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4350)
2023(6489)
2022(5551)
2021(4989)
2020(4057)
2019(9125)
2018(8914)
2017(16495)
2016(9104)
2015(9990)
2014(10101)
2013(9818)
2012(9201)
2011(8603)
2010(8504)
2009(7732)
2008(7156)
2007(6333)
2006(5951)
2005(5478)
作者
(28948)
(24702)
(24348)
(23470)
(15333)
(12017)
(10717)
(9421)
(9272)
(8556)
(8546)
(8351)
(8217)
(7855)
(7681)
(7631)
(7305)
(7175)
(7077)
(7025)
(6338)
(6031)
(5811)
(5584)
(5573)
(5481)
(5325)
(5273)
(4991)
(4846)
学科
(35643)
经济(35592)
管理(30677)
环境(21488)
(18323)
(14482)
企业(14482)
(13915)
方法(12569)
(10616)
数学(10573)
数学方法(10402)
资源(10115)
(9994)
地方(9850)
生态(9649)
中国(8688)
规划(8624)
环境规划(8434)
(7885)
(7331)
(7330)
业经(6947)
(6487)
农业(6448)
土地(6364)
经济学(6182)
(5926)
金融(5925)
(5386)
机构
大学(133409)
学院(132724)
研究(50389)
(48660)
经济(47486)
管理(46971)
理学(40121)
理学院(39516)
管理学(38526)
管理学院(38321)
中国(37634)
科学(35516)
(29589)
(27440)
(26566)
业大(24554)
研究所(24525)
中心(23179)
(22334)
农业(21725)
(20399)
(19493)
(18833)
师范(18586)
北京(18459)
财经(17666)
(17389)
(16114)
(15925)
科学院(15840)
基金
项目(97465)
科学(75937)
基金(71897)
(66057)
国家(65680)
研究(64568)
科学基金(54909)
社会(41483)
社会科(39328)
社会科学(39319)
基金项目(39312)
(38253)
自然(37912)
自然科(36806)
自然科学(36795)
自然科学基金(36069)
(32889)
资助(28067)
教育(27358)
编号(23454)
重点(23065)
(21304)
计划(20269)
(20183)
科研(19300)
(19170)
创新(18245)
科技(18233)
国家社会(17926)
(17740)
期刊
(55887)
经济(55887)
研究(33666)
学报(27609)
中国(27471)
科学(24826)
(23792)
大学(20013)
学学(19254)
农业(16379)
(16189)
管理(15432)
资源(11978)
(10582)
金融(10582)
技术(9346)
(8894)
业经(8604)
财经(8351)
林业(8135)
教育(8050)
(7764)
业大(7654)
科技(7504)
问题(7288)
经济研究(7208)
(7071)
生态(6438)
统计(5892)
图书(5885)
共检索到19491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孙梓淇   牟长城   王婷   李美霖   王文婧  
