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6021)
- 2023(8089)
- 2022(6444)
- 2021(5656)
- 2020(4879)
- 2019(10862)
- 2018(10498)
- 2017(20684)
- 2016(10874)
- 2015(11480)
- 2014(11180)
- 2013(11250)
- 2012(10333)
- 2011(8795)
- 2010(8914)
- 2009(8606)
- 2008(8771)
- 2007(7987)
- 2006(7084)
- 2005(6704)
- 学科
- 业(67374)
- 企(63039)
- 企业(63039)
- 济(56310)
- 经济(56254)
- 管理(48493)
- 业经(23934)
- 方法(23284)
- 农(20240)
- 财(20072)
- 务(16609)
- 财务(16607)
- 财务管理(16599)
- 数学(16159)
- 数学方法(16092)
- 企业财务(15747)
- 农业(15551)
- 技术(14366)
- 地方(11648)
- 划(11424)
- 中国(11247)
- 制(11214)
- 策(10976)
- 和(10916)
- 企业经济(10470)
- 技术管理(9885)
- 体(9859)
- 经营(9734)
- 理论(9430)
- 体制(8849)
- 机构
- 学院(162650)
- 大学(155825)
- 济(72851)
- 经济(71706)
- 管理(69850)
- 理学(60357)
- 理学院(59707)
- 管理学(59066)
- 管理学院(58759)
- 研究(49226)
- 中国(40328)
- 财(33036)
- 京(32945)
- 科学(29556)
- 农(27827)
- 财经(26578)
- 江(25670)
- 经(24145)
- 所(23891)
- 业大(23158)
- 中心(23042)
- 农业(21872)
- 经济学(21689)
- 研究所(21457)
- 商学(20634)
- 商学院(20465)
- 北京(20155)
- 州(20066)
- 经济学院(19767)
- 经济管理(19505)
- 基金
- 项目(107978)
- 科学(88932)
- 基金(82034)
- 研究(77980)
- 家(70378)
- 国家(69745)
- 科学基金(63536)
- 社会(53583)
- 社会科(51111)
- 社会科学(51099)
- 基金项目(45228)
- 省(43004)
- 自然(41771)
- 自然科(40889)
- 自然科学(40879)
- 自然科学基金(40254)
- 划(34671)
- 教育(33221)
- 资助(31424)
- 编号(29268)
- 业(29166)
- 创(26275)
- 发(24162)
- 重点(23830)
- 创新(23624)
- 部(23467)
- 国家社会(22520)
- 制(21319)
- 人文(20730)
- 成果(20637)
共检索到23846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唐健雄 何倩
基于长沙市住宿业数据和空间分析方法,对其住宿业空间结构时空演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进行研究,以期能推动长沙市住宿业健康持续发展。结果表明:长沙市住宿业时空演化特征与城市空间结构变化趋同;长沙市住宿业扩张出现往外扩散趋势,扩张方式、速度差异显著,存在多种扩张方式;湖南省政府向南迁移、长沙市政府向西迁移均对本市住宿业空间布局、城市空间结构产生显著正向影响,城市空间结构开始由单一中心向组团式多核心演化,由此影响住宿业的微观选址及区位转移;影响住宿业时空演化的主要因素有交通便利度、地价因素。在此基础上,依据城市空间结构与住宿业空间结构的协同演化关系,顺应市场要求向岳麓区、天心区寻求发展空间,并利用不断修建...
