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3704)
- 2023(5432)
- 2022(4491)
- 2021(3866)
- 2020(3229)
- 2019(7441)
- 2018(7092)
- 2017(13593)
- 2016(6786)
- 2015(7576)
- 2014(7377)
- 2013(7604)
- 2012(7586)
- 2011(7238)
- 2010(7550)
- 2009(7153)
- 2008(6732)
- 2007(6176)
- 2006(5876)
- 2005(5463)
- 学科
- 济(58398)
- 经济(58374)
- 地方(18255)
- 管理(16291)
- 方法(13836)
- 地方经济(12863)
- 业(12293)
- 数学(12144)
- 数学方法(12105)
- 中国(10731)
- 学(10339)
- 业经(9506)
- 农(9258)
- 企(8634)
- 企业(8634)
- 环境(7306)
- 资源(6896)
- 经济学(6874)
- 融(6859)
- 金融(6859)
- 农业(6649)
- 制(6256)
- 关系(6238)
- 发(6136)
- 贸(6050)
- 贸易(6046)
- 和(5795)
- 易(5716)
- 产业(5533)
- 体(5395)
- 机构
- 学院(110003)
- 大学(108980)
- 济(58209)
- 经济(57279)
- 研究(46494)
- 管理(36944)
- 中国(34947)
- 理学(30803)
- 理学院(30327)
- 管理学(29906)
- 管理学院(29689)
- 科学(26569)
- 所(24394)
- 京(23747)
- 财(23058)
- 江(23057)
- 研究所(21950)
- 中心(19902)
- 经济学(19033)
- 财经(18235)
- 农(17315)
- 经济学院(16712)
- 院(16696)
- 经(16291)
- 科学院(15118)
- 范(15055)
- 师范(14929)
- 省(14485)
- 北京(14443)
- 业大(14079)
- 基金
- 项目(68061)
- 科学(53907)
- 基金(49874)
- 研究(49438)
- 家(43643)
- 国家(43344)
- 科学基金(36620)
- 社会(34118)
- 社会科(32433)
- 社会科学(32425)
- 省(26829)
- 基金项目(26159)
- 自然(21919)
- 划(21466)
- 自然科(21309)
- 自然科学(21306)
- 自然科学基金(20925)
- 教育(20334)
- 资助(19985)
- 编号(18196)
- 发(16946)
- 重点(16056)
- 部(14804)
- 国家社会(14689)
- 成果(14607)
- 济(14200)
- 发展(14146)
- 经济(14077)
- 展(13963)
- 课题(13738)
共检索到18232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王艳 张安录
长江经济带作为我国经济发展核心区和重要农业生产基地,在快速城镇化和工业化进程中,耕地资源承载负荷大、压力显著,面临巨大风险和挑战。基于标准耕地系数修正的压力指数模型分析长江经济带1987~2017年耕地资源情况,多时空尺度反映变化态势,并利用预测模型测算耕地压力未来变化趋势。结果表明:(1)长江经济带耕地压力时间序列呈现倒“V”型分布,2003年达到压力峰值后缓慢下降;空间格局呈现出“整体稳定、局部动荡”基本态势,压力重心向东迁移;(2)区域耕地压力异质性明显,长江上游主要受恶劣的耕种条件和频发的自然灾害影响,长江下游主要受快速城镇化影响,分布格局上表现出“下游急速上升,中游稳步下降,上游波动起伏”的局面;(3)未来5年(十四五期间)长江经济带耕地压力并未得到缓解,且有逐年增长的势头,对大保护战略构成一定挑战,需要引起有关决策部门重视。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吴郁玲 张佩 李佳