【目的】探究湖泊沿岸湿地生态系统碳氮储量沿湖岸至高地的空间分异规律及形成机制,将有助于减少湿地碳储量估算的不确定性。【方法】采用相对生长方程、碳/氮分析仪测定法,同步测定长白山园池沿湖岸至高地环境梯度依次分布的6种沼泽类型(芦苇沼泽L、草丛沼泽C、杜香沼泽D、落叶松泥炭藓沼泽LN、落叶松藓类沼泽LX、落叶松苔草沼泽LT)的生态系统碳、氮储量(植被和土壤)及其相关环境因子(水位、水位波动幅度、土壤有机质、全氮和全磷等),揭示其空间分异规律及其形成机制。【结果】(1)植被碳、氮储量(2.17~69.98 t/hm~2和0.058~0.940 t/hm~2)沿湖岸至高地环境梯度均呈递增规律(LT≈LX> LN> D> C> L),且均以优势植被层占主体地位(73.72%~93.37%和71.57%~85.24%);(2)土壤碳、氮储量(67.45~243.21 t/hm~2和2.44~13.53 t/hm~2)沿该环境梯度呈阶梯式递减规律(L> C> D≈LN> LX≈LT)且其碳储量垂直空间分异存在先恒定后递减(L)、先增后降(C、D和LN)和递减(LX和LT))3种类型,其氮储量垂直空间分异与碳储量基本一致(仅C和LX略有不同);(3)生态系统碳、氮储量(122.20~245.38 t/hm~2和3.31~13.58t/hm~2)沿该环境梯度分别呈先降低后恒定型或阶梯式递减型变化规律,且其土壤碳、氮储量占比呈递减趋势(50.27%~99.11%和73.48%~99.57%),而植被碳、氮储量占比却呈递增趋势(0.89%~49.73%和0.43%~26.52%);(4)生态系统碳储量在湖岸至高地水分环境梯度的下、中、上部生境地段依次受水位促进、水位抑制和水位波动幅度抑制,而氮储量在相应生境地段上依次受水位促进、水位波动幅度抑制和土壤全氮促进。【结论】园池沿岸湿地生态系统碳、氮储量沿湖岸至高地水分环境梯度存在明显的空间分异规律,且其形成机制为微地形引起的水位梯度和植被类型分布决定着各沼泽类型的碳氮储存能力,故通过准确测定湖岸带各沼泽类型碳氮储量将有助于减少集水区尺度上碳氮储量估算的不确定性。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闫苏  牟长城  王伯炜  王彪  
【目的】数据性分析了几种沼泽类型的长期碳汇作用、碳储量和固碳能力。目的是为了揭示几种沼泽类型的空间变异规律。【方法】采用年轮分析仪及相对生长方程法与碳/氮分析仪测定法,研究了生态系统的植被年净固碳量及净初级生产力,主要研究温带长白山沿湿地过渡带环境梯度顺序分布的4种天然沼泽的生态系统碳储量(土壤和植被),这4种沼泽类型包括:白桦沼泽、毛赤杨沼泽、灌丛沼泽和草丛沼泽。并分析了这几种类型的沼泽沿过渡带水分环境梯度的分布格局。【结果】(1)各个不同的沼泽植被碳储量分布((3.18±0.17)t/m~2~(54.04±23.76)t/m~2)沿过渡带环境梯度呈递增趋势,2种阔叶林沼泽显著高于草丛沼泽和灌丛沼泽15.9~16.0倍和9.3~9.4倍(P0.05)。(2)土壤碳储量为((459.67±7.11)t/hm~2~(824.5±50.79)t/hm~2)跟随过渡带环境梯度出现递减趋势,草丛沼泽显著高于2种森林沼泽和灌丛沼泽30.8%~79.4%(P<0.05),灌丛沼泽显著高于2种森林沼泽20.4%~37.1%(P<0.05),这表明沿过渡带环境梯度生态系统碳储量总体上也呈递减趋势,灌丛沼泽高于白桦沼泽23.8%(P0.05)。(4)植被年净固碳量((2.44±0.03)t/(hm~2·a)~(6.36±0.53)t/(hm~2·a))沿过渡带环境梯度呈现出阶梯式递增趋势,2种森林沼泽显著高于草丛沼泽与灌丛沼泽1.4~1.6倍和1.3~1.4倍(P<0.05),且高于中国陆地植被年均固碳量20%~30%及全球植被年均固碳量45%~55%。【结论】这表明森林沼泽湿地的固碳量远远高于陆地植被固碳量,故温带长白山2种阔叶林沼泽应属于高固碳湿地类型。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李娜娜  牟长城  郑瞳  张毅  程家友  曹万亮  
利用相对生长方程与碳/氮分析法,对比分析长白山天然白桦林在7个立地类型(阳坡上、中、下部与阴坡上、中、下部及谷地)上的生态系统碳储量(植被与土壤)、净初级生产力与年净固碳量,揭示立地类型对温带白桦林生态系统碳库与固碳能力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1长白山天然白桦林植被碳储量(45.61 87.22 t·hm-2)呈阴坡上、中部与谷地>阳坡上、中部与阴坡下部>阳坡下部变化趋势,且高立地型显著高于低立地型50.8%91.2%(P0.05);2土壤碳储量(66.71 158.51 t·hm-2)呈阳坡上部、阴坡中部与谷地>阳坡中、下部与阴坡下部...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崔巍  牟长城  卢慧翠  包旭  王彪  