关键词:
住宿业空间结构 时空演化 长沙市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闫丽英 李伟 杨成凤 宋金平
将1997-2012年划分为4个时段,采用ArcGIS与次序多元Logit模型分析北京市住宿业空间结构时空演化特征与影响因素,探讨住宿业空间结构与城市空间结构的协同演化关系,反映城市空间结构重组特征。结果表明:①北京住宿业时空演化的向心集聚与离心扩散趋势并存,属于相对扩散;扩张表现出集聚特征与方向上的差异性;同心圆式、局部扇面式、廊道式、飞地式、填充式等扩张形式并存;②可达性、基本地价、空间集聚是住宿业时空演化的主要影响因素;③城市化进程影响住宿业的区位转移,住宿业是城市空间结构的塑造力量之一;④塑造城市结构的离心扩散作用增强,城市空间的异质性与复杂性增强。
关键词:
住宿业 时空演化 影响因素 北京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杨利 马湘恋
结合长沙市旅游资源的实际情况,以长沙市核心城区以外的望城区、长沙县、宁乡县、浏阳市的127处旅游地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城市中心距离法等旅游计量地理方法,定量研究长沙市环城游憩带的空间结构特征与布局。长沙市环城游憩带的空间结构特征主要表现为:休闲度假类旅游资源表现为近城分散型,分布在10~30km范围内;在30~60km范围区间中,以历史古迹类旅游资源为主;自然景观类旅游资源,分布在60km范围以外;人工娱乐类资源表现为远城分散型,在60~70km范围中有一定分布。长沙市划分为6个环城游憩带:中心综合发展带、古镇访古带、故里寻踪带、沩山山林访古带、周洛—大围山原生山水带、文家市红色观光带。
关键词:
环城游憩带 空间结构特征 长沙市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周子英 段建南 梁春凤
运用信息熵理论对长沙市1996—2008年的土地利用变化进行时间序列和空间变异分析。结果显示:在时间上,长沙市土地利用结构信息熵、均衡度在研究期间呈现波动上升态势,优势度则呈逐年下降趋势,说明长沙市土地利用系统正由低级有序向高级无序转化,结构性减弱,均衡度增加;在空间上,信息熵存在着较大的空间差异性,建成区的信息熵普通大于长沙市所下辖各县市的信息熵。通过土地利用结构信息熵相关性分析,结果发现:①长沙市土地利用变化主要表现为耕地、园地、林地、未利用地、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的减少以及交通、居民点和独立工矿用地的增加,直接导致了其信息熵的变化;②长沙市经济的快速发展,尤其是第二产业迅速增长,是其信息熵增大的根本动因;③总人口数的增加、城市化水平的提高与信息熵的增大有着密切关系。
关键词:
土地利用结构 信息熵 时空分析 长沙市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陈存友 胡希军 郑伯红
在介绍望城城镇空间结构现状与问题的基础上,从"辐射效应"、"屏蔽效应"、"规划效应"三个方面剖析了中心城对城郊型城镇空间结构形成的作用机理,提出了四条优化的策略:选择"网络城市"、采取"强势攀援"、实施"点轴开发"、推动"组团联动",最后给出了四条配套建议。
关键词:
城郊型城镇 城镇空间结构 优化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叶强 谭怡恬 谭立力
商业空间是城市中最为活跃,对城市发展及空间结构演变产生重要影响的功能要素之一。以商业地理学为主要理论依据,以长沙市为例分析了大型购物中心对城市商业空间结构的影响机制。研究指出大型购物中心是商业空间结构的核心组成部分,其业态结构、空间区位的集聚与扩散作用是城市商业空间规模与等级结构演变的主要动力之一,同时,从宏观、中观和微观的角度提出了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
城市商业空间结构 购物中心 长沙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喻冰洁 唐由海 魏哲 毕凌岚
借助GIS、ENVI对2005、2010、2015年的长沙市中心五区(岳麓区、芙蓉区、雨花区、天心区、开福区)TM/ETM遥感影像进行解译,并使用IDRISI中的CA-Markov模块模拟出2020年生态本底要素分布图。利用主成分分析法构建了城市生态本底质量评价模型,通过圈层分析法,GS+半方差函数分析,热点区分析,灰色关联分析法,对研究区的生态本底质量空间异质性演化进行综合分析评价,结果表明:1总体上长沙市已形成了山水洲城的景观生态格局,但生态本底在建设用地扩张下,开始呈现高异质性、破碎化的演化趋势,城市生态本底质量从0.3006下降到0.2571(2005—2020);2长沙市生态本底质量具有典型的圈层、轴向梯度结构,且"城市生态交错带"是演化最为剧烈的区域;3生态本底质量的空间结构具有区域、时间与方向分异性,且以区域空间异质性最重要;4生态本底质量演化热点区分布呈现由边缘区集聚向外围区扩散、"蛙跃"趋势;5生态本底质量驱动因子中工业化率具有最高的灰色关联度(0.8421),且岳麓区生态本底质量与工业化率灰色绝对关联度最高(0.6031)。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闫丽英 韩会然 陈婉婧 宋金平
结合国内外城市住宿业空间分布的研究成果,通过ArcGIS软件与次序多元logit模型,研究北京住宿业空间分布格局及影响因素,并与英国Ashworth模型进行对比,讨论北京作为发展中国家首都城市表现出的异同性,同时反映出新时代下的城市空间结构特征。研究发现:①北京市住宿业空间结构呈集聚分布模式,分布模式包括8种区位类型,其中4种为新型区位,体现出经典理论的适用性与北京的特殊性;②酒店可达性、基本地价、空间集聚是影响住宿业分布最显著的因素,同类因素对不同类型酒店影响程度也表现出差异性;③住宿业是城市空间结构的塑造力量之一;④北京市城市空间异质性与复杂性增强,但多中心结构不发育,全球化与信息化使得城市中出现比CBD范围更大的国际化区域。
