程中,其人居环境出现了剧烈的变迁,形成了独特的住区形态。本文以厦门市集美区为研究区,采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首先综合考虑不同住区在物质形态和非物质形态方面的特征,对研究区内的住区进行了分类判别和比较。然后结合SPOT-5全色波段影像,利用景观生态学的研究方法,选取不同的景观指数,在城区和样区两个尺度分析了住区的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在城区尺度上,农村居民点在所有形态的住区中所占比重达到43%,并在城区内呈分散分布;城市建成区中城中村所占的比例大于城市型住区,前者呈分散分布,后者更趋于集中分布。在样区尺度上,受城市化影响程度不同,不同形态的住区周边的景观格局呈现出城市化梯度特征,而且城市化程度越高的样区,其景观破碎化程度越高。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黄云凤  崔胜辉  石龙宇  
半城市化地区是在快速城市化进程中产生的一种过渡地域类型,其土地利用特征表现为土地利用竞争和矛盾剧烈,土地利用变化迅速的特征。土地利用/覆被的变化改变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是对生态系统服务产生胁迫的主要驱动力之一。本文以厦门市集美半城市化地区为例,分析半城市化地区生态系统服务对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的响应,基于对2007年中国陆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当量修正的方法,对半城市化地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ESV)变化作出评估,并通过土地系统和生态系统二者的耦合变化关系探讨生态系统服务对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的响应过程。结果表明:①近20年来,集美半城市化地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总量随着土地利用强度增加呈现波动性变化,总体上呈现负相关关系。②调节服务和文化服务是最主要的生态系统服务类型;土地利用强度与调节服务和支持服务呈现显著的负相关关系。③随着半城市化地区的快速城市化发展,土地利用类型急剧转化,城市建设用地大量增加,预计集美半城市化地区未来ESV将继续降低,可采取生态综合整治措施减缓ESV降低趋势。
[期刊] 中国土地科学  [作者] 石龙宇  黄云凤  崔胜辉  刘江  
研究目的:构建半城市化地区土地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促进农村与城市间过渡性区域的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研究方法:将厦门市集美行政区域划分为农用地、建设用地和生态用地三种土地利用类型,选择合适的评价指标,基于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层次分析法、专家评分法等手段对每种土地利用类型的适宜性进行评价。研究结果:集美区适宜作为农用地、建设用地和生态用地的土地面积分别占总面积的11.7%、15.4%和1.6%,与当地土地利用实际比较吻合。研究结论:构建的土地适宜性指标体系和评价步骤可用于其他半城市化地区。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黄宁  崔胜辉  刘启明  温晨  陈晓梅  
城市化过程中半城市化地区存在着城市化程度由低到高的农村社区、城乡过渡型社区以及居住小区等城市型社区,社区人居环境多样化、多变化。在城市化影响下,这些社区人居环境呈现一定的特征。以厦门市集美区为例,通过选取典型社区,分析其景观格局特征,构建人居环境评价指标体系,对城市化过程中半城市化地区不同类型社区的人居环境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①从农村到城乡过渡型社区,建筑面积比例显著增加,道路面积比例变化不大,而林地和草地面积比例逐渐减少,景观格局逐渐变为景观类型较单一、以现代建筑为优势景观的状态,景观趋于破碎化,形状略趋复杂,城市居住小区各类景观面积比例则相对合理,但景观高度破碎化、形状较规则。②城市化过程中各类型社区人居环境质量均逐渐变好,城乡过渡型社区和农村尤为明显,城市居住小区质量明显高于过渡型社区与农村,且除城中村之外,从农村到城市居住小区社区城市化程度与人居环境质量呈正相关关系。③城市化总体上促进了社区人居环境质量的提高,但对社区人居环境各方面的作用具有不同的规律,对于环境质量、人文环境等方面具有一定的负面影响。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王进  吝涛  
本文聚焦我国半城市化地区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与社会、经济发展压力之间的动态关系,以厦门市集美区为案例,分析典型半城市化地区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演变过程中主要社会经济驱动因子与生态环境限制因素的动态作用机制。运用Vensim软件建立区域复合生态系统动力学模型,模拟在资源环境承载力约束下集美区主要社会、经济和自然因素之间的动态联系,通过设定其中主要因子的变化过程,进行惯性发展、既定目标发展和保护生态环境发展3种情景分析。结果表明:在2003-2006年的惯性发展条件下,集美区的经济增长难以满足原定"十一五"计划目标;增加投资的情况下大力提高现有产业科技水平是集美区今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途径。本研...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程进  曾刚  方田红  
新型城市化背景下新城区产业发展的核心任务是产业升级和发展方式转型,为了探讨新城区产业升级面临的困境及突破方向,以厦门市集美区为案例,研究集美区的经济发展特征及产业升级存在的问题,认为未来经济增长、技术创新以及国际直接投资等因素对我国新城区产业升级没有明显的促进作用。研究表明:集美区产业升级面临着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影响产业可持续发展、对外商直接投资的吸引力下降、技术创新能力弱等发展困境。未来集美区产业升级的重点在于推进经济增长方式由投资导向转向市场导向以及加强本地产业链的网络联系。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梁发超  刘诗苑  刘黎明  
