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4778)
- 2023(6943)
- 2022(5790)
- 2021(5458)
- 2020(4644)
- 2019(10301)
- 2018(10548)
- 2017(19023)
- 2016(11000)
- 2015(12454)
- 2014(12689)
- 2013(12329)
- 2012(12030)
- 2011(10996)
- 2010(11323)
- 2009(10326)
- 2008(10377)
- 2007(9273)
- 2006(8416)
- 2005(7334)
- 学科
- 济(44423)
- 经济(44369)
- 管理(28495)
- 业(23036)
- 企(17427)
- 企业(17427)
- 方法(17078)
- 学(15415)
- 数学(14748)
- 数学方法(14559)
- 地方(13124)
- 农(12524)
- 中国(12383)
- 制(9256)
- 财(9222)
- 农业(8470)
- 业经(8383)
- 环境(8054)
- 理论(7773)
- 和(7772)
- 资源(7770)
- 体(7627)
- 地方经济(7414)
- 融(7216)
- 金融(7208)
- 银(6751)
- 银行(6711)
- 行(6542)
- 发(6204)
- 贸(6122)
- 机构
- 大学(161843)
- 学院(160955)
- 研究(64836)
- 济(58860)
- 经济(57452)
- 管理(55062)
- 中国(47940)
- 理学(47013)
- 理学院(46236)
- 科学(45330)
- 管理学(45015)
- 管理学院(44726)
- 京(37407)
- 所(36090)
- 农(35878)
- 研究所(33525)
- 江(32353)
- 中心(28811)
- 农业(28594)
- 业大(28223)
- 财(27713)
- 范(24522)
- 师范(24163)
- 院(23805)
- 省(22587)
- 北京(22394)
- 财经(21471)
- 州(20849)
- 科学院(20359)
- 师范大学(19586)
- 基金
- 项目(112570)
- 科学(87586)
- 基金(80759)
- 研究(76850)
- 家(74231)
- 国家(73664)
- 科学基金(60490)
- 社会(46750)
- 省(45360)
- 社会科(44009)
- 社会科学(43994)
- 基金项目(42780)
- 自然(41692)
- 自然科(40510)
- 自然科学(40495)
- 自然科学基金(39739)
- 划(38540)
- 教育(35209)
- 资助(33008)
- 编号(30597)
- 重点(27351)
- 成果(25477)
- 发(25100)
- 部(24289)
- 课题(22929)
- 计划(22814)
- 创(22293)
- 科研(21696)
- 创新(21050)
- 科技(20743)
共检索到24915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水产科学
[作者]
张蓥钰 董芳 方康 万朝阳 刘黄欣 盖帅帅 吴金明 杜浩 张曼 张辉
本研究通过文献调研和野外调查相结合的方式,对20世纪80年代以来部分代表性长江鱼类体长值变化进行了定量分析,并探究了其变化对资源变动的指征作用。研究结果表明:(1)对宜昌江段7种典型鱼类近10~40年体长变化的分析发现,其种群体长特征值变化与生物学特性密切相关,资源本底值高、食性广泛、性成熟年龄低且繁殖力强的鱼类在禁渔政策实施后体长增加较快,反之则增加缓慢或不明显;(2)对宜昌江段、金沙江、赤水河和洞庭湖4处水域近20~40年鱼类群落体长特征值的分析表明,其变动大致可分为下降、波动上升和明显上升3个阶段,与鱼类保护政策实施进程有较好的对应性;(3)宜昌江段铜鱼和优势种鱼类群落的平均体长与单位捕捞努力量渔获量呈正相关关系(相关系数分别为0.66和0.88),表明鱼类体长特征值与资源丰度密切相关;(4)基于Logistic曲线对宜昌江段鱼类群落体长特征值的分析预测表明, 2030年该值将达1.22,与20世纪80年代鱼类群落体长特征值接近,据此预测该江段鱼类资源在2030年可恢复到20世纪80年代水平。本研究发现天然水域鱼类体长特征值变动与种群、群落健康状况密切相关,对资源丰度及其变动有较好的指示性作用,可以作为长江鱼类资源常态化监测的一项重要参考指标。
关键词:
