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604)
- 2023(2360)
- 2022(2089)
- 2021(1860)
- 2020(1642)
- 2019(3789)
- 2018(3653)
- 2017(6997)
- 2016(3983)
- 2015(4444)
- 2014(4323)
- 2013(4492)
- 2012(4511)
- 2011(4069)
- 2010(4104)
- 2009(3761)
- 2008(3631)
- 2007(3313)
- 2006(3040)
- 2005(2764)
- 学科
- 济(18621)
- 经济(18598)
- 方法(8956)
- 数学(8233)
- 数学方法(8141)
- 管理(8086)
- 业(7547)
- 学(6835)
- 企(5448)
- 企业(5448)
- 中国(4669)
- 地方(4511)
- 农(3707)
- 财(3532)
- 地方经济(3302)
- 水产(2923)
- 贸(2866)
- 贸易(2863)
- 易(2779)
- 融(2660)
- 金融(2660)
- 制(2652)
- 农业(2647)
- 业经(2616)
- 银(2344)
- 环境(2341)
- 及其(2340)
- 动物(2330)
- 银行(2308)
- 行(2251)
- 机构
- 大学(61159)
- 学院(58801)
- 研究(28638)
- 济(24222)
- 经济(23785)
- 科学(20765)
- 中国(20215)
- 农(18894)
- 管理(17402)
- 所(17127)
- 研究所(16007)
- 农业(15490)
- 理学(14790)
- 理学院(14579)
- 管理学(14160)
- 管理学院(14089)
- 京(14011)
- 业大(13231)
- 中心(11660)
- 院(11114)
- 省(10492)
- 江(10281)
- 室(10205)
- 财(9948)
- 农业大学(9525)
- 实验(9391)
- 研究院(9200)
- 业(9022)
- 实验室(8991)
- 北京(8828)
- 基金
- 项目(42512)
- 科学(31228)
- 家(30447)
- 基金(30257)
- 国家(30226)
- 研究(24418)
- 科学基金(22974)
- 自然(17163)
- 自然科(16739)
- 自然科学(16727)
- 省(16691)
- 自然科学基金(16448)
- 划(15272)
- 基金项目(15198)
- 社会(14487)
- 资助(14144)
- 社会科(13654)
- 社会科学(13649)
- 计划(11097)
- 重点(10883)
- 教育(10816)
- 科技(10699)
- 发(9824)
- 科研(9116)
- 部(9113)
- 专项(8618)
- 业(8513)
- 农(8465)
- 创(8424)
- 创新(8051)
共检索到9339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孙虎山 王宜艳 王迎春 黄清荣
长竹蛏的繁殖和生长孙虎山,王宜艳,王迎春,黄清荣(烟台师范学院,264024烟台教育学院,264025)关键词长竹蛏,繁殖,发育,生长BREEDINGHABITSANDGROWTHOFSOLENSTRICTUS¥SunHushan;WangYiyan...
关键词:
长竹蛏,繁殖,发育,生长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夏春燕 黄慧敏 夏虹 宋海燕 陶建平
