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4752)
2023(6921)
2022(6026)
2021(5403)
2020(4709)
2019(11039)
2018(11011)
2017(21250)
2016(12271)
2015(13929)
2014(14239)
2013(14517)
2012(13946)
2011(12756)
2010(12767)
2009(11597)
2008(11758)
2007(10912)
2006(9311)
2005(8224)
作者
(40331)
(34110)
(34069)
(32522)
(21425)
(16597)
(15354)
(13509)
(12674)
(12150)
(11756)
(11550)
(10972)
(10948)
(10938)
(10916)
(10593)
(10106)
(9991)
(9934)
(8852)
(8616)
(8479)
(7846)
(7656)
(7654)
(7615)
(7544)
(7097)
(7080)
学科
(50852)
经济(50811)
管理(31559)
(28766)
方法(25294)
数学(22770)
数学方法(22530)
(22014)
企业(22014)
(16782)
(14366)
(12501)
环境(12478)
中国(11655)
地方(10644)
(9860)
贸易(9859)
(9541)
农业(9448)
(9198)
业经(8994)
(8365)
(7604)
(7572)
财务(7557)
财务管理(7533)
企业财务(7106)
(7070)
银行(7014)
(6794)
机构
大学(183094)
学院(181182)
(70354)
经济(68777)
研究(67936)
管理(64764)
理学(55494)
理学院(54800)
管理学(53568)
管理学院(53262)
中国(49817)
科学(47732)
(42704)
(40032)
(37997)
业大(35597)
研究所(35203)
农业(33742)
(31435)
中心(31020)
(28533)
北京(25661)
(25390)
财经(24999)
(23997)
(23809)
师范(23653)
(22580)
农业大学(22133)
(22007)
基金
项目(125022)
科学(94788)
基金(88295)
研究(83808)
(81045)
国家(80446)
科学基金(65228)
(50591)
社会(49639)
基金项目(47344)
社会科(46903)
社会科学(46885)
自然(45115)
自然科(43934)
自然科学(43916)
自然科学基金(43105)
(43016)
教育(37831)
资助(36922)
编号(33110)
重点(29671)
(27639)
计划(26860)
成果(26796)
(26710)
科研(25744)
科技(25331)
(24658)
课题(23802)
创新(23286)
期刊
(74719)
经济(74719)
研究(48284)
学报(40157)
(36756)
科学(34073)
中国(32534)
大学(28535)
学学(27414)
(24678)
农业(24281)
管理(19652)
教育(15676)
技术(14486)
(13732)
林业(13576)
(13435)
金融(13435)
业经(12815)
财经(11871)
经济研究(11727)
(10870)
业大(10797)
问题(10656)
(10172)
科技(9614)
资源(9563)
统计(9342)
技术经济(9159)
(8878)
共检索到26436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郑德祥  蔡杨新  杨玉洁  钟兆全  缪三华  吴文斌  
[目的]选取4种主要优势树种幼树为研究对象,分析其不同器官中C、N、P的生态化学计量特征,为闽粤栲天然林的更新与保护提供理论参考。[方法]应用碳氮分析仪与HNO3-HCl O4消煮法分别测定幼树的干、根、枝、叶中的C、N、P含量的质量分数,在不同器官C、N、P含量差异分析的基础上,通过化学计量比变化的对比分析研究幼树不同器官的C、N、P化学计量特征。[结果]闽北闽粤栲天然林主要优势树种幼树叶片中各元素的含量均高于其他器官,而根与干中的营养元素含量较低;不同器官的C∶P远高于C∶N与N∶P,其中,N∶P最小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作者] 缪三华  郑德祥  蔡杨新  许鲁东  范胜煌  詹旋常  钟兆全  
在福建省北部顺昌县的闽粤栲天然林林分中设置50 m×50 m样地,分别不同高度级调查群落物种种类与数量,运用失稳率、分享度、α多样性指标、Whittaker指数和Morista-Horn指数对闽粤栲天然林群落高度级结构与动态更新规律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在闽北闽粤栲天然林群落中,物种数及个体数沿高度级梯度上升而下降,除第2高度级受前期林下抚育影响外,闽粤栲及其他主要树种在第13高度级中占有较大优势,群落间失稳率达到50%以上,而整体失稳率达到10.65%,群落物种多样性指数与高度级呈负相关关系,反映群落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郑德祥  苏凌燕  钟兆全  蔡杨新  吴文斌  缪三华  
【目的】研究闽北闽粤栲天然林林隙中物种多样性的变化,为闽北天然林的保护与更新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在闽北闽粤栲天然林中12个林隙内外进行植被调查,将林隙分为<50,50~100,100~150,150~200m~2共4个林隙大小等级,在林隙的中心区、近心区、林冠区、边缘区和非林隙区中设置4m×4m的样方,对乔木层、灌木层、灌草层3个不同林层进行调查,通过计算不同大小等级、不同林层梯度林隙内外物种的丰富度指数R、多样性指数H、均匀度指数E、生态优势度指数λ与均优多指数Z,结合方差分析研究物种多样性对林隙的响应及其变化规律。【结果】闽北闽粤栲天然林不同林层中,林隙区内物种多样性丰富且高于非林隙区。...
