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3083)
2023(4401)
2022(3543)
2021(3206)
2020(2688)
2019(5877)
2018(5523)
2017(10970)
2016(5922)
2015(6120)
2014(6116)
2013(6044)
2012(5557)
2011(5014)
2010(4811)
2009(4297)
2008(4311)
2007(3764)
2006(3022)
2005(2738)
作者
(18024)
(15317)
(15023)
(14561)
(9739)
(7440)
(6728)
(5795)
(5756)
(5438)
(5257)
(5040)
(4974)
(4922)
(4920)
(4632)
(4597)
(4504)
(4442)
(4323)
(3862)
(3713)
(3631)
(3545)
(3453)
(3387)
(3254)
(3228)
(3216)
(3095)
学科
(23735)
经济(23708)
管理(16733)
(16714)
(13551)
企业(13551)
方法(12639)
数学(11410)
数学方法(11272)
(7384)
(6456)
中国(5924)
(5213)
(4748)
业经(4600)
(4534)
财务(4521)
财务管理(4514)
技术(4411)
企业财务(4409)
(4375)
金融(4375)
(4336)
贸易(4336)
(4278)
银行(4267)
(4235)
(4095)
环境(3596)
农业(3583)
机构
大学(85777)
学院(84665)
(36073)
经济(35440)
管理(31126)
研究(29812)
理学(27966)
理学院(27620)
管理学(27054)
管理学院(26887)
中国(20797)
科学(19590)
(17683)
(17297)
(16803)
(15595)
业大(14681)
研究所(14566)
财经(14544)
农业(14211)
(13484)
中心(13217)
经济学(12533)
(11795)
经济学院(11533)
财经大学(11281)
(10763)
北京(9878)
(9742)
师范(9572)
基金
项目(63686)
科学(51065)
基金(49354)
(45069)
国家(44763)
研究(41241)
科学基金(38331)
社会(28422)
社会科(27231)
社会科学(27224)
自然(26192)
基金项目(25903)
自然科(25718)
自然科学(25710)
自然科学基金(25296)
(24104)
(20831)
资助(20318)
教育(18880)
重点(14548)
(14440)
编号(13668)
(13366)
国家社会(13044)
(12991)
科研(12879)
计划(12828)
创新(12609)
教育部(12314)
(11970)
期刊
(32602)
经济(32602)
研究(23043)
学报(18992)
科学(15504)
(15425)
大学(13754)
中国(13633)
学学(13402)
(13158)
管理(11105)
农业(10385)
(7762)
金融(7762)
财经(7552)
经济研究(6611)
(6525)
(5621)
技术(5493)
教育(5367)
业大(5176)
(4806)
业经(4795)
问题(4549)
农业大学(4353)
科技(4318)
统计(4234)
(4070)
(3924)
技术经济(3783)
共检索到11431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雷忻  陈超  王文强  延志莲  董腊梅  
【目的】探讨间苯二酚(m-dihydroxybenzene)和邻苯二酚(o-dihydroxybenzene)对泥鳅(Misgurnusanguillicadatus)的毒性效应,为评价酚类化合物对水生生物的毒害作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单因子急性毒性试验,分别检测不同质量浓度间苯二酚(10.00,12.10,14.50,17.40,20.90,25.20和30.20mg/L)和邻苯二酚(20.00,28.05,39.45,55.46,77.98,109.60和154.20mg/L)对泥鳅的急性毒性效应,观察泥鳅的中毒症状,统计死亡率,建立死亡几率与药物质量浓度常用对数值的回归方程,计算2...
