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7002)
2023(10188)
2022(8547)
2021(8019)
2020(6785)
2019(15736)
2018(15212)
2017(29246)
2016(15317)
2015(17150)
2014(16619)
2013(16182)
2012(14104)
2011(12231)
2010(11630)
2009(10398)
2008(9955)
2007(8417)
2006(6878)
2005(5726)
作者
(38215)
(32127)
(31785)
(30240)
(20414)
(15117)
(14587)
(12601)
(12120)
(11052)
(10883)
(10658)
(9875)
(9782)
(9767)
(9616)
(9530)
(9474)
(9260)
(9117)
(7563)
(7473)
(7421)
(7310)
(7244)
(7008)
(6932)
(6748)
(6224)
(6199)
学科
(59152)
经济(59096)
管理(55082)
(48859)
(42692)
企业(42692)
方法(33116)
数学(29385)
数学方法(29026)
(21456)
(15858)
贸易(15855)
(15601)
(14801)
(14263)
财务(14218)
财务管理(14182)
中国(13865)
企业财务(13413)
业经(13131)
(12166)
(10837)
(10048)
农业(9901)
技术(9878)
理论(9350)
地方(9321)
(9095)
银行(9091)
(8996)
机构
大学(200111)
学院(199931)
管理(89315)
(86456)
经济(84891)
理学(77202)
理学院(76531)
管理学(75472)
管理学院(75053)
研究(54695)
中国(44728)
(41690)
(39089)
财经(33545)
(30925)
科学(30605)
中心(28721)
(28230)
经济学(27761)
业大(26580)
财经大学(25636)
经济学院(25479)
(24720)
商学(24072)
商学院(23841)
(23403)
经济管理(23199)
北京(23019)
(22926)
师范(22711)
基金
项目(144253)
科学(116915)
基金(109387)
研究(106661)
(93624)
国家(92891)
科学基金(83368)
社会(71619)
社会科(68325)
社会科学(68308)
基金项目(58564)
(54877)
自然(53588)
自然科(52494)
自然科学(52484)
自然科学基金(51549)
教育(49841)
(45792)
资助(43692)
编号(41883)
(33342)
重点(31544)
成果(31384)
(31174)
国家社会(31006)
教育部(29967)
人文(29677)
(29657)
创新(29125)
科研(28427)
期刊
(84205)
经济(84205)
研究(53256)
(35245)
管理(34815)
中国(33435)
科学(25023)
学报(24945)
大学(20929)
(20403)
学学(19738)
技术(19258)
(17358)
金融(17358)
财经(16421)
教育(16107)
(14192)
农业(14008)
业经(13975)
经济研究(13824)
问题(11373)
财会(10929)
(10603)
技术经济(10259)
理论(9659)
会计(9523)
统计(9457)
(9313)
商业(9229)
现代(9057)
共检索到28025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会计研究  [作者] 梅蓓蕾  郭雪寒  叶建芳  
在重视信息公开,探索建立事中、事后监管机制的新形势下,证监会各类行政处罚监管逐步转向交易所非行政处罚监管,问询函机制的作用凸显。与以往文献不同,本文未研究问询函对企业行为的直接影响,而是基于盈余管理视角研究问询函的溢出效应。本文研究发现,同行业企业收到年报问询函会抑制本行业其他企业的盈余管理活动,当行业领先者收到年报问询函、行业竞争度越高时,问询函的行业溢出效应越强;非北上广深样本中,同地区企业收到年报问询函会抑制本地其他企业的盈余管理活动,法治环境越好、市场化程度越高,问询函的地区溢出效应越强。本文还发现当年报问询函内容与盈余管理相关时,问询函的溢出效应更强。
[期刊] 财会月刊  [作者] 丁方飞  曹慧敏  
资本市场不但存在应计异象,也存在现金盈余异象,且现金盈余异象对市场效率的损害更为严重。本文以2014~2019年我国A股上市公司相关数据为样本,检验交易所问询函对现金盈余异象的影响,结果表明:我国资本市场存在现金盈余异象,但公司收到年报问询函后,现金盈余异象消失;年报问询函的问询程度越深入、涉及的问题越重要,越能缓解现金盈余异象。进一步研究发现,这种效应主要存在于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较高、自由现金流增长较多和非“四大”审计的公司以及发布盈余公告当天市场盈余公告总数较多、未受过监管处罚、前期媒体报道较少的公司中,表明年报问询函可能通过缓解代理问题和投资者有限关注,提高现金盈余持续性,降低市场对现金盈余持续性的高估,从而缓解现金盈余异象。