[期刊]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作者] 原雅楠  李正才  王斌  张雨洁  黄盛怡  
[目的]了解不同林龄榧树Torreya grandis林地土壤碳、氮、磷质量分数及生态化学计量特征的变化,为榧树的经营管理和保护提供基础数据。[方法]以浙江省诸暨市香榧T. grandis 'Merrilli'国家森林公园4个不同林龄(0~100、100~300、300~500和>500 a)的榧树为研究对象,通过野外采集榧树林地不同土层(0~20、20~40和40~60 cm)的土壤样品,分析不同林龄榧树林地土壤碳、氮、磷质量分数及化学计量特征的变化。[结果](1)不同林龄榧树林地土壤碳、氮质量分数分别为10.90~24.22、1.22~2.22 g·kg~(-1),各土层碳、氮质量分数随林龄变化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不同林龄榧树林地土壤磷质量分数为0.24~0.80 g·kg~(-1),各土层土壤磷质量分数随林龄变化呈先降低后增加的趋势,但差异均不显著(P>0.05)。(2)不同林龄榧树林地土壤碳氮比、氮磷比均值分别为8.59~10.89、3.06~6.16,各土层土壤碳氮比、氮磷比随林龄变化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但差异均不显著(P>0.05);不同林龄榧树林地土壤碳磷比为31.54~63.72,各土层土壤碳磷比随年龄变化也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部分林龄碳磷比差异显著(P<0.05)。(3)榧树各林龄林地土壤碳、氮、磷之间有较强的正相关,碳和氮均达到极显著正相关(P<0.01),各林龄土壤磷与碳磷比和氮磷比均存在负相关,碳磷比和氮磷比均达到极显著正相关(P<0.01)。[结论]榧树生长主要受到土壤磷的限制,因此对榧树林经营时,可考虑合理添加磷肥来改善土壤肥力,促进土壤与植物之间养分的良性循环。表4参34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许宇星  王志超  竹万宽  杜阿朋  
【目的】了解雷州半岛不同品种桉树(Eucalyptus spp.)速生人工林生态系统的碳、氮、磷分配格局及化学计量特征,为其科学经营提供依据。【方法】选取雷州半岛赤桉(E.camaldulensis)、粗皮桉(E.pellida)、托里桉(E.torelliana)、尾叶桉(E.urophylla)人工林为研究对象,以湿加松(P.elliottii×P.oaribaea)人工林为对照,对各桉树人工林生活叶、凋落物及土壤(020cm)的碳、氮、磷含量及化学计量特征进行测定分析。【结果】各桉树林分有机碳和全氮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屠晶   张金艳   栗忠飞  
【目的】探究不同森林类型植物碳(C)、氮(N)、磷(P)生态化学计量特征,对于深入了解物种养分元素的分布格局、受限制状况及吸收利用资源效率具有重要作用。【方法】以滇南地区热带季节雨林、热带山地雨林和中山湿性常绿阔叶林3种森林主要优势种为研究对象,分析不同类型森林上、下层优势种幼树枝C、N、P化学计量特征。【结果】滇南森林优势种幼树枝C含量为441.67~494.33 mg/g,N含量为6.26~12.47 mg/g,P含量为0.34~1.06 mg/g;滇南3种森林优势种幼树枝C、N、P含量平均值总体上随海拔梯度的增加而增加;C∶N的平均值在热带季节雨林最高、热带山地雨林最低;C∶P和N∶P平均值在热带山地雨林最高、中山湿性常绿阔叶最低;3种森林的N∶P平均值均介于10~20之间;上层优势种幼树枝C、N含量平均值低于下层优势种,P含量平均值上层高于下层,上层N∶P低于10,下层优势种接近于20;热带季节雨林中,C∶N与N∶P间呈显著负相关关系(P <0.05);热带山地雨林中,C∶N与C∶P之间呈显著正相关关系(P <0.05);中山湿性常绿阔叶林中,C∶N与C∶P、N∶P之间均呈显著负相关关系(P <0.05);3种森林上、下层优势种幼树枝C、N、P含量之间均无显著相关性。【结论】滇南3种森林优势种幼树枝C、N、P元素含量相对较高,C∶N和C∶P相对较低的分配格局特征。一方面反映出滇南森林植被C元素分解释放相对较快,植被生长受N、P元素共同限制的特征;另一方面,滇南森林上层树种对养分元素的吸收利用效率略高于下层树种。滇南森林物种所处的群落层次对其枝化学计量特征的影响程度大于海拔因素。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作者] 彭晓  方晰  喻林华  项文化  黄志宏  