采用样带调查与对比分析方法,研究大兴安岭人工落叶松沼泽林的生态系统碳储量(植被、凋落物及土壤)和年固碳量沿湿地过渡带环境梯度(0~400 m)分布格局,并与相应生境天然湿地对比分析,揭示排水造林对湿地碳储量及固碳能力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1)人工沼泽林与天然湿地的植被碳储量(6.49~59.95和3.24~78.97 t/hm2)沿过渡带环境梯度均呈递增趋势,排水造林使过渡带100~300 m生境植被碳储量显著提高了43.9%~240.8%(P
[期刊]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夏敏  王行  刘振亚  王娜  刘耘硕  王好才  肖雄  肖德荣  
依据全国湿地资源调查采用的湿地分类及划分标准,研究了四川若尔盖高原沼泽、河流和湖泊3种湿地类型的碳储量及其碳汇经济价值.结果表明:(1)沼泽土壤的碳密度为733.60 Mg·hm~(-2),显著高于河流(205.46 Mg·hm~(-2))和湖泊(201.39 Mg·hm~(-2))的土壤碳密度,后两者间无显著差异.3种湿地类型的土壤碳密度均随土壤深度的增加而降低,与土壤深度呈显著负相关(P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鲁艺   牟长城   高旭   梁道省  
【目的】揭示林型和林龄对温带半干旱地区嫩江流域固沙人工林生态系统碳储量的影响规律及机制,为沙地人工林碳汇管理实践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相对生长方程、碳氮分析仪测定法,同步估算具有幼龄林、中龄林、成熟林年龄序列的11、30、45年生樟子松和6、15、26年生小黑杨2种人工林,以及28年生天然榆树疏林的生态系统碳储量(植被和土壤)、植被年净固碳量及其相关环境因子(土壤含水率、有机质、全氮等),确定林型和林龄对沙地人工林生态系统碳储量影响效果。【结果】(1)在植被固碳方面,樟子松和杨树人工林均强于天然榆树疏林,尤以樟子松人工林为最佳;且樟子松、杨树人工林的植被碳储量均随林龄而递增,但两者植被年净固碳量随林龄变化规律却不同,前者为幼龄林>中龄林=成熟林,后者随林龄而递增。(2)在土壤固碳方面,杨树人工林优于天然榆树疏林,而樟子松人工林却不及天然榆树疏林;且樟子松、杨树人工林土壤碳储量随林龄的变化规律也不同,分别为先增后稳型和递增型。两者的土壤碳储量的空间分布格局也被改变,在水平空间上,前者降低了上、下部土壤层的碳储量,且在上部土壤层碳储量随林龄增强;后者增加了中上部土壤层碳储量,且在底部土壤层碳储量随林龄增强;在垂直空间上,两者幼龄林土壤碳储量垂直分层明显,至成熟林趋于弱化;(3)在生态系统固碳方面,樟子松和杨树人工林相近且均强于天然榆树疏林;樟子松和杨树人工林生态系统碳储量均随林龄而递增,但其分配格局多以植被碳储量占优势,明显不同于以土壤占优势的天然榆树疏林;(4)樟子松人工林生态系统碳储量与植被年净固碳量主要受土壤全氮所控制,而杨树人工林生态系统碳储量与植被年净固碳量主要受土壤有机质所控制。【结论】在我国温带半干旱地区流动沙丘上营造樟子松和杨树人工林不仅能够固沙而且能够增加森林碳汇,且以植被固碳占优势,故在沙地人工林碳汇管理实践中既要加强对植被碳库的维持,也要注重其土壤碳库长期固碳潜力的发挥。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牟长城  包旭  卢慧翠  王彪  崔巍  
对比分析大兴安岭未火烧、轻度火烧与重度火烧兴安落叶松瘤囊苔草湿地的植被碳储量、凋落物碳储量及土壤碳储量,揭示火烧干扰对寒温带森林湿地生态系统碳储量的短期影响规律。结果表明:兴安落叶松瘤囊苔草湿地轻度与重度火烧样地的植被碳储量(6.35和0.26kg·m-2)较未火烧样地(7.12kg·m-2)降低了10.8%和96.3%,重度火烧使其显著降低(P<0.05);轻度与重度火烧样地的凋落物碳储量(0.23和0.15kg·m-2)较未火烧样地(0.34kg·m-2)降低了32.4%和55.9%,仅重度火烧使其显著降低(P<0.05);轻度与重度火烧样地的土壤碳储量(15.46和16.33kg·m-2...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遇蕾  任国玉  
