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4043)
- 2023(5534)
- 2022(4577)
- 2021(4120)
- 2020(3432)
- 2019(7430)
- 2018(6989)
- 2017(12807)
- 2016(7251)
- 2015(7449)
- 2014(7041)
- 2013(6750)
- 2012(6079)
- 2011(5488)
- 2010(5191)
- 2009(4824)
- 2008(4678)
- 2007(3808)
- 2006(3214)
- 2005(2566)
- 学科
- 济(24712)
- 经济(24680)
- 管理(19372)
- 业(19368)
- 企(14784)
- 企业(14784)
- 方法(12222)
- 数学(11143)
- 数学方法(11056)
- 学(7969)
- 农(7760)
- 财(7238)
- 贸(6517)
- 贸易(6517)
- 易(6373)
- 中国(6093)
- 业经(5999)
- 农业(5517)
- 环境(5106)
- 技术(4743)
- 务(4705)
- 财务(4704)
- 财务管理(4700)
- 企业财务(4504)
- 制(4171)
- 产业(4076)
- 地方(3956)
- 壤(3844)
- 土壤(3830)
- 划(3809)
- 机构
- 大学(101626)
- 学院(100845)
- 济(39393)
- 经济(38830)
- 管理(37945)
- 研究(37199)
- 理学(34116)
- 理学院(33708)
- 管理学(33037)
- 管理学院(32880)
- 农(28646)
- 科学(27812)
- 中国(26352)
- 业大(24612)
- 农业(22644)
- 京(21702)
- 所(20601)
- 研究所(19657)
- 中心(15990)
- 农业大学(15739)
- 财(15472)
- 院(14474)
- 江(13721)
- 省(13454)
- 北京(13443)
- 财经(13241)
- 室(12930)
- 实验(12413)
- 经(12277)
- 科学院(12252)
- 基金
- 项目(80638)
- 科学(62050)
- 基金(59846)
- 家(57564)
- 国家(57127)
- 研究(48583)
- 科学基金(46707)
- 自然(33904)
- 自然科(33075)
- 自然科学(33062)
- 基金项目(32678)
- 自然科学基金(32503)
- 社会(31688)
- 省(31230)
- 社会科(30127)
- 社会科学(30117)
- 划(27430)
- 资助(23311)
- 教育(21095)
- 重点(18939)
- 计划(18510)
- 科技(17401)
- 科研(16862)
- 创(16858)
- 发(16737)
- 部(16483)
- 编号(16422)
- 创新(15875)
- 业(15164)
- 专项(14069)
共检索到13187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作者]
陈博 薛伟 张华超 朱梦龙
【目的】研究长白松采伐迹地不同风速下的火灾对土壤性质的影响,并观测火烧后5年内土壤中营养元素含量的变化,为遭受火灾后的森林资源恢复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模拟长白松人工林采伐迹地发生火灾,利用热电偶测温系统得到火灾过程中土壤达到的最高温度,每隔半年进行1次灾后土壤的取样测量。采用折线图及柱状图的方法直观地描绘出不同风速条件下的火灾对土壤性质的影响。【结果】火灾释放的能量使表层土壤温度急剧升高,土壤性质会随之发生改变。当土壤温度超过200℃时,土壤受到高温作用会形成严重板结,容重大幅升高且在观测期内无法恢复至正常水平;土壤中有机质以及全氮含量的大量损失同样发生在200℃并难以天然恢复;全磷、全钾的大量损失发生于更高的温度,但火烧后土壤裸露会导致其持续损失;表层土壤速效磷、速效钾含量受到高温的作用在短期内显著升高。【结论】深层土壤的容重仅在低风速的火烧下升高,且各元素含量受火烧影响较小,5年内均可恢复至正常水平。浅层土壤的有机质会大量流失、土壤容重升高,但从火烧1年后开始缓慢恢复,有效营养元素含量也在火烧后初期有不同程度的升高,此时进行人工恢复可以使其得到有效利用。
关键词:
长白松 采伐迹地 土壤温度 土壤性质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王立海
采伐剩余物迹地清理是森林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本文通过在黑龙江省带岭林业局野外迹地取样和实验室分析 ,对森林采伐剩余物迹地清理方式对迹地土壤的影响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 ,迹地清理方式对作业迹地土壤理化特性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 ,进而影响森林采伐后的迹地天然更新与苗木生长质量。研究结果还表明 ,火烧和堆积方法对迹地土壤物理特性影响不十分显著 ,但对土壤的化学特性影响十分显著 ,尤其是火烧迹地土壤养分流失程度差异比较显著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王文杰 张文天 安静 王慧梅 祖元刚
采集东北地区落叶松人工林、皆伐迹地和农田不同深度土壤进行分析,以便确定森林皆伐、农田化过程中土壤碳及肥力变化及其垂直剖面差异。结果表明:1)4个地点林地0~20 cm土层有机碳储量平均为93.0 t·hm-2,显著高于农田57%和皆伐地24%,而深层(20~80 cm)农田土壤有碳储量均值大多高于林地和皆伐迹地(P<0.05),较皆伐迹地低30%和86%(P<0.05),但深层呈农田高于林地与皆伐迹地的趋势;...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欧江 张捷 崔宁洁 陈亚梅 张健 杨万勤 刘洋
