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1523)
- 2023(16128)
- 2022(13711)
- 2021(12678)
- 2020(10672)
- 2019(24189)
- 2018(23804)
- 2017(45854)
- 2016(24049)
- 2015(26869)
- 2014(26153)
- 2013(25976)
- 2012(23945)
- 2011(21827)
- 2010(22167)
- 2009(20757)
- 2008(19113)
- 2007(16950)
- 2006(15094)
- 2005(13414)
- 学科
- 济(113975)
- 经济(113876)
- 管理(72935)
- 业(70243)
- 企(59604)
- 企业(59604)
- 方法(43772)
- 数学(37800)
- 数学方法(37445)
- 中国(32304)
- 地方(28267)
- 融(27708)
- 金融(27707)
- 银(25891)
- 银行(25854)
- 农(25613)
- 财(25184)
- 行(24973)
- 业经(24447)
- 学(22382)
- 技术(21297)
- 制(20642)
- 农业(18040)
- 理论(17237)
- 贸(16859)
- 贸易(16842)
- 易(16248)
- 环境(15974)
- 务(15951)
- 财务(15888)
- 机构
- 大学(339708)
- 学院(339014)
- 济(146541)
- 经济(143585)
- 管理(136186)
- 理学(117664)
- 理学院(116404)
- 研究(115693)
- 管理学(114629)
- 管理学院(114022)
- 中国(90908)
- 京(71739)
- 科学(68885)
- 财(65370)
- 所(56923)
- 中心(53248)
- 江(53190)
- 财经(52475)
- 研究所(51781)
- 农(49125)
- 经(47633)
- 业大(47055)
- 经济学(45294)
- 北京(44945)
- 范(43221)
- 师范(42842)
- 院(42173)
- 经济学院(40643)
- 州(40589)
- 财经大学(39135)
- 基金
- 项目(230570)
- 科学(182714)
- 研究(171377)
- 基金(167576)
- 家(144510)
- 国家(143309)
- 科学基金(124516)
- 社会(110047)
- 社会科(104492)
- 社会科学(104463)
- 省(91059)
- 基金项目(89202)
- 自然(79122)
- 自然科(77292)
- 自然科学(77278)
- 教育(76939)
- 自然科学基金(75900)
- 划(74720)
- 编号(68920)
- 资助(68128)
- 成果(55082)
- 创(51685)
- 重点(51302)
- 部(50478)
- 发(50339)
- 创新(47609)
- 课题(47429)
- 国家社会(45382)
- 教育部(43773)
- 人文(43221)
- 期刊
- 济(164157)
- 经济(164157)
- 研究(105326)
- 中国(66947)
- 管理(52581)
- 财(48620)
- 学报(48595)
- 科学(46756)
- 农(43838)
- 融(41856)
- 金融(41856)
- 大学(37253)
- 教育(35214)
- 学学(35181)
- 技术(30297)
- 农业(29802)
- 经济研究(27198)
- 财经(26293)
- 业经(25253)
- 经(22597)
- 问题(20231)
- 技术经济(18833)
- 科技(18454)
- 理论(17220)
- 图书(16426)
- 现代(15908)
- 实践(15455)
- 践(15455)
- 商业(15414)
- 业(15407)
共检索到51105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浙江金融
[作者]
金天奇
本文结合对区域科技金融与科技创新的相互作用的分析,深入剖析了两者之间的联动发展机制,并利用长江经济带近10年的省际面板数据,测度了11个省(市)科技创新与科技金融的发展水平及其联动效应。实证结果表明,长江经济带科技创新与科技金融发展水平呈现东、中、西部地区递减趋势,地区科技创新发展水平的快速增长与科技金融发展水平的快速提高并存,呈现两者较强程度的联动效应。基于此,本文为相关决策机构实现区域科技创新与科技金融的联动协同发展提供了政策建议。
关键词:
长江经济带 科技金融 科技创新 联动效应
[期刊] 浙江金融
[作者]
金天奇
本文结合对区域科技金融与科技创新的相互作用的分析,深入剖析了两者之间的联动发展机制,并利用长江经济带近10年的省际面板数据,测度了11个省(市)科技创新与科技金融的发展水平及其联动效应。实证结果表明,长江经济带科技创新与科技金融发展水平呈现东、中、西部地区递减趋势,地区科技创新发展水平的快速增长与科技金融发展水平的快速提高并存,呈现两者较强程度的联动效应。基于此,本文为相关决策机构实现区域科技创新与科技金融的联动协同发展提供了政策建议。
关键词:
长江经济带 科技金融 科技创新 联动效应
[期刊] 科技进步与对策
[作者]
柏建成 高增安 严翔 张利霞
四大核心技术深化金融发展,科技与金融交叉融合程度进一步加深,需从动态层面研究其互动机制。基于1998—2016年长江经济带省际面板数据,采用PVAR动态模型对全流域、分区域科技创新与金融发展互动关系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核心变量科技创新和金融发展互动关系显著,但互动机制在各流域有所差别,且均未形成长效机制。从控制变量贡献看,下游地区金融和科技具有较强的惯性效应;中游地区二者受经济持续增长的带动作用较为显著;上游地区科技与金融发展部分得益于国家对基础设施的持续性投入。进一步指出,科技赋能金融,金融服务科技是长江经济带实现金融高质量发展和金融普惠的关键。