[期刊] 淡水渔业  [作者] 王伟  王亚军  李立杰  沈子伟  倪朝辉  谭凤霞  柴毅  
以大鳞副泥鳅(Paramisgurnus dabryanus)为受试生物,三苯基锡和聚苯乙烯微塑料(R=200 nm)为染毒物质,进行三苯基锡单独暴露以及与聚苯乙烯微塑料联合暴露的毒性试验,揭示三苯基锡对大鳞副泥鳅的急性毒性效应规律以及聚苯乙烯微塑料对三苯基锡急性毒性的调节作用。在水温(20.0±1.0)℃、溶氧充足(≥6.5 mg/L)条件下,采用半静态水生生物急性毒性实验方法,根据预实验结果设置6个浓度组(0.01、0.016、0.024、0.037、0.058和0.09 mg/L)和一个空白对照组,聚苯乙烯微塑料浓度为1 mg/L。结果显示,三苯基锡单独暴露对大鳞副泥鳅的24、48、72和96 h的半致死浓度(LC_(50))分别为0.086、0.037、0.026和0.019 mg/L,安全浓度(SC)为0.002 mg/L,药物蓄积程度系数(MAC)随实验时间延长呈较快下降趋势。三苯基锡与聚苯乙烯微塑料联合暴露实验结果表明,中高浓度组(0.037、0.058 mg/L)100%的死亡率较三苯基锡单一毒性结果均有延迟,而高浓度组(0.09 mg/L)无显著变化,表明聚苯乙烯微塑料对三苯基锡的急性毒性具有延缓作用且存在浓度阈值。
[期刊] 海洋渔业  [作者] 李磊  蒋玫  王云龙  
邻苯二甲酸二丁酯(dibutyl phthalate,DBP)和邻苯二甲酸二辛酯(dinoctyl phthalate,DOP)是一类重要的工业用有机化合物,在水环境中广泛分布,对水生生物具有一定的毒性效应。为了研究DBP和DOP对大黄鱼(Larimichthys crocea)受精卵及初孵仔鱼的急性毒性效应,开展大黄鱼幼鱼在DBP和DOP中的暴露实验。结果显示,随着DBP和DOP浓度的升高,大黄鱼受精卵孵化率呈现逐步降低的趋势,死亡率、畸形率则呈现逐步升高的趋势。DBP和DOP暴露对大黄鱼初孵仔鱼均产生一定的致死效应,DBP和DOP对大黄鱼仔鱼的96 h半致死浓度分别为5. 23 mg·L-1和6. 57 mg·L-1。结果表明,DBP和DOP对大黄鱼鱼卵及初孵仔鱼均具有高毒毒性。DBP和DOP对水生生物的慢性毒性需要进一步关注。
[期刊] 淡水渔业  [作者] 黄辨非  
甲氰菊酯是一种广谱、具有触杀、胃毒和一定驱避作用的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主要用于防治棉花、苹果、甘蓝等作物的多种病害。尽管其具有高效、低毒、低残留等特点,但仍然会对环境和生态构成危害。本文用甲氰菊酯对泥鳅进行了急性毒性试验,以找出其安全浓度,为保护渔业...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雷忻  孙志宏  延志莲  苑彩霞  
【目的】探讨双酚A(bisphenol A,BPA)与对硝基酚(p-Nitrophenol,p-NP)对泥鳅(Misgurnus anguil-licadatus)的联合毒性效应,为评价酚类化合物对水生生物的毒害作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根据预试验确定的BPA、p-NP对泥鳅的最大耐受质量浓度和最小全致死质量浓度,按等对数(常用对数)间距将BPA与p-NP分别设置5个质量浓度(BPA:4.8,5.8,6.9,8.3,10.0mg/L;p-NP:11.6,13.6,15.8,18.4,21.5mg/L)处理泥鳅,同时设空白对照(加蒸馏水),每处理3个重复,每个重复放置10条泥鳅,试验开始后,连续...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闫琼   邵继海   陈杰锋   冯烨  
