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6107)
- 2023(8904)
- 2022(7484)
- 2021(6778)
- 2020(5669)
- 2019(12906)
- 2018(12624)
- 2017(23556)
- 2016(12443)
- 2015(13902)
- 2014(13736)
- 2013(13653)
- 2012(12995)
- 2011(12059)
- 2010(12762)
- 2009(11770)
- 2008(11614)
- 2007(10658)
- 2006(9948)
- 2005(9066)
- 学科
- 济(77476)
- 经济(77429)
- 管理(42133)
- 业(35085)
- 企(30324)
- 企业(30324)
- 方法(23751)
- 地方(21249)
- 数学(20128)
- 数学方法(19918)
- 环境(17814)
- 学(16330)
- 中国(15042)
- 业经(14829)
- 农(14593)
- 地方经济(14053)
- 划(13181)
- 财(12039)
- 和(10595)
- 制(10304)
- 农业(10138)
- 资源(9650)
- 策(9595)
- 发(9210)
- 贸(9130)
- 贸易(9125)
- 生态(9052)
- 易(8736)
- 经济学(8723)
- 技术(8659)
- 机构
- 学院(192876)
- 大学(191548)
- 济(88245)
- 经济(86598)
- 管理(72425)
- 研究(71804)
- 理学(62318)
- 理学院(61516)
- 管理学(60435)
- 管理学院(60046)
- 中国(52813)
- 科学(43625)
- 京(41077)
- 财(37395)
- 所(36881)
- 江(35460)
- 研究所(33699)
- 中心(30917)
- 财经(29756)
- 农(29138)
- 经济学(27300)
- 经(26611)
- 范(26371)
- 院(26302)
- 师范(26119)
- 业大(25948)
- 北京(25100)
- 经济学院(24168)
- 州(24092)
- 农业(22365)
- 基金
- 项目(125702)
- 科学(100133)
- 基金(92074)
- 研究(91247)
- 家(80471)
- 国家(79881)
- 科学基金(68338)
- 社会(60658)
- 社会科(57577)
- 社会科学(57559)
- 省(50039)
- 基金项目(48262)
- 自然(43238)
- 自然科(42041)
- 自然科学(42029)
- 自然科学基金(41258)
- 划(41098)
- 教育(40247)
- 资助(37472)
- 编号(34843)
- 发(29388)
- 重点(29312)
- 成果(27957)
- 部(27450)
- 创(25914)
- 课题(25567)
- 国家社会(25320)
- 创新(24295)
- 发展(23906)
- 科研(23565)
共检索到29815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改革
[作者]
黄磊 吴传清
采用熵权-TOPSIS与超效率全局SBM-GML指数从环境质量、生态效率、绿色全要素生产率三个维度对2011~2016年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绩效进行全面评估。结果表明: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绩效呈上升态势,优于全国平均水平;内部分异显著,下游地区、上游地区、中游地区生态环境绩效逐次递减;环境绩效与经济发展水平呈正相关关系,上海、重庆、江苏、浙江四省市引领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进一步提升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绩效,必须加强环境污染治理,维护生物多样性,培育产业绿色发展新动能,建立负面清单管理制度,完善环境联防联控机制,推进生态补偿制度。
关键词:
长江经济带 生态环境绩效 绿色发展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郭炳南 刘堂发 唐利 林基
利用包含非期望产出的超效率SBM模型,测算了2003—2017年长江经济带沿线11省份的生态福利绩效,并通过门槛效应模型检验了环境规制对长江经济带生态福利绩效的门槛效应。实证研究结果表明:2003—2017年,长江经济带沿线省份生态福利绩效总体显现上升趋势,但长江经济带上中下游三大区域生态福利绩效存有明显差距,呈现阶梯状分布与板块聚类变动特征;环境规制对长江经济带生态福利绩效存在双重门槛效应,在三种环境规制强度区间条件下,中等环境规制强度能够显著提升生态福利绩效,低环境规制强度对生态福利绩效无显著影响,高环境规制强度会降低生态福利绩效。基于此,提出建立区域协作机制、实施适宜的环境规制政策等建议,以不断提升长江经济带生态福利绩效。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王兆峰 周颖
