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9260)
2023(13579)
2022(11802)
2021(10787)
2020(9008)
2019(20831)
2018(20609)
2017(39543)
2016(21345)
2015(23939)
2014(23986)
2013(23800)
2012(22030)
2011(20050)
2010(20030)
2009(18215)
2008(17325)
2007(15008)
2006(13392)
2005(11761)
作者
(62604)
(52092)
(51665)
(49355)
(33306)
(25120)
(23574)
(20632)
(20082)
(18597)
(17999)
(17682)
(16605)
(16599)
(16093)
(15992)
(15477)
(15384)
(14923)
(14917)
(13067)
(12943)
(12507)
(12029)
(11865)
(11544)
(11514)
(11456)
(10643)
(10189)
学科
(106648)
经济(106555)
管理(61911)
(54818)
(46091)
企业(46091)
方法(41752)
数学(36281)
数学方法(35842)
地方(25488)
(23233)
中国(23119)
(22510)
业经(21169)
(19792)
环境(18795)
(15746)
农业(15552)
地方经济(15225)
理论(15172)
(14544)
(14070)
贸易(14062)
(13966)
(13504)
技术(13145)
(12200)
(12186)
金融(12185)
财务(12128)
机构
大学(307160)
学院(306185)
(127648)
经济(124989)
管理(122435)
研究(106426)
理学(106261)
理学院(105068)
管理学(103254)
管理学院(102725)
中国(76432)
科学(66715)
(65911)
(54823)
(53542)
研究所(49091)
(47927)
(47480)
中心(46973)
业大(45819)
财经(44295)
北京(41164)
(40669)
师范(40278)
(40122)
(39012)
经济学(38002)
农业(37005)
(35772)
经济学院(33898)
基金
项目(212542)
科学(166788)
研究(155019)
基金(153038)
(133340)
国家(132263)
科学基金(113543)
社会(97329)
社会科(92239)
社会科学(92211)
(84573)
基金项目(81763)
自然(74077)
自然科(72230)
自然科学(72217)
自然科学基金(70864)
(70269)
教育(70242)
资助(63119)
编号(62728)
成果(49795)
重点(47808)
(46359)
(46263)
(43748)
课题(43737)
创新(40866)
科研(40384)
国家社会(39443)
教育部(39372)
期刊
(144042)
经济(144042)
研究(91449)
中国(56074)
学报(47446)
管理(45605)
科学(44571)
(41462)
(40060)
大学(35577)
学学(33570)
教育(32696)
农业(29195)
技术(28384)
经济研究(23204)
(22917)
金融(22917)
业经(21867)
财经(21309)
(18237)
问题(17971)
技术经济(16804)
图书(15366)
资源(15361)
科技(15038)
(14838)
理论(14713)
统计(14200)
现代(14030)
商业(13206)
共检索到44765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唐德才  张燕  王路霞  
长江经济带是我国"三大支撑带"之一,其碳减排目标实现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文章以长江经济带的11个省份作为研究对象,构建包含经济发展能力、科技发展能力、碳汇能力、能源消耗与碳排放能力、社会发展能力5个准则层的低碳能力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结合TOPSIS模型对2005年、2010年、2017年的样本数据进行碳减排能力测度,并利用障碍因子诊断法计算了不同省份的碳减排障碍度,并运用四象限矩阵法探讨不同类型省份的碳减排路径,提出有针对性的碳减排政策建议,以期为长江经济带低碳经济发展提供参考。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唐德才  张燕  王路霞  
长江经济带是我国"三大支撑带"之一,其碳减排目标实现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文章以长江经济带的11个省份作为研究对象,构建包含经济发展能力、科技发展能力、碳汇能力、能源消耗与碳排放能力、社会发展能力5个准则层的低碳能力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结合TOPSIS模型对2005年、2010年、2017年的样本数据进行碳减排能力测度,并利用障碍因子诊断法计算了不同省份的碳减排障碍度,并运用四象限矩阵法探讨不同类型省份的碳减排路径,提出有针对性的碳减排政策建议,以期为长江经济带低碳经济发展提供参考。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朱新玲  甘丽华  
