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3433)
2023(4527)
2022(3732)
2021(3524)
2020(2810)
2019(5857)
2018(5743)
2017(10340)
2016(5672)
2015(6378)
2014(5706)
2013(4908)
2012(4234)
2011(3965)
2010(4321)
2009(3743)
2008(3478)
2007(3253)
2006(2831)
2005(2342)
作者
(13261)
(11127)
(11057)
(10281)
(6869)
(5422)
(4877)
(4207)
(4147)
(3900)
(3761)
(3755)
(3514)
(3425)
(3397)
(3353)
(3298)
(3278)
(3207)
(3176)
(2673)
(2667)
(2610)
(2519)
(2511)
(2466)
(2358)
(2334)
(2268)
(2208)
学科
管理(19421)
(18283)
(16707)
企业(16707)
(15360)
经济(15349)
技术(10358)
技术管理(8576)
中国(6294)
教育(5894)
业经(5106)
(4873)
方法(4643)
(4532)
理论(4495)
(4272)
教学(4106)
(3949)
银行(3941)
(3798)
数学(3536)
(3441)
金融(3441)
数学方法(3414)
地方(3383)
(3175)
贸易(3172)
农业(3109)
(3065)
(2958)
机构
学院(70128)
大学(68191)
(25910)
管理(25543)
经济(25355)
理学(22184)
理学院(21836)
研究(21769)
管理学(21335)
管理学院(21168)
中国(15809)
(13907)
科学(12502)
(12202)
(11649)
师范(11588)
(11251)
中心(9994)
(9911)
财经(9487)
(9225)
师范大学(9076)
研究所(8914)
技术(8856)
北京(8709)
教育(8661)
(8611)
(8201)
业大(8144)
(7995)
基金
项目(46386)
研究(38670)
科学(37675)
基金(31645)
(26566)
国家(26220)
社会(24555)
科学基金(23174)
社会科(23150)
社会科学(23144)
(20253)
教育(19644)
基金项目(16501)
(16402)
编号(16334)
成果(13984)
(13510)
自然(13215)
自然科(12970)
自然科学(12967)
自然科学基金(12752)
课题(12636)
创新(12488)
资助(11306)
(11050)
重点(10592)
项目编号(10411)
(10309)
大学(10249)
规划(10143)
期刊
(30159)
经济(30159)
研究(22724)
中国(19251)
教育(19187)
管理(11674)
(9603)
科学(8681)
学报(8350)
(8024)
技术(7285)
大学(7098)
(6380)
金融(6380)
学学(6209)
业经(5721)
农业(5520)
职业(5447)
经济研究(5081)
科技(5019)
财经(4726)
(4204)
(4195)
论坛(4195)
技术经济(3660)
图书(3426)
问题(3226)
商业(3173)
(3161)
成人(3120)
共检索到10799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  [作者] 张昕  
晚清女学生同时拥有闺秀和新女性两种不同的身份。一方面,她们是来自士绅家族的闺秀,幼受庭训,接受过良好的古典文学教育,遵守传统女德观念;另一方面,女学兴起后,她们又进入女学接受近代女子教育,被塑造为具有独立人格的新女性,拥有启蒙女界的自觉意识和救亡图存的爱国精神。在女学生繁荣的写作背后,两种身份并存共生,分别于公、私领域发挥不同的作用,又在道德层面实现了新旧两种身份书写的互动与融合。晚清女学生写作背后的身份认同与自我建构是晚清女性现代化转型过程中身份认同的缩影,她们的努力与尝试体现了女性智慧与女性力量。
[期刊] 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 马勤勤  
