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6940)
- 2023(10170)
- 2022(9127)
- 2021(8797)
- 2020(7475)
- 2019(17246)
- 2018(17304)
- 2017(32952)
- 2016(18427)
- 2015(20662)
- 2014(20694)
- 2013(20487)
- 2012(18967)
- 2011(16997)
- 2010(16845)
- 2009(15372)
- 2008(14749)
- 2007(12920)
- 2006(10989)
- 2005(9568)
- 学科
- 济(67128)
- 经济(67059)
- 管理(47700)
- 业(45346)
- 企(37719)
- 企业(37719)
- 方法(32288)
- 数学(27705)
- 数学方法(27328)
- 学(21632)
- 农(17706)
- 中国(16829)
- 财(15698)
- 业经(14438)
- 地方(13792)
- 理论(12795)
- 贸(11984)
- 贸易(11979)
- 农业(11873)
- 和(11792)
- 易(11600)
- 环境(10774)
- 制(10724)
- 教育(10715)
- 技术(10638)
- 务(10270)
- 财务(10210)
- 财务管理(10193)
- 企业财务(9676)
- 划(9239)
- 机构
- 大学(259540)
- 学院(255860)
- 管理(100444)
- 济(92262)
- 经济(89989)
- 研究(89309)
- 理学(87316)
- 理学院(86274)
- 管理学(84533)
- 管理学院(84098)
- 中国(62756)
- 科学(61606)
- 京(57042)
- 农(48938)
- 所(47149)
- 业大(45777)
- 研究所(43787)
- 财(40190)
- 中心(39357)
- 农业(38353)
- 江(36902)
- 北京(36491)
- 范(34951)
- 师范(34559)
- 院(33373)
- 财经(32971)
- 州(30293)
- 经(29956)
- 技术(29456)
- 师范大学(27983)
- 基金
- 项目(183955)
- 科学(140927)
- 基金(130197)
- 研究(129522)
- 家(116612)
- 国家(115667)
- 科学基金(96485)
- 社会(76649)
- 省(73132)
- 社会科(72289)
- 社会科学(72267)
- 基金项目(69923)
- 自然(66138)
- 自然科(64503)
- 自然科学(64486)
- 自然科学基金(63313)
- 划(62011)
- 教育(59164)
- 资助(54454)
- 编号(52981)
- 成果(43217)
- 重点(41457)
- 部(38956)
- 发(38564)
- 创(37580)
- 课题(37084)
- 科研(36160)
- 计划(35810)
- 创新(35051)
- 大学(33579)
共检索到36435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
[作者]
梁星云
演替能显著改变森林群落结构和生态系统功能,叶片功能性状和生态化学计量学分别将叶片性状和元素平衡关系与生态过程联系起来。长白山自然保护区拥有完整的原始阔叶红松林生态系统,并与周边分布的不同林龄的杨桦次生林,共同形成了从先锋到顶级群落的次生演替系列。本论文研究了长白山阔叶红松林演替过程中主要树种的叶片功能性状和生态化学计量学的变异性,为深入理解森林演替过程中群落结构和生态系统功能的动态及其机制提供新的见解。本文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基于11个20 m×20 m不同林龄的样地数据,发现随着阔叶红松林演替系列的进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代力民 孙伟中 邓红兵 肖以华
通过对长白山林区椴树阔叶红松林伐根的大量调查 ,认为红松种群是由不同年龄阶段的群团状斑块组成 ,以多世代群居 ,优势世代之间没有一定的严格间隔期 ,在年龄结构图上往往出现两个或两个以上高峰。阔叶树在天然红松林中的分布呈群团状或散生 ,阔叶树的年龄也为异龄性 ,也为多世代共居。红松与阔叶树之间存在明显的动态消长关系 ,同龄伴生 ,异龄混生 ,形成复层异龄的针阔混交林 ,年龄结构与年生长关系的数学模型表明年生长量与年龄有正相关趋势 ,但林木年龄达到老龄时 ,生长有所减缓
关键词:
椴树阔叶红松林 年龄结构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于振良 于贵瑞 王秋凤 赵士洞 延晓冬
长白山阔叶红松林实际林隙面积小于 2 5 0m2 的林隙数量占被调查林隙的 70 %以上 ,扩展林隙面积大部分分布在 1 0 0m2 ~ 5 0 0m2 之间 (70 %左右 ) ,林隙最大面积大部分分布在 3 0 0m2 ~ 90 0m2 之间 ,林隙模型所模拟的面积应在 5 0 0m2 ~ 90 0m2 之间。 4 0 %的阔叶红松林林隙是风干扰形成的。每个林隙的平均林隙形成木的数量是 2 .65株。最大林隙形成木集中分布在 5 0cm~ 60cm和 60cm~ 70cm两个径级内 ,占总数的5 0 %以上 ,红松、紫椴、蒙古栎和春榆在最大林隙形成木中占 95 %以上 ,其中紫椴 (4 0...
