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8100)
2023(11630)
2022(9719)
2021(8640)
2020(7344)
2019(16572)
2018(15992)
2017(30533)
2016(16311)
2015(17602)
2014(17064)
2013(16961)
2012(16069)
2011(14743)
2010(14944)
2009(13587)
2008(13245)
2007(11761)
2006(10755)
2005(9566)
作者
(51981)
(43581)
(43574)
(41110)
(27868)
(21004)
(19469)
(17038)
(16758)
(15484)
(15289)
(14765)
(14389)
(13955)
(13781)
(13466)
(13073)
(12827)
(12824)
(12810)
(11126)
(11038)
(10587)
(10149)
(10014)
(9797)
(9609)
(9117)
(8857)
(8677)
学科
(89212)
经济(89143)
管理(43629)
(39282)
方法(31234)
(31023)
企业(31023)
数学(27726)
数学方法(27471)
(21377)
地方(21348)
中国(18467)
(18425)
业经(16710)
(15565)
(14444)
贸易(14440)
环境(14202)
地方经济(13995)
(13966)
农业(12695)
(12647)
产业(11450)
(10831)
金融(10829)
(10429)
(10091)
(10078)
银行(10030)
(9854)
机构
大学(246157)
学院(244370)
(108215)
经济(106404)
研究(92108)
管理(88306)
理学(77123)
理学院(76094)
管理学(74551)
管理学院(74112)
中国(66209)
科学(60278)
(51720)
(50520)
(48850)
研究所(45379)
(45188)
业大(41940)
(41613)
农业(40193)
中心(40111)
财经(36975)
经济学(34754)
(33593)
(32862)
(31873)
师范(31366)
经济学院(31192)
北京(31007)
(29207)
基金
项目(170933)
科学(134662)
基金(126928)
(115363)
国家(114533)
研究(113917)
科学基金(96389)
社会(75989)
社会科(72170)
社会科学(72150)
基金项目(67604)
(67225)
自然(64815)
自然科(63333)
自然科学(63311)
自然科学基金(62209)
(56809)
资助(51096)
教育(50944)
编号(41696)
重点(40008)
(38129)
(37034)
(35186)
计划(34084)
科研(33421)
创新(33211)
国家社会(32664)
成果(32364)
教育部(30871)
期刊
(120900)
经济(120900)
研究(69573)
学报(49575)
(44018)
中国(43953)
科学(43203)
大学(35698)
学学(34483)
(32260)
管理(32067)
农业(29555)
经济研究(21444)
(19444)
金融(19444)
财经(18970)
技术(18395)
业经(17937)
教育(17050)
(16476)
问题(15582)
(15525)
技术经济(13373)
业大(13090)
(12886)
资源(12432)
(12196)
统计(11940)
商业(11847)
科技(11651)
共检索到35819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陈蕴恬  葛察忠  段显明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陈蕴恬  葛察忠  段显明  
基于SNA及QAP回归分析法,构建改进的引力模型,对我国长江经济带省市间SO_2排放的空间网络特征及其影响因素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2005—2013年,长江经济带的SO_2排放空间关联网络密度逐年增强,且中下游密度明显高于上游地区;(2)江苏、浙江、安徽等省市在SO_2排放关联网络中既处于核心位置,又对其他省市的资源有所依赖,湖南、重庆这两个省市在SO_2排放网络中起着"中介"作用;(3)长江经济带内SO_2的溢出常发生在中下游省市内部、上游省市内部,且中下游省市对上游省市的溢出效果要高于上游省市对中下游省市的溢出效果;(4)区域间空间邻近关系与环境规制差异对长江经济带SO_2排放空间关联与溢出都有影响,且不同的环境规制代理变量的影响效果不同。最后,就实证结果给出相应政策建议。
[期刊] 上海经济研究  [作者] 曾冰  邱志萍  
研究长江经济带省际贸易网络结构,有利于揭示其内部经济联系规律,推进区域经济协同发展。基于2000-2015年省际铁路货运交流数据,采用SNA方法刻画长江经济带省际贸易网络时空特征,借助贸易网络引力模型和QAP回归方法实证研究省际贸易网络演变的影响因素。研究表明:(1)2000-2015年长江经济带省际贸易网络结构发生了显著变化,逐步演化成"苏-浙-皖-赣"和"川-渝-滇-贵"两大贸易联系核心圈;(2)网络密度呈现先升后降的弱连结联系态势,圈层特征明显,子圈间联系较弱;(3)中心性水平呈现"下冷中上热"态势
[期刊] 上海经济研究  [作者] 曾冰  邱志萍  