关键词:
长江经济带 金融发展 科技创新 PVAR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刘洪 姜娇阳
文章基于长江经济带11个省份2001—2021年的面板数据,在测算科技创新水平和碳排放量的基础上,探讨科技创新对长江经济带低碳发展的驱动效应及其机制。结果表明:第一,长江经济带的科技创新水平不断提高,碳排放量稳中有降,基本实现了生态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辩证统一;第二,科技创新能够驱动长江经济带低碳发展,产业结构升级是其重要路径;第三,在不同区域和不同环境规制强度下,科技创新对长江经济带低碳发展的驱动效应存在异质性,在长江经济带上游和中游以及环境规制强度较高的情况下,科技创新对长江经济带低碳发展的促进效果更显著。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刘洪 姜娇阳
文章基于长江经济带11个省份2001—2021年的面板数据,在测算科技创新水平和碳排放量的基础上,探讨科技创新对长江经济带低碳发展的驱动效应及其机制。结果表明:第一,长江经济带的科技创新水平不断提高,碳排放量稳中有降,基本实现了生态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辩证统一;第二,科技创新能够驱动长江经济带低碳发展,产业结构升级是其重要路径;第三,在不同区域和不同环境规制强度下,科技创新对长江经济带低碳发展的驱动效应存在异质性,在长江经济带上游和中游以及环境规制强度较高的情况下,科技创新对长江经济带低碳发展的促进效果更显著。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程广斌 吴家庆 孙雪英
将科技创新过程分为技术创新和经济产出两个阶段,选取长江经济带11个省市2009—2019年的面板数据,基于超效率DEA-Tobit对该区域测度两阶段科技创新效率并对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长江经济带科技创新效率总体上有所提升,但各省市之间技术创新效率和经济产出效率存在显著差异,区域间差异随时间演进逐渐减少;(2)政府支持、人力资本水平等指标对技术创新效率和经济产出效率有着不同方向的影响。最后基于研究结论,提出提升长江经济带科技创新效率的政策建议。
[期刊] 江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习明明
基于2006—2015年长江经济带11个省份中108个市级面板数据,运用空间面板计量的固定效应与随机效应模型实证检验了创新环境对区域创新效率的影响,并且使用空间面板自回归二阶段最小二乘法进行了稳健性检验。实证研究发现:长江经济带上游和中游地区基础设施环境对创新效率的影响要显著高于长江下游地区;经济环境对长江上游区域的创新效率的促进作用很显著,但对长江中下游区域并不显著;间接融资金融环境水平提升并不能有效促进地区创新效率的提高;人文教育环境与财政环境对地区创新效率的影响不显著。需要从改善创新环境等方面着手,提升地区科技创新效率。
关键词:
长江经济带 创新环境 创新效率 空间计量
[期刊]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黄寰 王玮 尹涛涛
为研究长江经济带科技创新、环境规制与经济发展质量三者之间的空间效应,在统计数据的基础上,构建空间杜宾模型进行相关分析。研究结果表明:2012年—2017年期间,长江经济带经济发展质量和环境规制具有分化现象,科技创新的空间聚集程度则稳步提升。科技创新空间溢出效应显著;环境规制强度的提高有利于本地区经济发展质量的提升,却给经济地理相邻省份带来负面效应;两者的协同效应对本省份经济发展质量存在负向的影响,对邻省则具有正向的影响;此外,控制变量人力资本从短时期来看对经济发展质量暂无显著的空间效应,而经济开放则具有显著的空间溢出效应,社会投资对本省经济发展质量有正向的影响,对邻省则存在负面的影响。
[期刊] 科技进步与对策
[作者]
刘钒 邓明亮
为了揭示长江经济带11省市科技创新效率演变规律及其影响因素,基于PCA-SE-DEA组合模型,对全国和长江经济带科技创新效率进行测度,重点对长江经济带的科技创新效率进行收敛性检验和影响因素分析。研究表明:长江经济带科技创新效率略低于全国平均水平;长江上中下游省市科技创新效率的地区差异呈逐步扩大趋势;长江经济带科技创新效率较低省市的追赶效应尚不明显;地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对长江经济带科技创新效率的影响最为显著。由此提出,长江经济带需要统筹协调,建立协同协作机制,构建全流域创新创业生态系统,提高整体科技创新效率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叶松 孙林
协同创新是区域科技的发展方向,科技资源是协同创新的支撑。长江经济带科技资源密集,并具有高度的协同创新优势,但亟需将两种优势协同配置,形成更加高端的竞争力。为了使长江经济带进一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加速建成创新型区域,本文对长江经济带的科技资源集聚和协同创新的现状和问题进行了研究,构建了长江经济带科技资源集聚与协同创新模型,并从政府、企业、高校等方面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法,以促进长江经济带11个省市的共同发展。
关键词:
长江经济带 协同创新 资源集聚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叶松 孙林
协同创新是区域科技的发展方向,科技资源是协同创新的支撑。长江经济带科技资源密集,并具有高度的协同创新优势,但亟需将两种优势协同配置,形成更加高端的竞争力。为了使长江经济带进一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加速建成创新型区域,本文对长江经济带的科技资源集聚和协同创新的现状和问题进行了研究,构建了长江经济带科技资源集聚与协同创新模型,并从政府、企业、高校等方面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法,以促进长江经济带11个省市的共同发展。
关键词:
长江经济带 协同创新 资源集聚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严翔 成长春 秦腾 金巍
生态与能源不仅是科技创新发展的要素投入,同时也影响着科技创新发展的效率质量。本文首先从生态环境、能源消费与科技创新三方面对既存文献进行梳理,勾勒生态与能源约束对科技创新发展的融合传导机制,随后基于Romer的经济增长阻尼假说,从空间溢出视角构建生态能源对科技创新的增长阻尼模型,评测1998-2016年间长江经济带11省市的科技创新发展。研究显示:流域科技创新发展存在显著的空间依赖特征,临近地区科创发展每提高1%,会提升本地0. 148%的科技创新发展。生态与能源约束引起的增长阻尼效应明显,科技创新年增速因此而降低2. 1%。总体看来,流域的科技创新缓解了生态压力,其发展要素不仅有赖于能耗总量的提升,更仰仗科创人才投入与物质资本增长。各地阻尼效应显示:江浙沪三地的生态约束并不明显,而能源约束源自科创产业拉动形成的能耗回弹效应;中游地区在科技创新进程中,除湖南以外的其他三省存在较高的生态约束,但四省的能源阻尼值皆高位运行;上游四省市的生态与能源约束对其科技创新的增长阻尼明显,但总体阻尼效应低于中游地区。进一步指出,促进科技创新对传统能源的脱钩,以生态环境检验科技创新的质量,是实现全流域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殷李松 贾敬全
文章通过架构科技创新-经济增长区位理论模型,揭示了科技创新对经济增长的机理路径,并通过动态空间面板杜宾模型,实证分解长江经济带1998—2016年科技创新规模、结构、质量对经济增长的空间溢出,结果表明:平均意义上,科技创新规模提升1%,则会使本省经济水平提升0.0848%,近邻省份提高0.0473%。结构调整方面,在总规模不变的情况下,若实用新型专利申请下降1%,发明专利申请率提高1%,则会使本省经济增长提升0.1191%,近邻省份经济增长提升0.2289%。类似,若外观设计专利申请率下降1%,发明专利申请率提高1%,则会使本省经济增长提升0.0696%,近邻省份提升0.1521%。质量方面,三项专利授权率变化对经济的溢出都不明显。
[期刊] 科技进步与对策
[作者]
吴传清 邓明亮
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是新时代实施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的必然要求。采用2005-2016年长江经济带108个地级及以上城市面板数据,从线性、非线性视角考察科技创新、对外开放与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的关系。结果表明:科技创新能有效促进长江经济带沿线城市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提升;对外开放背景下,这种影响效应呈现出显著非线性特征,对外开放能有效规避科技创新促进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提升的边际效率递减困境;科技创新、对外开放、经济高质量发展之间的关系表现出显著空间异质性。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应科学处理科技创新、对外开放与经济高质量发展三者的关系,构建高质量对外开放与科技创新之间的良性互动机制,形成长江经济带深度融合的开放创新局面。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黄寰 王若楠 肖义
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的深入实施离不开科技创新与绿色发展的协调发展和共同进步。基于城市群视域,采用熵权法、超效率SBM模型、耦合协调度模型以及Tobit模型等方法,从多维度视角探讨2010~2019年长江经济带三大城市群85个城市科技创新与生态效率的耦合协调关系及其时空演变特征,并对二者耦合协调度的主要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长江经济带整体科技创新水平呈平稳上升趋势,生态效率水平呈降-升-降-升的“W”型变动趋势。科技创新与生态效率耦合协调度呈先升后降的倒“U”型波动上升趋势,且三大城市群空间差异性明显,呈现长三角城市群>长江中游城市群>成渝城市群的空间分布格局;(2)整体耦合协调发展水平存在显著的空间自相关特征,且多数城市表现为低低集聚,其中长三角城市群呈显著的“东高西低”型空间集聚特征,长江中游城市群与成渝城市群空间集聚特征不显著;(3)经济发展水平、劳动力集聚、对外开放程度以及产业结构对整体耦合协调水平有显著正向影响。基于以上结论,提出加大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保护力度、重视区域发展异质性、引进培育创新人才以及积极开展对外开放交流等政策建议。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