关键词:
阔叶红松林 林隙 树种更新 干扰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么旭阳 胡耀升 刘艳红
【目的】对长白山阔叶红松林群落进行调查,并对植物功能性状进行分析,为森林群落功能多样性研究奠定理论基础。【方法】对长白山阔叶红松林4种主要植物群落(白桦林、杨桦林、臭冷杉红松林和紫椴红松林)进行群落学调查,选择比叶面积、叶厚度及叶枝中N、P含量6个功能性状及土壤、地形因子进行调查,分林层(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和群落总体测算群落的物种多样性指数(香农威纳指数)、Walker功能多样性指数、Petchry和Gaston指数、Rao’s二次熵指数、功能丰富度指数、功能均匀度指数和功能分歧指数,对长白山阔叶红松林不同群落、不同林层的功能多样性及各指数间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在100个10m×1...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张潇 秦立厚 刘琪璟
【目的】阐明长白山阔叶红松林乔木树种和灌木树种凋落叶分解之间的差异,探讨光合参数与植物凋落叶分解速率之间的关系,为揭示叶片经济学谱的普适性提供依据。【方法】以19个乔木树种和11个灌木树种作为研究对象,采用网袋法做分解试验,2019年10月26日布设分解袋,2020年4月26日、6月26日、8月26日、10月26日回收分解袋;通过Olson负指数衰减模型拟合分解系数,使用Li-6400便携式光合测定仪测定原位活体叶片的光响应曲线,拟合光合参数,分析相关性,并进行回归分析。【结果】(1)乔木树种中,红松分解系数最小(0.24),黄檗最大(1.05);灌木树种中,毛榛分解系数最小(0.52),瘤枝卫矛最大(1.63);灌木树种分解系数总体高于乔木树种(P=0.003)。(2)光合参数表现为光饱和点处的净光合速率(P_n)、气孔导度(G_s)、叶片羧化速率(CE)、光饱和点(LSP)、最大净光合速率(P_(max))、光补偿点(LCP)、蒸腾速率(T_r)、气孔限制值(L_s)、暗呼吸速率(R_d)这9个光合参数的均值乔木树种高于灌木树种(P <0.05),胞间CO_2浓度(C_i)和水分利用效率(WUE)在乔灌木树种之间不存在显著差异(P> 0.05)。(3)乔灌木树种分解系数(k)与P_n、LSP、P_(max)、G_s、CE、LCP呈显著负相关关系,与Rd无明显相关性;P_n和P_(max)存在多重共线性,逐步回归结果表明P_n对k的解释和指示作用最强。【结论】光照强度通过影响叶片形态以及养分含量进而影响凋落叶的分解速率,使得乔木树种虽然有更高的光合参数,但分解系数比灌木树种更低,即分解速率更慢,存在光照强度—叶片形态、养分含量—凋落叶分解速率的连通关系;P_n、G_s、CE、LSP、P_(max)、LCP基本符合叶经济学谱理论,P_n可以解释和预测叶凋落物的分解速率。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王均伟 侯嫚嫚 黄利亚 张君 周海城 程艳霞
Beta多样性是生物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研究生物多样性的形成机制具有重要意义。基于物种进化历史和功能性状的系统发育和功能性状Beta多样性的研究,能够从不同的角度反映群落格局形成的生态学过程。本文以长白山阔叶红松林40 hm2样地中45种木本植物(DBh≥1 cm)为研究对象,采集了最大树高、叶面积、比叶面积和叶氮含量4种功能性状,采用SrenSen指数衡量功能性状与系统发育Beta多样性在不同空间尺度(半径为10、20、25、50和75 m)的变化趋势,并通过比较系统发育和功能性状Beta多样性格局与零模型的差异,进而推断潜在的生态过程。研究表明:1)长白山阔叶红松林系统发育和功能性...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姜萍 叶吉 吴钢
在长白山阔叶红松林25 hm2森林大样地的基础上,研究阔叶红松林木本植物组成,同时应用徐振邦等关于阔叶红松林主要树种的干、枝、叶生物量与其胸径的相关关系公式以及地上地下的生物量关系,直接推算阔叶红松林中红松、紫椴、蒙古栎、水曲柳、色木槭的生物量,进而得到单位面积的生物量.结果表明,长白山阔叶红松林25 hm2样地内胸径≥1 cm的木本植物共51个种,59 158个活的个体.5种主要树种的生物量以紫椴最高,为101 039.489kg/hm2;红松次之,为81 012.335 kg/hm2.水曲柳为54 767.362 kg/hm2,蒙古栎为35 035.157 kg/hm2,色木槭最低,为22...
