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9804)
2023(14302)
2022(11823)
2021(10908)
2020(8932)
2019(20346)
2018(20044)
2017(38180)
2016(20785)
2015(22917)
2014(22753)
2013(22101)
2012(20344)
2011(18622)
2010(18888)
2009(17130)
2008(16776)
2007(14878)
2006(13053)
2005(12001)
作者
(63455)
(52856)
(52711)
(49931)
(33875)
(25604)
(23576)
(20650)
(20002)
(18890)
(18102)
(17833)
(17327)
(16912)
(16612)
(16284)
(15878)
(15757)
(15330)
(15188)
(13446)
(13115)
(13040)
(12142)
(11928)
(11856)
(11725)
(11694)
(10777)
(10415)
学科
(88798)
经济(88711)
管理(56610)
(56451)
(44389)
企业(44389)
方法(38011)
数学(33590)
数学方法(32992)
中国(25550)
(24790)
地方(21943)
业经(20138)
(19699)
(19051)
农业(17024)
(16479)
贸易(16465)
(15935)
(15451)
(15121)
银行(15062)
技术(14609)
(14541)
金融(14540)
(14478)
理论(13663)
环境(13618)
(12581)
(12002)
机构
学院(296930)
大学(294394)
(117732)
经济(115293)
管理(111569)
研究(104830)
理学(96580)
理学院(95453)
管理学(93335)
管理学院(92835)
中国(78670)
科学(68776)
(63071)
(59923)
(54936)
(52087)
研究所(50432)
业大(50049)
中心(47612)
农业(47507)
(45069)
财经(41534)
北京(39723)
(38840)
师范(38212)
(38077)
(37779)
(36318)
经济学(35316)
(33838)
基金
项目(204215)
科学(159799)
基金(147582)
研究(140401)
(132847)
国家(131749)
科学基金(111533)
社会(88973)
社会科(84496)
社会科学(84473)
(81596)
基金项目(77680)
自然(75435)
自然科(73790)
自然科学(73769)
自然科学基金(72428)
(69490)
教育(64950)
资助(61410)
编号(54751)
(47942)
重点(46823)
(43635)
(43001)
成果(42775)
计划(40368)
创新(40237)
科研(39937)
课题(39055)
国家社会(36827)
期刊
(128870)
经济(128870)
研究(82333)
中国(61517)
学报(55185)
(53744)
科学(49014)
管理(42061)
大学(40652)
学学(38815)
(38742)
农业(36671)
教育(32334)
(28165)
金融(28165)
技术(26744)
业经(23235)
经济研究(21811)
财经(20265)
(19697)
(17366)
问题(16656)
(15299)
科技(15225)
统计(15132)
业大(15008)
技术经济(14686)
商业(14534)
(14410)
资源(13165)
共检索到43933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聂广锋  李加儿  区又君  王鹏飞  温久福  汤清亮  
为了探讨梭鱼幼鱼对间歇性投喂模式的补偿生长效应,本实验在水温(19±2)℃,pH7.2,盐度3.5,含氧量6 mg/L的条件下,对相同日龄(36日龄)、相似大小的梭鱼幼鱼分别投喂1d 2次、1d投喂1次、2d投喂1次、4d投喂1次和8d投喂1次(设为S0、S1、S2、S4和S8组),循环投喂21 d,于22 d取样,并测量体质量、体长、体高、头长、肛前长等性状。采用解剖、Bouin’S液固定、石蜡切片、H.E染色和光学显微镜等技术,对不同实验组梭鱼幼鱼的消化器官形态以及组织结构进行了观察,测量食道、胃和肠道上皮层高度、柱状细胞高、壁厚、肌层厚以及食道和肠道杯状细胞的大小,用SpSS19.0软件...
[期刊] 中国水产科学  [作者] 聂广锋  李加儿  区又君  汤清亮  吴水清  王鹏飞  温久福  
利用形态学和连续组织切片技术,在光镜下系统观察了出膜后1~39 d的梭鱼(Liza haematocheiLa)仔、稚、幼鱼各期的消化系统发育特征。结果表明,在水温20~22℃时,梭鱼受精卵经50~54 h孵化,初孵仔鱼消化道仅由一条原始的消化管组成。孵出后第4天,上下颌形成,卵黄囊被吸收,消化管盘曲,第一盘曲处形成胃雏形,第二盘曲处及之后形成前肠和后肠,肛门形成并与外界贯通。孵化后第7天,卵黄囊被完全吸收,油球渐小至消失,孵化后第8天,消化系统明显分化成食道、胃、肠、直肠以及肝和胰等,仔鱼由内源性营养向外源性摄食营养过渡。此后,随着仔鱼的生长发育,胃黏膜层的褶皱数量增加,管壁增厚,内腔增大。...