在重点关注"科技创新合作"指标和科技创新"社会效益""生态效益"指标的基础上重构科技创新评价体系,选取长江经济带作为研究对象,对带内11个省市2013—2015年的科技创新能力进行综合评价和发展变化研究。研究发现:长江经济带11个省市的科技创新能力不均衡,两级分化严重;各省市科技创新的驱动因素不同,各有优势;各省市科技创新能力的发展变化较平稳,没有大起大落的现象。建议充分发挥带内领先省市的示范作用,各省市在发挥自身创新优势的前提下大力加强带内科技合作,进而实现长江经济带科技创新能力的整体提升。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黄国华  刘传江  赵晓梦  
长江经济带是我国"三大支撑带"之一,其碳减排目标实现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采用2005~2013年长江经济带(含9省2市)的能源消耗与经济社会数据,通过数理统计,得出各地历年碳排放量、人均碳排放、能源强度、产业结构多元水平的具体数值及变化率,结合运用弹性计算和矩阵分类法,发现长江经济带碳排放存在空间与结构差异。研究结果显示:(1)长江经济带碳排放及增长率、人均碳排放及增长率、能源强度都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能源强度下降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把长江经济带分为东中西三段区域,碳排放总量、人均碳排放及能源强度下降率梯度下降,碳排放增长率、人均碳排放增长率、能源强度梯度上升。(2)工业化开始越早、...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石俊   张曦予   代薪宇   杨忻语  
文章基于2013—2022年长江上游经济带30个城市的面板数据,构建碳减排-高质量发展双系统的指标体系;测算长江上游经济带碳减排与高质量发展综合指数,并详细分析了双系统耦合协调水平的时空格局演变特征及其驱动机制。研究结果表明:(1)长江上游经济带整体碳减排与高质量发展水平综合指数均呈现波动上升的趋势,各城市碳减排发展水平普遍高于高质量发展水平;(2)长江上游经济带各城市耦合协调水平呈现“W”型增长的良好态势,整体耦合协调等级得到了跃迁式提升,逐渐形成以重庆市、昆明市为核心城市,以成都市、贵阳市、绵阳市、宜宾市和德阳市为次核心城市的碳减排-高质量发展空间格局;(3)影响碳减排-高质量发展双系统耦合协调度的主要驱动因素包括科技竞争力、社会促进力、可持续发展力、外部竞争力和政府调控力。
[期刊] 会计之友  [作者] 黄寰  杨苏一  贾茹隐  
文章为对环境治理绩效进行探讨,构建了综合环境治理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权TOPSIS方法测算了2015—2017年长江经济带11个省市综合环境治理绩效,并初步分析了其影响因素。结果发现,地方财政环境保护的支出对综合环境治理绩效影响最大,其次是工业污染治理完成投资与一般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长江经济带2015—2017年综合环境治理绩效差距不大,但地区差异明显。长江上游表现较差,需要加强工业治理;长江中下游地区表现相对较好,但需要加强生态环境治理力度。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熊兴  余兴厚  蒲坤明  
通过构建长江经济带基本公共服务水平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权TOPSIS方法客观评价了沿江各省市基本公共服务综合水平,并结合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方法(ESDA)对2009-2016年长江经济带基本公共服务的时空演化进行探讨。结果表明:长江经济带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呈上升趋势,且均等化水平不断提升,地区间基本公共服务相对差异呈不断缩小趋势,但绝对差距仍然较大。此外,长江经济带各省份间基本公共服务具有显著的空间正相关性,在"俱乐部趋同"和路径依赖的影响下,存在明显的极化现象。
[期刊] 技术经济  [作者] 吴滨   石磊  
推动生产方式绿色化是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和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关键途径。基于绿色生产方式的内涵和外延,构建了涵盖绿色产业布局、绿色生产过程和绿色制造体系三个维度26个指标的长江经济带绿色生产方式指标体系,运用定基极差熵权法测度2015—2020年长江经济带生产方式绿色化水平作为其绿色生产方式的量化指标,并采用核密度估计、空间可视化分析及耦合协调度分析,对其时空演化特征和协同效应进行全面分析。研究发现:2015—2020年,长江经济带11省(市)的生产方式绿色化水平实现了较快提升,整体上呈现逐年上升态势,但沿线省(市)间生产方式绿色化水平的差异逐渐扩大;长江经济带生产方式绿色化水平呈现空间正相关性,但这种空间相关性在2017—2020年逐渐减弱。长江经济带生产方式绿色化水平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呈现出“下游地区>中游地区>上游地区”的分布格局。长江经济带绿色生产方式中绿色产业布局、绿色生产过程和绿色制造体系三个维度的协同效应逐渐增强,但是整体协同水平依旧较低、地区差异明显,协同能力仍需提升。
[期刊] 价格理论与实践  [作者] 陶杰  刘治彦  
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可基于区域发展结构视角,制定科学的测度体系对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进行分析。本文从现代产业体系、新型城镇建设、对外开放水平和生态环境保护四个维度构建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利用动态TOPSIS模型测算了2008-2018年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状况。结果显示:时间上,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格局基本形成并保持稳定,具有"东强西弱,中部角逐"的特征;空间上,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呈现"东高西低"的阶梯状特征,且中部地区发展差距较小;各维度分析上,长江经济带现代产业体系、新型城镇建设和对外开放水平均呈现明显的"阶梯式"分布且下游地区与中上游地区发展差距分异较大,而生态环境保护呈现"波浪式"布局且上中下游差距相对较小。