关键词:
阔叶红松林 大样地 木本植物组成 生物量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高露双 王晓明 赵秀海
利用树木年轮学方法,通过研究长白山阔叶红松林建群树种红松和先锋树种山杨生长特征及其对气候因子的响应,以期揭示不同物种对气候因子的响应差异。结果表明:红松和山杨对气候因子响应关系存在差异。红松主要受上年冬季温度和降水的负作用,山杨主要受到生长季末降水的限制作用。在极端情况下,上一年冬季的高温和较多降水以及当年生长季高温是导致红松形成窄轮的主要原因,而上一年生长季的较多降水和当年春季高温是影响山杨生长的主要原因。因此,树木生长—气候因子的关系具有一定的物种特性。此外,还发现随着温度上升和降水格局的改变,春季降水对红松生长的正效应以及月最低温度对红松和山杨的负效应将逐渐突显,这可能是导致红松适宜区面...
关键词:
径向生长 气候因子 红松 山杨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张春雨 赵秀海 郑景明
该文应用高斯分布、对数正态分布和二阶对数分布模型对长白山阔叶红松林林隙大小结构进行研究,分析了模型的模拟效果,并对模型的拟合优度进行分析和评价.结果表明:长白山阔叶红松林主要以中小型林隙为主,大林隙极少出现.林冠空隙总面积占调查样地总面积的12.5%,扩展林隙总面积占调查样地总面积的28.8%;冠空隙面积在20~100m2之间的林隙占林隙总数的80.7%,扩展林隙面积在80~240m2之间的林隙占林隙总数的81.8%.冠空隙和扩展林隙的大小结构都呈峰值左偏的偏山状分布.冠空隙大小结构服从高斯分布,扩展林隙大小结构可以用高斯分布、对数正态分布和二阶对数分布进行理论描述;根据复相关系数、决定系数、...
关键词:
林隙 阔叶红松林 分布模型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张启昌 张英楠 其其格
采用量热法对长白山阔叶红松林红松种群热值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红松不同器官间的热值差异很大,多年生枝,1、2年生枝,多年生叶和1、2年生叶分别与皮、主根、干、侧根之间的差异显著(P<0.05)。多年生枝,1、2年生枝与侧根之间的差异极显著(P叶>皮>干>根,对于枝和叶,多年生的热值要高于1,2年生的热值,对于根来说,主根要高于侧根。不同径级间的热值差异极显著(P<0.01),随径级增加而呈明显的波浪形分布。不同季节的红松热值不同,秋季热值高于春季。高海拔藓类云冷杉红松林红松的热值高于阔叶红松林红松的热值,以侧根热值差距最大,差值为3471J·g-1...