[目的]探究紫耳箭竹种群(Fargesia decurvata J. L. Lu)在不同林型下的生长和繁殖特征,探讨长寿命一次性开花结实的竹类克隆繁殖和有性繁殖的权衡特性。[方法]以金佛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3个典型林型:落叶阔叶林(De)、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De+Ev)和常绿阔叶林(Ev)下的灌木层优势种紫耳箭竹为试验材料,研究不同林型下紫耳箭竹种群在营养生长期和果期的形态可塑性、生物量积累与分配特性以及繁殖特征。[结果]表明:(1)相较于营养生长期,果期紫耳箭竹单株叶片数在De和De+Ev中显著减少,在Ev中没有显著变化;隔离者长度、隔离者节间数、隔离者直径、隔离者节间均长在De和De+Ev中均降低,在Ev中均增加;果期De中的紫耳箭竹单株小穗数高于De+Ev和Ev。(2)从营养生长期向果期过渡过程中,De和De+Ev中的紫耳箭竹分株叶片生物量和分配比例急剧下降,其余构件的生物量和分配比例无明显变化;Ev中各构件生物量除叶片外均显著增加,分配比例则在枝中显著增加,在叶片和根中显著降低;秆和枝作为支撑器官在3个林型中均占据很大的生物量分配。(3)在营养生长期,3个林型中的紫耳箭竹均产生竹笋进行克隆生长,且De+Ev中的竹笋数显著高于Ev,Ev的单位面积竹苗数显著低于其余2种林型,秆组织密度显著低于果期。在果期均不产生竹笋只产生种子,且单株结实率和生殖分配都很低。[结论]紫耳箭竹种群的形态特征、生物量积累与分配特性在不同生活史阶段不同,且在不同林型间也存在差异;克隆生长与有性繁殖间存在明显的权衡,随着有性繁殖的进行,克隆生长能力随之变弱并逐渐消失。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胡祖庆 赵惠燕 胡想顺 李东鸿
为了明确共生菌对麦长管蚜生长发育和繁殖的影响,用利福平处理得到脱共生麦长管蚜,在15,18,21,24和27℃条件下,对脱共生及共生麦长管蚜的生长发育和繁殖情况进行了观察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脱共生麦长管蚜质量极显著低于共生麦长管蚜;在不同温度下,共生麦长管蚜与脱共生麦长管蚜都表现为,随温度的升高全若虫期的发育历期缩短,但在同一温度下,脱共生麦长管蚜的发育历期极显著高于共生麦长管蚜;脱共生麦长管蚜全若虫期的有效积温高于共生麦长管蚜,而发育起点温度低于共生麦长管蚜;脱共生麦长管蚜和共生麦长管蚜均在21℃时达到最大生殖力;在同一温度下,脱共生麦长管蚜的平均世代周期均大于共生麦长管蚜,净增值率、内禀...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刘怀 赵志模 邓永学 徐学勤 李映平
在 16、2 0、2 4、2 8、32、36℃的 6种恒温条件下 ,以竹裂爪螨各螨态为饲料 ,系统研究了温度对竹盲走螨实验种群生长发育、繁殖的影响。结果表明 ,36℃条件下竹盲走螨不能完成世代发育。在 16~ 32℃范围内 ,各螨态的发育历期随温度升高而缩短 ,卵至成螨的发育历期在 16、2 0、2 4、2 8、32℃ 5种恒温条件下分别为 16 0 1、10 80、5 81、5 12和 4 6 8d ;世代发育起点温度和有效积温分别为 10 4 4℃和 93 77d·℃。分别用王 -兰 -丁模型和逻辑斯谛模型拟合了温度与发育速率的关系 ,其中王 -兰 -丁模型能更好地反映出竹盲走...
关键词:
竹盲走螨 温度 生长发育 繁殖
[期刊]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作者]
张有珍 刘倩倩 何冬冬 樊琳 宋李玲 林新春
以铺地竹Sasa argenteastriatus侧芽为材料,研究其试管繁殖技术。结果表明:铺地竹最佳增殖培养基为MS(Murashige and Skoog)+3.0 mg.L-1BA(6-苄基腺嘌呤),增殖系数为5.26;最佳生根培养基为MS+5.0 mg.L-1IBA(吲哚丁酸);试管苗移栽到泥炭、蛭石、珍珠岩体积配制比例为1∶1∶1的基质中,成活效果高达95%。
关键词:
植物学 铺地竹 组织培养
[期刊] 浙江林学院学报
[作者]
陈懿涵 桂仁意 林新春 杨海芸 黄丽春