科学评价生态环境承载力是制定合理生态保护措施的理论前提,对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但是评价过程中存在生态环境承载力阈值和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压力值难以量化等问题。基于2009~2017年的长江经济带生态数据,借鉴“生态环境质量指数动态评价法”,将生态环境承载力的量化测值转化为生态环境承载力运行状态研究,以此达到评价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承载力的目的。结果表明:(1)评价期内,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质量呈上升走势,生态环境总体处于可承载状态;11个省市中,上海、浙江、湖北、湖南、重庆、四川、云南、贵州等省市处于可承载状态,其中贵州生态环境质量指数提升最大,达86.844;江苏、江西两个省份处于超载状态,安徽省处于基本可承载状态。(2)人均GDP、第三产业、科技投入占GDP比重、环境治理投资额、绿地面积与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质量指数呈同增同减趋势且影响程度较大,分别为7.33、6.92、8.28、6.71、7.21。(3)人口自然增长率、城镇化水平、人口密度、单位GDP能耗、单位GDP电耗与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质量指数成负相关,其中单元GDP能耗、电耗对环境质量负面影响程度最大,分别为6.57、6.26。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彭智敏 吴晗晗
能源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21世纪以来,长江经济带经历了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大量能源消耗的同时带来严重的生态环境污染问题。过去20年,长江经济带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费变化趋势紧密相关,并极大地影响着化石能源消费碳排放及雾霾污染。产业作为能源要素和生态环境的重要连接体,在经济活动中的纽带作用至关重要。要解决长江经济带由能源消费带来的碳排放及雾霾等生态环境污染问题,就必须发挥科技创新的中介作用,以工业为突破口,突出绿色发展理念的引领,强化绿色创新产业链建设,促进产业集聚和区域协同创新,不断推进产业绿色转型升级。
[期刊] 改革
[作者]
罗志高 杨继瑞
长江经济带作为流域经济,涉及主体众多、利益复杂,生态环境治理面临着较大的难度。传统的科层型治理、市场型治理、自治型治理机制都无法为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治理问题提供较好的解决方案。在综合三种治理机制基础上,提出建立网络化治理机制,以整合多元主体力量,推进协作共治。为此,要完善多层治理的责权利分配机制,着力矫正地方政府行为偏差;强化区际伙伴治理,健全多元化、市场化生态补偿机制;深化多元主体合作伙伴关系,探索多元主体间伙伴治理的组织形式和运行机制。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范芹
生态环境系统属于一种灰色系统,其中包括自然、经济和社会等多个方面,具有信息不确知性和不完全性因素。文章基于这种不确定性,将灰色关联理论引入区域生态环境评价中。以长江经济带为研究对象,剖析当前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建立环境评价体系,利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各指标的权重,建立灰色关联模型对生态环境进行评价。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段学军 王磊 邹辉 康珈瑜 颜蔚
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是关系国家发展全局的重大战略,长江生态环境保护修复具有全局性意义。“共抓大保护”战略提出以来,特别是长江保护修复攻坚战实施以来,各方积极推进生态环境整治,促进绿色转型发展,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保护发生了转折性变化。系统梳理和调查分析了长江经济带治理成效与绿色发展态势,剖析了面临的主要问题并提出政策建议,以期为长江大保护战略深入推进和长江保护修复实践提供参考。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唐健雄 曾芳
生态环境对城镇化具有支撑作用,研究生态环境对城镇化响应强度时空演变特征,有利于促进城镇化高质量发展。基于城镇化与生态环境的压迫-响应机理,建立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生态环境响应模型,运用标准椭圆差模型、地理探测器模型,研究2008—2019年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响应强度的时空演变特征。研究表明:1)生态环境响应系数整体呈"M"字型变化,三个地区生态环境响应强度整体呈西部>东部>中部的排列格局,西部地区内部省(市)差距基本处于扩大状态,东部地区差距最小,各省(市)的城镇化推进对生态环境形成了较大负向影响且各省(市)之间生态环境响应强度差异波动减小。2)生态环境响应强度呈"东北-西南"走向,其重心主要位于111.78°E~112.695°E,29.288°N~29.673°N之间,重心转移路径为:西北-东南-西南。3)生态环境响应强度最开始主要受到生态环境压力及状态的影响,随着城镇化水平的提高,经济城镇化成为影响生态环境响应强度的主要因素,城镇化对生态环境的压迫作用凸显后,生态环境治理成为影响生态环境响应强度的主要因素。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仍约束城镇化发展,需从三个尺度采取针对性措施提高生态环境对城镇化的积极响应强度,提高生态环境对城镇化的支撑力。