准确估算陆地生态系统碳储量并认识其空间分布和时间演变规律是碳循环研究的关键问题。本文回顾了全球与中国陆地生态系统在碳储量估算研究方面的若干进展,包括基于各种方法和资料的主要估算结果及其尚存在的不确定性。重点评述了末次盛冰期和中全新世两个时期陆地生态系统碳储量的变化及其影响因素,对8.2kaB.P.以来全球大气CO2浓度呈现升高的现象及其可能原因进行了讨论。全新世中晚期全球大气CO2浓度逐渐升高与旧大陆地区陆地生态系统碳储量减少的事实是一致的,新石器时期特别是农业文明开始以后人类活动对陆地植被的持续干预可能是造成陆地生态系统碳储量减少的原因之一。
[期刊]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吴志丹  王义祥  翁伯琦  蔡子坚  温寿星  
通过野外实地调查对福州地区林龄7年的柑橘果园生态系统碳氮储量及分布特点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有机碳储量为158.282 t.hm-2,其中土壤(0-100 cm)碳储量为151.734 t.hm-2,占总有机碳储量的95.86%,植被碳储量为6.548 t.hm-2,占4.14%;氮储量为14.602 t.hm-2,其中土壤(0-100 cm)氮储量为14.399 t.hm-2,占总氮储量的98.61%,植被氮储量为0.203 t.hm-2,占1.39%.相关分析表明,柑橘果树不同器官碳氮含量呈极显著负相关(r=0.976),不同土层土壤的碳氮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r=0.998).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作者] 王晓荣  张家来  庞宏东  郑兰英  崔鸿侠  
基于2009年湖北省林业资源连续调查第六次复查数据和标准地实测数据,采用政府间气候变化委员会(IPCC)推荐的森林碳储量估算方法,研究湖北省森林生态系统的碳储量、碳密度和组分特征。结果表明:湖北省森林生态系统总碳储量710.01 Tg·C,其中乔木层、灌木层、枯落物层、土壤层分别占其总碳储量的15.74%、2.89%、2.11%和80.56%,天然林和人工林碳储量分别为420.43 Tg·C和151.59 Tg·C。湖北省森林生态系统平均碳密度为111.51 t·hm-2,表现为土壤层>乔木层>灌木层>枯落物层,不同森林生态系统碳密度差异较大,介于88.32~177.79 t·hm-2之间。森...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作者] 刘刚  陈利  
湿地是陆地上巨大的有机碳库,其碳储量变化对全球气候变化和碳循环起着重要作用。本研究以洪湖湿地为研究对象,采用外业调查和遥感解译估测相结合的方法,将洪湖湿地分为林地、草本沼泽、农田、水生植物、洪泛平原湿地5种类型,开展洪湖土壤及植被有机碳含量、碳密度、碳储量研究。结果表明:洪湖土壤有机碳密度为4.557~67.519 kg/m2,密度由大到小依次为湖底淤泥、洪泛平原湿地、草本沼泽、林地、农田;土壤碳储总量为3.537×107t,其中湖底淤泥占45%,为1.597×107t,碳储量由大到小依次为湖底淤泥、林地、农田、草本沼泽、洪泛平原湿地。洪湖植物有机碳密度为4.93~63.03 kg/m2,密度...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杨丽韫  李文华  
论文在收集已有资料的基础上,补充调查了长白山自然保护区中沿不同海拔高度形成的不同森林生态系统的细根生物量和一些森林类型的根系总生物量,并且对自然环境因子对根系生物量的影响进行了相关分析。研究表明,由高海拔到低海拔(岳桦林、苔藓岳桦暗针叶林、暗针叶林过渡带、苔藓红松暗针叶林、红松针阔混交林)树木细根(<2mm)生物量分别是458.92gm-2、537.42gm-2、390.35gm-2、397.25gm-2和660.21gm-2;根系总生物量分别是2578.00gm-2、2794.00gm-2、2680.00gm-2、3459.25gm-2和5155.00gm-2。分别对细根生物量和根系总生物量...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刘迪  陈海  荔童  张行  耿雨  