[期刊] 财会月刊  [作者] 丁方飞  曹慧敏  
资本市场不但存在应计异象,也存在现金盈余异象,且现金盈余异象对市场效率的损害更为严重。本文以2014~2019年我国A股上市公司相关数据为样本,检验交易所问询函对现金盈余异象的影响,结果表明:我国资本市场存在现金盈余异象,但公司收到年报问询函后,现金盈余异象消失;年报问询函的问询程度越深入、涉及的问题越重要,越能缓解现金盈余异象。进一步研究发现,这种效应主要存在于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较高、自由现金流增长较多和非“四大”审计的公司以及发布盈余公告当天市场盈余公告总数较多、未受过监管处罚、前期媒体报道较少的公司中,表明年报问询函可能通过缓解代理问题和投资者有限关注,提高现金盈余持续性,降低市场对现金盈余持续性的高估,从而缓解现金盈余异象。
[期刊] 当代财经  [作者] 张岩  
利用2015—2018年交易所披露的问询函考察了问询函制度对上市公司真实盈余管理行为的影响。现有文献指出,财务报告问询函会对上市公司的应计盈余管理起抑制作用,而本研究发现,收到财务报告问询函的上市公司会转而实施真实盈余管理。进一步研究发现,收函公司实施真实盈余管理的行为在代理问题严重的企业更明显,但在国有企业、审计师声誉较高以及上市年限较长的企业中却受到抑制。上述研究表明,中国证券市场的问询函制度尚存在一定的监管盲区。研究结论为监管机构改进监管措施提供理论依据和政策参考。
[期刊] 财会月刊  [作者] 杜妍  杜闪  
以2007~2019年我国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从分析师信息溢出效应出发,考察分析师网络对股票市场反应的影响,结果表明:分析师网络能够发挥信息溢出效应,促进盈余公告市场反应,分析师网络与媒体关注间表现为替代关系,说明分析师网络具有信息传递作用。进一步分析发现,在信息环境较好的情况下,分析师网络的信息溢出效应更加显著。分析师网络通过降低分析师分歧度,提高股票市场反应。同时,分析师网络能够降低股价漂移异象,增加股价信息含量,提高资本市场定价效率。分析师网络作为影响市场反应的新渠道,为网络信息传递的研究提供了参考依据。
[期刊] 财会月刊  [作者] 周卉  
基于2014~2018年我国A股企业样本,探讨交易所年报问询函对于应计盈余管理和真实盈余管理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收函企业减少了应计盈余管理行为,却增加了真实盈余管理;问询函引发的市场反应越差,企业越有可能减少应计盈余管理行为;问询函减少应计盈余管理同时增加真实盈余管理行为的作用,对于民营企业、信息环境较好的企业以及多次收函企业更为显著。拓展性检验证实:相比未收函的情况,企业收函之后进行的应计盈余管理对绩效的影响作用并无明显区别,但收函之后的真实盈余管理对绩效的负面影响更大。
[期刊] 证券市场导报  [作者] 何如桢  
本文基于2015―2020年A股非金融上市公司数据,考察资本市场创新型监管交易所问询中“非研发类年报问询函”对企业研发操纵偏好的溢出影响。研究发现,相比未收函公司,收到非研发类年报问询函的公司研发操纵偏好显著下降。机制检验表明,非研发类年报问询函可以通过强化媒体监督,约束收函企业寻租行为,进而抑制企业研发操纵偏好。进一步地,非研发类年报问询的问询次数、问题数量以及企业回函天数越多时,上述治理效果越强;且对于分析师覆盖水平较低以及市场化水平较低地区的企业,非研发类年报问询的治理效应更明显。本文的研究不仅为交易所问询溢出效应提供了理论依据,也为有效抑制企业研发操纵、助力产业政策有效实施提供了证据与启示。
[期刊] 南方金融  [作者] 刘慧芬  
注册制改革强化了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要求,突出了交易所问询在IPO前的信息核验作用。IPO抑价率是衡量资本市场定价效率的重要指标,其水平与变化体现了资本市场改革的成效。本文基于信息溢出视角,以2019—2021年沪深A股注册制IPO公司为样本,实证检验交易所问询对IPO抑价的影响。研究发现:第一,交易所增强对中介机构其他客户的IPO问询力度,能够显著降低目标企业的发行抑价,即交易所问询存在信息溢出效应。第二,交易所问询的信息溢出效应主要通过提高目标公司的被问询力度,达到降低目标企业IPO抑价的效果。第三,交易所问询信息的溢出效应存在异质性,在询价机构数量多、网上超额认购倍数高的公司中表现得更为明显。提高资本市场的信息披露质量,应推动中介机构完善质量控制体系建设,增强业界标杆的学习效应,形成与注册制改革相匹配的执业理念与执业能力;落实新证券法在IPO业务中对中介机构的职责要求,完善IPO配售制度,加强保荐机构加强报价的客观独立性;建立交易所问询跟踪机制,根据中介机构后续IPO信息质量的改进情况,强化对中介结构的激励约束,增强IPO问询在资本市场治理中的作用。
[期刊] 现代财经(天津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王琬婷  唐雪松  石翔燕  
