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6624)
- 2023(10036)
- 2022(8253)
- 2021(8110)
- 2020(6638)
- 2019(15492)
- 2018(15461)
- 2017(28809)
- 2016(15540)
- 2015(17621)
- 2014(17505)
- 2013(17172)
- 2012(15785)
- 2011(14416)
- 2010(14529)
- 2009(13187)
- 2008(13191)
- 2007(11394)
- 2006(10167)
- 2005(9486)
- 学科
- 济(65283)
- 经济(65211)
- 管理(42630)
- 业(42491)
- 企(34955)
- 企业(34955)
- 方法(28247)
- 数学(25292)
- 数学方法(25088)
- 中国(21665)
- 农(17074)
- 财(16680)
- 制(16550)
- 技术(15578)
- 贸(14611)
- 贸易(14603)
- 易(14375)
- 业经(13446)
- 学(12842)
- 银(12475)
- 银行(12456)
- 行(12045)
- 体(11957)
- 融(11822)
- 金融(11821)
- 农业(10540)
- 体制(10160)
- 理论(9935)
- 地方(9551)
- 务(9104)
- 机构
- 大学(222890)
- 学院(220510)
- 济(100445)
- 经济(98706)
- 研究(83596)
- 管理(80495)
- 理学(68805)
- 理学院(68004)
- 管理学(66930)
- 管理学院(66496)
- 中国(64766)
- 科学(48267)
- 京(48258)
- 财(46245)
- 所(42708)
- 研究所(38834)
- 中心(36395)
- 财经(36306)
- 农(36262)
- 经(33427)
- 经济学(33056)
- 江(32361)
- 北京(31439)
- 业大(30430)
- 院(29815)
- 经济学院(29719)
- 范(29301)
- 师范(28950)
- 农业(28354)
- 财经大学(27313)
- 基金
- 项目(145031)
- 科学(114774)
- 基金(106896)
- 研究(106408)
- 家(94933)
- 国家(94258)
- 科学基金(79498)
- 社会(69388)
- 社会科(66071)
- 社会科学(66052)
- 基金项目(55129)
- 省(53297)
- 教育(49908)
- 自然(49666)
- 自然科(48600)
- 自然科学(48588)
- 自然科学基金(47792)
- 划(46316)
- 资助(44674)
- 编号(40523)
- 部(34313)
- 成果(33783)
- 重点(33663)
- 发(31554)
- 创(31138)
- 国家社会(30646)
- 教育部(29563)
- 创新(29430)
- 课题(29360)
- 中国(28859)
共检索到34222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张国胜 王远洋 陈明明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中国经济治理理念的重大调整,西方经济学中的供给侧管理并不能全面回答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通过引入技术变革、范式转换等长周期分析范式,本文认为:长波中的经济萧条能够孕育技术变革、技术变革又能催生新兴产业,这是经济系统的全新供给;进而通过范式转化,新兴产业将取代传统产业并引致供给结构的颠覆性变化,这是经济增长的全新动能。在这个过程中,经济增长动能转换的关键在于新兴产业对传统产业的替代及其供给结构的颠覆性变化,但这需要形成一整套与技术变革、新兴产业发展相适应的"最优实践模式"。置身于全球新一轮技术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张国胜 王远洋 陈明明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中国经济治理理念的重大调整,西方经济学中的供给侧管理并不能全面回答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通过引入技术变革、范式转换等长周期分析范式,本文认为:长波中的经济萧条能够孕育技术变革、技术变革又能催生新兴产业,这是经济系统的全新供给;进而通过范式转化,新兴产业将取代传统产业并引致供给结构的颠覆性变化,这是经济增长的全新动能。在这个过程中,经济增长动能转换的关键在于新兴产业对传统产业的替代及其供给结构的颠覆性变化,但这需要形成一整套与技术变革、新兴产业发展相适应的"最优实践模式"。置身于全球新一轮技术变革(工业革命)与中国经济增长的传统动能逐步衰退等背景下,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需要围绕供给结构的颠覆性变化与经济增长的动能转换,正确处理改革与经济增长的辩证关系,短期之内全面落实"三去一降一补",中长期之内基于技术变革与新兴产业发展在政治、制度、组织等方面引入广泛的"创造性毁灭"。
[期刊] 浙江金融
[作者]
黄奇 杨雪星
本文以生产要素内部配置结构调整对边际产出弹性影响为基础,建立包含生产要素内部配置结构的科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对中国工业企业技术创新效率进行实证分析。主要结论有:区域外商投资工业企业比例的增加能提升资本和劳动力边际产出弹性;区域内资工业企业比例的增加能提升劳动力边际产出弹性;政府科技资助与工业企业技术创新效率之间并非简单的线性关系。提高工业企业技术创新效率需要政府科技资助形成一定规模;劳动者素质提高对工业企业技术创新效率产生积极影响。政策建议是:继续加大对外开放力度,优化区域生产要素配置结构;扩大政府科技资助规模,优化政府科技资助结构;有效引导高素质人才流动。