鱼类体长 监测 资源评估 资源养护 长江
[期刊] 渔业科学进展
[作者]
单秀娟 陈云龙 金显仕 杨涛 戴芳群
本研究以2012-2013年长江口鱼类资源密度分布为基础,通过动态生物气候分室模型(DBEM)预估了不同气候变化情景下(IPCC,RCP2.6、RCP6.0和RCP8.5)长江口鱼类资源密度增量分布的变化。在RCP2.6、RCP6.0和RCPS.5这3种气候变化情景下,鱼类资源密度增量、底层鱼类资源密度增量随着时间推移均呈递增趋势,且递增程度和增量重心分布范围随着温室气体排放的增加而扩大(RCP8.5>RCP6.0>RCP2.6)。鱼类资源密度增量重心主要分布在长江口崇明岛沿岸水域,长江口外侧水域资源密度增量相对较低,并且资源密度增量重心有向南迁移的趋势。
[期刊] 中国水产科学
[作者]
孟新翔 薛莹 张崇良 纪毓鹏 任一平 徐宾铎
鱼类体长数据较易获得,常用于数据有限的渔业资源评估和管理,且基于鱼类体长的指标可以作为渔业生态系统的生态监测指标。本文根据山东半岛南部海域底拖网季度调查收集的方氏云鳚体长数据,应用计算机模拟重采样方法,研究了调查站位数对估计方氏云鳚(Enedrias fangi)体长频率分布和平均体长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各个季节,方氏云鳚体长频率分布离散指数(DI)变化范围为0~0.91,大部分站位的DI值为0.75~0.90,说明调查站位间体长频率分布较为相似,可以对调查站位数进行优化,提高采样效率;调查站位越多,体长频率分布和平均体长估计精确度越高;由于对不同体长数据指标估计的精度不同,用以估计体长频率分布和平均体长的样本量存在差异;20个和30个调查站位分别为估计方氏云鳚体长频率分布和平均体长的可接受样本量。本研究结果可为基于不同体长指标的渔业资源调查设计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撑,有助于对基于体长指标有效站位数的初步了解,为山东半岛南部海域的鱼类资源科学调查和科学管理提供参考。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贾银涛 陈毅峰 陶捐 何德奎
基于2009年11-12月和2010年3-4月对增江流域13个样点进行的鱼类资源调查,并结合20世纪80年代的历史资料,分析了增江鱼类群落特征现状及历史变化。结果表明:本次调查共采集鱼类72种,隶属于7目18科60属。与20世纪80年代调查结果相比,物种数相差较小,但两次调查均采集到的鱼类只有43种,种类相似性指数仅为0.44。调查发现新记录种29种,其中多为小型鱼类。但历史记载的26种鱼类在此次调查中未发现。增江鱼类生态类型目前以习缓流或静水、中层栖息、杂食性、定居性鱼类为主。较历史相比,洄游性鱼类种类所占比例变化最大,从19.12%降至11.11%。亲流型种类物种组成相似性变化最大,物种相...
关键词:
鱼类资源 群落变动 人为干扰 增江
[期刊] 海洋渔业
[作者]
李建生 李圣法 程家骅
选用2002~2005年秋季长江口近海渔业资源和温盐度同步调查数据,对该水域秋季鱼类资源量指数、多样性指数、优势种组成以及水温、盐度的年间变化进行了分析,并对鱼类资源量与水温、盐度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秋季长江口近海的鱼类资源量指数和多样性指数的年间变化均较为明显,但优势种组成较为稳定,以带鱼、小黄鱼、银鲳、刺鲳为主要优势种,且各年份基本上以带鱼和小黄鱼占有绝对的优势地位。当前长江口近海鱼类群落处于较低水平的相对稳定状态。秋季长江口近海鱼类的资源量和底层水温的变化趋势较为一致,而与表层水温的变化趋势呈现相反的趋势,同时和表底层的水温差变化呈负相关关系;鱼类资源量的变化受表层盐度的...
关键词:
长江口 秋季 鱼类资源 多样性
[期刊] 中国水产科学
[作者]
郭斌 张波 金显仕
根据2008年7月和8月在黄海海州湾海域进行的定点底拖网调查,应用K-W非参数秩检验、卡平方检验和聚类分析等方法,对小黄鱼(Pseudosciaena polyactis)幼鱼(体长20~110mm)的食物组成及其与体长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小黄鱼幼鱼摄食的饵料种类有30余种,甲壳类(桡足类、糠虾类和虾类)是主要的饵料类群,在食物中所占的个数百分比为99.50%。优势饵料有真刺唇角水蚤(Labidocera euchaeta)、长额刺糠虾(Acanthomysis longirostris)和细螯虾(Leptochela gracilis)。小黄鱼幼鱼的摄食强度和食物组成随体长的增长都...