[期刊] 财会月刊  [作者] 王旭  李俊杰  李明宝  
以长江经济带作为研究对象,结合相关资料,从七个不同维度构建物流业升级动力综合测度指标体系。基于长江经济带沿线11个省市2010~2018年的面板数据,利用熵权TOPSIS模型从横向与纵向出发,对长江经济带的物流业升级动力进行综合测度。横向测度结果表明,长江经济带物流业的区域发展极不平衡,物流业升级动力分层现象明显,但区域间差距有缩小的趋势;纵向测度结果表明,长江经济带11省市物流升级动力综合水平大体呈现不断上升的趋势,但上升方式、上升速度与上升幅度有所差异。根据此研究结果,对影响长江经济带物流业升级动力的主要因素进行一系列分析,并为其后续发展提出建议。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黎振强  周秋阳  
为探究长江经济带地区产业结构升级对碳减排的具体影响,研究基于2000—2017年的相关数据,采用空间计量方法进行分析,最终得出以下结论:首先,长江经济带地区各省市在碳排放方面存在明显的空间溢出效应,某省市的产业结构升级主要是通过降低相邻省份的碳排放来促进整个长江经济带地区的碳减排;其次,长江经济带地区的碳排放存在明显的时间滞后性,前期较高的碳排放将导致本期碳排放量的增长;最后,能源消费强度、经济发展水平、外商直接投资和人口规模对碳排放的综合影响显著为正,而对外贸易和金融发展的效应系数未通过显著性检验。因此,长江经济带地区应推动区域的协调发展,沿江11省市应加强合作,从区域整体发展出发制定发展战略,同时要注意发展科技,提高能源使用效率,促进碳减排。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田泽  严铭  顾欣  
运用改进的超效率DEA-EBM模型和全局MAlMquist-luEnBErgEr指数法相结合的综合方法,对2006~2014年长江经济带各省市节能减排效率进行评价,以揭示时间演进规律和区域差异特征。结果显示:考察期整个长江经济带节能减排效率得到提高。从空间分布看,长江经济带省际节能减排呈现出东高西低特点;从时间看,整个长江经济带节能减排效率呈先降后升的u型趋势。长江经济带省际节能减排效率差异经历了先增后减的过程,并有持续下降的趋势。在影响节能减排效率的诸多因素中,技术进步是推动长江经济带节能减排效率提升和区域差异缩小的主要动力,并得出结论与有意启示。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黎振强  周秋阳  
为探究长江经济带地区产业结构升级对碳减排的具体影响,研究基于2000—2017年的相关数据,采用空间计量方法进行分析,最终得出以下结论:首先,长江经济带地区各省市在碳排放方面存在明显的空间溢出效应,某省市的产业结构升级主要是通过降低相邻省份的碳排放来促进整个长江经济带地区的碳减排;其次,长江经济带地区的碳排放存在明显的时间滞后性,前期较高的碳排放将导致本期碳排放量的增长;最后,能源消费强度、经济发展水平、外商直接投资和人口规模对碳排放的综合影响显著为正,而对外贸易和金融发展的效应系数未通过显著性检验。因此,长江经济带地区应推动区域的协调发展,沿江11省市应加强合作,从区域整体发展出发制定发展战略,同时要注意发展科技,提高能源使用效率,促进碳减排。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金红   段德忠  
加快绿色技术城际流动,使更多城市能够共享绿色技术,不仅是践行绿色发展战略、实现双碳目标的关键举措,也是促进要素跨区域流动、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关键抓手。论文通过城际绿色专利转让刻画城际绿色技术流动,分析了2001—2020年长江经济带城际绿色技术流动的时空发展动态,并构建回归模型从技术集聚的视角研究了绿色技术流动的减排效应。研究发现:(1)长江经济带域内绿色技术流动主要由长三角地区主导,绿色技术跨区域流动不畅,跨区域绿色技术扩散经历了“随机流动→向长三角集聚→混流型”的发展路径;(2)长江经济带—全国绿色技术扩散活动高度集聚在长三角地区,成渝地区逐渐崛起,京津地区和珠三角地区则是长江经济带绿色技术流动的主要合作伙伴,因而形成了以京津、长三角、珠三角、成渝地区为枢纽的菱形网络;(3)回归结果表明,城市从外部获取绿色技术带来的本地减排效应存在规模门槛效应,即城市从外部获取的绿色技术达到一定规模后才能实现本地碳减排。文章揭示了长江经济带绿色技术流动与碳排放间的关系,对“双碳”背景下优化长江经济带区域绿色协同发展战略具有一定启示。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李洁  
文章结合灰关联熵权TOPSIS法和障碍度模型,对长江经济带2007-2016年土地综合承载力进行定量评价和主要障碍因子诊断。研究结果表明:2007-2016年长江经济带整体、东中西段及11省市土地综合承载力均呈不同幅度上升态势,除江西、湖南一直处于中级水平外,其余各地均由2007年的中级水平升为2016年的良好水平,但提升压力与潜力俱在;2007-2012年东中西段土地综合承载力基本呈西高东低阶梯状空间格局,2013-2016年基本呈东高西低阶梯状空间格局;4个子系统承载力呈不同幅度上升态势,经济社会系统基本呈线性增长态势,土地资源和科教管理系统上升幅度小,生态环境系统波动频繁,子系统不一致性变化制约了土地综合承载力快速提升;土地资源承载系统是首要障碍系统,人口密度、土地集约化程度、地均废水负荷等是主要障碍因子;土地综合承载力提升应重点突破与系统治理相结合。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