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2526)
- 2023(17882)
- 2022(15003)
- 2021(13659)
- 2020(11568)
- 2019(26062)
- 2018(25841)
- 2017(49808)
- 2016(26875)
- 2015(29542)
- 2014(29219)
- 2013(29352)
- 2012(27150)
- 2011(24354)
- 2010(24522)
- 2009(22651)
- 2008(22288)
- 2007(19737)
- 2006(17636)
- 2005(15805)
- 学科
- 济(130325)
- 经济(130196)
- 业(94738)
- 管理(88112)
- 企(84234)
- 企业(84234)
- 方法(51164)
- 数学(41347)
- 数学方法(40935)
- 业经(34071)
- 农(33479)
- 财(32494)
- 中国(28135)
- 学(27870)
- 地方(27722)
- 农业(23888)
- 务(23013)
- 财务(22951)
- 财务管理(22926)
- 企业财务(21776)
- 和(21548)
- 制(21249)
- 技术(20888)
- 环境(20638)
- 理论(19973)
- 划(19013)
- 贸(18518)
- 贸易(18508)
- 易(17843)
- 策(17380)
- 机构
- 学院(391223)
- 大学(388592)
- 济(164255)
- 经济(161032)
- 管理(154533)
- 研究(134733)
- 理学(132991)
- 理学院(131490)
- 管理学(129390)
- 管理学院(128690)
- 中国(100764)
- 科学(84825)
- 京(83071)
- 财(73906)
- 所(68881)
- 农(67876)
- 研究所(62864)
- 江(61985)
- 业大(59754)
- 中心(59637)
- 财经(59261)
- 经(53797)
- 农业(53269)
- 北京(51708)
- 经济学(49587)
- 院(49270)
- 范(49047)
- 师范(48555)
- 州(46781)
- 经济学院(44482)
- 基金
- 项目(265104)
- 科学(209378)
- 基金(194041)
- 研究(189936)
- 家(170350)
- 国家(168956)
- 科学基金(145525)
- 社会(121326)
- 社会科(115052)
- 社会科学(115020)
- 省(104262)
- 基金项目(103513)
- 自然(96026)
- 自然科(93784)
- 自然科学(93761)
- 自然科学基金(92123)
- 划(86647)
- 教育(84498)
- 资助(79050)
- 编号(75075)
- 重点(59616)
- 成果(59252)
- 发(57530)
- 部(57465)
- 创(56250)
- 创新(52071)
- 课题(51526)
- 科研(50810)
- 国家社会(50158)
- 业(48967)
- 期刊
- 济(188862)
- 经济(188862)
- 研究(116384)
- 中国(69769)
- 学报(63099)
- 农(61764)
- 管理(61053)
- 科学(59454)
- 财(58095)
- 大学(47121)
- 学学(45113)
- 农业(42687)
- 技术(33743)
- 教育(33653)
- 融(32743)
- 金融(32743)
- 业经(30712)
- 经济研究(29972)
- 财经(29950)
- 经(25752)
- 业(24402)
- 问题(24061)
- 技术经济(21968)
- 现代(19346)
- 科技(18839)
- 资源(18541)
- 商业(17719)
- 版(17629)
- 理论(17376)
- 世界(17368)
共检索到57923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曹俊文 谢雨欣
推进长江经济带种植业碳排放公平性研究,对于推动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以长江经济带11省市为研究区域,利用2020年长江经济带种植业相关数据,分析长江经济带种植业碳源碳汇及空间特征,并运用生态承载系数和经济效率系数对长江经济带碳排放进行公平性研究。结果表明:(1)区域间呈现出下游>中游>上游的空间格局。(2)省际间碳收支平衡存在明显差异。(3)根据生态承载系数、经济效率系数将长江经济带省域划分为四种不同类型区。基于以上研究结论,从公平性保护、因地制宜、产出结构优化等方面提出相关建议。
关键词:
长江经济带 种植业 碳排放 公平性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曹俊文 谢雨欣
推进长江经济带种植业碳排放公平性研究,对于推动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以长江经济带11省市为研究区域,利用2020年长江经济带种植业相关数据,分析长江经济带种植业碳源碳汇及空间特征,并运用生态承载系数和经济效率系数对长江经济带碳排放进行公平性研究。结果表明:(1)区域间呈现出下游>中游>上游的空间格局。(2)省际间碳收支平衡存在明显差异。(3)根据生态承载系数、经济效率系数将长江经济带省域划分为四种不同类型区。基于以上研究结论,从公平性保护、因地制宜、产出结构优化等方面提出相关建议。