[期刊] 中国水产科学  [作者] 李绍明  田璐  肖俊红  梁志强  吴含含  向兴  张在权  李传武  
采用连续石蜡切片、苏木精-伊红染色技术,对湘华鲮[Sinilabeo decorus tungting (Nichols)]出膜后2~80 d的仔稚鱼消化系统发生进行研究。结果表明,2日龄的仔鱼口、咽腔、肠腔、肛门形成,但口咽腔未贯通;肝细胞紧紧围绕着前肠周围,形成肝细胞索。4日龄,消化道上皮细胞开始功能性分化;肝细胞团增多,填充于卵黄囊与消化道间,胞质着色较浅初现肝血窦;消化道贯通,仔鱼由内源性营养向混合性营养转变。6日龄口裂加深,呈“>”形,吻部初具形状,初现黏液细胞;咽喉胼胝垫出现角质化,鳃弓黏膜上皮增厚,初现黏液细胞和味蕾;食道肌层变厚,环形肌为主;肝细胞间形成大量空泡,肝细胞变小;肠表皮出现皱褶和纹状缘,前肠到后肠皱褶逐渐变短,杯状细胞增多。9日龄咽后部的胼胝垫处肌层发达,胼胝垫对侧的黏膜层开始凹陷形成皱褶;食管环肌发达,纵肌不明显;肠道均分布有杯状细胞,后肠段最多。10日龄,唇部细胞出现角质化趋势,胼胝垫表面形成梳状突起。13日龄,卵黄囊完全消失,混合性营养转变为外源性营养。37日龄,稚鱼肝胰脏、食管组织结构均似成鱼,发育基本完成。43日龄,口咽腔、鳃与肠道组织发育基本完成。本研究将湘华鲮仔稚鱼消化系统的发育分为3个阶段,即卵黄期、混合性营养及外源性营养阶段。研究发现,湘华鲮消化器官组织结构的发育和变化,始终是与食性的转变相适应的。湘华鲮其仔稚鱼消化系统组织学研究可为湘华鲮苗种培育中饵料管理提供理论依据,对提高湘华鲮人工养殖的存活率和生长性能具有重要意义。
[期刊]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作者] 刘永士  张海明  施永海  谢永德  陆根海  刘建忠  税春  
选取梭鱼(Liza haematocheila)受精卵及出膜后3~28日龄鱼苗为研究对象,研究了主要消化酶活性的变化以及鱼苗的生长特点。结果表明,梭鱼苗全长、体重与日龄均呈指数相关;全长与体重呈幂函数增长相关,且为异速生长。梭鱼受精卵及鱼苗可检测到胰蛋白酶、胃蛋白酶、淀粉酶、碱性磷酸酶和酸性磷酸酶活性,且在受精卵中活性较低,未检测到脂肪酶活性。3~16日龄,胃蛋白酶活性逐渐降低至最小值,胰蛋白酶活性先升高,最大值出现在10日龄,之后降低,16日龄后,两种酶活性均显著升高(P<0.05),均在28日龄达到最大;淀粉酶活性分别在3~10日龄和22~28日龄不断升高,最大值出现在28日龄;3~7日龄...
[期刊] 上海水产大学学报  [作者] 高露姣  陈立侨  宋兵  赵晓勤  陈亚瞿  
杂交鲟(Huso huso♀×Acipenser baeri♂)仔鱼消化道发育表现从远端逐渐到近端的发育过程,而且在其内源性营养阶段变化更剧烈。初孵仔鱼消化系统处于原始分化状态:整个消化道只有内胚层细胞及内部的卵黄颗粒和部分分化的后肠,口与肛门均未与外界相通;随着卵黄囊的吸收,仔鱼分别于孵化后第3天分化出胃和十二指肠;第8~9天才出现具有胃腺的贲门胃,十二指肠和肝脏发生较明显的分化,显示功能性消化系统的形成。仔鱼遭受长期饥饿后(即12 d后投喂),消化道几乎停止发育,24~25 d后则明显退化,表现为长度缩短,管径变小,组织学显示:胃腺细胞萎缩和数量减少,胃肌纤维排列疏松;肠微绒毛断裂,上皮细...
[期刊] 海洋渔业  [作者] 施兆鸿  高露姣  陈超  彭士明  赵峰  
对出膜后1~35 d灰鲳仔稚鱼的消化系统进行了形态学和组织学观察。初孵仔鱼具有很大的卵黄囊,消化管为一简单的直形盲管。2日龄仔鱼消化系统中肠区首先开始分化,内面可见纹状缘。3日龄仔鱼胃区膨大,卵黄消失,肠道分化出小肠和直肠。侧囊在4日龄仔鱼时出现分化。5日龄仔鱼观察到幽门盲囊的初始结构,油球消失,从内源性营养向外源性营养过渡基本完成。6日龄仔鱼摄食主动。14日龄稚鱼肝脏分为两叶,体积增大,胰脏体积增大,胃弯曲呈"U"形,幽门盲囊指状分支已增加到几十个。22日龄稚鱼肠道弯曲更多,在胸腹腔中肠道盘曲程度已接近幼鱼。28日龄稚鱼侧囊背腹形成一纵隔,出现角质剌。35日龄稚鱼胃腺已十分丰富,侧囊结构也已...
