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4444)
- 2023(6524)
- 2022(5427)
- 2021(4702)
- 2020(4029)
- 2019(8780)
- 2018(8525)
- 2017(15828)
- 2016(8206)
- 2015(9238)
- 2014(8990)
- 2013(9102)
- 2012(8983)
- 2011(8235)
- 2010(8386)
- 2009(7784)
- 2008(7521)
- 2007(6612)
- 2006(6084)
- 2005(5607)
- 学科
- 济(60558)
- 经济(60527)
- 地方(18747)
- 管理(18193)
- 方法(16142)
- 业(14395)
- 数学(13370)
- 数学方法(13265)
- 学(12965)
- 地方经济(12747)
- 企(11751)
- 企业(11751)
- 中国(11721)
- 业经(10618)
- 农(9382)
- 环境(7601)
- 和(7175)
- 经济学(7144)
- 产业(7084)
- 农业(6705)
- 财(6439)
- 发(6258)
- 关系(6163)
- 制(6113)
- 理论(6068)
- 资源(5923)
- 融(5904)
- 金融(5902)
- 体(5543)
- 贸(5465)
- 机构
- 学院(127436)
- 大学(125968)
- 济(60522)
- 经济(59453)
- 研究(52428)
- 管理(42612)
- 中国(37768)
- 理学(36121)
- 理学院(35541)
- 管理学(34860)
- 管理学院(34611)
- 科学(32935)
- 所(27722)
- 京(27116)
- 江(25995)
- 研究所(25445)
- 财(24981)
- 中心(22467)
- 农(21954)
- 财经(19749)
- 经济学(19702)
- 院(18965)
- 范(18497)
- 师范(18303)
- 业大(18151)
- 经(17730)
- 省(17335)
- 经济学院(17322)
- 农业(17137)
- 科学院(16910)
- 基金
- 项目(84852)
- 科学(66965)
- 基金(61727)
- 研究(59502)
- 家(55320)
- 国家(54911)
- 科学基金(45904)
- 社会(39994)
- 社会科(37945)
- 社会科学(37934)
- 省(34462)
- 基金项目(32651)
- 自然(29174)
- 自然科(28408)
- 自然科学(28401)
- 划(28150)
- 自然科学基金(27869)
- 教育(25550)
- 资助(24598)
- 编号(22319)
- 发(20734)
- 重点(20431)
- 部(18029)
- 成果(17813)
- 创(16960)
- 国家社会(16841)
- 课题(16713)
- 发展(16509)
- 展(16273)
- 创新(15958)
共检索到20196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廖岚钦 胡娟
长江经济带是我国重要的文化主廊道之一,集聚着长江流域主要的文化特征.以非物质文化遗产(简称非遗)为主要载体,研究长江经济带内不同类型非遗的历史演化规律和空间分布特征,可以探索长江经济带的文化发展演变历程.利用核密度估计法以及重心迁移模型,对长江经济带内858项国家级非遗的历史演化过程研究,发现:1)非遗在各历史时期的数量高低不均,呈现出六起六伏的结构特征,总体表现出发源于远古,成熟于宋唐,鼎盛在明清的时代特征;2)长江经济带的非遗重心在两晋时期发生转向,由原来的向东北改为向西南方向移动;3)十大类非遗中除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传统戏剧、传统医药与曲艺类的发展具有滞后性,其余各类型非遗发展则是随着时代的变迁起伏不定;4)非遗内涵与结构大致经历了"早期依赖自然、崇尚神明—中期征服自然,在满足基本生活需要的基础上追寻艺术美—晚期凭借先进技术工艺追求生活品质,关注身心健康发展"的三个变化特征.