探究村域生态系统服务簇对于厘清黄土丘陵沟壑区农业生态系统复杂特征、从多重服务供给角度提高服务的福祉贡献具有重要意义。论文以黄土丘陵沟壑区米脂县为例,基于高斯混合模型识别2009年和2019年村域生态系统服务簇并分析其时空分布,同时,结合地形分布指数探究服务簇在地形梯度上的分布模式。结果如下:(1)各类服务空间分异明显,且服务之间空间分布差异较大;近10 a间各类服务水平均有不同程度提高,其中调节服务有较大改善,而食物供给与文化服务增幅较小;各类服务空间变化格局存在较大差异,这与土地利用的空间演变关系密切。(2)利用高斯混合模型识别4类服务簇,包括农业生产簇、农业美学簇、生态保育簇与城镇休闲簇;各类服务簇空间分异明显,且研究期间存在明显数量和空间转移变化;农业美学簇与生态保育簇是当地主导服务簇,且主导性增强,而农业生产簇与城镇休闲簇比重下降。(3)地形起伏度与服务簇的空间关联密切。随起伏度上升,农业生产簇与农业美学簇呈倒U型,生态保育簇优势分布增加,城镇休闲簇优势分布减弱;研究期间农业生产簇与城镇休闲簇向低起伏度的转移趋势明显,而农业美学簇与生态保育簇趋向于向高起伏度转移。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周建伟   吴华   冯彬   陈琳娜   孔玉忠   许童   赵鑫永   郭齐韵   李佳潼  
【目的】研究尼日河流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Ecosystem service value,ESV)的地形分异及其驱动因素,以期为区域生态文明建设和经济发展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基于2000—2021年高精度土地利用数据,利用ESV评估模型和地形梯度分级,分析尼日河流域ESV的时空演变和地形梯度分异特征,利用地理探测器分析其空间分异的驱动因素。【结果】2000—2021年尼日河流域土地利用类型以林地为主,面积占比高达63.18%。土地利用呈现耕地、草地和未利用地缩减,其余地类扩张的趋势。流域ESV呈增长趋势,累计增长4.56%(4.19亿元)。林地和气候调节分别为ESV贡献率最高的土地利用类型和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贡献率分别为81.30%和28.19%。总ESV和各项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ESV随海拔、坡度和地形起伏度增大呈先增后减的分布特征,坡向上分布较均匀。流域ESV空间分异受自然和经济因素的共同作用影响,其中农田生产潜力为主导因子(q = 0.50);任意两两因子交互均会增强其空间分异。【结论】尼日河流域土地利用和ESV具有显著地形梯度分异特征,需采取因地制宜的用地开发模式,促进区域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期刊]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林清山  洪伟  吴承祯  林勇明  陈灿  
通过野外实地调查对福建省柑橘林生态系统碳储量及其分布特点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柑橘各器官生物量回归模型显示,柑橘各器官的相关性较好,树干、树叶、果实的相关系数均大于0.90,树高和基径的相关系数为0.89;柑橘林生态系统有机碳密度为222.80 t.hm-2,其中,土壤(0-100 cm)碳密度为200.21 t.hm-2,占总有机碳密度的89.86%,果树碳密度为22.58 t.hm-2,占10.14%;1978-2007年,柑橘林生态系统碳储量从3.16×106t增加到37.97×106t,年均增加1.20×106t,表现为碳汇;在第4-6次(1993-2003年)森林资源连续清查期间,柑橘...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