长江经济带是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地区,也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产区,分析其耕地利用效率状况对于兼顾经济发展、保障粮食安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研究借助超效率SBM模型对2008—2017年长江经济带126个地级市的耕地利用效率进行测度,揭示其时空演变特征,从要素投入视角提出了未来耕地利用效率的改善方向。研究表明:1)研究期长江经济带耕地利用效率呈波动下降态势,整体效率不高,区域差异明显。空间分布上呈显著集聚特征,其中高效率区主要集中在江苏东部沿海地区,低效率区主要集中在贵州大部和湖南西部等区域。2)研究区耕地利用效率与冗余率呈显著负相关,耕地生产投入要素均存在冗余情况,尤其是农业从业人员与化肥施用量的冗余情况较为严重。黔南、滇南地区在耕地面积及农业从业人员方面冗余情况均较为严重,安徽及江西北部在农业机械总动力要素投入方面冗余率上升较快,各省份在化肥施用量冗余率方面均处于高水平。研究认为,长江经济带不同地区要根据区域内耕地投入冗余情况,因地制宜实施差别化耕地利用政策,提升耕地利用效率,保障我国粮食安全。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马歆 郑潇潇 王韵 Raheel Akhtar Kathia
[目的]为严守耕地红线、合理利用和保护耕地资源,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方法]文章采用最小人均耕地面积和耕地压力指数模型,分析了2007—2016年中原经济区耕地压力时序变化特征,引入重心转移模型和变异系数,探究耕地压力重心的空间分布及迁移特征,并基于粮食生产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双重视角,选取10个指标运用灰色关联分析法对影响中原经济区耕地压力变化的驱动因素进行研究。[结果]2007—2016年中原经济区耕地压力指数呈现阶段性特征,总体处于波动递减的趋势,各地级市耕地压力离散程度和空间差异不断拉大,空间分布不均衡,东西分化趋势显著;耕地压力重心从西北向东南方向迁移,在郑州市区域移动;选取的影响因素指标对耕地压力变化均有影响,关联度大小依次为人均GDP>城市化水平>农民收入>产业结构>化肥投入>灌溉水平>复种指数>粮食单产量>耕地质量>人均耕地面积。[结论]社会经济因素对耕地压力影响显著,是影响耕地压力变动的主导因素。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朱红波 张安录
耕地压力指数是指最小人均耕地面积与实际人均耕地面积之比。文章通过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耕地压力指数的测算,发现耕地压力指数在1981年~1996年间呈下降趋势,主要原因是由于期间最小人均耕地面积减少速度大于实际人均耕地面积的减少速度;1996年后耕地压力指数整体处于上升趋势,这主要是由于期间实际人均耕地面积急剧减少所致。通过对2004年各省份压力指数的测算,发现有21个省份的耕地压力指数大于1,其中上海的耕地压力指数达到了2.84;即便是在无明显压力的5个省份中,其压力指数也均在0.78以上,区域耕地压力非常明显。导致各省份耕地压力指数过大的主要原因有3个:一是由于耕地大量被占用,实际人均耕地面积...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张川 刘淑霞 许超 曾维军 张建生 余建新 张耿杰 陈永志
耕地是土地资源的精华,是保障粮食安全最重要的战略资源之一。运用耕地压力指数模型分析了云南省2000~2010年的耕地压力变化特征,并对其未来耕地压力的变化趋势进行回归分析。研究结果显示:2000~2010年,云南省粮播面积总体呈减少的趋势,而常用耕地面积、粮食单产、复种指数、总人口数量及耕地压力指数却呈持续升高的趋势。未来15年内,云南省耕地压力指数会呈总体降低的趋势,到2030年,耕地压力指数将小于1,耕地压力进一步缓解。控制人口数量、控制耕地非农化、确保常用耕地面积及播粮面积比稳定,加大农业基础设施投入及配套,提高农业科技的转化力度将是解决耕地压力的根本途径。
关键词:
耕地保护 耕地压力指数 变化趋势 云南省
[期刊] 中国土地科学
[作者]
李红波 杨和平 王韬 齐梦娜
