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3539)
- 2023(5201)
- 2022(4262)
- 2021(4002)
- 2020(3318)
- 2019(7582)
- 2018(7076)
- 2017(14443)
- 2016(7422)
- 2015(8546)
- 2014(8418)
- 2013(8295)
- 2012(7785)
- 2011(6882)
- 2010(7464)
- 2009(7388)
- 2008(6546)
- 2007(5827)
- 2006(5471)
- 2005(5407)
- 学科
- 济(28303)
- 经济(28250)
- 融(26381)
- 金融(26381)
- 业(23635)
- 银(23229)
- 银行(23229)
- 行(22591)
- 管理(21273)
- 企(19663)
- 企业(19663)
- 中国(17219)
- 财(13072)
- 制(11728)
- 中国金融(10989)
- 方法(10144)
- 务(9128)
- 财务(9103)
- 财务管理(9082)
- 企业财务(8726)
- 农(8656)
- 数学(8594)
- 数学方法(8453)
- 贸(8088)
- 贸易(8078)
- 易(7961)
- 地方(7899)
- 业经(7576)
- 体(6785)
- 农业(6169)
- 机构
- 学院(100630)
- 大学(99990)
- 济(47473)
- 经济(46363)
- 中国(37172)
- 管理(36168)
- 研究(34890)
- 理学(29317)
- 理学院(29052)
- 管理学(28711)
- 管理学院(28525)
- 财(26811)
- 京(20752)
- 财经(20203)
- 银(19391)
- 中心(19218)
- 银行(18723)
- 经(18273)
- 融(17750)
- 行(17609)
- 金融(17420)
- 所(17163)
- 科学(16206)
- 人民(16189)
- 经济学(15892)
- 江(15553)
- 财经大学(15206)
- 研究所(14716)
- 国人(14680)
- 中国人(14599)
- 基金
- 项目(56943)
- 研究(46414)
- 科学(44794)
- 基金(41252)
- 家(33967)
- 国家(33623)
- 社会(30139)
- 科学基金(29109)
- 社会科(28776)
- 社会科学(28769)
- 省(21479)
- 基金项目(20889)
- 教育(20713)
- 编号(19145)
- 资助(17963)
- 划(17739)
- 成果(17419)
- 自然(16082)
- 自然科(15733)
- 自然科学(15730)
- 自然科学基金(15453)
- 性(13647)
- 课题(13592)
- 部(13263)
- 发(13069)
- 重点(12987)
- 国家社会(12645)
- 创(12397)
- 项目编号(12360)
- 制(12326)
共检索到17747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现代管理科学
[作者]
白婧 刘澄 王大鹏
银行业危机处理隐藏着高成本,文章纵观国际处理危机的过程认为,金融危机的防范和处理需要各机构分工协作,并且危机在不同的阶段救助的主要内容各不相同。
关键词:
金融危机 金融救助 国际经验
[期刊] 金融论坛
[作者]
郑晖
次贷危机中欧美金融监管机关以"太大而不能倒闭"为由援助本国濒临倒闭金融机构,但其存在扭曲竞争环境,诱发存款人、金融机构及金融监管机关道德风险等诸多弊端。由于现阶段彻底取消这一政策并不现实,欧美通过立法以达到限制其弊端的目的。我国也存在类似的救助问题金融机构实践,但相关立法并不完善。笔者认为,今后我国相关立法应通过设置高门槛救助决策制度、反垄断执法机关及审计机关对救助决策的事后评估审计制度、存款保险参保银行缴费弥补因救助产生的存保基金亏空制度等加以改进,并进一步完善央行最后贷款人制度等,从而避免以"太大而不能倒闭"为由救助商业银行的情形出现。
[期刊] 浙江金融
[作者]
巫文勇
当金融机构陷入流动或支付性危机时,对其实施国家救助已作为各国金融监管机构的首选方案。中国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也已动用数以万亿的公共资金救助银行和证券等金融机构。但是,由于相关立法的缺失,使得中国的国家救助:一是缺乏明确的标准,随意性强;二是救助工具单一,缺乏相配套的机制;三是缺乏被救助对象的后继管理,法律责任不明确。为了解决这些问题,规范国家救助行为,笔者认为,中国应尽快制定《问题金融机构国家救助法》和其他相配套的法律制度。
关键词:
金融机构 政府救助 最后贷款 救助立法
[期刊] 经济社会体制比较
[作者]
刘晓勇
关于“问题金融机构”的处理刘晓勇从80年代兴起的金融全球化、自由化浪潮和层出不穷的金融创新,使得世界金融业在激烈竞争中获得空前发展的同时也经历了前所未有的巨大风险。整个80年代,金融危机涉及面之广遍及大部分工业化国家、新兴市场国家及其他发展中国家。进...
