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0140)
- 2023(14748)
- 2022(12381)
- 2021(11210)
- 2020(9534)
- 2019(21819)
- 2018(21396)
- 2017(41025)
- 2016(21929)
- 2015(24570)
- 2014(24068)
- 2013(23587)
- 2012(21647)
- 2011(19421)
- 2010(19678)
- 2009(17573)
- 2008(16671)
- 2007(14262)
- 2006(12671)
- 2005(10766)
- 学科
- 济(110687)
- 经济(110601)
- 管理(60431)
- 业(54308)
- 方法(45806)
- 企(44583)
- 企业(44583)
- 数学(41186)
- 数学方法(40489)
- 地方(24422)
- 学(23513)
- 农(23442)
- 中国(23171)
- 业经(20689)
- 财(19877)
- 环境(18419)
- 农业(16016)
- 贸(15120)
- 贸易(15111)
- 理论(15071)
- 地方经济(14830)
- 和(14558)
- 易(14548)
- 制(14305)
- 划(13411)
- 技术(12988)
- 融(12609)
- 金融(12606)
- 务(12184)
- 财务(12127)
- 机构
- 学院(313046)
- 大学(311628)
- 济(133633)
- 经济(131159)
- 管理(120426)
- 研究(106802)
- 理学(105320)
- 理学院(104062)
- 管理学(101740)
- 管理学院(101167)
- 中国(77706)
- 科学(67278)
- 京(64651)
- 财(56318)
- 所(53397)
- 农(51675)
- 江(49981)
- 研究所(49315)
- 中心(48654)
- 业大(48138)
- 财经(46251)
- 经(42106)
- 经济学(41934)
- 范(41030)
- 农业(40603)
- 师范(40541)
- 院(39118)
- 北京(38911)
- 经济学院(37574)
- 州(35829)
- 基金
- 项目(221271)
- 科学(176219)
- 基金(163184)
- 研究(156423)
- 家(144044)
- 国家(142974)
- 科学基金(123416)
- 社会(101085)
- 社会科(96065)
- 社会科学(96035)
- 省(87461)
- 基金项目(86555)
- 自然(81960)
- 自然科(80103)
- 自然科学(80085)
- 自然科学基金(78616)
- 划(73735)
- 教育(72796)
- 资助(66778)
- 编号(61185)
- 重点(51031)
- 发(48461)
- 部(48444)
- 成果(47318)
- 创(46255)
- 创新(43388)
- 科研(43036)
- 国家社会(42575)
- 课题(42564)
- 教育部(41471)
- 期刊
- 济(143936)
- 经济(143936)
- 研究(86800)
- 中国(55112)
- 学报(49911)
- 科学(47419)
- 管理(44705)
- 农(44596)
- 财(42196)
- 大学(38124)
- 学学(36462)
- 农业(30706)
- 技术(30015)
- 教育(29170)
- 经济研究(24110)
- 融(23044)
- 金融(23044)
- 财经(22745)
- 业经(21720)
- 经(19674)
- 问题(18373)
- 统计(17578)
- 技术经济(17020)
- 业(16693)
- 资源(16039)
- 策(15860)
- 版(14438)
- 决策(14255)
- 科技(14058)
- 商业(13756)
共检索到44616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财经科学
[作者]
黄勤 何晴
本文运用LMDI模型将1995—2014年长江经济带能源消费CO2排放增量的驱动因素分解为经济规模、产业结构、能源强度和能源结构"四大效应"。结果表明,经济规模、产业结构变化对CO2排放表现为正效应,能源强度、能源结构对CO2排放则表现为负效应,各效应对CO2排放的累积贡献率绝对值由大到小依次是:经济规模效应、能源强度效应、产业结构效应和能源结构效应;长江经济带上、中、下游三大地区的碳排放因素存在较为明显的空间差异,下游经济规模扩张对CO2排放的增长影响最为明显,产业结构变化对中上游CO2排放的正效应较为
[期刊] 财经科学
[作者]
黄勤 何晴