关键词: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配置结构 效率
[期刊] 中国工业经济
[作者]
金碚
马克思经济学是以价值论为主线、以供求论为辅线的严密学术范式体系。基于价值论范式,所谓供给侧就体现为(或定义为):提供效用的实质供给、提供有用产品的实际供给、提供以使用价值为前提而以货币单位计量的交换价值名义供给,以及以信用货币标示的无使用价值之物的虚拟供给。简言之,实质供给的核心意义是"提供有用性",实际供给的核心意义是"提供有用物",名义供给的核心意义是"提供价值量",虚拟供给的核心意义是"符号值增殖"。供给侧失调的价值论性质"内嵌"在供求体系中。其主要表现是结构失衡和质效缺陷。供给形态的演化与异化的过
[期刊] 价格理论与实践
[作者]
罗仲伟 李先军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企业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经营范式基本上遵循低成本同质化平面规模扩张这一路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微观层面就是要倒逼企业重构经营范式,坚定不移地放弃旧的发展路径,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迈上高创新差异化立体效益增长的发展阶梯,并且全面参与到新一轮全球产业体系重构中,从而塑造出新的可持续的竞争优势。这就需要重构企业发展观,重塑企业经营行为,重建企业经营绩效评价模式。
[期刊] 中国工业经济
[作者]
金碚
马克思经济学是以价值论为主线、以供求论为辅线的严密学术范式体系。基于价值论范式,所谓供给侧就体现为(或定义为):提供效用的实质供给、提供有用产品的实际供给、提供以使用价值为前提而以货币单位计量的交换价值名义供给,以及以信用货币标示的无使用价值之物的虚拟供给。简言之,实质供给的核心意义是"提供有用性",实际供给的核心意义是"提供有用物",名义供给的核心意义是"提供价值量",虚拟供给的核心意义是"符号值增殖"。供给侧失调的价值论性质"内嵌"在供求体系中。其主要表现是结构失衡和质效缺陷。供给形态的演化与异化的过程发生了"目的"与"工具"的三次颠倒,也就是马克思所说的商品拜物教和货币拜物教的产生。人类无论怎样生活在充满货币幻觉的世界,无论复杂的货币世界把经济关系编织得如何复杂,甚至让人类完全颠倒地看待这个世界,分不清"目的"与"工具",但是,一旦供给体系尤其是实质供给问题凸显,货币性(需求侧)政策效率递减,人们就不得不回到经济的最实质其实也是最本原的层面,从实质供给与实际有效供给上寻找出路。这就是中国进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根本缘由。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目标是提高供给体系的协调性、高效性和高质性。"三去一降一补"最终体现为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而且要使供给体系的创新空间更加宽阔,促进整个经济社会充满活力。
[期刊] 中国工业经济
[作者]
黄群慧
本文梳理出了一个关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概念逻辑和分析框架,认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针对由于供给结构不适应需求结构变化的结构性矛盾而产生的全要素生产率低下问题所进行的结构调整和体制机制改革,可以拆解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对应"问题—原因—对策"逻辑线路,问题突出表现在"供给侧",问题本质和根源是"结构性"矛盾,问题解决的对策是"改革"。本文认为,从经济结构视角具体划分为企业、产业和区域三个层面来分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问题,可以实现理论性、系统性和现实指导性的折衷。本文从该视角入手,在归纳2015年和2016年上半年工业经济运行特征的基础上分析工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意义,并进一步从企业、产业和区...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杨国军 刘素婷 孙彦东
面对严重的人口老龄化形势和迫切的养老需求,"互联网+"养老成为信息时代养老问题的重要解决途径和实现手段。"互联网+"养老具有交叉、跨越产业界限,多种业态渗透融合,改变养老资源配置方式和创新企业聚合方式等特征,应通过大力发展"互联网+"养老事业,聚集各类养老资源,创新养老模式和业态形式,构建养老服务平台,完善养老产业链,深化"互联网+"养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满足老年人多样化、多层次、多类型的养老服务需求。
关键词:
养老 “互联网+” 供给侧 平台 改革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杨国军 刘素婷 孙彦东
面对严重的人口老龄化形势和迫切的养老需求,"互联网+"养老成为信息时代养老问题的重要解决途径和实现手段。"互联网+"养老具有交叉、跨越产业界限,多种业态渗透融合,改变养老资源配置方式和创新企业聚合方式等特征,应通过大力发展"互联网+"养老事业,聚集各类养老资源,创新养老模式和业态形式,构建养老服务平台,完善养老产业链,深化"互联网+"养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满足老年人多样化、多层次、多类型的养老服务需求。