以"居住场势"理论为指导,采用"居住场势"度量法和三维空间分类法,建构一种功能导向的乡村聚落景观空间重构模式识别方法,并以厦门市灌口镇为典型案例区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该研究区乡村聚落"居住场势"分量地域特征差异明显,近郊型村落生产分量和生活分量明显高于远郊型村落,中心村落生活分量和生产分量分布特征基本一致;灌口镇乡村聚落景观划分为4种空间重构模式区,分别为Ⅰ类生态涵养式重构模式、Ⅱ类乡村社区化重构模式、Ⅲ类乡村产业化重构模式和Ⅳ类生态约束发展型重构模式,且不同的重构阶段,乡村聚落景观空间形态差异显著。研究认为,以"居住场势"理论为指导进行乡村聚落景观空间重构模式的设计,充分考虑了乡村聚落景观的功能导向与资源禀赋,可为乡村景观规划编制提供技术支撑和方法指导。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梁发超  刘诗苑  刘黎明  
以"居住场势"理论为指导,采用"居住场势"度量法和三维空间分类法,建构一种功能导向的乡村聚落景观空间重构模式识别方法,并以厦门市灌口镇为典型案例区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该研究区乡村聚落"居住场势"分量地域特征差异明显,近郊型村落生产分量和生活分量明显高于远郊型村落,中心村落生活分量和生产分量分布特征基本一致;灌口镇乡村聚落景观划分为4种空间重构模式区,分别为Ⅰ类生态涵养式重构模式、Ⅱ类乡村社区化重构模式、Ⅲ类乡村产业化重构模式和Ⅳ类生态约束发展型重构模式,且不同的重构阶段,乡村聚落景观空间形态差异显著。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唐黎  汪凤玲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农村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构成部分,保护村落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利于促进乡村振兴。因此,保护村落非物质文化遗产至关重要。以闽南地区厦门市翔安区金柄村为例,根据实地调研情况,分析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现状,指明金柄村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存在基层保护机构、地方性管理办法缺乏;保护投入不足,宣传渠道单一;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挖掘力度不够,利用不充分;文化传承,后续无人;民众参与保护意识不高,文化自觉性低;民间组织参与保护不显著等问题。确定多元主体共同保护为主要内容的村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重点任务。加强政府主导作用;发挥市场配置,深度挖掘非物质文化遗产内涵,促进三产融合;引导村民参与保护非遗;提升民间组织能力,发挥专业指导及宣传作用等有利于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助力乡村振兴。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唐黎  汪凤玲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农村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构成部分,保护村落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利于促进乡村振兴。因此,保护村落非物质文化遗产至关重要。以闽南地区厦门市翔安区金柄村为例,根据实地调研情况,分析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现状,指明金柄村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存在基层保护机构、地方性管理办法缺乏;保护投入不足,宣传渠道单一;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挖掘力度不够,利用不充分;文化传承,后续无人;民众参与保护意识不高,文化自觉性低;民间组织参与保护不显著等问题。确定多元主体共同保护为主要内容的村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重点任务。加强政府主导作用;发挥市场配置,深度挖掘非物质文化遗产内涵,促进三产融合;引导村民参与保护非遗;提升民间组织能力,发挥专业指导及宣传作用等有利于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助力乡村振兴。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杜秀敏  黄义雄  金蓉  刘诗苑  
在地理信息系统的辅助下采用人工神经网络技术,建立厦门市景观格局分析的模型,选取高程、坡度、距公路远近、居民点及工矿用地面积作为输入变量,以斑块密度、平均斑块分维数、聚集度指数、Shannon多样性指数作为输出变量,选取具有代表性均匀分布的34个样本作为训练样本,对另外6个样本进行仿真。结果表明:仿真的6个输出结果与6个样本的实际景观格局指数误差较小,最大误差仅为0.28970%。神经网络模型是定量分析景观格局指数的方法之一,可用于研究城市自然、社会因素与城市景观格局指数变化的非线性映射。在受人类活动影响较少的高海拔山区,斑块密度、平均斑块分维数和多样性指数小,聚集度指数大,一些人类活动影响程度...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高江菡  刘家琳  
华南地区园林植物在景观空间营造上与华北有很大的不同,以厦门市为例,对厦门市常用华南植物配植过程中的空间构成进行分析和植物材料调查筛选,总结出华南地区植物造景过程中影响其空间营造的基本要素,为华南地区植物空间的设计提供一个借鉴。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于海霞  徐礼强  陈晓宏  张强  
海湾型城市定位及其滨水空间的生态建设在城市发展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基于海湾资源的稀缺性,论文以厦门市马銮湾为例,在基于区位优势的城市发展定位的基础上,确定其战略目标、总体发展方向和城市功能定位,进而构建了马銮湾生态保育区、生态重建区和生态过渡区基本生态框架,在此基础上对生态重建区提出了滨水生态空间构建的初步建议。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陈奇放  翟国方  施益军  
随着全球气候不断变化,海平面上升速率逐渐加快,严重影响着沿海城市的安全与可持续发展,提升沿海城市韧性已经成为其应对气候变化的战略共识。基于韧性城市理论,构建了海平面上升影响分析及韧性评价模式,并以厦门市为例,展开了不同时间情景下的影响分析及韧性评估。结果表明,2030年和2050年在海平面上升的影响下,受灾人口将增加6万人和8万人,受灾建设用地将增加5.1km~2和8.3km~2,受灾道路将增加14.6km和24.0km。同时通过空间评估,明确了不同地区韧性提升的重点。最后针对性地提出了厦门城市韧性提升的策略。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