[期刊] 旅游科学
[作者]
梁保尔 张朝枝
"世界遗产"(World Heritage)和"非物质文化遗产"(IntangibleCultural Heritage)是内涵和外延不同的两个专有名词和各有评价标准的两种遗产类型,共同点只在于,它们是由联合国教育、科学及文化组织(UNESCO)宣布、在国际层面上加以保护的文化或自然遗产。作为热门词汇,比较容易被望文生义地理解为是一种统一的世界级的遗产;所以在讨论学术问题时,宜谨慎使用"世界遗产"汉译词通称World Heritage和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这两种遗产类型
关键词:
世界遗产 非物质文化遗产 遗产保护与利用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胡娟 陈慕琳 张艺琼 龚芋交 孔雅茹
基于地理学视角,利用GIS空间分析方法,对湖北省673项国家级及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单位的空间结构、时间演变及特征进行梳理和分析。研究表明: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历史发展中总体呈现"四峰三谷"的变化特点,即在石器时期、春秋战国至秦汉时期、隋唐至宋朝时期、明清时期发展兴盛,而在商朝时期、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元朝时期发展缓慢;湖北省非遗十大类型的数量结构表现为四级,整体空间分布为凝聚型,呈现出"四团两带"的"人"字型空间结构,鄂西南及鄂东南是主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密集区,恩施、武汉、宜昌三个城市的非物质文化遗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金准
当前,我国经济正进入高速增长向中速增长过渡的阶段,年增长率从8%左右逐步调换到6%左右,这一变化是经济发展的自然过程。1960年以来,全球100多个追赶经济体中,只有12个国家和地区完成了追赶任务,迈过高收入经济门槛,而这些国家普遍经历了增速换挡期。中国在2008年前后越过刘易斯拐点,2016年中国经济增速为6.7%,接近底部,逐步进入中速增长平台(1)。十九大提出,"我国
关键词:
非物质文化遗产 旅游业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陈天培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文明的宝贵结晶和财富,具有不可估量的多重价值。在各种不同的价值形式中,认真分析其经济价值的特点,高度重视其经济价值,对于我国这样一个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异常丰富的国家来说,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
非物质文化遗产 经济价值 文化资本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吴清 李细归 张明
应用GIS空间技术分析中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非遗"为集聚型分布,但区域差异明显,总体是东部多于西部,西部多于中部;其空间分布主要集中在黄河下游、环渤海及长三角地区,东部沿海和长江流域分布次之。从类型来看,其空间分布以传统戏剧和传统技艺类差异最大,曲艺、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和传统医药类空间差异最小;京津唐、长三角和珠三角是不同类型"非遗"的高密集区,黄河流域、长江流域沿线及黔、藏、新等省会城市周边是次级密集区。进一步分析了"非遗"分布与区域自然、经济和社会文化相关因素的关系:有84.50%的"非遗"分布在5km河流缓冲区范围内;其分布具有明显的平原指向性;适宜的气候是"非遗"产生和发展的必要条件;其分布与GDP值存在明显的正相关性,东部沿海省市双高,西部和东北等省市双低;以汉族为主的"非遗"主要分布在黄河和长江中下游流域,少数民族的"非遗"成块状集中在西南、华北及东北的辽宁地区;人类活动频繁且经济文化发达的燕赵、吴越、中原和齐鲁等文化副区是"非遗"密集区。
关键词:
非物质文化遗产 空间分布 地理要素 中国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贺小荣 易佳
探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空间分布格局有助于区域旅游资源的开发和旅游经济的发展。用Excel工具以及Arc GIS软件对湖南省97项国家级和377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整理和归纳,并对其空间分布格局进行可视化分析,最后揭示了影响湖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空间分布的因素。研究湖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结果显示:项目在类型结构上主要以传统戏剧为主;从整体上看,分布形成了1个点状高密度集聚区、1个片状高密度集聚区、2个带状中等密度集聚区;从市域层面上看,14个地市非遗项目集聚特征明显,在数目、类型上分布不均衡;从时序空间分布格局看,呈现出以湘西、湘东等地为主的非遗集聚中心向各地区均匀分散的方向演化的特征;自然地理环境、人文地理环境、经济发展水平等多种因素对湖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空间分布产生影响。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普丽春
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少数民族历史文化的载体,是少数民族文化的精神表现,是国家和民族的文化财富。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博大精深,是一种特殊的、不可再生的、不可替代的宝贵精神财富,在其历史发展和教育传承过程中形成了自身的价值特征。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李蕊蕊 赵伟 陈静
运用定量统计及空间分析方法,对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级别结构、类型结构、宏观区域分布、行政市域分布以及流域分布等特征,进行了地理环境分析和基于市域尺度的空间特征分析。研究发现,福建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空间分布特征为:等级结构呈现出"金字塔"形;类型结构以传统手工技艺和民俗项目为主;空间结构特征在数量上,以闽南地区为主,闽中地区次之,闽东、闽北、闽西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数量较少。传统医药和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的区位熵福州比较高,曲艺则是高度集中于厦门,民间文学集中分布于泉州,传统舞蹈与传统音乐则分别集中于三明和龙岩;在密度上表现为厦门、莆田、泉州三地市较高。此外福建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分布具...