研究目的:揭示21世纪以来长江经济带耕地利用生态效率的时空分异规律,深入辨析其效率提升的复杂组态路径及演变。研究方法:Super-SBM模型、基于fsQCA的组态分析。研究结果:(1)2000—2021年长江经济带耕地利用生态效率总体上处于中等偏下效率水平,呈现先下降后上升的“U”形趋势,区域内演变趋势存在明显差异。(2)长江经济带耕地利用生态效率提升路径可归纳提炼为技术主导下资源—经济驱动、政策助力下资源—技术驱动、资源与经济双元逻辑下技术—政策驱动3条组态路径。(3)研究期内高水平耕地利用生态效率的组态路径呈现明显的时空演变,且核心条件间存在替代效应。研究结论:耕地利用生态效率是一个受“资源—经济—技术—政策”复杂系统因素交互影响的组态问题,针对长江经济带异质性区域的效率提升应注重路径措施“整体谋划”和“因地施策”,并从生态补偿、技术扩散、环境规制等方面强化流域间耕地保护利用政策的联动协同。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李晓青,谢炳庚,戴爱德,唐焰
人口的增长,城市建设和工业化进程的推进,使有限的耕地资源日趋紧张。从湖南省人均耕地现状出发,用更新后的人均耕地警戒值和实际人均耕地的比值对湖南耕地压力现状进行了分析,并运用回归模型预测耕地压力的变化趋势,为缓解耕地压力、合理利用耕地资源提供依据。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彭迪云 张旋 刘帅
构建了长江经济带生态经济效率评价指标体系,使用2008—2014年省际面板数据,运用三阶段DEA方法,对长江经济带生态经济效率进行评价,得出结论:长江经济带生态经济效率沿下中上游依次递减;中上游省份基本处在规模效率递增阶段,而下游省份则已经表现出规模报酬递减的迹象;生态经济发展表现出了一定的空间集聚效应。论文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长江下游地区应注重改善经济结构,中游地区着力提高管理水平,上游地区则应更加注重扩大生态经济规模;加强上中下游的经济交流,实现整体规模效益。
关键词:
长江经济带 生态经济 三阶段DEA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陈明华 仲崇阳 张晓萌 刘玉鑫
基于长江经济带108个城市的数据,利用熵值法构建了污染排放的综合指标,采用核密度估计法分析了城市污染排放的分布动态,并通过传统及空间马尔科夫链方法考察了城市污染排放的长期转移趋势和空间依赖性。结果显示:长江经济带中游、下游与总体污染排放强度均有所提升,且城市间差距均有所拉大,多极化趋势不明显;高污染和低污染水平城市污染排放的内部流动性较低,存在俱乐部趋同特征,且就转移概率而言,向相邻类型转移的概率较大,跳跃式转移的概率较小;城市污染排放的空间依赖性较强,若"邻居"为高污染水平,则本地区污染水平"向上转移"的可能性就较大,若"邻居"为低污染水平,本地区污染水平就有更多的"向下转移"的可能性。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刘玮辰 陆玉麒 文玉钊
基于城市流强度模型测算2000年以来长江经济带126个地级以上城市在全国范围内的对外服务能力,进而采用改良锡尔系数、马尔可夫链和ESDA方法对城市对外服务能力的时空演变特征进行探讨。结果表明:研究时段内长江经济带各市城市流强度都有显著提升,但区域间的非均衡现象明显,城市对外服务能力呈现出由东部向西部的梯度递减;省内差异对城市对外服务能力的差异贡献率最高,是空间尺度差异的主要来源;对外服务能力存在明显的俱乐部趋同现象和空间自相关性,对外服务能力相似的区域聚集分布,东、中、西部分别形成长三角、武汉-长沙、成渝等对外服务区域中心;时空演变表现出阶段性特征,经历由极化向均衡的转变。最后指出多中心发展和...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赵凡 许佩
城市是碳排放最集中的地区,同时由于城市部门众多、管辖力强,也是深度参与和有力执行国家减排目标和减排政策最合适的尺度。选取2003~2020年长江经济带108个城市相关数据,测算了各城市的能源消费碳排放强度,进一步采用核密度分析、STIRPAT模型和面板分位数回归模型,分析长江经济带城市能源消费碳排放强度的时空特征和影响机理,结果表明:(1)2003~2020年长江经济带城市平均能源消费碳排放强度基本一直保持下降的趋势,从2003年的1.87 t/万元降至2020年的0.51 t/万元,年平均增长率为-7.34%。(2)长江经济带城市能源消费碳排放强度在空间上呈现出从由化石能源相对稀缺的下游地区向相对丰裕的中上游地区不断增强的趋势,从城市规模来看呈现“小城市>中等城市>大城市”的等级规模特征。(3)经济增长、人口规模、政府干预和产业结构升级显著抑制能源消费碳排放强度提升,人力资本水平和能源强度是使城市能源消费碳排放强度增大的主要因素,其中人力资本水平的正向促进作用在能源强度低的城市不显著。