以湘中丘陵区杉木人工林(CL)、马尾松—石栎针阔混交林(PM)、南酸枣落叶阔叶林(CA)、石栎—青冈常绿阔叶林(LG)为对象,研究了中亚热带森林土壤有机碳(SOC)、全氮(TN)、全磷(TP)含量及其生态化学计量特征。结果表明:同一土层SOC、TN、TP含量随着森林树种增加而增加,LG、CA 0~30 CM土层SOC平均含量显著高于CL,但与PM差异不显著,CA各土壤层TN平均含量均显著高于CL、PM,但与LG差异不显著,CA各土壤层TP平均含量显著高于CL、PM、LG;4种森林土壤SOC、TN含量随土壤深度增加而下降,呈"倒金字塔"的分布模式,但TP含量随土壤深度变化不明显,呈"圆柱体"的分...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赵中华  惠刚盈  袁士云  刘文桢  
运用林分结构参数混交度、角尺度、大小比数、直径分布、林层数和物种多样性指标,对小陇山百花林场王安沟经营区锐齿栎天然林样地的群落结构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锐齿栎天然林群落的树种组成十分丰富,树种多样性较高,群落中具有构成当地森林群落的主要树种,结构特征为复层异龄林;在水平结构方面群落中,林木个体分布的角尺度均值为0.489,林分内林木整体分布格局属随机分布;群落的树种隔离程度较高,平均混交度为0.598,处于强度和极强度混交的林木比例高达78.6%;群落中树种以胸径作为比较指标的林木个体的优势排列顺序为:白桦>湖北花楸>漆树>锐齿栎>三桠乌药>华山松>少脉椴>鹅耳枥>青榨槭>膀胱果;在垂直结...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刘元玺   吴俊文   赵志娟   孙建丽   肖建冬  
【目的】了解亚热带地区云南松(Pinus yunnanensis)幼龄林和中龄林针叶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NSC)及碳(C)、氮(N)、磷(P)含量的四季动态平衡变化,以促进对不同林龄植物养分利用策略的理解。【方法】通过比较云南宜良地区云南松幼龄林(15年)和中龄林(25年)针叶NSC(可溶性糖和淀粉)含量和C、N、P含量的季节变化特征,探讨云南松幼龄林和中龄林针叶NSC含量和C、N、P化学计量特征的差异原因,以及它们之间的相关性。【结果】(1)随四季变化,云南松幼龄林和中龄林针叶可溶性糖、淀粉和NSC含量表现出不同程度的降低,可溶性糖/淀粉值先升后降,在8月最高(幼龄林为1.41,中龄林为1.85),1月最低(幼龄林为0.93,中龄林为0.88)。(2)云南松幼龄林和中龄林针叶C含量8月最低(幼龄林为389.77 g/kg,中龄林为386.10 g/kg),N含量和P含量表现为先下降后上升,且在8月份最低,1月份最高。云南松幼龄林和中龄林针叶C/N、C/P值在8月最高(幼龄林为900.25和2 624.83,中龄林为1 143.65和2 200.80),而N/P值在5月最高(幼龄林为3.38,幼龄林为2.46)。(3)云南松2个林龄林木针叶C、N、P含量与NSC含量之间呈极显著正相关;而C/N、C/P与NSC含量之间表现为极显著负相关关系,N/P与NSC含量间相关性不显著。【结论】云南松幼龄林和中龄林均通过调整其针叶NSC和C、N、P的分配应对四季气候的变化,且2个林龄间分配方式相似。在生长旺盛期(8月),云南松幼龄林和中龄林均通过增加针叶可溶性糖与淀粉之间的转化,来增强云南松针叶的生理活动;但云南松幼龄林和中龄林针叶C、N、P含量变化在生长旺盛期表现出不同的变化规律。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曾祥谓  玉宝  乌吉斯古楞  红玉  达楞巴雅尔  杨浩  