陈翠娜是20世纪上半叶的重要女作家。她通过小说书写与日常生活的双重实践,形塑了自身的闺秀身份与主体形象。创作主体的闺秀意识,使其小说的思想主旨表现为对传统礼教的恋守,而在艺术上呈现出温柔敦厚的美学风格。同时,文本中的实践主体是开放的,陈翠娜一生都在维持闺秀身段的名实相符。尽管她的文学选择和行为方式与传统闺秀似出同源,但精神气质已大不相同,不应为新旧女性"两分法"的叙事模式所遮蔽。
[期刊] 中国经济问题  [作者] 王群勇  李仲武  
本文基于女性赋权的框架探究了女性身份变化与家庭地位的关系。具体而言,利用2010年中国妇女社会地位调查数据(NSWSS),研究女性党员身份对其家庭地位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当控制了个人、家庭和社区层面因素后,女性党员身份对其家庭地位存在积极影响,基于倾向得分匹配的结果进一步证实了该结论。在影响渠道分析中,本文通过使用因果中介效应发现,与传统的收入溢价效应机制不同,党员身份在更大程度上是通过提升女性自我认同来改善其家庭地位的。
[期刊]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  [作者] 张昕  
《清闺秀正始再续集初编》是单士厘晚年按照恽珠正始旧例编纂并付梓的闺秀诗歌总集。单士厘从留存有清一代闺秀文学遗产的编纂目的出发,依靠以家族血缘关系为支撑的搜集网络,以雅正为标准收录诗作,并在编纂过程中强调家学渊源及一门风雅的家族文化特征。单士厘的《清闺秀正始再续集初编》很好地接续了恽珠正始系列,成为该系列的晚清版本,并有效地留存了有清一代闺秀文学遗产,具有极高的文献学价值。
[期刊] 求索  [作者] 许燕  
移民及移民的身份问题是薇拉·凯瑟小说中反复出现的主题。《我的安东妮亚》讲述的就是捷克移民安东妮亚在美国边疆拓荒、最后扎根美国的故事。从小说的结尾来看,她的美国经历似乎令人羡慕。但借助文化批评中的身份建构与角色理论,就能分析出老移民如何对她进行身份建构,以及她如何根据这一建构的身份而进行被动的角色扮演。聚焦这一过程,就能发现安东妮亚不再是一个幸运的人,而是饱含着种种难以言说的无奈与感伤的"外来者"。
[期刊] 图书馆杂志  [作者] 肖亚男  马鸿雁  
本文以《清代闺秀集丛刊》[1]为材料来源,对江庆柏先生所著《清代人物生卒年表》[2]所收的清代女性生卒年进行了订误和增补,共计20位女性的生卒情况得到了更新。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李智  
"80后"初中教师的自我身份认同主要包括他们对专业身份的认同和对"80后"群体的认同。通过问卷调查与访谈,本文归纳了"80后"初中教师在自我身份认同方面所具有的特征,揭示了其在角色外赋与自我认同的矛盾中做出的调整与选择。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周建波  闫志刚  
在各类各层教育中,高职教育"身份"最为特殊。从教育类别上,高职属于职业教育;从教育层次上,高职又属于高等教育。身份的跨越,让高职尽享两方政策之利,短短几年实现了跨越式发展。而当生源下降,高职却首先遭受创伤,在许多人看来也是为"名"所累。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刘昕怡  符肖  罗子渔  李志勇  张珊  
背包客因独特的群体秩序,其身份建构问题受到了众多学者的关注。文章在福柯权力话语理论和女性主义视角下,运用女性主义后结构主义话语分析对中国女性背包客身份建构过程中的权力谈判进行了探究。研究揭示了3对围绕女性背包客身份建构的竞争话语:性别分化与性别平等、父权话语与新时代女性、传统女性气质与现代女性气质。文章认为,中国女性背包客的身份建构过程再现了现实社会规范中的性别权力关系,女性背包客经历了较为艰难的身份建构程序,实质反映了父权话语体系与现代女权意识间的博弈。中国女性背包客在话语冲突中不断抓取新的话语来反抗或协商社会主流话语对女性主体位置的定位,展现了积极的主体意识和能动作用,重新定位了自己女性背包客的身份。该研究试图回应女性旅游研究中的社会性别构建与女性旅游者“主体性存在”的问题,对揭示和推动旅游之于女性的深远“解放”意义具有裨益。
[期刊] 中国农村观察  [作者] 蔡玲  
