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4697)
2023(20975)
2022(17773)
2021(16461)
2020(13736)
2019(31638)
2018(31294)
2017(60074)
2016(32438)
2015(36381)
2014(36168)
2013(35702)
2012(32940)
2011(29579)
2010(29816)
2009(27508)
2008(27219)
2007(24302)
2006(21668)
2005(19598)
作者
(92790)
(77347)
(76831)
(72919)
(49436)
(36941)
(34864)
(30127)
(29357)
(27710)
(26384)
(26160)
(24653)
(24604)
(23927)
(23630)
(23001)
(22604)
(22205)
(22182)
(19186)
(18945)
(18736)
(17789)
(17278)
(17234)
(17198)
(17065)
(15510)
(15233)
学科
(137367)
经济(137189)
(110704)
管理(106562)
(97136)
企业(97136)
方法(58612)
数学(48039)
数学方法(47416)
(42057)
(39975)
业经(38096)
中国(37334)
(31612)
地方(29373)
(27666)
财务(27578)
财务管理(27516)
农业(27330)
(26587)
贸易(26569)
企业财务(26116)
(25843)
(25014)
技术(24028)
理论(23683)
(23610)
银行(23564)
(23066)
(22599)
机构
学院(461229)
大学(459345)
(189042)
经济(185051)
管理(184000)
理学(157591)
理学院(155910)
管理学(153252)
管理学院(152397)
研究(152217)
中国(119054)
(98257)
(92292)
科学(91302)
(75606)
(74653)
财经(72160)
(70694)
中心(70151)
研究所(67870)
业大(66304)
(65599)
北京(62013)
(58782)
师范(58224)
农业(57982)
经济学(56978)
(56398)
(55723)
财经大学(53483)
基金
项目(305800)
科学(242184)
研究(225888)
基金(222736)
(192659)
国家(190973)
科学基金(165929)
社会(143751)
社会科(136361)
社会科学(136329)
(119575)
基金项目(117473)
自然(106949)
自然科(104523)
自然科学(104500)
教育(103878)
自然科学基金(102642)
(99506)
编号(92055)
资助(91774)
成果(74382)
重点(67976)
(67752)
(66894)
(64756)
课题(63290)
创新(60031)
国家社会(59310)
教育部(58625)
(58415)
期刊
(214957)
经济(214957)
研究(139281)
中国(94013)
(74405)
管理(73124)
(69175)
学报(68413)
科学(64431)
大学(53455)
教育(50472)
学学(50363)
农业(47453)
(45926)
金融(45926)
技术(42618)
业经(36680)
财经(36102)
经济研究(33242)
(30978)
问题(27961)
(26366)
技术经济(23751)
(22175)
图书(21858)
现代(21675)
理论(21632)
科技(21221)
(21025)
商业(20837)
共检索到70156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证券市场导报  [作者] 何如桢  
本文基于2015―2020年A股非金融上市公司数据,考察资本市场创新型监管交易所问询中“非研发类年报问询函”对企业研发操纵偏好的溢出影响。研究发现,相比未收函公司,收到非研发类年报问询函的公司研发操纵偏好显著下降。机制检验表明,非研发类年报问询函可以通过强化媒体监督,约束收函企业寻租行为,进而抑制企业研发操纵偏好。进一步地,非研发类年报问询的问询次数、问题数量以及企业回函天数越多时,上述治理效果越强;且对于分析师覆盖水平较低以及市场化水平较低地区的企业,非研发类年报问询的治理效应更明显。本文的研究不仅为交易所问询溢出效应提供了理论依据,也为有效抑制企业研发操纵、助力产业政策有效实施提供了证据与启示。
[期刊] 中国注册会计师  [作者] 郭慧婷  王皓左  吕学振  