关键词:
红松 热值 器官 阔叶红松林 径级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王瑶瑶 周光 刘琪璟 周阳
【目的】通过遥感数据分析长白山阔叶红松林不同演替阶段冠层光谱变化特征,为揭示长白山群落内部种间变化以及植被生产力对气候因子的响应机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通过Google Earth Engine平台提取1984-2019年长白山原始阔叶红松林与次生白桦林Landsat和Sentinel多年冠层光谱数据并计算植被绿度参数,分析二者冠层光谱特征季节变化、植被绿度的季节与年际变化,计算植被年际绿度变化与同期月均温的Pearson相关系数。【结果】(1)原始林与次生林冠层可见光反射率在非生长季较高,生长季下降,而近红外光变化趋势则与此相反。在生长旺盛季节(5-10月底)原始林与次生林可见光波段冠层反射率相近,近红外波段差异明显,次生林冠层反射率更高。二者都具有明显的"红谷"、"绿峰"、"蓝谷"和"红边"现象,原始林冠层光谱反射率年变化幅度小于次生林。(2)原始林与次生林的绿度表现为相同的变化趋势,即春季展叶期间增长、秋季落叶期衰减。非生长季,原始林植被指数变化较为稳定且大于次生林,次生林林下透光度高。生长季,次生林增强植被指数(EVI)和哨兵二号红边位置(S2REP)均大于原始林,植被冠层生理活动更为旺盛,不同的卫星影像数据表现一致,且次生林的EVI峰值比原始林出现得略早。(3)1985-2019年的35年期间,长白山气温呈上升趋势,植被绿度也随之变化,即:二者EVI在增加,且夏季(生长季)增长幅度大于其他季节,春、秋季的年际差异较大。(4)与原始林相比,次生林EVI年际变化受春季气温影响较大,在生长季初期,二者的EVI与气温呈显著正相关;在整个生长季期间,当气温增加达到一定阈值后,EVI增长显著。【结论】长时间的连续冠层光谱变化监测与分析,可有效反映原始林与次生林植被物候变化差异。气温上升可能是引起长白山阔叶红松林绿度变化的重要因素之一。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吴家兵 关德新 张弥 韩士杰 于贵瑞 孙晓敏
植被--大气间CO2交换研究对准确评价陆地生态系统碳收支有重要意义.该研究采用开路式涡动相关系统对长白山阔叶红松林的CO2交换特征进行了整年连续监测.结果表明,该森林生态系统的碳交换季节变化明显,2003年森林净生态系统碳交换量(NEE)变化范围在-6.37~2.13 g/(m2.d)之间,5—9月均表现为碳汇,其余月份为碳源,其中净碳吸收量与释放量最大的月份分别为6和10月;全年森林净吸收的碳量为-191.3 g/m2,整体表现为一定强度的碳汇.影响NEE的环境因子主要是光合有效辐射(PAR)和土壤温度等,白天NEE对PAR的响应符合直角双曲线方程,夜间的NEE与5 cm深土壤温度有较好的指...
关键词:
温带森林 CO2通量 涡动相关法 碳收支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王蕾 张春雨 赵秀海
为进一步揭示天然阔叶红松林的空间结构规律,为合理选择种群结构研究方法提供借鉴,在长白山自然保护区内设立面积为1hm2的固定样地,对样地内的林木进行每木调查和坐标定位。运用均匀度理论对不同径阶大小的林木进行空间格局分析,并运用均匀度、点格局、角尺度3种格局研究方法对样地中的主要树种及林分整体的空间格局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1)小径阶林木的分布状态为集群分布,随着径阶的增大,林木由集群分布向随机分布转变。2)阔叶红松林的格局分布为集群分布,这主要受到了演替阶段和林分年龄的影响。3)3种方法在格局不太明显的种群上存在一定的差异,但这3种方法在格局检验上各有优势。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宋新章 张慧玲 肖文发 郭忠玲 黄志霖 雷静品
土壤种子库是森林植物种群动态和森林更新的一个重要环节,为森林植被恢复提供了重要的物质基础。该文通过对凋落物层和腐殖质层(0~10 cm)种子库取样并用物理挑选法进行分类,对长白山区阔叶红松林不同面积和年龄的采伐林隙内土壤种子库的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阔叶红松林不同面积林隙内种子库的丰富度和种子密度存在较大差异;不同年龄林隙内种子库的丰富度差异不大,但种子密度差异显著;林隙内不同部位间种子库的丰富度和种子密度差异较大,且丰富度和种子密度分别主要由腐殖质层和凋落物层决定;红松和色木槭在林隙内外种子库中均占据主导地位,显示出红松有良好的更新潜力;随林隙形成时间的延长呈现出多样性增加但优势度下降的趋...
关键词:
土壤种子库 采伐林隙 阔叶红松林 长白山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张春雨 赵秀海 郑景明
对长白山阔叶红松林林隙与林下物种组成、物种多样性和土壤理化性质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表明:林隙与林下物种组成及物种多样性不同。林隙中幼苗层树种多样性增大而群落优势度减小,幼树层树种多样性减小而群落优势度增大。由于资源和空间利用的有效性发生改变,导致林隙中的土壤和凋落物的理化性质也出现差异。林下地表凋落物厚度、现存量及凋落物含水量均显著高于林隙(p
关键词:
阔叶红松林 林隙 凋落物 土壤性质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