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6200)
2023(9080)
2022(7379)
2021(6620)
2020(5270)
2019(11877)
2018(11386)
2017(21303)
2016(10820)
2015(11813)
2014(11435)
2013(11360)
2012(10644)
2011(9956)
2010(10061)
2009(9243)
2008(8713)
2007(7743)
2006(7333)
2005(6605)
作者
(32222)
(27239)
(27206)
(25859)
(17466)
(12984)
(12179)
(10498)
(10493)
(9512)
(9506)
(9318)
(8871)
(8756)
(8605)
(8335)
(8215)
(8027)
(8000)
(7476)
(7133)
(6663)
(6493)
(6383)
(6373)
(6205)
(5937)
(5542)
(5485)
(5332)
学科
(70104)
经济(70070)
管理(28304)
(22617)
地方(20690)
方法(19312)
(18018)
企业(18018)
数学(16825)
数学方法(16610)
中国(14280)
(14268)
业经(13708)
地方经济(13652)
(12904)
环境(9608)
农业(9009)
(8460)
(8172)
贸易(8167)
(8146)
(8139)
经济学(7944)
产业(7925)
(7767)
(7501)
(7298)
金融(7296)
技术(7194)
资源(7167)
机构
学院(162666)
大学(161147)
(75585)
经济(74106)
研究(61704)
管理(59512)
理学(50665)
理学院(49990)
管理学(49131)
管理学院(48822)
中国(44437)
科学(37410)
(33816)
(30733)
(30723)
(30496)
研究所(28091)
中心(27424)
财经(24689)
经济学(24074)
(23235)
师范(23033)
(22904)
(22586)
(22255)
业大(21579)
经济学院(21265)
(20292)
北京(20189)
科学院(18836)
基金
项目(110639)
科学(88987)
基金(81459)
研究(80576)
(71352)
国家(70867)
科学基金(61161)
社会(54369)
社会科(51696)
社会科学(51682)
(44266)
基金项目(43424)
自然(38093)
自然科(37180)
自然科学(37174)
自然科学基金(36482)
(36051)
教育(35103)
编号(31920)
资助(31513)
(26463)
重点(25527)
成果(25268)
(23417)
国家社会(23266)
(22971)
课题(22095)
创新(21596)
发展(21281)
(20990)
期刊
(93392)
经济(93392)
研究(50900)
中国(31073)
管理(23565)
学报(23161)
科学(22952)
(21156)
(20218)
大学(17384)
学学(16596)
经济研究(15927)
技术(15030)
业经(13915)
农业(13740)
教育(13453)
(12907)
金融(12907)
财经(12527)
问题(11457)
(11024)
技术经济(9914)
资源(9241)
统计(8438)
(8433)
图书(8119)
现代(8092)
(7976)
商业(7746)
世界(7571)
共检索到25118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邹琳  曾刚  朱贻文  马双  曹贤忠  
知识经济时代,企业、高校、政府等组织跨区域、跨组织合作不断增加,知识与技术创新逐渐取代传统经济竞争模式。如何在知识创新竞争新模式下,实现知识获取、吸收及转化是提升区域创新的关键。长江经济带横跨中国经济差异巨大的东、中、西三大区域,文章基于长江经济带三大城市群实地调研,结合SNA及VAR模型对三大城市群网络结构特征及演化路径进行判定及机理分析,结论包括:①长江经济带知识网络规模增强,科学知识网络规模扩散,技术知识网络核心—边缘结构显著。网络演化中,工业技术类高校或大型国有企业占重要结构洞位置,与工业技术类高校建立的合作关系有助于实现跨区域知识创新及转化。②长三角城市群在知识网络中表现为市场或企业需求驱动下技术指向型路径,跨区域关系为满足企业技术或市场需求。③长江中西部城市群路径相反,表现为科学知识驱动路径。目的是实现新科学知识市场化。区域知识网络结构及路径演化差异证明欠发达区域不应盲目追求创新,而需找出自身发展路径,才能避免创新活动一哄而上现象发生。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陈博  陆玉麒  潘颖  舒迪  
基于微观企业视角,选取100家装备制造业企业和长江经济带100个空间单元作为研究样本,借鉴城市网络研究方法以及复杂网络理论,探索长江经济带装备制造业网络的等级体系、空间格局、网络联系以及网络复杂性特征。研究表明:节点城市的网络组织能力差距明显,已形成区域性、次区域性、地方性以及次地方性4个层级所构成的金字塔型等级结构;装备制造业网络组织能力在空间上表现出显著的非均衡性特征,形成三大核心区,联系网络总体呈现出从长三角地区向长江中、上游地区逐渐拓展的趋势;同时整体网络结构表现出较强的集聚性、连通性,且复杂网络特征与城市网络地位具有显著关系。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邹琳  曾刚  曹贤忠  陈思雨  