本文基于监管问询这一创新型监管方式,以2015-2020年沪深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探讨了监管问询对企业现金持有水平的影响。研究发现,年报问询函降低了企业现金持有水平。进一步研究发现:年报问询函对现金持有水平的降低作用在审计质量较低、分析师关注较少的企业中更显著;年报问询函在降低企业持现水平的同时,提高了企业的现金持有价值。本研究丰富和拓展了监管问询和现金持有的相关文献,也为监管机构加大问询监管力度和提高公司治理水平提供理论支撑与经验借鉴。
[期刊] 财会月刊  [作者] 何如桢  
治理理念下的柔性监管是一种与命令控制色彩浓厚的传统监管相对应的新型监管,体现了治理理念中的权力中心多元、重协调与互动、重过程的基本特点。本文以2015~2018年A股主板市场上市公司为样本,从上市公司短期业绩角度探究了交易所问询与企业业绩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交易所问询后企业短期业绩显著下降;年报问询通过加剧企业融资约束和高管变更对企业经营产生负面影响;交易所问询对盈余质量更差、非国有企业和小规模企业以及管理层能力较弱的企业财务业绩负面影响更大。研究丰富了监管问询经济后果相关文献,对监管机构创新监管方式、缓解监管问询的处罚效应以及提升上市公司质量也具有增量意义。
[期刊] 财会通讯  [作者] 斯瑾慧  
本文选择2016—2020年期间因股价上涨性异常波动受交易所发函问询关注的304次事件作为对象,分析了异常波动股价受到交易所非处罚性监管后的市场反应,并进一步探讨投资者关注度的调节作用。实证发现:股价上涨性异常波动在受到交易所的非处罚性监管后具有显著的负市场反应,这一结果在不同市场、规模和业绩企业中相同,平均超额收益率在被发函前一个交易日达到9%以上,在被发函后下降到-3.6%。被出函后股价的下降幅度、收益率在不同市值和不同业绩企业中表现出异质性。此外,投资者关注度对非处罚性监管的负市场反应承担着先增强后削弱的调节作用。
[期刊] 会计之友  [作者] 王燕嘉  
年报问询函制度是我国证监机构推进监管公开、强化事后监管、助力监管转型所做的制度性创新。在这种监管压力下,企业是否会调整税务筹划战略?文章以沪深交易所披露的发函日期为准,选取A股非金融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采用OLS模型实证检验收到证券交易所问询函的公司税务筹划行为的变化。结果表明,与未被问询公司相比,收到年报问询函后企业税务筹划行为显著减少。进一步研究发现以并购重组类问询函为代表的非年报问询函对企业税务筹划具有抑制效应;当区分企业产权性质时,对非国有企业的影响更显著。研究结论丰富了非处罚性监管的经济后果理论成果,扩展了企业税务筹划影响因素相关文献,并对加强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质量的监管有借鉴作用。
[期刊] 当代财经  [作者] 李琳  张敦力  夏鹏  
以我国深交所年报问询函及其公司回复函为研究对象,考察了年报监管函件披露前后的内部人减持规模及其披露产生的市场反应,研究发现,(1)年报问询函回复期的内部人减持规模显著高于控制期,内部人存在利用回复期的信息优势进行交易的择时行为;(2)年报问询函及其公司回复函披露后均出现了负面股价反应,披露前发生内部人减持的样本负面股价反应更大,表明此类函件揭示了敏感信息,内部人通过提前减持规避未来股价下跌的损失;(3)及时对年报问询函做出回复有助于向投资者澄清问题,不论年报问询函回复期是否发生内部人减持,未逾期回复样本的
[期刊] 当代财经  [作者] 张岩  
利用2015—2018年交易所披露的问询函考察了问询函制度对上市公司真实盈余管理行为的影响。现有文献指出,财务报告问询函会对上市公司的应计盈余管理起抑制作用,而本研究发现,收到财务报告问询函的上市公司会转而实施真实盈余管理。进一步研究发现,收函公司实施真实盈余管理的行为在代理问题严重的企业更明显,但在国有企业、审计师声誉较高以及上市年限较长的企业中却受到抑制。上述研究表明,中国证券市场的问询函制度尚存在一定的监管盲区。研究结论为监管机构改进监管措施提供理论依据和政策参考。
[期刊] 会计之友  [作者] 黎精明  林婉琴  
以2015—2018年深交所发放年报问询函的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实证检验了年报问询函这一非处罚性监管方式对被问询企业内部控制的治理效应。研究表明,年报问询函制度对提升上市公司内部控制质量具有正面促进作用,收到年报问询函后,公司的内部控制质量显著提高。进一步研究表明,年报问询函对公司内部控制质量的促进作用主要存在于董事长与总经理两职分离的上市公司,以及国有上市公司,对于董事长和总经理两职合一的上市公司以及非国有上市公司,该效应并不显著。本研究为年报问询函制度的有效性提供了实际证据,其政策启示在于,应继续实施并强化年报问询函监管制度,对于被问询后仍存在重大纰漏或失范的上市公司,应加大对企业及其高管的信息曝光和惩戒力度,从而增强年报问询函制度对两职合一上市公司和非国有上市公司及其高管的震慑力度。
[期刊] 金融研究  [作者] 李晓溪  饶品贵  