选择长白山针阔比9∶1、8∶2、7∶3的云冷杉过伐混交林,探讨直径结构、空间格局、蓄积生长、林下更新以及植物多样性等林分结构问题,为恢复红松为主的针阔混交林,提出结构调整思路。研究表明:由于过去以不合理的非经营性采伐,红松成主要择伐对象,红松不同年份各径阶株数变化幅度较大,直径18 cm开始出现缺损株数现象,缺乏中、大径组株数,导致母树数量、结实量和种源减少,造成在主要树种中红松更新最差的问题,不利于林分正向演替。不同针阔比混交林空间格局与其主要树种空间格局并非完全一致,在同一林分不同树种间存在差异。针阔比9∶1、8∶2、7∶3的混交林空间格局分别为随机分布、聚集分布和均匀分布。其中,红松分布...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陈贝贝  杨浩  姜俊  
【目的】通过分析北京平原地区主要造林树种叶片氮(N)和磷(P)再吸收及生态化学计量特征,探讨不同树种对平原造林地生境的生态适应及养分利用机制。【方法】以刺槐、千头椿、旱柳、毛白杨、白蜡和油松等主要造林树种为研究对象,测定其新鲜叶、凋落叶的N、P含量,计算叶片N、P再吸收率并分析其与叶片、土壤养分指标的关系。【结果】刺槐的叶片N含量最高,旱柳的叶片P含量最高;白蜡叶片的N∶P显著高于其他树种(P <0.05),毛白杨叶片的N∶P最低,刺槐、千头椿、旱柳和油松之间叶片N∶P差异不显著。不同树种凋落叶N、P含量及N∶P与新鲜叶养分相关性不同。刺槐叶片N再吸收率和千头椿叶片P再吸收率显著高于其他树种,多数树种的叶片N再吸收率或P再吸收率与其凋落叶养分含量表现出显著负相关。【结论】刺槐、旱柳、白蜡和油松的生长受到P限制,千头椿和毛白杨生长受到N限制。树种能通过叶片N、P再吸收来适应养分限制环境。建议在平原林养护中加强林分结构调整、凋落叶归还林地、人工补植补造等措施以改善平原林养分限制状况。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邱尔发  董建文  史久西  汪瑛  
随着新农村建设政策的稳步推进,乡村道路建设的不断改善,乡村行道树的建设逐渐受到重视。道路绿化具有生态保护、交通辅助、景观组织和文化隐喻等功能。当前,全国正开展新农村绿色家园建设,乡村行道树作为绿化的重要内容,在村庄内部,村庄与村庄之间,形成一个完整的绿化系统,合理选用乡村行道树对改善农村生态环境、提高乡村道路质量、美化乡村景观以及提高经济效益都有重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作者] 王亚飞   蒋乙东   段文标   朱海媖   王秋宇  
【目的】为了解小兴安岭南部地区的红松天然林内资源和空间分布结构。【方法】本研究基于外业调查数据,对小兴安岭南部的阔叶红松林和云冷杉红松林的生态位特征和空间结构特征及二者之间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1)在云冷杉红松林中,优势树种为红松Pinus koraiensis、白桦Betula platyphylla、红皮云杉Picea koraiensis、臭冷杉Abies nephrolepis等,紫椴Tilia amurensis的生态位宽度最宽,白桦的最窄。在阔叶红松林内,优势树种为红皮云杉、暴马丁香Syringa reticulata、枫桦Betula costata等,红皮云杉和暴马丁香的生态位宽度较宽;2)云冷杉红松林内优势树种的生态位重叠度低于阔叶红松林;3)云冷杉红松林内优势树种的相似性较为接近,变化范围为0.74~0.79,均值为0.76,但是阔叶红松林内生态位相似性结果差异性较大,毛赤杨Alnus sibirica—紫椴最高,为0.99,红皮云杉—春榆Ulmus davidiana最低,仅为0.64;4)云冷杉红松林内红松、白桦、红皮云杉、水曲柳Fraxinus mandschurica为衰退树种,其他树种为发展树种。阔叶红松林内除了紫椴以外全部为发展树种;5)通过对比阔叶红松林和云冷杉红松林的空间结构特征发现角尺度(W)、大小比数(U)、混交度(M)均相近,角尺度结果显示2种林型的点格局均为随机分布,大小比数等级均为中庸强度,其混交度均介于强度和中度之间;6)红松在云冷杉红松林内大小比数等级为优势,枫桦在阔叶红松林大小比数等级为优势,其他树种的大小比数等级多为中庸;7)混交度与大小比数具有显著的负相关关系,相关系数为0.522,混交度与生态位响应速率之间具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相关系数为0.572。