关键词:
养老 “互联网+” 供给侧 平台 改革
[期刊] 中国远程教育
[作者]
李奕
教育信息化2.0涉及教育的方方面面,终将促进教育的结构性变革。在新时代,教育信息化助力教育发展需要明确把握培养什么样的人的时代方向,需要直面和应对改革"痛点"并在核心问题上发力,需要全面参与教育供给侧改革。面对未来2035和2050的发展蓝图,教育现代化的发展目标是在国家现代化的整体要求下确定并一脉相承的。通过教育信息化全面参与教育供给侧改革,从供给的内容、供给的策略、供给的方式、供给的节奏四个维度上丰富和创新,建立基本公共服务、准公共服务和增值服务互相配合、协同一致的统一战线,为实现教育和国家现代化培养可靠接班人和合格的下一代提供更丰富的供给,满足新时代国家对人才的需求。
[期刊] 中国工业经济
[作者]
吕炜 高帅雄 周潮
2002年以来中国上游行业的价格水平大幅度波动,需求侧层面的外部冲击是引起上游行业价格波动的重要原因,那么,来自供给侧层面的因素又在上游行业的价格波动中起到何种作用呢?本文基于投入产出网络构建了包含多个生产部门在内的动态随机一般均衡模型。研究发现,上游行业内部存在较强的"价格自循环"效应,"价格自循环"效应起到了放大器的作用,使得上游行业的整体价格水平对冲击的反应更加敏感。此外,上游行业拥有较强的市场势力。较强的市场势力与"价格自循环"效应相互叠加,进一步放大了上游行业价格对外部冲击的敏感程度,造成上游行业价格大起大落。价格的大起大落容易扭曲资源配置并对经济产生一系列负面影响。因此,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背景下,政府通过清理过剩产能、市场退出等形式实现改革目标的同时,应当更加关注上游行业内部的市场势力变动,切实引入有效的竞争机制,防止上游行业市场势力重新增长,防止其与"价格自循环"效应重新叠加造成价格大幅波动,避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成果遭到破坏。同时,在应对价格波动方面,政府也应注重对供给侧的调节,弱化"价格自循环"效应可能带来的不利影响。
[期刊] 中国工业经济
[作者]
吕炜 高帅雄 周潮
2002年以来中国上游行业的价格水平大幅度波动,需求侧层面的外部冲击是引起上游行业价格波动的重要原因,那么,来自供给侧层面的因素又在上游行业的价格波动中起到何种作用呢?本文基于投入产出网络构建了包含多个生产部门在内的动态随机一般均衡模型。研究发现,上游行业内部存在较强的"价格自循环"效应,"价格自循环"效应起到了放大器的作用,使得上游行业的整体价格水平对冲击的反应更加敏感。此外,上游行业拥有较强的市场势力。较强的市场势力与"价格自循环"效应相互叠加,进一步放大了上游行业价格对外部冲击的敏感程度,造成上游行
[期刊] 现代经济探讨
[作者]
王长明 赵景峰
如何依靠持续的技术进步提升供给质量和效率,有效弥补“供给缺口”,是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关键。基于内生技术进步模型从理论和经验层面考察了与技术环境相匹配的创新模式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影响。研究表明:自主创新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具有显著的持续驱动效应,模仿创新则无显著影响,且在均衡增长路径上表现为明显的阻碍作用;创新驱动与技术环境协调发展的推动效果更强;创新驱动存在明显的门槛效应,自主创新的推动作用持续增强,而模仿创新的后发利益增量边际递减。创新模式与技术环境存在一定匹配关系,在技术环境的合理区间才能最大化创新的驱动效应。为深入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应平衡好模仿创新与自主创新的关系,结合区域技术进步阶段,在完善技术环境的同时设计梯度分层的技术进步策略。
[期刊] 物流技术
[作者]
赵云君 刘美欣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核心是改善供需错配、解决有效供给不足、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从供应链的视角分析了供给侧改革产生的原因,认为是供应链连接生产和消费的功能受到阻碍,以及只交付商品实体,不交付商品信息的交易模式造成了供需错配等一系列现象,即商品在流通过程中实体与信息的分离不一致。分析认为变革供应链结构是解决供需错配的有效途径,其核心在于实现"物信一致",随后提出了系统化的技术方案,即构建高效、诚信、安全的物联网供应链体系,为解决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问题提供微观层面的支撑。
[期刊]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吕景泉 马雁 杨延 刘恩专
本文结合职业教育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需求,面向着力加强职业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面向着力提高职业教育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从职业教育的现代体系结构、专业布局结构、课程体系结构、师资培养培训、国际化进程、信息化教学,以及职业教育发展的制度建设等方面,探讨职业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要素供给与制度供给的方法与对策。
关键词:
职业教育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要素供给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