[期刊] 征信
[作者]
王勤 洪佳萍
我国金融企业信用救助以央行为主导,主要依据《中国人民银行法》《中国人民银行紧急贷款管理暂行办法》和《地方政府向中央专项借款管理规定》等相关法律法规实施流动性注入,但对实施后续监管还没有具体的规定。梳理美欧日有关问题金融企业信用救助的基本情况、信用救助的主要措施,以及救助后的监管措施,为我国信用救助监管提供经验借鉴,提出了强化监测体系、履行监督职责、介入公司治理、强化担保品管理等建议,以期实现危机救助收益最大化,有效防范道德风险。
[期刊] 南方金融
[作者]
戴新竹
国际金融危机以来,薪酬监管在金融监管中的重要性凸显,国际金融监管组织和主要国家在金融业薪酬监管的目标范围、薪酬结构、信息披露等方面出台了一系列的监管规则。在吸收、借鉴国际经验的基础上,我国逐步形成了金融机构薪酬监管框架。但在监管实践中,国内各监管部门对薪酬监管的目标不统一,国有金融机构面临着双重监管,浮动薪酬支付规则不清晰,信息披露制度也不健全。进一步完善我国金融机构薪酬监管安排,应当将薪酬与金融机构的长期风险挂钩,重点监管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的高管薪酬,将监管对象扩展至高风险岗位操作人员,设计多样化的浮动薪酬支付工具,制定明晰的薪酬信息披露细则,并定期对金融机构薪酬管理的执行情况进行评估。
[期刊] 银行家
[作者]
于换军 姚云
在过去的30年里,尽管经历了私有化的大潮,但国有金融机构仍然是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平均来看,国有金融机构占全球银行体系总资产的25%,其中欧盟国家该比例达到30%,而在金砖国家的这个比例则更高。在所有国有金融机构中,开发性金融机构通常是规模最大的,其中中国国家开发银行、巴西开发银行以及德国复兴开发银行更是超级银行,每家银行的总资产都超过了世界银行的总资产规模。国家设立开发性金融机构是为了向
关键词:
开发性银行 开发性金融机构
[期刊] 银行家
[作者]
于换军 姚云
在过去的30年里,尽管经历了私有化的大潮,但国有金融机构仍然是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平均来看,国有金融机构占全球银行体系总资产的25%,其中欧盟国家该比例达到30%,而在金砖国家的这个比例则更高。在所有国有金融机构中,开发性金融机构通常是规模最大的,其中中国国家开发银行、巴西开发银行以及德国复兴开发银行更是超级银行,每家银行的总资产都超过了世界银行的总资产规模。国家设立开发性金融机构是为了向
[期刊] 中国金融
[作者]
钟莉莎
近年来,气候变化对各经济体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甚至对金融系统造成了严重威胁。为了积极应对气候变化,促使投资者、债权人及其他利益相关者将气候相关风险纳入治理框架,2015年12月,金融稳定理事会(FSB)宣布成立气候相关财务信息披露工作组(TCFD)。2017年6月,TCFD发布了最终披露建议,
关键词:
信息披露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任碧云
世界各国尤其是那些经济比较发达的国家,都有一套较为完整的支持住宅产业发展的融资体系,在这一完整的住宅融资体系中,住宅金融机构体系的合理设置和有效运作则是最为重要的。伴随我国住宅制度的改革,住宅金融的作用也表现得越来越突出,但我国住宅金融机构的设置却显得相对滞后。因此,借鉴国外经验,尽快完善我国住宅金融机构体系,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期刊] 征信
[作者]
钟春平 曾耀 刘诚