本研究采用民族志研究方法,将"动态多元男性气质"作为研究框架,以陈力在不同生命历程中的流动经验为个案进行深度剖析,揭示其如何通过"离乡——返乡"的流动来协商家庭关系,展现地区性男性气质。研究发现,对于具有乡村成长经验的陈力来说,在他三次重要的流动行动背后,履行的是父权社会所期待的"好儿子""好丈夫"和"好爸爸"的性别角色,而他每次流动的决策都深刻烙印着地区性父权文化,他所呈现的地区性男性气质在不同的生命阶段、不同的家庭关系中表现出迥异的特征:第一阶段的流动以逃离父权体制的压迫、追求现代都市生活为目的,体现的是"冒险家男性气质";第二阶段的流动为了既协商、逃离父权家庭的压迫,又满足父系社会对成年男性的期望,表现的是"策略性男性气质";第三阶段的流动为满足现代父职要求、履行照顾父母责任,表现出"养育者男性气质"和"传统男性气质"。研究认为,以个案各阶段的流动行为为代表,体现的是在中国一定乡土区域内普遍存在的"乡村型霸权男性气质",即作为一种行动策略,男性企图以流动的行动机会努力协商父系制度与父权文化带给他们的情感压力和家庭负担。
[期刊] 世界经济  [作者] 宋泓  
本文的评论集中在中国企业"出口-生产率悖论"产生的原因以及条件上,主要有以下三点意见。第一,有关中国企业"出口-生产率悖论"研究的理论起点基本上来自于Melitz(2003)的研究。该文有两个基本假定:(1)每个国家的出口产品全部在本国生产。也就是说,整个产品价值链都分布在这个国家内部。(2)与国内销售相比,对外出口要面临额外成本。模型得出的基本推论是:只有生产效率高的企业才能够出口,低效率的企业只能在国内生产和销售。在开放贸易的情形下,高效率的企业将获得更多的市场机会,从而扩大生产。相应地,低效率企业将会被淘汰,或者市场机
[期刊] 中国成人教育  [作者] 高原  
自“双减”政策实行以来,部分教师通过消极怠工和情绪宣泄两种形式表达对于此次教育改革的抗拒。其部分原因在于,教育改革的制度环境往往会建构起教师身份的负面形象,会导致教师时常感受到身份认同危机,制造出教师与教育改革之间的紧张状态。在“双减”背景下,教师的身份形象呈现出“工具人”“万金油”“蜡炬成灰”的异化特征,进而引起教师的身份认同危机,也给此次改革的成效造成潜在危机。因此,需要从教师的角度出发,优化“双减”的制度环境,通过树立对于教师的基本信任以尊重教师的主体性、厘清教师角色的内涵边界以提升教师专业性、引导教师形成正确的教师观以保障教师基本权益等方式纾解教师的身份认同危机,进而保障这场教育改革的实效性。
[期刊]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邱畅  
美国华裔女作家汤亭亭小说充分反映了华裔女性在父权文化和异质文化下遭受的双重压迫以及女性在压迫下的抗争。双重压迫使华裔女性完全丧失话语权,处于失语状态,进而造成身份缺失,在女性意识觉醒后,华裔女性通过抗争重拾话语权,追求独立和自由,实现身份建构。从后殖民女性主义理论分析汤亭小说中华裔女性的身份缺失与身份建构,这不仅拓宽了汤亭亭小说的研究视角,而且为汤亭亭小说的研究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支撑,使汤亭亭小说研究提升到更高的理论层次。
[期刊] 中国远程教育  [作者] 史淑桃  
关注大学生就业"质量" 大学生就业质量是一个内涵非常丰富的概念。借鉴国外相关理论研究成果和实际经验,根据国情特点,我们认为, 大学生就业质量应该主要包括大学生的工作收入、工作地点、工作环境、专业对口和对工作的满意程度等内容。大学生就业率只能反映就业的量,但并不能很好地反映就业的质;而大学生就业的质量不仅能反映就业的"优劣"、结构、
[期刊] 浙江社会科学  [作者] 刘威  温暖  
本文把养生看作一种生成性身体的经营策略,是自我对秩序化身体和生命态身体、身体接受性和身体创造性的调和,基于对豆瓣平台“我们就是爱养生”小组的文本分析和个案访谈,关注养生年轻化态势下“个体如何体验自己的身体”和“身体本身的自觉意识”。本文研究发现,精准量化、表面展演、加速消费、矛盾反差等养生实践呈现出多重身体形态,每个年轻消费者都是努力经营自己的企业家。巧妙的是,青年养生中的结构化权力并不直接掌控个体,而是让个体从自身出发,自己照看自己。这种自我掌控的身体加工看似自由,却使“我”一次又一次把自己当作敌人进行自我缠斗。同时,年轻人在身体之美的意象规制外,以敷衍、掩饰、报复的幕后放纵向秩序化身体发出挑战,具身体现中那些变动不居的特性恰恰成为自我的武器。多重身体在自我、肉身和他者之间灵活选择和不断调和,构造出一种将自我优化和征服、自由与剥削都合而为一的新式主体性。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