关键词:
长江经济带 种植业 碳排放 公平性
[期刊] 世界农业
[作者]
谢永浩 刘争
2020年9月,中国在联合国大会上向世界宣布力争在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目标,因此测算种植业碳排放量、碳汇量对政策的制定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2013—2020年中国国家统计局的主要农作物、主要农用物资消耗量的年度数据测算中国31个省份种植业碳排放量、碳汇量,运用灰色预测法GM(1,1)预测中国31个省份未来5年的碳排放量,深入分析其时空分异特征,并采用基尼系数研究中国省域种植业碳汇量、碳排放量的公平性。研究结果表明:(1)山东碳排放总量最高,广西碳汇总量、净碳汇总量最高。(2)从时间序列看,中国种植业碳排放高峰已经过去,并且种植业未来碳排放量有明显下降趋势。不管是到达碳排放高峰的时间点、碳排放总量还是未来碳排放量下降趋势都出现明显的"马太效应",即东部地区优于中部地区,中部地区优于西部地区。另外,新疆、黑龙江和河南部分主要农用物资(农用塑料薄膜、农用化肥和灌溉)碳排放量存在逐年上升的趋势。(3)从空间分布看,河南、山东、安徽以及吉林属于高-高型地区,四川和新疆属于高-低型地区。东部沿海地区、南部沿海地区和东北地区种植业碳排放基尼系数明显高于其他地区,基尼系数大小与地理位置和经济发展水平呈正相关关系,高值基尼系数在地理分布上,明显呈现沿海性的特征。西北地区和西南地区的种植业碳汇量基尼系数显著高于其他地区,基尼系数的大小与其地理位置和经济发展水平有负相关关系。
[期刊] 改革
[作者]
尚杰 杨滨键
本文选取山东省1990~2016年的种植业数据,测算了山东省种植业碳源、碳汇、单位面积碳汇量、净碳汇量。基于VECM动态模型,分析了影响净碳汇的因素。结果表明:种植业经济发展水平、农产品出口依存度与有效灌溉面积率,对净碳汇存在长期均衡正向影响;财政支持力度对净碳汇存在短期的正向影响。研究表明,发展经济、优化对外贸易、提升科学灌溉技术水平与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有效性等手段可以有效促进种植业减排增汇。
关键词:
种植业 净碳汇 绿色发展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孙小祥 张华兵 于英鹏
[目的]开展区域农田生态系统碳源/汇及其时空格局研究,对农田生态系统管理与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方法]采用碳排放系数法、农作物经济产量法分别估算农田生态系统碳排放量、碳吸收量,并构建生态承载效率指数、经济贡献效率指数对2007—2016年江苏沿海地区农田生态系统碳源/汇的时空变化以及公平性进行研究。[结果](1)江苏沿海地区农田生态系统碳排放先上升后下降,并呈中间高,南北低的分布格局。化肥、农药使用是碳排放的主要因素,农膜、柴油使用对碳排放影响逐渐增加。(2)江苏沿海地区农田生态系统碳吸收总体呈上升趋势,呈中西部高,南北低的分布格局。稻谷和小麦碳吸收占比高达75%,蔬菜碳吸收年平均增长率高达6.84%,逐渐成为江苏沿海碳吸收重要来源。(3)江苏沿海地区10个县(市、区)农业发展的生态、经济效率较好,启东市、海门市、赣榆区、盐城市区、大丰区、射阳县等6个县(市、区)碳汇和农业总产值的比例低于碳排放比例,是影响江苏沿海地区农业低碳发展的关键地区。[结论]江苏沿海地区农田生态系统碳源/汇动态区域差异较大,需要针对不同区域情况制定和完善差异化减排策略。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庞庆华 李涵 杨田田
从空间关联角度出发,通过引入碳排放量来改进传统引力模型,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对2007—2017年长江经济带各省市的碳排放空间关联性进行研究,并运用二次分配程序(QAP)方法对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研究表明:长江经济带碳排放空间关联网络越来越复杂;碳排放存在着明显的空间关联性和空间溢出效应,各省市在碳排放空间关联网络中所处地位和作用存在着显著的非均衡性;地理邻近关系、能源消费差异等对长江经济带碳排放空间关联关系有着显著的影响。最后提出长江经济带各省市协同减排的建议。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陈博 陆玉麒 潘颖 舒迪
基于微观企业视角,选取100家装备制造业企业和长江经济带100个空间单元作为研究样本,借鉴城市网络研究方法以及复杂网络理论,探索长江经济带装备制造业网络的等级体系、空间格局、网络联系以及网络复杂性特征。研究表明:节点城市的网络组织能力差距明显,已形成区域性、次区域性、地方性以及次地方性4个层级所构成的金字塔型等级结构;装备制造业网络组织能力在空间上表现出显著的非均衡性特征,形成三大核心区,联系网络总体呈现出从长三角地区向长江中、上游地区逐渐拓展的趋势;同时整体网络结构表现出较强的集聚性、连通性,且复杂网络特征与城市网络地位具有显著关系。
关键词:
长江经济带 装备制造业 网络特征
[期刊] 财经科学
[作者]
黄勤 何晴