关键词:
小黄鱼 食物组成 摄食习性 体长
[期刊] 中国水产科学
[作者]
陈国宝 李永振 陈丕茂 舒黎明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近几年以鱼类体长频率为基础估算鱼类生物学特征值的体长频率分析法迅速被广泛应用,而确定体长分组组距是开展鱼类体长频率分析的必要步骤,但往往不被重视,常被随意采用为1mm、5mm或10mm等。为了尽量减少误差,本研究根据1997年12月至1998年12月在珠江口水域尖尾罟网和掺缯网周年月度渔业资源调查中康氏小公鱼(Stolephorus commersoni)和棘头梅童鱼(Collichthys lucidus)的生物学测定资料,分别以不同的体长分组组距重构体长频率组成数据,采用FAO推出基于ELEFAN技术的FiSATⅡ软件估算渐近体长L∞和生长系数K值,进一步估算鱼类资源...
关键词:
体长频率 组距 ELEFAN 鱼类
[期刊] 中国水产科学
[作者]
栾静 徐宾铎 薛莹 任一平 张崇良
体长、体重是鱼类种群的基本生物学特征,能够反映鱼类个体生理状态以及所处环境条件的变化,但在实际研究中其时空变化往往被忽略。本文根据2011—2016年春、秋季海州湾8个航次的渔业资源底拖网调查数据,研究了方氏云鳚(Pholis fangi)的体长组成、体重组成,体长–体重关系和肥满度特征,并分析了上述指标的时空异质性。结果表明,海州湾方氏云鳚的群体有多个年龄组,体长、体重和体长–体重关系参数a、b及肥满度在时空上均有较大波动,且在年间差异显著。秋季各航次平均体长、体重呈现逐年增大趋势;肥满度的季节差异要大
[期刊] 中国水产科学
[作者]
王淼 周轩 洪波 徐开达 张亚洲
为掌握安氏白虾(Palaemon annandalei)的生长特性,根据2018年2月、5月、8月和11月于杭州湾北部(30°37′ N~30°47′ N,121°26′ E~121°59′ E)进行的张网调查数据,利用幂函数、相对体重和单因素方差分析等方法对其体长与体重关系、肥满度等进行研究。结果显示,安氏白虾的体长、体重组成均具有显著的季节变化特征,从春季至冬季,平均体长和平均体重均呈现逐渐下降的趋势,平均体长和平均体重的季节差异显著(P0.05),其余季节之间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其余季节间肥满度均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研究表明,杭州湾北部安氏白虾体长与体重关系参数a和b具有显著的季节变化特征,并且这个变化受捕食关系、捕捞压力和环境因子等方面影响。
[期刊] 淡水渔业
[作者]
施炜钢
长江实施禁捕及限捕后,相对于1987年前河蟹资源的急剧衰退而言,起到了抑制和减缓作用,但目前河蟹资源变动的趋势仍呈下降。其主要原因为:在实施亲蟹禁捕及限捕中,渔政工作由于受人、财、物力多种因素制约,管理工作还未完全跟上,亲蟹偷捕及超期捕捞现象严重,幼蟹开发利用过度。当前河蟹亲、幼体资源变动仍处于劣性循环中,现详述如下。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叶学瑶 陶敏 朱光平 胡林 陈发军 李斌
为了解三峡库区蓄水后小江流域鱼类群落现状及其历史变化,于2016年春季(5月)、秋季(9月)和冬季(12月)开展了小江鱼类调查。共调查到鱼类37种,隶属于6目11科;种类组成以鲤形目为主,占总数的64.86%,其中黑尾■Hemiculer tchangi和岩原鲤Procypris rabaudi为长江上游特有种类;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us、赤眼鳟Squaliobarbus curriculus、■Elopichthys bambusa、鲫Carassius auratus、鲤Cyprinus carpio、鲢Hypophthalmichthys molitrix、鳙Aristichthys nobilis和黑尾■构成小江主要经济鱼类。对比历史资料分析显示:两次调查结果相似性指数为0.45(为中等不相似);特有种鱼类退化明显:主要经济鱼类组成发生了改变;土著鱼类物种多样性和资源量均呈明显下降趋势,而适应于静水或缓流水环境的鱼类呈上升趋势。推测水坝建设、过度捕捞及不合理的采砂活动等因素是导致变化的主要原因。结果建议,合理设置水坝(汉丰湖)调水机制,对于保护该水域土著鱼类资源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小江 鱼类群落 生态类型 物种多样性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徐东坡 刘凯 张敏莹 段金荣 周彦锋 施炜纲
根据2003年3月~2010年3月长江下游安庆和常熟江段的定置网调查结果,应用多元统计分析方法对两江段鱼类群落结构的年际变化特征进行了描述分析。研究期内,安庆和常熟江段共出现鱼类67种,隶属12目22科50属。其中,安庆江段有50种,隶属6目11科34属,常熟江段有52种,隶属12目21科44属,两江段均是鲤形目的物种数占绝对优势。安庆江段共出现9种优势种,出现次数最多的优势种为鲫和瓦氏黄颡鱼,都是5次,出现次数最少的优势种为、黄尾鲴、鳜,都是1次;常熟江段共出现11种优势种,每年都出现的优势种有鳊、鲢和鲫,仅一年为优势种的有铜鱼、鲤和贝氏。Simper分析表明安庆江段群落组成平均相似度为61...