[期刊] 渔业科学进展  [作者] 刘群  李吉方  王晴晴  袁玉仁  温海深  
在水温为17.6±0.2℃条件下,研究了饥饿和恢复投喂对许氏平鲉幼鱼肝脏和肠主要消化酶活性的影响。实验分4组,每组设3个平行,其中A组为对照组,即在实验过程中正常投喂;B组饥饿5d恢复投喂50d;C组饥饿10d,恢复投喂45d;D组饥饿15d,恢复投喂40d。实验结果表明,蛋白酶、胰蛋白酶随饥饿时间的延长其活性下降明显,脂肪酶活性虽有下降趋势但不明显,而淀粉酶则在饥饿初期活性大幅度上升;恢复投喂后除了肠蛋白酶和肝胰蛋白酶外,其他消化酶活性均达到对照组水平。
[期刊] 中国水产科学  [作者] 樊启学  程鹏  刘文奎  
研究了饥饿和再投喂对翘嘴鲌(Culter alburnus Basilewsky)幼鱼前肠、后肠和肝胰脏消化酶活性的影响。在20.3~24.8℃条件下将375尾翘嘴鲌幼鱼[体质量(4.22±0.29)g]分为5组,分别饥饿0d(对照组)、4d、8d、12d和16d,饥饿后恢复投喂16d。结果显示,饥饿4d、8d后蛋白酶、淀粉酶和脂肪酶活性均显著下降;饥饿12d后,脂肪酶活性仍显著下降;随着饥饿时间延长,消化酶活性变化趋于平缓。恢复投喂后,蛋白酶活性迅速升高,其中肝胰脏蛋白酶活性(除饥饿4d组)升至显著高于饥饿前水平,然后逐渐恢复正常;恢复投喂4d后,除饥饿4d组后肠、肝胰脏及饥饿12d组前肠外...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吴金英  林浩然  
利用形态学和连续组织切片技术,对出膜后1~60d的斜带石斑鱼各期仔鱼、稚鱼和幼鱼的消化系统进行了光镜观察,描述了其消化器官发育过程和组织学结构特征。研究表明,实验水温为22.0~27.8℃时,孵化后第4天,上下颌形成,卵黄囊被吸收,消化系统明显分化成食道、胃、肠、直肠以及肝脏、胆囊和胰脏等,鱼体由内源性营养转向外源性摄食营养,表明其消化系统的形态变化与食性的变化相适应。此后随着鱼体的生长,其消化系统从功能和结构上逐步完善成熟。胰脏在出膜后第4天出现,是和肝脏相互分开的一个独立的器官,但是发育到第35-60天,位于肠道后部的胰脏组织内出现许多大空泡。
[期刊] 中国水产科学  [作者] 蒲红宇  翟宝香  刘焕亮  
通过石蜡包埋切片法对鲇(SilurusasotusL.)仔、稚鱼消化系统胚后发育进行了较系统的组织切片观察。本研究描述了全长5.0~22.5mm的鲇摄食器官、消化器官胚后发育的组织学结构特征。观察发现,1~3日龄为内源性营养阶段,卵黄囊很大,2日龄消化道出现裂缝状腔隙,3日龄基本贯通但未开始摄食;4~6日龄为混合营养阶段,卵黄囊被逐步吸收,主要靠吞食轮虫、小型枝角类等为食;6日龄以后卵黄囊消失,进入外源性营养阶段,捕食能力增强。观察还发现,鲇前咽顶壁始终平直无粘膜皱褶;颌齿和咽齿为斜生尖锥状的同型齿,数量多、排列紧密,与相应的骨骼牢固地骨性固着;后咽、食道的粘膜上皮内粘液细胞极多,深层结缔组织...
[期刊] 海洋渔业  [作者] 郭文  高凤祥  潘雷  胡发文  菅玉霞  王雪  张少春  
以斑点鳟(Oncorhynchus mykiss)发眼卵为材料,进行了发眼卵的人工孵化及仔鱼的人工培育研究。对斑点鳟仔稚鱼的形态发育进行了系统观察,描述了各发育期的形态特征,并测定生长参数。斑点鳟早期生活史的分期如下:初孵仔鱼全长14.25±0.45 mm,体重85±5 mg,肛门未开口,营内源性营养,脊柱末端向上弯曲;10 dph开始上浮,投喂卤虫;12 dph开口摄食,开始营内外源混合性营养;14 dph鳍膜消失,各鳍独立;16dph开始投喂配合饵料;24 dph卵黄囊吸收完毕,营完全外源性营养;34 dph,体侧形成8~9个幼鲑斑;44 dph各鳍的鳍条发育健全;60 dph幼鱼外形为纺...