[期刊] 政治经济学评论
[作者]
孙久文 张静
长江经济带的提出不仅对长江沿岸地区经济发展有重要意义,同时对促进全国经济发展也有重要作用,肩负着多种示范和试验功能,为我国的改革开放做出了贡献。从历史演化的角度分析经济发展现象是演化经济地理学的重要方向之一,且这种方法正在受到新的重视。本文尝试从历史与时间的视角,从经济实力、城市体系和城市化、产业结构、创新及经济外向度五个维度分析长江经济带的时空演化发展态势并提出相关问题及发展建议,期望能为长江经济带的发展提供借鉴。
关键词:
长江经济带 时空演变 发展建议
[期刊]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杨仁发 杨超
基于新时代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构建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指标体系,利用长江经济带108个城市2007年~2016年数据,分析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空演变特征及驱动因素.结果表明: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水平总体处于上升的趋势,下游城市整体高质量发展水平远高于中上游城市,特大城市高质量发展水平远高于大城市和中小城市,大多数城市的经济规模和其高质量发展水平不匹配;长江经济带高质量、中高质量城市主要分布于长三角地区、中低质量城市集聚于长江中游地区,低质量城市集中于长江上游,在空间上呈现明显的圈层扩散分布格局,且存在显著的空间正相关;科技创新、对外开放和产业结构是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重要驱动因素,经济基础、民生福利及环境治理同样具有积极作用,但是各驱动因素对长江经济带各区域作用存在异质性.因此,应因地制宜探索差异化、特色化的发展路径,促进各城市分工合作,强化城市群的区域带动作用,着力破解跨行政区域协同的制度性和政策性障碍,促进各类要素自由流动与高效配置,促进上中下游聚合发展.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余洋 王晖 吴宜进 陈云 田小波 朱翔
社会保险是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核心内容,它对促进社会更加稳定、公平、进步以及推动区域高质量发展作用重大。本文采用熵值法、空间自相关、地理探测器等方法分析2012—2018年长江经济带社会保险水平的时空演变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长江经济带社会保险水平整体快速增长,省际间的相对差异在逐渐缩小,社会保险水平东部>西部>中部;(2)研究期内长江经济带大多数省份社会保险水平相对偏低,整体上具有显著的集聚特征,热点区和冷点区表现出较稳定的空间演变特征;(3)长江经济带社会保险水平空间分异特征受多种因素影响,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城镇单位就业人员工资总额、人均GDP是其主导因素。未来长江经济带应统筹发展社会保险制度,逐渐缩小东中西部社会保险水平的差距。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夏丛 胡守庚 吴思 余德
文章将DEA窗口分析法与超效率SBM-Undesirable模型结合,测度2007—2018年长江经济带127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用地效率,并运用核密度估计对其时空演变特征进行多维刻画。结果显示:(1)长江经济带城市用地效率整体提升,且经历了稳定提升、阶段下降、加速提升的"N"型发展过程。(2)城市用地效率高值区呈"分散分布—组团分布—片状分布"发展,低值区逐渐收缩至云南、贵州和湖南、湖北中部。(3)省际城市用地效率发展协调性不佳,成渝城市群、环鄱阳湖城市群、上海及浙江沿海地区提升最迅速。(4)不同城市体系、不同规模和不同职能的城市用地效率演进规律存在差异,非城市群和小城市变动不强,区域性城市群和资源型城市存在低效演进现象。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