关键词:
非物质文化遗产 区位熵 空间分布 福建省
[期刊] 图书情报工作
[作者]
谈国新 张立龙
[目的 /意义]非遗的产生、发展与传承都依附于特定的文化空间,借助文化空间中有形载体的时空及属性等特征,可以构建时空数据模型来表达非遗演化的整个过程,从而从整体上把握非遗的发展动态和规律,促进非遗的保护与传承。[方法/过程]在对非遗的文化空间进行时空特征分析、载体类型划分和时空表达的基础上,提出一种面向非遗文化空间的时空数据模型,并选取孝感雕花剪纸传承人作为分析对象,建立其传承信息的时空表达模型。[结果 /结论]该模型能够表达传承人时空信息的变化,以此建立的原型系统能动态回溯和检索传承人的时空信息,并提炼出对其发展有所影响的一些信息,有利于促进其自身的发展。同时,也为其他非遗项目的发展提供了借鉴,对非遗传承人的培养和保护,具有一定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
非物质文化遗产 文化空间 时空数据模型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邓琼飞
海南作为典型的海岛型省份,长期以渔业及其他海洋资源为主导产业,不仅积累了丰富的物质文化产品,创造出可观的经济价值,而且沉淀了丰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为海洋文明的延续发展打下坚实基础。但是长期以来,由于缺乏良好的海洋保护意识以及文化遗产保护理念,许多珍贵的非遗项目面临失传危机。笔者围绕海南海洋类非遗保护进行研究,以期探索出科学的保护策略,切实提升非遗传承主体的保护积极性,推动我国海洋非遗的传承和发展。由王文章编著、文化艺术出版社出版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一书,从学理视角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了研究,详细论述了其概念、特征、类别等知识;然后立足实践维度,针对传统音乐、舞蹈、体育、美术、医药等二十几种非遗项目进行了讨论分析,深刻解读了各种非遗项目的价值意义、文化内涵、形成过程等;最后聚焦中国非遗保护现状,积极借鉴国外管理经验,提出科学的非遗保护措施,为非遗保护工作者以及研究人员提供了科学参考,具有良好的研究价值。
[期刊] 广东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王鹏飞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前沿话题》集合了作者苑利与顾军多年来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研究成果,多角度地向读者阐述了什么是非遗以及如何保护非遗。该书包括5编、48篇文章,内容主要有:"非遗"保护的逻辑起点:"非遗"存在的问题;传承人:中华文明的"二传手";政府在"非遗"中的定位;遗产活用:见人、见物、见生活。该书针对当前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继承进行了理论与实践的研究,同时明确了在现代互联网时代中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必须要跟上时代的步伐,利用高科技来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VR技术作为一种人机交互仿真技术十分适合用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
关键词: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非遗” VR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曹帅强 邓运员
根据景观基因理论,选取15项国家级湖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进行深入分析,界定了区域非物质文化遗产景观基因的挖掘方法;通过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形态特征、演变特征、传承特征、民俗特征四个方面,构建区域非物质文化遗产景观基因特征挖掘指标体系,挖掘了该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景观基因。在此基础上,探讨了该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景观基因所表达的意象特征。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王磊 李涛 刘志林
黄河流域非物质文化遗产是黄河文化和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新时代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利用和保护提出了新的要求和任务。文章基于价值—特征—保护(V-C-P)视角,以黄河流域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为研究对象,全面认识其类别结构、空间分布、文化生态等特征,深刻阐释黄河流域非物质文化遗产新时代价值,探索新时代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系统策略。研究发现:(1)黄河流域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数量结构、空间分布和文化生态与人们日常生活联系程度、内容专业性程度以及传习难易程度密切相关;遗产专业技艺性越强,其传习和保存越困难,遗产数量越少,空间分布越集聚,文化生态失调越突出。(2)当前黄河流域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面临文化生态环境压力大、时代价值阐释不充分、系统性保护工程薄弱等主要问题,亟需探讨适宜新时代非物质文化遗产价值实现的“支撑—实施—保障”系统性策略,促进遗产保护和永续利用。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徐柏翠 潘竟虎
基于点格局分析、核密度分析、热点聚类等方法,以中国4批次3 140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为研究对象,对其空间分布模式进行了定量分析。结果发现:(1)中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呈聚集分布态势,具有较强的空间依赖性。(2)从类别来看,表演艺术类聚集于京津冀与冀鲁豫、长三角、粤闽沿海、湘鄂贵地区;传统手工艺类聚集在长三角、陕晋交界、京津冀地区;口头传统和表现形式类聚集在长三角及黄河下游地区;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类主要分布于京津冀地区;社会实践、仪式与节庆类多分布于东南沿海。(3)从批次来看,前两期非遗项目较多;后期更重视经济不发达地区非遗项目的开发。(4)非遗项目的两个分布高核区分别位于京津冀和长三角。(5)非遗分布趋向于地势比较平坦、气候温暖宜人、水资源丰富、阔叶林为主的平原和低山地区,以及历史文化悠久、民族聚居、经济较发达区域。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