为了解人为采伐活动形成的林窗对马尾松低效人工林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的影响,以39 a生的马尾松人工林7种不同大小林窗(G1:100 m2、G2:225 m2、G3:400 m2、G4:625 m2、G5:900m2、G6:1 225 m2、G7:1 600 m2)以及林下为研究对象,分析了林窗中央和林窗边缘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MBC)、微生物生物量氮(MBN)、微生物生物量磷(MBP)的季节变化。结果显示:1林窗大小显著影响了林窗内各位置土壤MBC和MBP,对MBN影响不显著;MBN与MBC变化趋势相同,均随林窗增大呈先升后降的单峰型变化,但MBN变化幅度较小,MBP仅在林窗中央具有单峰型变化。M...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李纫兰 缪启龙 王绍强 王晶苑
火作为影响森林生态系统的一个生态因子,既可能有利于维持生态系统的平衡与稳定,也可能会破坏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甚至引起生态系统的失调或崩溃。森林碳储量是陆地生态系统碳库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火烧对土壤有机碳和理化属性的影响,对认识自然或人为干扰下森林生态系统碳储量的变化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选取2007年5月南方红壤丘陵区典型人工针叶林中一次突发性火灾后形成的一块火烧迹地,划分不同火烧强度,进行土壤调查取样和室内实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火灾发生2个月后,高强度火烧和中强度火烧下,0~40cm的土壤剖面有机碳储量相比低强度分别降低了61.4%和39.5%;0~10cm、10~20cm和20~40cm等...
关键词:
森林 火灾 土壤有机碳 火烧强度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薛会英 罗大庆
调查藏东南亚高山地带急尖长苞冷杉林皆伐迹地及林地0~30cm土层的土壤线虫群落,分离得到线虫14496条,隶属于2纲6目65属,线虫个体密度平均为989条·(100g)-1干土,表层(0~5cm)土壤中线虫个体数量占总数的48.60%,表聚性明显。Boleodorus、Helicotylenchus为优势属。植食性线虫是主要营养类群,非植食线虫中食细菌性线虫所占比例最大。土壤有机质以细菌分解途径为主。冬季的线虫多样性指数及均匀度指数明显高于春季;丰富度指数季节间差异不显著(P>0.05)。不同土层间多样性指数、丰富度指数值随土层加深而减小,均匀度指数、优势度指数值则随土层加深而增大,0~5cm...
[期刊]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郑丽凤 周新年 巫志龙 罗积长 蔡瑞添 方万春 王秀明
定量分析轻度择伐对人工林林地土壤理化性质的短期影响,结果表明:轻度择伐后林地土壤理化性质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但并不明显.土壤结构体破坏率、土壤容重略有增加,最大持水量和总孔隙度略减小;土壤养分含量普遍略有下降.从森林生态采运角度出发,提出减轻择伐作业对林地土壤破坏的具体措施.
关键词:
人工林 针阔混交林 择伐 土壤理化性质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马婷瑶 翟凯燕 金雪梅 袁在翔 陈斌 关庆伟
【目的】研究实施不同强度间伐后的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 Lamb.)人工林土壤活性氮组分在各季节的变化规律,以明晰间伐对土壤活性氮的影响程度,为确定适宜的间伐强度及森林土壤氮素管理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南京市溧水区林场2006年实施不同强度(弱度25%,中度45%,强度65%)间伐的29年生马尾松人工林为研究对象,以未间伐为对照,于2015年4,7,10,12月采集不同处理010和1020cm土层土样,测定不同土层4种活性氮组分(可溶性有机氮(DON)、微生物生物量氮(MBN)、铵态氮
关键词:
间伐 马尾松人工林 活性氮组分 季节变化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方晰 田大伦 秦国宣 项文化
研究湖南会同连栽第2代杉木人工纯林和撂荒对第1代杉木人工林采伐迹地土壤养分与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0~30cm和30~60cm土层中,撂荒地土壤有机质、养分含量普遍高于连栽杉木人工林地,且腐殖质碳、有效磷含量的差异均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全磷含量在0~30cm土层中的差异达到显著水平(P<0.05)。0~30cm土层中,撂荒地过氧化氢酶活性极显著高于连栽杉木人工林地(P<0.01),磷酸酶、脲酶、蔗糖酶活性均显著高于连栽杉木人工林地(P<0.05),30~60cm土层中,撂荒地过氧化氢酶、蔗糖酶活性也显著高于杉木人工林地(P<0.05),磷酸酶和脲酶活性也高于连栽杉木人工林地,但差...