以从酸化稻田中分离的固氮蓝藻类珠藻(Aliinostoc sp. YYLX235)为研究对象,将类珠藻于脲酶抑制剂对苯二酚最终质量浓度分别为0.0、2.5、5.0、10.0 mg/L的培养液中培养,培养2、6 d时分别对该藻株的生长、光合作用、固氮酶活性、抗氧化酶活性和氧化损伤特征等进行分析,探究对苯二酚对农田类珠藻的生物毒性。结果表明:2.5 mg/L对苯二酚处理,短时间(2 d)内对类珠藻的生长和藻胆蛋白具有刺激效应,但随着处理时间的延长,刺激效应转变为抑制效应;对苯二酚处理对藻细胞内叶绿素a和类胡萝卜素含量的影响不明显;对苯二酚处理下类珠藻的光合系统Ⅱ电子传递效率表现敏感,造成光合系统Ⅱ反应中心电子供体侧受损,短时间(2 d)内5.0 mg/L对苯二酚处理的光合系统Ⅱ最大光化学效率仅为对照的79.1%;对苯二酚处理条件下类珠藻细胞内的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升高,6 d时10.0 mg/L对苯二酚处理的CAT活性是对照的9.96倍,但是藻细胞的脂质氧化程度并未因对苯二酚处理而加剧;对苯二酚对类珠藻固氮酶活性具有显著的抑制效应。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闫琼   邵继海   陈杰锋   冯烨  
以从酸化稻田中分离的固氮蓝藻类珠藻(Aliinostoc sp. YYLX235)为研究对象,将类珠藻于脲酶抑制剂对苯二酚最终质量浓度分别为0.0、2.5、5.0、10.0 mg/L的培养液中培养,培养2、6 d时分别对该藻株的生长、光合作用、固氮酶活性、抗氧化酶活性和氧化损伤特征等进行分析,探究对苯二酚对农田类珠藻的生物毒性。结果表明:2.5 mg/L对苯二酚处理,短时间(2 d)内对类珠藻的生长和藻胆蛋白具有刺激效应,但随着处理时间的延长,刺激效应转变为抑制效应;对苯二酚处理对藻细胞内叶绿素a和类胡萝卜素含量的影响不明显;对苯二酚处理下类珠藻的光合系统Ⅱ电子传递效率表现敏感,造成光合系统Ⅱ反应中心电子供体侧受损,短时间(2 d)内5.0 mg/L对苯二酚处理的光合系统Ⅱ最大光化学效率仅为对照的79.1%;对苯二酚处理条件下类珠藻细胞内的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升高,6 d时10.0 mg/L对苯二酚处理的CAT活性是对照的9.96倍,但是藻细胞的脂质氧化程度并未因对苯二酚处理而加剧;对苯二酚对类珠藻固氮酶活性具有显著的抑制效应。
[期刊] 淡水渔业  [作者] 辛苗苗  危起伟  王志坚  陈慕飞  陈冬明  孙庆亮  
实验探究了不同浓度对硝基酚对稀有鲫(Gobiocypris rarus)胚胎发育的急性毒性,记录了胚胎发育过程中具有代表性的毒理学特征,并对稀有鲫的心率、死亡率、孵化率、自主运动频率及孵出仔鱼体长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显示,对硝基酚会导致稀有鲫胚胎发育延迟,并造成胚胎卵凝结、心包囊肿、脊柱弯曲等多种畸形甚至死亡现象。随着对硝基酚浓度的提高,稀有鲫的胚胎孵化率、96 h成活率降低,各时期的死亡率与畸形率均增加。对硝基酚对稀有鲫胚胎24、48、72、96 h的半数致死浓度(LC50)分别是14.162、10.282、4.484、4.160 mg/L,安全浓度(SC)是1.63 mg/L。
[期刊] 淡水渔业  [作者] 戴瑜来  王宇希  潘彬斌  黄辉  姚桂桂  戴杨鑫  许宝青  林启存  
以规格(1.53±0.32)g重的大鳞副泥鳅(Paramisgurnus dabryanus)苗种为试验对象,采用静态急性毒性试验法,进行了硫酸铜、聚维酮碘、敌百虫、甲醛的急性毒性试验。结果表明,硫酸铜24、48、96 h的半致死量分别为1.23、0.55、0.40 mg/L,安全浓度为0.03 mg/L;聚维酮碘24、48、96 h的半致死量分别为429.58、396.36、388.47 mg/L,安全浓度为101.23 mg/L;敌百虫24、48、96 h的半致死量分别为16.72、7.94、4.80 mg/L,安全浓度为0.54 mg/L;甲醛24、48、96 h的半致死量分别为110....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雷忻  任立松  薛浩  延志莲  白重炎  
【目的】探讨辛基酚(Octylphenol,OP)对泥鳅(Misgurnus anguillicaudatus)的毒性效应及对鳃、肝组织结构的影响,为评价酚类化合物对水生生物的毒害作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单因子毒性试验法和组织切片法,检测OP对泥鳅的急性毒性效应,统计死亡率,建立回归方程,计算半数致死质量浓度(LC50)和安全质量浓度(SC),并观察OP对鳃、肝组织结构的影响。【结果】OP对泥鳅24,48,72和96hLC50分别为3.27,2.70,2.13和1.84mg/L,SC为0.55mg/L;0.52mg/L OP可导致泥鳅鳃小片顶端膨大、卷曲,细胞坏死脱落,肝细胞肿大、空泡化...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邓林  赖诗韵  杨家书  龚玲  笪笑天  陈阳  林居纯  