目前,"灰犀牛""黑天鹅"事件增多,发生全球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可能性不断上升,而IMF、美联储等传统机构应对风险的能力相对下降,越来越难以处理上百亿资产规模金融机构的风险,IMF等能够给出的几百亿美元或上千亿美元援助不过是杯水车薪,因此设计更加审慎的监管制度至关重要。2007年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过后,国际金融组织和各国金融监管机构梳理反思危机爆发原因,发现对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SIFIs)的监管制度不健全、执行不到位是其中重要因素。结合SIFIs内涵和特征,梳理国际金融组织和美英等国家对SIFIs宏观监管框架、具体监管方式,并参考国际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监管改革经验以及美英等国监管实践,从而对我国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监管提出政策建议。
[期刊] 国际经济评论
[作者]
王勋 黄益平 苟琴 邱晗
近年来,数字技术与金融业务不断融合,在催生新兴数字金融业态、提高金融服务效率的同时,也深刻影响着中国的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体系。金融交易最大的难题在于处理信息不对称,以及由此造成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数字技术的最大贡献恰恰是帮助降低信息不对称的程度,尤其是对那些传统金融机构难以触达、难以服务的中小微企业和低收入人群。中国数字技术与金融创新在解决普惠金融发展中普遍存在的“获客难”“融资难”问题方面,提供了一条可能的路径。这些创新对传统金融机构甚至对世界各国金融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启示意义。中国数字技术与数字金融的发展,推动了金融监管环境的变化,并对监管效率提升提出了新要求,中国金融监管的实践也对世界金融监管改革提供了新的借鉴经验。
关键词:
数字技术
[期刊] 证券市场导报
[作者]
巴曙松 陈华良
在金融市场上,政府监管的声誉反映了对金融机构的威慑力,针对金融机构的违规破产,政府不合理的救助行为会极大损害其监管声誉,降低威慑力;同时,金融机构道德风险的产生和违规概率加大会造成政府救助成本的进一步增加和社会总财富的持续减少。本文通过简化的KMRW模型分析了这一过程,并认为这一现象实质上反映了中国金融市场秩序和法律秩序深层次的矛盾冲突,应当积极建立承诺可信的规范的监管秩序。
关键词:
金融机构 政府救助 监管声誉
[期刊] 财经科学
[作者]
赵园园
金融危机中很多金融机构面临经营危机或倒闭破产,迫使监管部门对金融机构实施援助,但救助对象多是"太大不能倒"的金融机构。该行为是否与反垄断法的基本理念相冲突,是否会破坏金融市场的公平竞争秩序等问题,值得我们深入研究与探讨。基于在危机时期维护金融稳定的目的,政府及监管机构对特定金融机构救助是存在合理性和必要性的,但救助的同时不能忽视反垄断执法,在金融监管的同时也应强调竞争性监管。对于我国来说,建立存款保险制度是实现金融业充分公平竞争的制度保障。
关键词:
金融机构 救助 反垄断法 反垄断执法
[期刊] 现代经济探讨
[作者]
古小刚
在后危机时代,应对大而不倒问题的法律研究依然专注于金融法部分,但对其核心——政府救助和金融救助权的研究一直付诸阙如。大而不倒问题,始于政府救助,终于政府救助,这种金融救助权是财政支出权的一种。合法性问题是金融救助权面临的首要问题,用财政民主、财政公平和公共财政来对主要的救助法案——《经济紧急稳定法案》的检验来看,合法性存在缺失。解决金融救助权合法性缺失的方法有两种,或者是取消金融救助权,或者改变金融救助权的实施范围。
关键词:
金融机构 财政救助权 合法性 大而不倒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