本文运用LMDI模型将1995—2014年长江经济带能源消费CO2排放增量的驱动因素分解为经济规模、产业结构、能源强度和能源结构"四大效应"。结果表明,经济规模、产业结构变化对CO2排放表现为正效应,能源强度、能源结构对CO2排放则表现为负效应,各效应对CO2排放的累积贡献率绝对值由大到小依次是:经济规模效应、能源强度效应、产业结构效应和能源结构效应;长江经济带上、中、下游三大地区的碳排放因素存在较为明显的空间差异,下游经济规模扩张对CO2排放的增长影响最为明显,产业结构变化对中上游CO2排放的正效应较为明显,能源强度对减少CO2排放的作用从大到小依次为中游、下游、上游。据此,本文从创新驱动、产业转型升级、发展可再生能源及提高能源管理效率等方面提出具体的对策建议。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李建豹 黄贤金
随着全球变暖问题的日益严峻,气候问题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长江经济带作为中国区域发展"三大战略"之一,面临着严峻的碳减排压力。为此,以二氧化碳排放为测度指标,定量分析了1998~2012年长江经济带二氧化碳的时空格局特征,并构建碳排放影响因素的空间面板模型,分析了产业结构、人口总量、经济水平、技术水平与城市化水平对长江经济带碳排放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碳排放的绝对差异呈增大趋势,相对差异呈波动变化趋势;碳排放与人均GDP(1997年不变价)的相关性较弱;2碳排放空间格局相对稳定,高碳排放区域以江苏为中心,逐渐向四周扩散;3空间面板模型结果表明:人口总量是影响长江经济带碳排放时空格局演化的...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庞庆华 李涵 杨田田
从空间关联角度出发,通过引入碳排放量来改进传统引力模型,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对2007—2017年长江经济带各省市的碳排放空间关联性进行研究,并运用二次分配程序(QAP)方法对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研究表明:长江经济带碳排放空间关联网络越来越复杂;碳排放存在着明显的空间关联性和空间溢出效应,各省市在碳排放空间关联网络中所处地位和作用存在着显著的非均衡性;地理邻近关系、能源消费差异等对长江经济带碳排放空间关联关系有着显著的影响。最后提出长江经济带各省市协同减排的建议。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胡怀敏 左薇 徐士元
为推进长江经济带交通运输业的绿色转型,实现交通运输业发展与碳减排的协调共进,将Tapio脱钩模型和LMDI因素分解法相结合,分析了长江经济带2004~2018年交通运输业经济发展与交通能源碳排放之间的脱钩情况以及脱钩的驱动因素。结果表明:(1) 2004~2018年,长江经济带交通碳排放总量与人均碳排放量均呈上升趋势,石油类能源消费碳排放占交通碳排放总量的比例高达95.51%;(2)长江经济带交通碳排放脱钩以“弱脱钩”为主,部分年份出现“连接增长”和“扩张负脱钩”,脱钩状态稳定性不高,长江经济带交通业经济发展整体上仍未摆脱对交通能源碳排放的依赖;(3)交通行业规模、经济增长和人口规模对长江经济带交通能源碳排放脱钩起抑制作用,交通能源强度与能源结构对交通碳排放脱钩起促进作用,其中经济增长效应是阻碍交通能源碳排放脱钩的主要因素,能源强度效应是促进交通能源碳排放脱钩的主要因素。基于此,提出推进经济结构调整、优化交通能源消耗结构、推动科技创新以及加强交通需求管理等相关建议。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田云 蔡艳蓉
以长江经济带为研究对象,在明确各省市2005~2020年农业碳排放量现状特征的基础上探讨了其与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的关系,同时分析了农业碳排放的驱动因素并对各省市2023~2030年农业碳排放情况进行了合理预测。研究发现:(1)长江经济带各省市农业碳排放量均具有明显增减变化。样本考察期内,5省处于增长态势且以云南增幅最大,6省市处于下降态势且以上海降幅最大;农业碳排放量总体呈“中部高,东西低”特征。(2)EKC检验结果表明,长江经济带各省市均存在EKC关系但整体趋势并非完全一致,基于EKC曲线差异可将11个省市划分为倒“N”型、倒“U”型和正“U”型等3种类型。(3)STIRPAT测算结果表明,第一产业从业人员数和农林牧渔总产值对农业碳排放量起促进作用且为主导因素,而农业技术水平则表现为抑制作用但作用力度较小。(4)GM(1,1)预测结果表明,2023~2030年长江经济带各省市农业碳排放量均呈现出明显的起伏变化且减排成效不一,基于预测结果可将11个省市划分为“持续下降型”“持续增长型”和“先升后降型”等3种类型。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李思迪 贾彬彬 钟永德 任腾