在经济联系网络模型基础上,将社会网络分析法与核密度估计法结合,实证分析长江经济带的经济联系网络结构、中心节点、网络密度及网络子群特征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结果显示:长江经济带整体经济联系网络密度处于较低水平;经济联系网络密度呈自下游向上游逐渐减弱的梯度发展态势;经济带包括4个区域性子群,小团体特征显著,子群间的互动较弱。因此,本文提出要充分发挥各区域比较优势,提升区域的整体竞争力,加快长江经济带经济一体化进程的总体优化方向,并针对各区域提出区域性的优化建议。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王圣云  翟晨阳  
应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对长江经济带城市集群空间网络结构与空间合作路径进行分析发现:1长江经济带城市按交通物流竞争力可分为一类中心城市、二类中心城市、节点城市和边缘城市四个层级,上中下游分别形成成渝城市群、滇中、黔中城市群,长江中游城市群和长三角城市群等城市小群体。2长江经济带城市交通物流竞争力和城际联系网络空间分布不均衡,呈现"西弱东强"、"东密西疏"空间特征。3上海市、重庆市与武汉市是长江经济带对外辐射能力最强的三个城市,也是长江下游、上游和中游交通物流竞争力最强的中心城市,起着重要的辐射带动和支撑作用。4长江上游与中下游互动合作中,重庆市和成都市起着关键的桥梁媒介作用。长江中游与下游互动合作以"汉长昌"和下游的"沪宁杭甬"、"苏锡常合"联系为主,以九江市、上饶市和下游的衢州市、合肥市、安庆市、金华市联系为辅。5提高中心城市及中介城市的交通物流竞争力,通过上中下游城市优势互补、合作互动和梯度辐射,加强长江中下游地区与上游地区城际经济联系,优化长江经济带城际经济联系网络空间结构与合作路径,是促进长江经济带协调发展的主要着力点。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洪思扬  程涛  王红瑞  
经济发展与水资源和能源密不可分,研究水和能源两种资源在宏观经济系统各部门之间的流通特征,挖掘其内在规律,对地区水与能源的高效及可持续利用至关重要。本文以长江经济带为例,运用复杂网络理论创建资源网络模型,从水资源-能源的双重节约和双向节约的新视角发掘资源网络特征。结果表明:(1)长江经济带水-能源相关要素资源网络具备小世界性及无标度性,网络中关键部门的变化将显著影响整个网络。(2)江苏的化学产品业、金属冶炼和延加工业、建筑业等部门因具备较大点强度而对长江经济带的水-能源的双重节约作用显著。江苏的化学产品业、金属冶炼和延加工业、电气机械和器材业以及湖北和湖南的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等部门的节水带来的节能效应和节能带来的节水效应可快速传播至其他部门,对水-能源双向节约作用显著。(3)研究区内各省市资源流通量大体与经济发展水平呈正相关,江苏、湖南和湖北地区资源流通量较大,云南、贵州和重庆资源流通量相对较小。(4)对重庆(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重庆(租赁和商务服务业)、重庆(建筑业)→重庆(其他服务业)、四川(建筑业)→四川(其他服务业)3条贸易路径中的部门进行合理的资源调控可以显著影响整个网络的资源流通量,从而实现资源节约。本文探究地区水-能源网络特征,旨在为资源高效利用提供有益参考。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庄德林  杨羊  陈信康  
基于816家上市公司的跨区域布局数据,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法从网络整体层面、城市个体层面和子群体层面,分析了长江经济带城市网络的空间结构特征。结果显示:长江经济带已经实现了网络化发展,且城市网络呈现出明显的多中心化格局;长江经济带的各城市在全行业、制造业和服务业领域均体现出了压倒性的资源集聚与要素辐射优势,但是在中介能力方面的优势尚不明显;行政中心城市表现出了高水平的中介能力以及在服务业领域的高水平的对外辐射引领能力,但是在制造业领域还未体现出领先的资源集聚与要素辐射能力;长江经济带城市网络的凝聚子群与该区域的规划城市群还没有形成很好的耦合关系。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骆灿  陆菊春  
采用超效率EBM模型对2013—2019年长江经济带36个城市的绿色创新效率进行测度,通过构建修正引力模型得到城市间绿色创新效率的空间关联矩阵,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法和QAP分析法从网络化视角探索长江经济带城市绿色创新效率的空间网络关联特征和形成机理。研究表明:(1)研究期间长江经济带城市绿色创新效率空间关联强度处于下降趋势,等级结构特征比较明显,下游城市在空间网络中处于相对中心的位置,而中上游城市处于相对劣势地位;(2)长江经济带城市绿色创新效率集聚板块特征呈现板块内集聚、板块之间存在一定空间关联;(3)城市环保、科研投入差异有利于长江经济带城市绿色创新效率空间网络的形成,城市距离、开放、创新水平差异则对其有负向影响。为促进长江经济带城市可持续发展,提出将长江经济带城市看作一个整体,在提升绿色创新效率时注重城市间的协同关系和联动效应;打破长江经济带绿色创新效率的马太效应,优化整体格局;进一步完善各城市的交通设施,推进路网规划设施建设等建议。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吴郁玲  张佩  李佳  