分别采用单位加权回归法和定期剂量递增法研究复方阿苯达唑–伊维菌素对小鼠的经口急性毒性和蓄积毒性。急性毒性试验结果显示,复方阿苯达唑–伊维菌素使小鼠出现精神沉郁、震颤、昏迷、死亡等中毒反应,其半数致死量(LD50)为1 441.13 mg/kg阿苯达唑+60.05 mg/kg伊维菌素。蓄积毒性试验结果显示,复方阿苯达唑–伊维菌素蓄积系数为4.26,且随时间延长和给药剂量增加,小鼠体质量、摄食量均显著降低(P<0.05),小鼠表现出被毛粗乱、精神萎顿等临床症状,并进一步发展为震颤、昏迷,甚至死亡,至第18天,
[期刊] 淡水渔业  [作者] 胡伟华  何辉  袁勇超  赵忠波  张云龙  樊启学  
采用静水实验法在p H值为8.2±0.1、水温(25±2)℃,溶解氧大于5 mg/L条件下,以5日龄大鳞副泥鳅(Paramisgurnus dabryanus)仔鱼和多刺裸腹溞(Moina macrocopa)为材料,研究了敌百虫和溴氰菊酯2种常用药物对大鳞副泥鳅仔鱼和多刺裸腹溞的急性毒性。结果显示:敌百虫对5日龄大鳞副泥鳅仔鱼和多刺裸腹溞的安全浓度分别为0.400 0 mg/L、0.048 9 mg/L;溴氰菊酯对大鳞副泥鳅仔鱼和多刺裸腹溞的安全浓度分别为0.160 0μg/L、0.004 2μg/L。
[期刊] 渔业科学进展  [作者] 许中天  董震宇  李继姬  祁鹏志  郭宝英  
本文研究了苯并[a]芘(benzo[a]pyrene, BaP)急性暴露对泥蚶(Tegillarca granosa)的毒性效应,并以泥蚶的消化腺为目标组织,对泥蚶抵抗BaP毒性的机制进行了初步探究。对样本进行H&E染色并对所采集的图像进行分析处理,结果发现,暴露于BaP导致泥蚶消化腺组织出现坏死。对样本进行脂质过氧化并进行DNA氧化损伤测定的结果显示,暴露于BaP导致泥蚶消化腺氧化压力增加,进而导致脂质过氧化以及DNA氧化损伤等细胞层面的损伤。抗氧化酶活性测定结果显示,BaP胁迫诱导泥蚶产生氧化应激反应,抗氧化防御体系积极参与BaP诱导的氧化应激调控过程。神经毒性指标测定结果显示,BaP胁迫可能影响泥蚶神经冲动的传导而具有神经毒性。此外,DNA甲基化水平测定及抗氧化酶基因表达测定的结果显示,泥蚶可能通过降低DNA甲基化水平来激活抗氧化系统以对抗BaP毒性。综上所述,急性BaP暴露会对泥蚶产生显著的毒性效应,以组织损伤、氧化应激反应和神经毒性为主要表征;泥蚶可能通过调整自身DNA甲基化水平来对抗BaP毒性效应。通过本研究,有望为深入探索双壳贝类应对石油污染物胁迫的内在调控机制提供新思路,同时为石油污染威胁下泥蚶的生物资源保护提供参考。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王分棉  王建秀  王玉燕  
通过梳理研究反倾销措施经济效应的文献,并结合中国对外反倾销的实践,构建了跨国公司合谋效应的作用机制框架。文章以邻苯二酚/呋喃酚/香兰素产业链3次对外反倾销为研究对象,分析3次对外反倾销的贸易救济效果,对上述理论框架进行了检验。研究发现,跨国公司母公司与其子公司合谋通过贸易转移、贸易方式转变和投资跨越的方式规避了中国对外反倾销措施,证实了跨国公司合谋效应的存在。然后进一步剖析合谋效应的实现路径,最后讨论合谋效应的普遍性,并提出有针对性的应对措施。
[期刊] 淡水渔业  [作者] 徐文彦  郭国军  齐子鑫  唐国盘  高春生  
采用生物毒性试验方法进行了阿维菌素和甲苯咪唑对黄河鲤的急性毒性试验。结果显示:阿维菌素对黄河鲤的24、48和96 h半致死浓度分别为8.72,7.85,6.97×10-3 mg/L;安全浓度为1.91×10-3 mg/L。甲苯咪唑对黄河鲤的24,48和96 h半致死浓度分别为4.29,3.98,3.53 mg/L;安全浓度为1.23 mg/L。结果表明这两种杀虫药物的安全浓度都接近甚至低于它们在养殖生产中的的使用浓度,所以在养殖生产中应该谨慎使用。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