关键词:
住宿业 空间分布格局 影响因素 北京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蒋亮 冯长春
随着住房商品化政策的实施,城市居住空间在房价的"过滤"和社会经济差异的"分选"机制作用之下,不同职业背景、收入状况、价值取向的居民在住房选择上趋向于同类相聚,形成一种居住分化甚至相互隔离的状况。从社会—空间视角出发,利用住房数据与问卷调查相结合的方式,对长沙市的居住分异情况进行研究。通过聚类分析将长沙住宅划分成五类,归纳总结其分布和居民特性。以街道为单位从宏观和中观尺度,对各住宅阶层的分异指数进行定量研究,从而得到长沙居住空间分异的特征。最后,通过构建多元排序logistic住宅阶层选择模型,对分异的微观动因——居民的社会属性进行分析。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谭雪兰 欧阳巧玲 江喆 刘卓 谭洁 周国华
基于1989、1999、2009和2015年的遥感影像,利用GIS分析技术、等扇分析法和多元回归分析法,分析了长沙市1989年以来的城市空间扩展的动态变化过程、特征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①在扩展方式上,长沙市城市空间扩展总体上以"团状+星状"扩展为主,但不同时期具有不同的扩展特点;②在扩展方向上,总体经历了"东南东方向—东南方向—东南、西和东方向"空间转变过程,其城市重心转移距离为1 725.23m;③应用多元回归模型构建长沙市城市空间扩展的驱动力指标评价体系,认为其主要影响因素包括工业化的快速推进、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交通区位条件的引导、国家的政策制度、规划调控、行政区划的调整。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谭雪兰 欧阳巧玲 江喆 刘卓 谭洁 周国华
基于1989、1999、2009和2015年的遥感影像,利用GIS分析技术、等扇分析法和多元回归分析法,分析了长沙市1989年以来的城市空间扩展的动态变化过程、特征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①在扩展方式上,长沙市城市空间扩展总体上以"团状+星状"扩展为主,但不同时期具有不同的扩展特点;②在扩展方向上,总体经历了"东南东方向—东南方向—东南、西和东方向"空间转变过程,其城市重心转移距离为1 725.23m;③应用多元回归模型构建长沙市城市空间扩展的驱动力指标评价体系,认为其主要影响因素包括工业化的快速推进、社会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谭日辉
社会空间对社会交往的影响源于空间的特性。实证资料表明,社会空间与社会交往形式呈显著相关关系。实证研究表明:社会空间层次越高,无论是正式交往还是非正式交往,交往的频率越高;在非正式交往方面,社会空间层次越低,交往频率亦越高。在此基础上,认为社会空间与社会交往的关系在如下两点上值得进一步探讨:第一,社会空间对社会交往的影响源自文化内涵,但更源自经济内涵;第二,在社会空间分异的社会背景下,要获得丰富的社会资本,就必须加强社会交往。
关键词:
社会空间 正式交往 非正式交往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刘艺萍 夏卫生 黄道友 林佳庆
利用量化统计方法对长沙市芙蓉区、天心区、岳麓区、开福区、雨花区、望城区现阶段人类呼吸作用和化石燃料产生的碳排放与植被碳吸收量进行比较,探讨各区碳吸收率的差异性。结果表明,雨花区的碳排放最大,占全市的24.77%;而芙蓉区和天心区碳吸收率最小,分别只有1.87%和12.08%。相对而言,望城区和岳麓区的碳平衡保持最好。全市碳吸收率仅为48.16%。若要达到市区整体的碳收支平衡,还需增加84297.32 hm2林地以吸收多余的二氧化碳。按长沙市经济发展规划,2020年要维持目前48.16%的碳吸收率,在绿地结构不变的前提下,必须要增加更多绿地面积,全市绿地覆盖率需达到94.99%以上。这就需要对植...
关键词:
碳收支平衡 空间差异 城区 长沙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汤礼莎 贺清云 朱翔
采用GIS空间分析方法,分别分析了长沙市A级景区行政分布特征以及与长沙市DEM、NDVI、河流、GDP、交通五个因素的分布关系,结果表明:(1)长沙市辖区因其行政地位、环境等优势明显,A级景区分布数量较多,景区级别也较高。(2)长沙市人文类A级景区多分布在海拔高度200 m以下、河流水系附近,对植被覆盖度要求不高;自然类A级景区更倾向于海拔200~500 m的低山丘陵,高植被覆盖度的地区,河流对其有一定影响。(3)景区级别3A以上的景区多分布在经济发达、交通便利的地区,且人文类A级景区对交通条件有更高的要求。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吴利 朱红梅
基于信息熵的基本原理,利用信息熵、均衡度、优势度,对长沙市城乡用地结构进行了分析.从长沙市城乡用地结构信息熵的时间演变规律和空间结构分布可以了解到长沙城乡用地结构的时间演变和空间结构分布,结果表明:长沙市1996-2007年城乡用地结构的均质性逐渐增强,但整体而言,其信息熵值依然较低,土地利用结构有待进一步合理调整;长沙市中部地区土地利用类型比例比较均匀,越向外围越不均匀,离市中心越近其熵值越大,土地利用结构越均衡.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