长江经济带是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地区,也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产区,分析其耕地利用效率状况对于兼顾经济发展、保障粮食安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研究借助超效率SBM模型对2008—2017年长江经济带126个地级市的耕地利用效率进行测度,揭示其时空演变特征,从要素投入视角提出了未来耕地利用效率的改善方向。研究表明:1)研究期长江经济带耕地利用效率呈波动下降态势,整体效率不高,区域差异明显。空间分布上呈显著集聚特征,其中高效率区主要集中在江苏东部沿海地区,低效率区主要集中在贵州大部和湖南西部等区域。2)研究区耕地利用效率与冗余率呈显著负相关,耕地生产投入要素均存在冗余情况,尤其是农业从业人员与化肥施用量的冗余情况较为严重。黔南、滇南地区在耕地面积及农业从业人员方面冗余情况均较为严重,安徽及江西北部在农业机械总动力要素投入方面冗余率上升较快,各省份在化肥施用量冗余率方面均处于高水平。研究认为,长江经济带不同地区要根据区域内耕地投入冗余情况,因地制宜实施差别化耕地利用政策,提升耕地利用效率,保障我国粮食安全。
[期刊] 物流技术  [作者] 张威  
在综述国内外物流网络发展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介绍了新时期长江经济带物流建设现状和独特的物流资源,并基于长江经济带现代物流网络特点,提出了优化长江经济带物流网络的发展策略,即完善"一体两翼"发展格局,促进长江各内陆港口联动发展;协调发展区域产业园区布局,促进长江经济带物流网络布局优化;促进物流辅助服务产业发展,完善区域物流服务网络。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伏虎  
本研究立足于"一带一路"与长江经济带范围内城市群空间联系,将各类生产要素的空间联系作为国家战略的分析背景,采用社会关系网络分析工具对"一带一路"与长江经济带共同辐射区域开展现状分析与再定位研究,以期为各节点城市对接国家战略、更好谋划"十三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必要借鉴。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伏虎  
本研究立足于"一带一路"与长江经济带范围内城市群空间联系,将各类生产要素的空间联系作为国家战略的分析背景,采用社会关系网络分析工具对"一带一路"与长江经济带共同辐射区域开展现状分析与再定位研究,以期为各节点城市对接国家战略、更好谋划"十三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必要借鉴。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赵旭  汪怡鑫  赵菲菲  
文章运用SBM模型测算长江经济带沿线核心城市2007—2018年的工业生态效率(IEE),分析其时空跃迁特征,并引入莫兰指数与SDM模型实证检验IEE的空间相关性与溢出效应。结果表明:从时空特征来看,研究期内长江沿线核心城市IEE可分为工业快速起步、粗放同质发展和结构转型升级三大阶段,并出现由西向东、由上游向下游逐层递减的梯级分布特征;长江沿线核心城市IEE具有较强的空间相关性,呈现高低聚集、低高聚集的空间俱乐部现象;IEE空间溢出效应影响因素呈现多元化,提升R&D投入能有效增强本地-邻地的IEE水平。
[期刊] 上海经济研究  [作者] 曾冰  邱志萍  
研究长江经济带省际贸易网络结构,有利于揭示其内部经济联系规律,推进区域经济协同发展。基于2000-2015年省际铁路货运交流数据,采用SNA方法刻画长江经济带省际贸易网络时空特征,借助贸易网络引力模型和QAP回归方法实证研究省际贸易网络演变的影响因素。研究表明:(1)2000-2015年长江经济带省际贸易网络结构发生了显著变化,逐步演化成"苏-浙-皖-赣"和"川-渝-滇-贵"两大贸易联系核心圈;(2)网络密度呈现先升后降的弱连结联系态势,圈层特征明显,子圈间联系较弱;(3)中心性水平呈现"下冷中上热"态势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陈蕴恬  葛察忠  段显明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化星琳   彭翀   张梦洁  
都市圈交通网络是构建区域安全韧性发展格局的重要基石。以长江经济带中成都都市圈、武汉都市圈和南京都市圈为研究案例,基于网络韧性评估框架,以常态和突发攻击两种情景,测度长江经济带典型都市圈公路网络韧性,主要结论为:(1)在常态情景下,三都市圈的公路网络韧性的集聚性、传输性、层级性分异明显,且网络的发育程度均有待提高。(2)在突发情景下,三都市圈在随机攻击和两种排序攻击下表现出明显的动态韧性分异,并各具不同的优势,成都都市圈综合表现相对最优,面对介数排序攻击时具有明显优势;南京都市圈综合表现位居其次,在面对度值排序攻击时具有明显优势;武汉都市圈综合表现居于最末,只在面对随机攻击时具有明显优势。(3)在突发情景下,都市圈公路网络的鲁棒性和脆弱性呈现一定的相互拮抗作用,在随机攻击下表现为鲁棒性强于脆弱性,在排序攻击下表现为脆弱性强于鲁棒性,且基于介数排序的攻击方式更易对网络造成结构性破坏。(4)从网络拓扑结构的角度分析网络韧性分异机制,并针对性提出都市圈公路网络韧性提升策略。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