研究长江经济带省际贸易网络结构,有利于揭示其内部经济联系规律,推进区域经济协同发展。基于2000-2015年省际铁路货运交流数据,采用SNA方法刻画长江经济带省际贸易网络时空特征,借助贸易网络引力模型和QAP回归方法实证研究省际贸易网络演变的影响因素。研究表明:(1)2000-2015年长江经济带省际贸易网络结构发生了显著变化,逐步演化成"苏-浙-皖-赣"和"川-渝-滇-贵"两大贸易联系核心圈;(2)网络密度呈现先升后降的弱连结联系态势,圈层特征明显,子圈间联系较弱;(3)中心性水平呈现"下冷中上热"态势,各贸易主体影响力日趋均衡,但点出入度非均衡趋势明显;(4)城镇化、产业结构、基础设施、地方保护是长江经济带省际贸易网络演变的重要因子。建议:着力构建区域联动的新型城镇化格局、适时产业结构调整、加快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建立跨区域联合协调机制,以深化地区间经济联系。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唐建荣  倪攀  李晨瑞  
文章基于修正引力模型,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并结合ArcGIS可视化,探索了2006-2016年长江经济带城际物流网络的空间结构演变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长江经济带网络结构大体呈现由沿海向内陆递减的空间分异趋势;长江经济带城际物流联系具有一定"质量效应",整体呈现"东密西疏"空间格局特征;区域网络仍旧处于弱连接状态。城市的辐射能力、凝聚能力有所加强;核心—边缘结构始终十分明显;经济发展水平、对外开放程度、信息化水平和地理邻近性是区域物流网络的重要影响因素。基于理论研究,文章从优势互补、梯度辐射、跨地区协调等方面为促进长江经济带物流一体化提供政策建议。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柏玲  姜磊  刘耀彬  
采用工业SO_2排放总量作为环境压力的衡量指标,基于自然正交函数(EOF)揭示了长江中游城市群工业SO_2排放量的时空演变特征,将工业SO_2排放的空间异质性纳入STIRPAT模型分析框架中,通过地理加权回归(GWR)模型进行空间变系数的驱动因素分析。结果表明:长江中游城市群工业SO_2排放总体处于上升态势,但增加速度呈现明显的减缓趋势。EOF第一模态结果显示,SO_2排放量以武汉和长株潭为中心向周边地区扩散。低值地区集中在江西的东南部和湖南的西南部。第二模态结果显示,SO_2排放量增加速度较快的城市大部分位于湖北的宜昌、荆州、黄冈地区和湖南的株洲、衡阳、永州地区以及江西的萍乡、新余和赣州地区,SO_2排放量增加速度减缓的地区则是三省省会城市及其相邻地市。驱动因素分析结果显示,SO_2强度、人口、第二产业比重和人均GDP是SO_2排放的主要影响因素,并且各个因素存在明显的空间差异。因此,各个地区必需制定区域差异化的环境保护政策。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柏玲  姜磊  刘耀彬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陈媛媛  李坤望  
鉴于清洁生产技术越来越被大力提倡,本文将总的环境技术分解为清洁生产技术和末端治理技术,并采用了2001~2006年36个工业行业的数据,从产业间的生产链联系分析了外资的进入分别对这两种技术进而总的环境技术产生何种影响。结论表明,外资进入仅仅从水平联系上提高了末端治理技术,却从水平、前向链接两个渠道提高了清洁生产技术,后向链接的影响虽然为负,但是不具有很好的稳健性。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王迪  边曦琛  聂锐  
基于全过程控制的视角,采用LMDI完全分解模型对长三角城市工业SO_2排放的影响因素及其时空差异进行实证分析。研究认为,源头驱动因子对长三角工业SO_2排放表现为促增作用,而过程控制因子和末端治理因子则表现为减排效应。考察期内各影响因子的减排效应存在时空差异,末端治理是长三角各城市工业SO_2减排的主要手段,其在经济发达城市的减排贡献较之于经济欠发达城市相对较小,经济增长则对工业SO_2排放的促增作用最为显著但趋于减弱,而经济结构、煤耗结构和煤炭清洁利用的减排效应逐渐凸显,且其减排能力提升与地方经济发展水平有密切关系。转变经济发展模式、提高末端治理水平是当前减少SO_2排放的通用型措施,而提高工业能源效率和煤炭清洁利用水平在未来则有更大的减排潜力。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王秋玉  曾刚  杨文龙  叶雷  
技术转移是区域降低研发成本、创造新技术的重要途径和来源。以长江经济带为例,从incoPat专利数据库获取1985~2018年城市间专利转让数据,借助空间网络分析、模体挖掘、指数随机图模型分析方法,对长江经济带技术转移网络结构及影响机制进行探索。研究发现,在空间格局上,长三角是长江经济带技术转移网络中的创新高地与和核心区域,内部呈现组团式、多中心发展格局,且与外界联系紧密;上游区域中成渝技术转移非常活跃,在创新塌陷地呈"钉"式发展势头;中游城市分散式发展。在局部模体上,顶级城市的技术转移模式呈现规律性特征,均注重已有合作关系的维护,占据结构洞位置有助于提升城市创新能级。在网络形成机制上,网络具有较强的自组织生长能力和弱聚敛性;城市创新质量、创新数量、经济水平越高的城市之间发生技术转移的概率越高,网络等级性将进一步强化,马太效应明显;技术认同比产业认同更有利于转移关系的建立,地理邻近效应微弱,省级行政壁垒仍然存在。综上,重视高质量技术的研发、拓展技术转移关系有助于提升城市地位,针对性寻找技术邻近型合作伙伴以及政府有效引导均能促进技术转移。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庞庆华  李涵  杨田田  