生态经济效率评价对区域经济转型和绿色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文章在生态优先视域下,将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反馈因素纳入生态经济效率分析框架,构建考虑反馈特性的全局BLP-DEA模型对2010—2019年长江经济带生态经济效率展开测算,借助Dagum基尼系数、核密度估计和Tobit模型探究生态经济效率时空差异特征与驱动因素。研究结果表明:(1)长江经济带生态经济效率在研究期内呈现先降后升的波动变化趋势,省域之间效率差异明显且存在微弱的两极分化现象;(2)长江经济带生态经济效率在空间上形成上游、下游、中游地区依次递减的发展格局,此外,地区间的效率差异成为导致总体空间差异存在扩大趋势的主要因素;(3)环境规制和产业结构对长江经济带生态经济发展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城镇化水平、地区开放程度则抑制其发展。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吴娟 曹卫东 张宇 陶杰
在“双循环”的背景下,将发展的立足点放在国内,依靠国内市场积极扩大内需是中国现有阶段实现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通过构建消费中心城市指标体系,利用标准差椭圆、莫兰指数、GWR模型来探索消费中心城市的时空演化及其影响因素。结果显示:(1)上海始终是长江经济带唯一的带域消费中心城市,有着绝对的领先优势;而省域消费中心城市大多集中在长三角重要经济中心城市以及省会城市;(2)长江经济带整体消费中心城市呈现“西南-东北”的空间分布格局,出现不断向东(偏北)方向集聚态势,上游呈现“西南-东北”方向分布,中下游则出现相反方向,呈现“东南-西北”分布格局;(3)2000、2010、2018年长江经济带消费中心城市出现明显的空间集聚性,并且集聚性逐渐加强;(4)三产产业的比重、经济发展水平、人口流动、金融业的发展以及政府支持均有利于促进消费中心城市的发展,其中第三产业的比重以及金融业的发展对带域消费中心城市以及省域消费中心城市的拉动作用明显,但城乡收入比对消费中心城市呈负向相关,对消费中心城市的发展有抑制作用。对消费中心城市的时空分布格局以及驱动因素进行研判,希冀能为长江经济带消费中心城市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刘小兰 朱颖
研究长江经济带物流业碳排放效率对推进物流业高质量发展、完成物流业“双碳”目标具有政策理论指导意义。基于2004—2019年长江经济带11省市数据,运用SBM-undesirable模型、Dagum基尼系数和参数最优地理探测器对物流业碳排放效率非均衡性及驱动因素进行分析。研究发现:2004—2019年,长江经济带物流业碳排放效率处于持续改善过程,长江经济带上中下游的物流业碳排放效率有显著非均衡性,超变密度是长江经济带物流业碳排放效率非均衡性的主要来源,长江经济带物流业碳排放效率空间分异是物流运输强度、运输结构、对外开放水平等多个驱动因子共同作用的结果。因此,应缩小长江经济带物流业碳排放效率超变密度贡献率,利用各驱动因子间的协同驱动效应,因地制宜地采取差异化政策,实现从资源优先到效率优先的转变。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刘小兰 朱颖
研究长江经济带物流业碳排放效率对推进物流业高质量发展、完成物流业“双碳”目标具有政策理论指导意义。基于2004—2019年长江经济带11省市数据,运用SBM-undesirable模型、Dagum基尼系数和参数最优地理探测器对物流业碳排放效率非均衡性及驱动因素进行分析。研究发现:2004—2019年,长江经济带物流业碳排放效率处于持续改善过程,长江经济带上中下游的物流业碳排放效率有显著非均衡性,超变密度是长江经济带物流业碳排放效率非均衡性的主要来源,长江经济带物流业碳排放效率空间分异是物流运输强度、运输结构、对外开放水平等多个驱动因子共同作用的结果。因此,应缩小长江经济带物流业碳排放效率超变密度贡献率,利用各驱动因子间的协同驱动效应,因地制宜地采取差异化政策,实现从资源优先到效率优先的转变。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钟昌宝 钱康