[期刊]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丁磊 潘丕克 李淳 徐庆祥 姚博 徐阳 刘晴 丁琳琳 张妍
【目的】探讨间伐方式对日本落叶松人工林生长状况、林下植物多样性及土壤性质的影响,寻找适合构建日本落叶松人工复层林的间伐方式。【方法】对辽东山区34年生日本落叶松人工单层纯林进行均匀间伐(蓄积采伐强度31%)和带状间伐(蓄积采伐强度50%)。以人工更新的红松、水曲柳复层林为研究对象,以日本落叶松人工单层纯林为对照(CK),以均匀间伐为T1处理,以带状间伐为T6处理,比较不同间伐方式对日本落叶松及其更新树种人工林生长状况、林下植物多样性以及土壤理化性质、酶活性的影响。【结果】(1)林分平均胸径和单株材积增长率均随间伐强度的提高而提高;不同处理的林分蓄积量表现为CK>T1>T6;T6处理的地径、树高、冠幅均大于T1处理。(2)T1处理的林下灌木层和草本层植物的物种丰富度(R0)和多样性指数(Shannon-Wiener指数)均提高;T6处理的灌木层Shannon-Wiener指数与CK的差异不显著,但草本层Shannon-Wiener指数有所降低。(3)T1和T6处理均降低了土壤容质量,提高了土壤持水量,T1处理的效果优于T6处理;T1、T6处理均改善了土壤化学性质,提高了土壤酶活性;不同处理土壤有机碳、全氮、铵态氮含量表现为T1>T6>CK;T1、T6处理土壤的pH值,全磷、有效磷含量,脲酶活性均高于CK,但T1、T6处理间差异不显著;不同处理土壤速效钾含量表现为T1>CK>T6;T1处理土壤的全钾含量,多酚氧化酶、碱性磷酸酶活性均大于CK;采用熵权法对经营效果进行综合评价,经营效果的得分排序为T1>T6>CK。【结论】均匀间伐是构建日本落叶松人工复层林较适宜的间伐方式。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邵英男 田松岩 刘延坤 李云红 陈瑶 孙志虎
为探明密度调控对北温带森林土壤呼吸的影响机制,以长白落叶松人工林为研究对象,选择4种林分密度P1(300350株/hm2)、P2(500550株/hm2)、P3(600650株/hm2)和P4(850900株/hm2),使用LI-6400便携式土壤呼吸测定仪对其生长季(5—10月)土壤呼吸速率进行测定。结果表明:不同密度林分生长季土壤呼吸速率均呈现明显的季节动态,最高值均出现在8月末,最低值出现在10月中旬;不同密度林分生长季土壤呼吸速率及土壤累积CO2排放量均随林分密度增大而显著降低(P<0.05)。不
[期刊]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张正雄 周新年 陈玉凤 郑丽凤
对杉木和马尾松混交人工林伐区人力担筒集材作业前后林地集材道土壤理化性质变化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集材后除土壤容重和结构体破坏率增大外,其余土壤理化性质指标均下降,而且表层土壤(0-20 cm)所受影响较底层土壤(20-40 cm)大;集材作业导致表层土壤容重增大0.08 g.cm-3,土壤结构体破坏率提高1.20%,最大持水量下降8.85%,总孔隙度减小4.39%;表层土壤有机质、全氮、水解性氮、全磷、速效磷、全钾、速效钾的质量分数分别下降3.62 g.kg-1、0.26 g.kg-1、36.70 mg.kg-1、0.11 g.kg-1、3.33 mg.kg-1、1.31 g.kg-1、0.59...