[期刊] 中国水产科学  [作者] 张呈祥  徐钢春  徐跑  郑金良  顾若波  
通过对美洲鲥(Alosa sapidissima)仔、稚、幼各发育期的连续取样,系统观察了仔、稚、幼各期的形态变化及生长发育特征。结果显示:在水温(20±1)℃下,初孵仔鱼全长(6.75±0.60)mm;2日龄仔鱼即开口摄食,进入混合营养期;4日龄仔鱼卵黄囊吸收完毕进入晚期仔鱼阶段,完全依靠外源物质获取能量,主要以鳔室、脊椎形成及各鳍的分化与形成为主要标志;培育至36d,仔鱼鳃盖后缘及脊椎骨两侧线有少量鳞片状突起,标志美洲鲥结束仔鱼期进入稚鱼期;培育至65d,仔鱼身上鳞片基本长出,腹膜闭合,美洲鲥完成变态成为幼鱼。仔鱼培育期间,除了严格控制培育水温在(20±1)℃外,2日龄仔鱼开口后就应及时投...
[期刊] 中国水产科学  [作者] 龙章强  彭士明  陈立侨  刘超  张伟  王玥  叶金云  
在室内水温23~26℃的条件下,分别对黑鲷(Acanthopagrus schlegeli)幼鱼进行不同时间的饥饿(0d、3d、5d、10d、15d、20d)处理和饥饿20d后的恢复投喂(3d、5d、10d、15d)实验,每个处理组各设3个重复,分别测定其体质量、肥满度、肝体指数、肌肉与血清主要生化组成以及肝脏消化酶活性的变化。结果表明:1)在饥饿过程中,黑鲷幼鱼体质量、肥满度、肝体指数均显著性下降(P0.05),而肌肉蛋白含量在饥饿5d以内...
[期刊] 淡水渔业  [作者] 李代金  黄辉  谭德清  朱成科  
在室内水温23~26℃的条件下,分别对黑尾近红鲌(Ancherythroculter nigrocauda)幼鱼进行不同时间(0、5、10、15、20和25 d)的饥饿处理和饥饿后恢复投喂(25 d)试验。结果显示:在饥饿过程中,幼鱼随着饥饿时间的延长,体重和RNA/DNA比值不断减小。脂肪含量在饥饿前期下降明显,后期下降缓慢;蛋白质含量在饥饿前期下降缓慢,后期下降明显,表明幼鱼是优先利用脂肪作为能量来源,其次再利用蛋白质。饥饿5、10 d组幼鱼的消化酶活性下降显著(P
[期刊] 渔业科学进展  [作者] 赵煜  曲焕韬  陈沛  鲁雪报  郭柏福  文志豪  
为探究圆口铜鱼(Coreius guichienoti)苗种培育的适宜投喂策略,实验采用5×2双因子设计,通过8周的养殖投喂,研究投喂水平(1%、2%、3%、4%和5%)和投喂频率(2次/d和3次/d)对圆口铜鱼幼鱼[初体重(4.91±0.11) g]生长、体成分组成、消化酶活性和肝脏组织结构的影响。结果显示,随着投喂水平的增加,圆口铜鱼的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显著增加,饲料效率随着投喂水平的增加而递增,但在投喂水平达到3%后趋于平稳。鱼体肥满度和脏体比随投喂频率的增加有降低的趋势,当投喂水平不超过3%时,3次/d投喂组的增重率、特定生长率和饲料效率均显著高于2次/d组。全鱼的粗脂肪含量随投喂水平的增加而增加,而全鱼的水分则显著下降。投喂水平对肝脏胰蛋白酶和脂肪酶具有显著影响,当投喂水平超过3%时,投喂水平升高显著降低了肝脏胰蛋白酶的活性,而在3次/d投喂组,肝脂肪酶随投喂水平增加出现先增加后下降的趋势。投喂水平、投喂频率以及二者的交互作用对圆口铜鱼前肠消化酶均无显著影响。随着投喂水平的增加,圆口铜鱼肝脏脂肪蓄积逐渐增多,并诱发脂肪肝,且在同一投喂水平下,3次/d组的脂肪肝症状较2次/d组的症状轻。综上所述,在本研究条件下,以3%的日投喂量每日投喂3次,最有利于圆口铜鱼的生长、消化及肝脏健康。研究结果可为圆口铜鱼苗种的养殖管理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持。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