本文研究年报问询函这一预防性监管制度能否推动公司去产能,并探究其作用机制和经济后果。研究发现,相比未被问询的公司,被问询的公司收函后产能过剩水平显著下降;该结果在媒体负面报道较多的公司、地方政府治理水平较高的地区中更为明显,表明年报问询函通过降低市场、政府与公司间的信息不对称,强化市场和政府的治理效应,进而有效促使公司去产能。影响机制检验表明,年报问询函主要通过优化资源配置、减少代理问题作用于去产能。经济后果方面,年报问询函会提升被问询公司的生产效率和经营业绩。
[期刊] 财会月刊  [作者] 刘颖斐  刘学财  
上市公司的研发信息披露一直是会计准则执行中的难点问题。年报问询监管作为信息披露监管的重要手段能否改善研发信息披露质量从而促进企业研发创新,是检验该监管制度经济后果的重要维度。整体而言,证券交易所对上市公司的年报问询函监管会对公司的创新投入产生负向影响,细分年报问询函问题是否与“研发”相关后,发现涉及“研发”问题的年报问询函会对公司的创新投入产生正向影响。进一步的机制检验发现,由于问询监管会对公司的代理问题、融资约束产生不同影响,涉及“研发”问题的年报问询函能发挥外部治理作用及缓解融资约束的作用,进而促进相关企业的创新投入。鉴于研究证据和高质量发展对研发创新的倚重,年报问询监管可以对企业的研发信息披露给予更多的关注,帮助更多的市场投资者获取更有价值的研发信息。
[期刊] 会计研究  [作者] 梅蓓蕾  郭雪寒  叶建芳  
在重视信息公开,探索建立事中、事后监管机制的新形势下,证监会各类行政处罚监管逐步转向交易所非行政处罚监管,问询函机制的作用凸显。与以往文献不同,本文未研究问询函对企业行为的直接影响,而是基于盈余管理视角研究问询函的溢出效应。本文研究发现,同行业企业收到年报问询函会抑制本行业其他企业的盈余管理活动,当行业领先者收到年报问询函、行业竞争度越高时,问询函的行业溢出效应越强;非北上广深样本中,同地区企业收到年报问询函会抑制本地其他企业的盈余管理活动,法治环境越好、市场化程度越高,问询函的地区溢出效应越强。本文还发现当年报问询函内容与盈余管理相关时,问询函的溢出效应更强。
[期刊] 南开管理评论  [作者] 李世辉  苏直  殷敬伟  
年报问询函在供应链上既可能发挥信号传递效应,也可能存在监管溢出效应。本文利用我国供应商企业前五名上市客户及其年报问询函的相关数据,实证检验了客户收到年报问询函对供应商审计收费的影响。结果发现,客户被问询这一负面冲击在供应链中主要表现出了监管溢出效应,即客户被问询会使供应商也面临更大的监管压力并提高信息披露质量,从而降低了外部审计师所感知的审计风险水平,最终导致供应商的审计收费显著下降。同时,年报问询函具体内容和回函特征也会对其监管溢出效应产生差异性影响。进一步研究发现,上述监管溢出效应在供应商为头部企业或国企(尤其是央企)、供应商所处外部治理环境越完善、供应商和客户之间的关系越紧密、客户重要性越高时更加明显。本文从供应链角度拓展了年报问询函监管溢出效果的研究,同时丰富了供应链关系对企业行为影响的研究。
[期刊] 财贸研究  [作者] 徐亚飞  李园园  
以2015—2018年我国沪深两市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从营销战略角度检验证券交易所发布的问询函的市场监管效果。研究发现,问询函可以显著抑制企业激进的营销战略,且主要是通过提高企业面临的融资约束程度实现的,上述结论在经过内生性问题解决、替换核心变量测量指标等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依然成立。异质性分析结果显示,在低产品市场竞争以及高股票波动率的情况下,问询函对企业营销战略的抑制效果更明显。
[期刊] 财会月刊  [作者] 朱锦余  黄纪晨  李向莉  李玥萤  
如何优化企业社会责任、实现企业高质量发展备受学界关注。本文以2015~2020年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从非行政处罚性监管角度探讨年报问询函及其特征对企业社会责任绩效的影响,发现两者之间呈正相关关系,并且问询力度越强,即问题数量越多、问询次数越频繁、问询语调越负面,越有助于发挥年报问询函对企业社会责任绩效的提升作用。进一步研究发现,法治水平、投资者关注和媒体负面报道会强化年报问询函对企业社会责任绩效的正向影响,而政治关联会削弱两者之间的正相关关系。上述结论既为企业社会责任治理提供了经验启示,又为我国非行政处罚性监管的有效性增添了新证据。
[期刊] 特区经济  [作者] 宋新宇   吴岩   徐少康  
问询函是中国资本市场的常用监管手段,对我国完善现代金融监管体系和落实具体规划要求发挥着关键作用。基于此,文章从问询函的创始阶段、信息披露改革阶段、试点注册制阶段以及全面实施注册制阶段,分析了中国问询函监管的发展历程及演进特征,并对其背后的演变原因加以探讨。文章通过对问询函制度的历史演变进行回顾,以期为深化监管体制改革、提升监管有效性、促进资本市场持续健康发展提供经验借鉴。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