花秆绿竹Bambusa oldhamif. striata是绿竹Bambusa oldhami的一个变型。以花秆绿竹的侧芽为材料,研究不同质量浓度6-苄基腺嘌呤(BA)及噻二唑苯基脲(TDZ)对花秆绿竹试管快繁的影响。结果表明:单独添加BA或TDZ,随其质量浓度增加,增殖系数逐渐上升,但伸长生长受到抑制,添加TDZ的效果显著优于BA;BA和TDZ相互作用时,以3.00 mg.L-1BA与0.10 mg.L-1TDZ结合时芽体增殖及伸长生长最佳,芽丛生长旺盛;培养过程中降低或去除细胞分裂素即可生根。
关键词:
植物学 花秆绿竹 组织培养 快速繁殖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亢菊侠 惠凯凯 胡祖庆
【目的】研究农药胁迫对不同体色型麦长管蚜生长发育和繁殖的影响,为蚜虫生态遗传与进化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在不同剂量氧化乐果、吡虫啉农药胁迫下,于人工气候箱中饲养2种不同体色型(红色型和绿色型)麦长管蚜(Sitobion avenae Fab.)初生若蚜,分别测定各处理麦长管蚜的发育历期、体质量差、相对日均体质量增长率、种群平均世代周期、净增殖率及内禀增长率等生长发育和繁殖生物学参数。【结果】随着氧化乐果和吡虫啉施用剂量的增加,2种体色型麦长管蚜的发育历期、种群平均世代周期均增加,且绿色型麦长管蚜增加幅度比红色型大;2种体色型麦长管蚜的相对日均体质量增长率、净增殖率、内禀增长率均减少,且绿色型麦...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白小惠 高欢欢 孟庆祥 张丽 赵惠燕
【目的】研究重金属Zn2+长期胁迫对麦长管蚜生长、发育和繁殖的影响,为重金属污染对生态系统的影响及监测和治理研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不同含量(0,200,400,800,1 600mg/kg)Zn2+处理小麦土壤,用特定时间-特定龄期两性生命表的方法,观察和分析土壤-小麦-蚜虫体系中Zn2+长期胁迫对麦长管蚜不同龄期蚜虫的发育历期、成虫寿命、若虫期存活率和繁殖力的影响。【结果】低含量(200和400mg/kg)Zn2+短期处理后,麦长管蚜若虫期存活率显著升高,随着代数的增加,各处理的麦长管蚜若虫期存活率逐渐下降;Zn2+长期胁迫对麦长管蚜1龄、3龄和4龄若蚜的发育历期有显著影响,对2龄若蚜...
关键词:
麦长管蚜 锌 生长发育 繁殖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孟瑞霞 刘家骧 杨宝胜 赵建兴 孟焕文
长短光照对截形叶螨的影响有着显著差异。在 30℃时短光照明显延缓该螨的发育 ,rm 值相应降低 ,并且存活率和产雌卵率曲线均滞后于长光照处理
关键词:
光照 截形叶螨 生长发育 繁殖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李淑华
以粘虫、稻飞虱为例,分析了气候变暖对害虫生长、繁殖代数、越冬界限、迁飞等生态学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气候变暖,积温增加将会使粘虫、稻飞虱的繁殖代数增加,越冬界限北移,迁飞范围扩大,从而使害虫的发生时间延长,危害程度加重。
[期刊]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作者]
刘国栋 何光喜 刘其根 张峻德 陈来生 洪荣华 陈马康 童合一
为了解千岛湖大眼华鳊(Sinibrama macrops)的种群状况,于2008年7月-2009年4月在千岛湖采集了707尾实验样本,以其鳞片为材料进行年龄鉴定,对大眼华鳊种群的年龄、生长和繁殖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所获得的大眼华鳊样本年龄由雌性0+~5+(1~6龄)6个年龄组和雄性0+~4+(1~5龄)5个年龄组组成,雌雄的优势年龄组均为1+~2+龄(2~3龄),占总数的71.4%;体长范围为9.2~20.4 cm,体重范围为18~195 g;体长和体重生长关系式为W=0.0248L2.8985(r=0.9482);拟合的Von Bertalanffy方程为:Lt=24.04[1-e-0...