生态位宽度和生态响应之间具有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相关系数为0.691。【结论】2种林型的空间和资源特征受到的影响因素不同,阔叶红松林为发展中的群落,主要受种群之间的竞争影响,而云冷杉红松林为稳定的群落,主要受建群种物种特性影响。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作者] 于耀泓   刘悦   顾晓娟   王艺颖   吴梦佳   刘林云慧   周庆   何茜   莫其锋   
【目的】土壤碳氮磷生态化学计量可以探明植物受土壤养分的限制情况,土壤阳离子交换量(CEC)直接反映了土壤保肥、供肥性能和缓冲能力。研究旨在揭示华南地区乡土马尾松和木荷人工林对土壤养分及保肥供肥能力的影响。【方法】以广东省鹤山市的马尾松和木荷人工林为研究对象,对2种人工林表层土壤(0~10 cm)有机碳(SOC)、全氮(TN)、全磷(TP)、全钾(TK)和交换性阳离子等指标进行分析测定,探讨不同人工林分对表层土壤碳氮磷和阳离子交换量的影响。【结果】木荷人工林SOC显著大于马尾松人工林,马尾松人工林土壤TK含量则显著高于木荷人工林,但土壤TN和TP含量在2种林分之间的差异不显著;2种林分土壤盐基饱和度(BS)为9.68%~18.00%,木荷林土壤CEC和交换性盐基总量(TEB)均显著高于马尾松林,且2种林分土壤盐基离子含量均呈现Ca~(2+)> Mg~(2+)> K~+> Na~+。2种林分土壤CEC与SOC显著正相关,BS与pH值显著正相关;马尾松人工林CEC、TEB与土壤含水量呈显著正相关。【结论】研究区森林土壤肥力处于较低水平且保肥供肥能力较弱,但木荷林土壤供肥、保肥和酸碱缓冲能力强于马尾松林。然而,木荷林土壤交换性钙镁离子含量显著高于马尾松人工林,且2种人工林土壤Ca~(2+)∶Mg~(2+)> 5,表明研究区人工林土壤未出现生理性缺钙的现象。研究区土壤有机质的矿化速率较高,导致土壤肥力下降,这种趋势在马尾松林中比木荷林更为明显。研究结果对华南地区木荷和马尾松人工林的养分管理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指导意义。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余华  钟全林  程栋梁  张中瑞  徐朝斌  郑文婷  裴盼  
【目的】探明不同种源刨花楠林下幼苗叶片C,N,P化学计量特征及其对地理环境变化的响应,以期为探讨刨花楠天然林人促更新技术、开展其人工造林的适宜栽培环境选择提供理论依据与实践参考。【方法】以9个种源地天然刨花楠林下幼苗为研究对象,运用单因素方差法分析各种源地间叶片C,N,P化学计量特征差异,利用Pearson法分析其相关性,结合熵权法和冗余分析法选取代表性的环境因子,基于逐步回归分析法构建叶片化学计量特征与环境因子的拟合模型,并按赤池信息准则选取最佳模型,据此分析环境因子对刨花楠林下幼苗叶片化学计量特征的影响。【结果】不同种源间刨花楠林下幼苗叶片P含量、C∶P和N∶P均差异极显著(P C∶P> N∶P> N含量> C∶N> C含量;叶片N含量均与C,P含量极显著正相关(P<0.01),与C∶N和C∶P则极显著负相关(P<0.05),与C∶N、C∶P和N∶P则极显著负相关(P<0.01);影响林下幼苗叶片C,N,P化学计量特征的主要环境因子为经度、年均气温和1月气温;叶片C,N含量分别与经度显著(P<0.05)和极显著(P<0.01),与1月气温极显著负相关(P<0.01),与1月气温极显著正相关(P<0.05),受经度影响程度大于年均气温。【结论】不同种源间刨花楠林下幼苗叶片C,N,P化学计量特征存在差异,其主要受经度和年均气温影响。在刨花楠天然林人促更新及人工造林的适宜栽培环境选择过程中,考虑不同种源的适应性及种源地环境异质性显得十分关键。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