问询函制度正成为中国资本市场信息监管的重要手段。本文研究了财务报告问询函监管对盈余价值相关性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财务报告问询函显著降低了公司盈余的价值相关性;问询次数越多,盈余价值相关性越低;该结果在考虑内生性问题、变量替换等稳健性检验后仍然成立。异质性分析表明,信息披露质量较差、代理问题较严重的公司中,监管问询对盈余价值相关性的影响更显著,而QFII持股能够弱化问询函的上述影响。进一步分析表明,问询函显著增加了信息鉴证方审计师的收费,减少了信息中介分析师的关注,并且导致信息传播者媒体的负面报道显著增多,验证了问询函作用于投资者的信息效应。
[期刊] 财经理论与实践  [作者] 翟淑萍  缪晴  甦叶  
基于非处罚性监管的视角,考察财务报告问询函对收函公司会计稳健性的直接效应,以及与收函公司具有联结关系的公司会计稳健性的间接影响即溢出效应。结果发现:财务报告问询函能提高收函公司的会计稳健性,并对与收函公司具有审计师联结和高管联结关系的上市公司(简称“关联公司”)的会计稳健性产生积极的监管效应;正式制度与非正式制度的异质性会导致问询函监管效应的差异,即在交易所监管力度较强和社会信任环境更好时,财务报告问询函对收函公司及具有审计师联结关系的关联公司的会计稳健性影响更明显,但对具有高管联结关系的关联公司的会计稳健性影响并不显著。
[期刊] 财会通讯  [作者] 史春玲  王茁  
本文以2010—2015年上市公司数据为样本,分析了产权性质对应计盈余管理和真实盈余管理的影响,以期厘清两种盈余管理方式之间的关系,帮助我们审视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行为。研究发现,产权性质与应计盈余管理负相关,而与真实盈余管理正相关,这说明国有企业更偏好于真实盈余管理,同时随着国有股比例的增加,真实盈余管理和应计盈余管理之间表现出替代效应。
[期刊] 会计研究  [作者] 陈晖丽  刘峰  
本文以我国融资融券交易试点为背景,研究融资融券对上市公司盈余管理行为的影响。采用双重差分模型,我们发现,对比控制组公司,成为融资融券标的证券后,融资融券公司的应计盈余管理和真实盈余管理显著降低;在市场化程度较高的地区,融资融券能够抑制盈余管理,而在市场化程度较低的地区,融资融券的上述作用并不明显;进一步考虑公司内部股权结构的影响,对于大股东缺乏制衡的公司,只有处于市场化程度较高的地区,融资融券对盈余管理的约束作用才能体现,此时外部市场环境的影响更加明显。这些结果表明,融资融券具有公司治理效应,其发挥有赖于外部市场环境的建设。
[期刊] 会计之友  [作者] 张利芬  
以中国46家城商行2008—2016年间的面板数据为研究样本,实证检验了女性高管对城商行盈余管理的影响,并分别考察了资本压力、政府股东的调节效应。研究发现:(1)女性高管比例与盈余管理之间存在倒U型的非线性关系;(2)资本压力对倒U型的非线性关系存在调节作用;(3)政府股东对倒U型的非线性关系存在调节作用。研究揭示了女性高管比例对城商行盈余管理的非对称影响,为不同股东背景的城商行在面临不同的资本压力情境时,合理引入女性高管、改善治理架构提供了经验证据。
[期刊] 财经研究  [作者] 陈克兢  
威胁是利益主体之间博弈常用的手段,通过施加压力迫使对方做出退让,进而影响博弈的均衡策略。在公司治理中,退出威胁是大股东实现其治理目标的重要手段,但是由于难以直接观察,学术界未能给予足够的重视。文章将社会心理学的概念引入公司治理研究框架中,以2007-2015年中国沪深A股17 080个观察样本为研究对象,检验了外部大股东的退出威胁可能存在的"治理假说"和"合谋假说",并基于卖空机制、股价财富敏感性和市值管理敏感性进行了异质性分析。研究发现,外部大股东退出威胁的"治理假说"成立,即退出威胁可以有效发挥盈余管理治理作用,而且这一治理效应在可卖空及股价财富敏感性和市值管理敏感性较高的企业中更加显著。文章的研究证实了退出威胁会对企业决策产生实质性影响,揭示了资本市场压力传导到实体经济的路径,为公司治理的完善提供了新思路。
[期刊]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  [作者] 赵康乐   梁日新   栾甫贵  
随着连锁股东在中国资本市场越来越常见,分析连锁股东对企业的影响具有理论价值及现实意义。通过手工整理季度层面十大股东信息,以2007—2020年沪深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从连锁股东的治理协同效应和利益协同效应视角分析其对企业盈余管理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连锁股东与企业盈余管理的回归系数显著为负,降低了企业应计盈余管理和真实盈余管理的程度。进一步的分析结果表明:连锁股东主要是减少了企业的正向应计盈余管理、异常的酌量性费用和经营活动现金流量;控股股东的身份有助于连锁股东发挥自身的协同效应;连锁股东对受分析师关注较多的企业盈余管理的抑制作用更强。影响机制分析表明,连锁股东通过提高企业治理水平及产品市场势力,降低对管理层的股权激励,进而降低企业盈余管理。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