从空间关联角度出发,通过引入碳排放量来改进传统引力模型,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对2007—2017年长江经济带各省市的碳排放空间关联性进行研究,并运用二次分配程序(QAP)方法对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研究表明:长江经济带碳排放空间关联网络越来越复杂;碳排放存在着明显的空间关联性和空间溢出效应,各省市在碳排放空间关联网络中所处地位和作用存在着显著的非均衡性;地理邻近关系、能源消费差异等对长江经济带碳排放空间关联关系有着显著的影响。最后提出长江经济带各省市协同减排的建议。
[期刊] 价格理论与实践  [作者] 刘小双  
创新是推动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本文主要运用三阶段DEA模型测算长江经济带及各省市创新效率,结果发现:三阶段DEA模型剔除了环境因素和随机因素的影响,能够客观反映长江经济带各省市创新效率水平,避免创新效率值被低估或高估;调整投入变量后各区域创新综合效率值变化显著,上游地区相较调整前有所下降,中游地区有所提升并超过上游地区,下游地区依然处于最高水平;各省市创新综合效率存在较大差异,并且受规模效率和纯技术效率的影响程度不同。因此,各地区应从经济高质量发展和区域协调发展的角度优化创新资源配置,健全跨区协作创新体系,因地制定创新措施等。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邓淇中  张玲  
长江经济带是中国重要的水资源聚集区、水生态功能区,其水资源绿色效率问题直接影响了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本文从高质量发展视角,构建了长江经济带110个城市水资源绿色效率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定基极差熵权法、超效率EBM模型和GML生产率指数以及空间面板分位数回归等计量方法,对水资源绿色效率的时空演变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等问题进行测度与识别。结果表明:(1)从时序演变来看,2005—2018年长江经济带水资源绿色效率总体水平呈高低交错状的波动上升趋势,先后经历了“稳增期”“振落期”“提速期”等3个阶段。(2)从空间格局来看,长江经济带水资源绿色效率空间分异特征显著,水资源绿色效率较高的地区主要是经济发达的中心或副中心城市,数值较低的城市大多集聚在中、上游经济不发达地区,表现出由高向低的扩散迹象,且在全局空间检验中发现存在正的自相关性,局部空间存在集聚现象和溢出效应。(3)从影响因素来看,产业结构、经济发展水平、资源禀赋、科学技术水平、政府管制力度以及对外贸易程度对水资源绿色效率均有显著影响,但在不同分位点下的水资源绿色效率,其驱动因素的影响方向与力度均有差异,该结论在一系列稳健性检验之后仍旧成立。最后,根据长江经济带水资源绿色效率时空演变趋势和规律,有针对性地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黄烈佳  杨鹏  
为了实现长江经济带"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发展目标,系统分析该地带土地生态安全问题是关键。通过构建土地生态安全DPSIR模型,对2006~2016年长江经济带110个地级市的土地生态安全水平进行评价,在此基础上,运用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与地理探测器方法探究土地生态安全的时空演化特征及主要影响因素。研究得出:(1)时间上,2006~2016年长江经济带土地生态安全水平呈现明显的增长趋势,土地生态安全状况逐渐改善;空间上,土地生态安全水平从东向西逐渐递减,但其空间差异正逐步缩小;区域间,长江三角洲城市群、长江中游城市群成为土地生态安全水平的增长热点区,并向城市群外围逐步扩散。(2)长江经济带土地生态安全存在着显著的正空间自相关,呈现集聚分布特征:土地生态安全高值(H-H)集聚区主要分布于长三角地区,低值(L-L)集聚区主要分布于湖南、贵州二省的部分地区。(3)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环境保护力度、土地利用效率、城市化水平为长江经济带土地生态安全的主导影响因素,但不同区域的主导驱动因素存在显著差异,这为改善土地生态安全,提出有针对性的政策建议提供了理论依据。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李淑敏  窦筱艳  韩丽媛  
以全国及八大经济区域工业SO_2为研究对象,运用LMDI模型将SO_2排放强度变化分解为人口效应、经济规模效应、产业结构效应、能源强度效应、能源产污效应和污染治理效应。结果表明:1995—2012年,经济规模效应是造成全国工业SO_2排放增加的最重要原因,能源强度效应是促进工业SO_2减排的关键因素。影响区域性工业SO_2排放强度变化的因素并不一致,东南沿海经济带显著因素为经济规模效应,工业SO_2排放持续增加;东北地区显著因素为能源强度效应,工业SO_2排放呈下降趋势;中西部经济区显著因素为能源强度效应,但正向累积效应大于负向累积效应,工业SO_2排放显示为小幅增长。建议按照不同区域并结合实际情况建立适合区域性发展的减排路径。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