关键词:
大眼华鳊 年龄 生长 繁殖 千岛湖
[期刊] 淡水渔业
[作者]
叶奕佐 杜健鹰 王苹萍 韩育章 叶嵘
饲料对大瓶螺生长和繁殖的影响叶奕佐,杜健鹰,王苹萍,韩育章,叶嵘(湖北省水产科学研究所,武汉430071)一、材料和方法试验用大瓶螺(Ampullariagigas)全部自养自给。青饲料在试点附近采集或种植,精饲料为肉鸭(第1、2次试验)和育肥猪(第...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种金豆 李琪 徐成勋 刘士凯
为阐明长牡蛎"海大3号"新品种的生长与繁殖特性,自2016年11月份至2017年10月份对养殖于山东省荣成海区长牡蛎"海大3号"群体的生长、性腺发育及营养成分的周年变化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进行研究。结果显示,在海区水温较低的冬季1—2月份,长牡蛎"海大3号"生长缓慢,性腺处于休止期;随水温升高,在春季3—4月份配子开始发育,雌雄个体发育基本同步,4—5月份壳高生长速率加快,湿重显著增加;在夏季,随配子发育壳高生长速率降低,7月份因配子排放湿重下降;在产卵后的秋季长牡蛎"海大3号"壳高和湿重均显著增长。营养分析结果表明,随性腺发育,外套膜、性腺-内脏团、鳃和闭壳肌中糖原含量呈下降趋势,为配子发育提供能量;脂质和蛋白质作为配子主要结构物质在性腺中不断累积,随配子排放而显著降低;在秋季,4个组织中较高的蛋白质含量为机体的快速生长提供物质基础。同时外套膜作为构成壳物质的分泌器官,在8—9月份其糖原含量和脂质含量显著增加,这暗示机体的快速生长需要一定能量储备。研究表明,长牡蛎"海大3号"的生长和繁殖活动受海区水温季节性变化的影响,并与各组织营养成分密切相关。春季和秋季为机体快速生长时期,夏季为配子集中排放期;糖原是生长繁殖活动的主要能量来源,脂质是配子主要结构物质,蛋白质是机体产后恢复和快速生长的物质基础。
[期刊] 中国水产科学
[作者]
闻海波 孙光兴 丁图强 吕国华 徐跑 马学艳 徐东坡 王林 张呈祥 霍礼辉 金武 华丹 顾若波
鉴于橄榄蛏蚌(Solenaia oleivora Heude)自然资源的衰退状况及其潜在的经济价值,本文对淮河橄榄蛏蚌繁殖类型和性腺发育特征进行了系统的研究。结果表明:橄榄蛏蚌为短期孵育型,繁殖期从3月至6月初,3-5月为繁殖高峰期,发现的最小怀幼雌蚌为2~(+)龄;雌蚌内外2对鳃丝均可作为育儿囊,属于外鳃类的四生型,一次怀幼数量在134.9万~402.1万只。以雌蚌怀幼为第一判断标准,并结合卵巢组织切片,确认中国橄榄蛏蚌为一个繁殖周期内多次排卵繁殖类型。雌雄生长未见显著差异。橄榄蛏蚌性腺可分为增殖期、生长期、成熟期、排放期及休止期5个时期,卵巢和精巢发育基本同步。组织切片和扫描电镜均显示:卵母细胞通过直径约5 μm的卵柄与滤泡壁相连;早期卵母细胞(直径小于17 μm)表面无细胞膜,而后期卵母细胞(约40 μm)表面出现明显的卵黄膜。橄榄蛏蚌精子为鞭毛型,头颈部呈子弹头形,最宽约2 μm;受精卵表面存在明显的卵膜孔,直径约1 μm,表明精子不能通过卵膜孔全部进入卵母细胞而受精。本研究成果旨为突破橄榄蛏蚌的人工繁育及利用奠定科学基础,并为其他珍稀濒危蚌类的繁育保护提供借鉴。
[期刊] 渔业科学进展
[作者]
姜绪 韦秀梅 冯艳微 韩慧宗 王圣 刘相全 童潼
2013年4月–2014年3月,采用组织学和实验生态学方法研究了山东莱州湾海域小刀蛏(Cultellus attenuatus)的性腺发育、生殖周期、胚胎及幼虫发育。结果显示,在繁殖季节,小刀蛏性别可通过性腺颜色区分,雌性为白色,雄性为黄色;1个生殖周期为1年,性腺发育经历增殖期、生长期、成熟期、排放期和休止期5个阶段;莱州湾繁殖期为6月中旬–7月上旬。小刀蛏受精卵卵径为50–55μm,在水温26℃、盐度28的条件下,经24 h发育至D形幼虫,10 d后幼虫发育变态为稚贝。对莱州湾小刀蛏繁殖生物学的研究,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