本文运用LMDI模型将1995—2014年长江经济带能源消费CO2排放增量的驱动因素分解为经济规模、产业结构、能源强度和能源结构"四大效应"。结果表明,经济规模、产业结构变化对CO2排放表现为正效应,能源强度、能源结构对CO2排放则表现为负效应,各效应对CO2排放的累积贡献率绝对值由大到小依次是:经济规模效应、能源强度效应、产业结构效应和能源结构效应;长江经济带上、中、下游三大地区的碳排放因素存在较为明显的空间差异,下游经济规模扩张对CO2排放的增长影响最为明显,产业结构变化对中上游CO2排放的正效应较为
[期刊] 财经科学
[作者]
黄勤 何晴
本文运用LMDI模型将1995—2014年长江经济带能源消费CO2排放增量的驱动因素分解为经济规模、产业结构、能源强度和能源结构"四大效应"。结果表明,经济规模、产业结构变化对CO2排放表现为正效应,能源强度、能源结构对CO2排放则表现为负效应,各效应对CO2排放的累积贡献率绝对值由大到小依次是:经济规模效应、能源强度效应、产业结构效应和能源结构效应;长江经济带上、中、下游三大地区的碳排放因素存在较为明显的空间差异,下游经济规模扩张对CO2排放的增长影响最为明显,产业结构变化对中上游CO2排放的正效应较为明显,能源强度对减少CO2排放的作用从大到小依次为中游、下游、上游。据此,本文从创新驱动、产业转型升级、发展可再生能源及提高能源管理效率等方面提出具体的对策建议。
[期刊]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陈园园 冯娟 谢双玉
运用DEA模型和Malmquist生产率指数模型对长江经济带11个省市2011年~2017年的旅游效率及其时空演化特征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长江经济带旅游业综合效率在时间上呈现螺旋式上升;在空间上呈"凹"型结构,长江中游各省市旅游业综合效率明显低于上下游;在关联性上,邻近省市之间明显缺乏旅游业资源配置和新技术开发上的联系性;在发展速度上,旅游业起步晚的省市,生产率水平提高程度较为明显.以此为基础,提出有利于提升长江经济带旅游业效率的建议,促进长江经济带内各省市间旅游业的联合发展,以增强整个经济带的旅游竞争力.
关键词:
DEA模型 旅游业效率 长江经济带
[期刊] 当代财经
[作者]
杨玲
制造业服务化发展是实现长江经济带产业升级的重要路径。利用非竞争性投入占用产出模型和投入产出表测度长江经济带11省份制造业服务化率以及细分制造业国内服务化率、进口服务化率,研究发现:长江经济带下游区域与中上游区域相比不仅没有明显的比较优势,反而表现出比较劣势。其具体特征表现为:长江经济带下游区域制造业租赁和商务服务化,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化比较优势突出;中游区域制造业批发零售服务化比较优势突出;上游区域制造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服务化,金融服务化,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化比较优势突出。制造业进口服务化率总体较低,主要仍以制造业国内服务化为主。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朱英明,姚士谋
农业劳动力转移是一个社会经济累积发展过程,其特征既是农业动力转移过程与社会经济发展过程协调与否的反映,又是农业劳动力顺利转移宏观调控政策制定的依据。本文就长江经济带农业劳动力转移的产业、地域、规模和速度、效益、时差、结构变动等特征进行了研究。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邹琳 曾刚 曹贤忠 陈思雨
在经济联系网络模型基础上,将社会网络分析法与核密度估计法结合,实证分析长江经济带的经济联系网络结构、中心节点、网络密度及网络子群特征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结果显示:长江经济带整体经济联系网络密度处于较低水平;经济联系网络密度呈自下游向上游逐渐减弱的梯度发展态势;经济带包括4个区域性子群,小团体特征显著,子群间的互动较弱。因此,本文提出要充分发挥各区域比较优势,提升区域的整体竞争力,加快长江经济带经济一体化进程的总体优化方向,并针对各区域提出区域性的优化建议。
关键词:
长江经济带 经济联系 网络分析
[期刊] 技术经济
[作者]
王宇昕 余兴厚 黄玲
从经济发展、社会包容、民生福利和绿色可持续四个维度,对2011—2016年长江经济带110个城市包容性绿色增长的状况展开深入评价,运用空间计量模型分析其空间格局与演变特征。研究发现:从分布特征看,市域包容性绿色增长水平具有明显的区域差异;从变动趋势看,包容性绿色增长指数以2013年为拐点,呈"U"形变化趋势;从空间相关性看,包容性绿色增长的空间集聚程度总体不断增强,水平较高地区与较低地区在地理空间分布上较为集中,且表现出较为稳定的空间分布格局;从驱动因素看,2013年前民生福利和绿色可持续领域的竞相上升促进市域包容性绿色增长由集聚走向平衡,随后经济发展和社会包容的空间集聚性的大幅提升打破了市域包容性绿色增长趋于平衡的发展趋势;从收敛态势看,包容性绿色增长水平落后城市对领先城市的追赶效应显著。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袁一仁 罗菁菁 李悦
文章从资源能源节约集约利用、生态环境保护、国土空间开发格局优化、生态文明制度保障的维度出发,建立了长江经济带生态文明评价指标体系。根据长江经济带2003—2012年的数据,采用动态因子分析法得到各省市综合得分,根据该得分通过空间自相关方法研究了长江经济带生态文明发展水平的空间布局和演变路径。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