关键词:
人力担筒 集材作业 土壤理化性质 人工林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徐雪蕾 孙玉军 周华 张鹏 胡杨 王新杰
【目的】从发展林下植被、改善群落结构的角度,探讨适合杉木人工林的间伐强度,为提高人工林的稳定性和维护地力、维持人工林的可持续经营提供依据。【方法】2013年对福建省将乐国有林场的杉木人工林采取3种强度间伐:弱度间伐(LT,10%~25%)、中度间伐(MT,25%~35%)和强度间伐(HT,40%~50%),并设置对照样地(CK,未间伐)。于2016年对样地内林木进行每木检尺,调查林下植被物种多样性、盖度、生物量和土壤理化性质。对测定数据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用Tukey法多重比较进行两两差异显著性检验,并对林下植被与土壤理化性质进行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间伐3年后,未间伐、弱度和中度间伐的盖度分别为25.52%、52.81%和58.98%,林下植被均未能形成群落,强度间伐的盖度为100%,林下形成灌木蕨类群落;灌木层物种丰富度、多样性指数、盖度和生物量均随间伐强度增加而增加,均匀度指数随间伐强度的增加而降低;草本层物种丰富度、多样性指数、均匀度指数、盖度和生物量均随间伐强度增加而增加;间伐3年后,弱度、中度、强度间伐林比未间伐林的表层土(0~10 cm)有机质含量分别增加71.41%、39.31%和98.10%,全氮含量分别增加82.76%、51.27%和115.87%,碱解氮含量分别增加49.47%、25.59%和42.22%,有效磷含量分别增加138.29%、112.23%和174.29%,速效钾含量分别增加-16.25%、-24.25%和16.27%,对表层土pH值、全磷含量和土壤物理性质的影响均不显著;灌木的盖度和生物量与土壤的有机质、全氮、全磷和有效磷含量均显著(P<0.05)正相关,此外灌木的盖度还与速效钾含量显著(P<0.05)正相关,草本盖度与土壤理化性质相关性不强,草本生物量与土壤有机质、全氮、全磷、碱解氮以及有效磷含量显著(P<0.05)正相关,林下植被的盖度和生物量均与土壤pH值和物理性质没有显著相关性。【结论】未间伐的杉木人工林林下植被的物种多样性、盖度和生物量均低,林下植被未能形成群落,缺乏稳定性;间伐能够促进林下植被的发育,增加林下植被生物多样性、盖度和生物量,林下植被能形成群落,可提高维护地力的能力,尤其是强度间伐;建议杉木人工幼龄林进行40%~50%强度的抚育间伐,将郁闭度调整到0.6~0.7较为合理。
关键词:
杉木 间伐强度 林下植被 土壤理化性质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陈葵仙 叶永昌 莫罗坚 黄倩琳 沈德才 刘颂颂
【目的】本研究探讨了抚育间伐对人工林土壤因子的重要影响。【方法】以东莞大岭山林场4种种间伐强度(CK:0%,M1:30%,M2:70%,M3:100%)的12年生尾叶桉人工林为研究对象,探讨了间伐7年后林分土壤的理化性质、微生物和酶活性在冬季和夏季的变化。【结果】(1)间伐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季节变化存在不同程度影响。冬季,间伐提高了土壤电导率、铵态氮、速效K、交换性Mg和交换性Na含量,M1显著减低土壤硝态氮,M1和M3林分显著减低土壤交换性Ca;夏季,间伐提高土壤全N、铵态氮、硝态氮和全P,降低土壤交换性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孙启越 谭红岩 迟明峰 吴丹妮 张晓文 贾茜 张龙玉 贾忠奎
【目的】探讨油松人工林皆伐后天然更新成林的过程中对土壤肥力和酶活性的影响,分析植物群落演替过程中土壤质量的变化规律,为油松林的地力维护和可持续经营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演替时序法,在河北平泉地区选择立地条件一致的中龄林(32年)、近熟林(40年)、成熟林(53年),皆伐后不同时间(5年、10年、24年)的天然更新林及皆伐后8年撂荒地作为对照,分0~10 cm、10~20 cm土层测定土壤肥力和酶活性,并对2组指标进行典型相关分析。【结果】(1)从中龄林到成熟林土壤质量持续提升,其中在0~10 cm土层土壤含水量、全氮含量和蔗糖酶活性分别提高了161.5%、379.1%和181.3%,各指标在10~20 cm土层也有显著提升(P 0.05),到伐后24年土壤肥力和酶活性逐渐下降,与伐后5年相比,土壤毛管持水量、全氮含量和蔗糖酶活性在0~10 cm土层分别下降了24.4%、61.0%和28.8%,在10~20 cm土层各指标也均有明显下降(P 伐后5年>伐后10年>伐后24年>近熟林>撂荒地>中龄林。【结论】油松人工林成熟林阶段土壤质量明显改善,随着时间推移皆伐会造成一定程度的土壤肥力和酶活性下降,但在皆伐迹地上及时实现植被恢复会显著减轻下降的程度,且土壤质量明显好于同一发育阶段的人工林。皆伐油松人工林天然更新可以有效地缓解地力衰退的问题。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