[期刊] 中国水产科学
[作者]
武智 李捷 朱书礼 李新辉
石角水库位于广东省北江清远水利枢纽和飞来峡水利枢纽之间,是北江干流第一座梯级电站河道型水库。由于水坝阻隔及其他人类涉水活动影响,库区渔业资源呈严重衰竭趋势。为了解其鱼类资源现状,采用分裂波束渔探仪EY60(120 k Hz,200 W)于2015—2016年对库区鱼类资源及种群行为特征进行调查评估。结果显示,鱼类密度、鱼类行为及垂直分布均存在明显的时空差异,且鱼类个体呈现小型化。2015年12月、2016年3月和2016年6月鱼类平均密度分别为(0.008±0.0125)ind/m3、(0.1601±0.1123)ind/m~3和(0.0405±0.0449)ind/m~3。不同季节鱼类密度存在显著差异(P<0.01)。不同季节鱼类洄游行为差异明显,具体表现为夏季鱼类主要从库首向库尾水平洄游,垂直方向为向下洄游,而冬季则相反。本研究初步探明石角水库鱼类资源分布及其行为特征,也表明声学方法在研究较大空间尺度鱼类行为方面的适用性,研究结果可为北江渔业资源管理与保护提供参考依据。
[期刊] 淡水渔业
[作者]
刘艳佳 高雷 郑永华 段辛斌 刘绍平 陈大庆 刘寒文
2017年7月-2018年6月,对湘江下游汨罗江段的仔鱼及幼鱼、成鱼开展了逐月调查,采集仔鱼1 559尾,隶属于4科12种,其中江湖洄游型鱼类7种,468尾,分别占总量的58.3%和30.0%;采集幼鱼、成鱼1 258尾,隶属于8科42种,其中江湖洄游性鱼类16种,547尾,11 486.8g,分别占总量的38.1%、43.6%和40.7%。分析结果表明,仔鱼及幼鱼、成鱼的丰度呈现明显的季节性变化特征,均为夏季高,冬季低;4-8月份,江湖洄游型鱼类的运动指数在0.1~0.7之间,呈现入湖趋势;10月份至次年3月份,江湖洄游型鱼类的运动指数在-0.7~-0.3之间,呈现出湖趋势;幼鱼、成鱼的丰度基本上夜间高于白天的;径流量和水温是鱼类出、入湖的主要驱动因子。
[期刊]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作者]
逄鑫 田永军 张弛 刘纯琳 武瑞
根据2017—2021年在黄海海域捕获的大头鳕(Gadusmacrocephalus)样品,进行了体长、体质量等生物学测量和胃含物鉴定,并用分类树方法对489个胃含物数据进行分析,探究其食性随季节及体长的变化特性。结果显示:从相对重要性指数百分比来看,2017—2021年大头鳕饵料中脊腹褐虾(Crangonaffinis)及鳀(Engraulisjaponicus)相对较高,其次为方氏云鳚(Enedriasfangi)、日本鼓虾(Alpheus japonicus)、虾虎鱼等;食性随季节变化比较大,夏秋季节主要捕食脊腹褐虾和鳀,而春冬季食性相对广泛、香农-威纳指数比较高,捕食饵料种相对较多,这可能与春冬季节大多数渔业种类在黄海越冬场越冬有关;大头鳕食性随体长增长发生变化,幼鱼主要捕食甲壳类动物,成鱼转变到摄食虾虎鱼、方氏云鳚等鱼类,这主要与大头鳕随自身生长,口裂不断变大,游泳能力变强,自身生长所需要的营养物质增多有关;胃含物中发现了其他大头鳕个体,表明其存在同类相食现象。此外与之前研究相比,大头鳕饵料丰富度逐渐下降,太平洋磷虾(Euphausiapacifica)、小黄鱼(Larimichthyspolyactis)在胃中几乎没有出现,鳀的重要性也逐渐降低,而虾虎鱼重要性升高。大头鳕作为黄海海域的机会主义摄食者,其食性随季节、体长的变动情况可为未来研究黄海生态系统食物网结构变化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