文章采用空间基尼系数和空间自相关分析法揭示长江经济带物流产业集聚的时空演变特征,并利用空间杜宾模型对物流产业集聚水平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长江经济带物流产业集聚水平呈现显著的空间正相关性,存在明显的空间二元结构;经济发展水平、工业发展水平、消费水平、交通基础设施、人力资本、社会资本对物流产业集聚水平均具有显著的正效应,其中,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的影响程度较大,对外开放程度对物流产业集聚水平的正效应不显著,而政府干预对物流产业集聚水平具有显著的负效应;物流产业集聚自身的滞后型空间效应和影响因素的滞后型空间效应也是影响长江经济带物流产业集聚水平的重要因素。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钟昌宝 钱康
文章采用空间基尼系数和空间自相关分析法揭示长江经济带物流产业集聚的时空演变特征,并利用空间杜宾模型对物流产业集聚水平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长江经济带物流产业集聚水平呈现显著的空间正相关性,存在明显的空间二元结构;经济发展水平、工业发展水平、消费水平、交通基础设施、人力资本、社会资本对物流产业集聚水平均具有显著的正效应,其中,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的影响程度较大,对外开放程度对物流产业集聚水平的正效应不显著,而政府干预对物流产业集聚水平具有显著的负效应;物流产业集聚自身的滞后型空间效应和影响因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钟昌宝 钱康
文章采用空间基尼系数和空间自相关分析法揭示长江经济带物流产业集聚的时空演变特征,并利用空间杜宾模型对物流产业集聚水平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长江经济带物流产业集聚水平呈现显著的空间正相关性,存在明显的空间二元结构;经济发展水平、工业发展水平、消费水平、交通基础设施、人力资本、社会资本对物流产业集聚水平均具有显著的正效应,其中,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的影响程度较大,对外开放程度对物流产业集聚水平的正效应不显著,而政府干预对物流产业集聚水平具有显著的负效应;物流产业集聚自身的滞后型空间效应和影响因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袁丰 熊雪蕾 徐紫腾 于灵慧
2008年金融危机对中国实体经济造成了巨大冲击,考察危机后区域经济恢复过程的不平衡性和差异化机制,有利于为推动区域高质量和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借鉴。论文基于多维韧性测度框架,全面考察国际金融危机后长江经济带经济韧性动态演变过程,重点分析了抵抗力、恢复力的时序变化特征和空间分异格局。在此基础上,采用固定效应面板回归模型,重点考察经济结构特征对不同阶段区域经济韧性的影响。研究发现:从总体层面来看,长江经济带遭受冲击后的抵抗力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整体表现为高水平抵抗力,而恢复力呈明显的波动特征;出口韧性的抵抗力和恢复力的波动远大于GDP、工业、消费、就业维度的波动;回归模型表明,多样化和相关多样化、区域创新能力等因素,虽然在危机初期抵御风险的过程中作用有限,但有利于区域在危机过后尽快实现恢复增长。研究有助于探索建立适应中国高质量发展的经济韧性测度框架,可以为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蒋正云 周杰文
集约化和提效率对区域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基于对土地集约利用与绿色经济效率耦合协调机制的理论梳理,采用全局主成分、超效率SBM、耦合协调度模型和地理探测器等方法,对长江经济带两系统耦合协调关系的时空演化特征和驱动因素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发现:长江经济带土地集约利用与绿色经济效率呈现较高强度的时空耦合关联,区域整体目前仍处于向耦合协调发展的过渡时期,空间上耦合协调度大体自下游向中上游地区梯度递减,处于协调发展状态的地区以上海为核心向江苏、安徽等内陆地区持续拓展。两系统的耦合协调具有多元驱动的复杂性特征,宏观层面的综合解释力呈经济发展>自然禀赋>社会文明的总体格局,产业结构和人口密度是驱动二者高质量协调发展的主导因素,社会文明进步则是区域资源优化配置和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保障。当前,要因地制宜优化资源配置,加强区际间协调联动,共同促进区域整体的均衡高质量发展。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