[期刊]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李永贺 赵威 蔡冰冰 张荣荣 杨慧
基于城市投入产出指标,采用超效率DEA、Malmquist指数和耦合度分析法,对长江经济带110个城市的城市投入产出效率及其与生态环境的耦合关系进行研究,结果显示:1)2001年~2015年上海在城市资源要素投入产出效率方面明显优于其他城市.攀枝花、六盘水等一些工业城市的城市效率得分低于0.626.城市效率相对低的城市主要由川西北、皖南等地分布转移到川西南、鄂北等地区分布.2)从时空格局演变看,2001年~2015年间长江经济带城市的tfpch值平均每年提升0.8%.长江下游沿海地区城市和多数沿江城市的tfpch值要明显大于其他城市.3)攀枝花、马鞍山等资源型城市的生态环境得分最低,并且得分逐年下降,表明在资源开发时对当地的生态环境破坏较为严重.整体上,长江经济带城市的生态环境状况呈现先恶化后稳定的状态.4)从时空格局演变看,2001年~2015年长江经济带的城市投入产出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性呈现先降低后升高的态势.低度耦合型城市由长江中下游的湘北、苏北等地区转移到鄂西北、湘南等地区.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唐健雄 曾芳
生态环境对城镇化具有支撑作用,研究生态环境对城镇化响应强度时空演变特征,有利于促进城镇化高质量发展。基于城镇化与生态环境的压迫-响应机理,建立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生态环境响应模型,运用标准椭圆差模型、地理探测器模型,研究2008—2019年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响应强度的时空演变特征。研究表明:1)生态环境响应系数整体呈"M"字型变化,三个地区生态环境响应强度整体呈西部>东部>中部的排列格局,西部地区内部省(市)差距基本处于扩大状态,东部地区差距最小,各省(市)的城镇化推进对生态环境形成了较大负向影响且各省(市)之间生态环境响应强度差异波动减小。2)生态环境响应强度呈"东北-西南"走向,其重心主要位于111.78°E~112.695°E,29.288°N~29.673°N之间,重心转移路径为:西北-东南-西南。3)生态环境响应强度最开始主要受到生态环境压力及状态的影响,随着城镇化水平的提高,经济城镇化成为影响生态环境响应强度的主要因素,城镇化对生态环境的压迫作用凸显后,生态环境治理成为影响生态环境响应强度的主要因素。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仍约束城镇化发展,需从三个尺度采取针对性措施提高生态环境对城镇化的积极响应强度,提高生态环境对城镇化的支撑力。
[期刊]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曾刚 石庆玲 王丰龙
“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高质量发展是长江经济带建设的指导方针,推进上中下游生态保护与修复的协同互动是重要的实现方式。该文选取了环保固定资产投资占GDP比重、单位GDP的耗电量、单位工业产值的污水排放量、空气质量指数(AQI)、气象灾害损失值、高危企业数量等六个综合反映生态经济、生态环境和生态风险的指标,借助2016年—2018年统计面板数据以及无量纲转换、累计求和、空间分析等方法,对长江经济带110个地级以上城市的生态保护能力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长江经济带城市生态保护能力提升潜力空间较大;城市生态保护能力与城市规模等级成反比;长江经济带中间低、周边高的反中心空间格局特征显著;城市之间呈现显著但较小的正向空间相关性。基于此,提出了进一步明确长江经济带建设思路、创新生态环境保护机制等对策建议。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王伟新 许蒋鸿 王晓萱 嵇乐君 祁春节
本文通过构建现代农业—区域经济—生态环境的AEE三维耦合发展系统,测算了长江经济带2000—2017年的耦合度和耦合协调度,综合运用Moran’s I与Getis-Ord G指数评估了耦合协调度的全局与局部空间自相关水平,并采用灰色GM(1,1)模型对长江经济带2018—2022年AEE系统的耦合协调度做出了预测。研究结果表明:1)长江经济带11省AEE系统的耦合协调度呈上升趋势,区域子系统内部的发展差异较为明显。2)长江经济带AEE系统耦合协调类型以调和协调类和初级耦合协调类为主,处在中度协调向高度协调的过渡阶段;呈现下游高,中上游低的分布格局,中上游与下游的差距在逐步缩小。3)在不同的矩阵模式下,长江经济带AEE系统的协调发展水平间存在一定的空间相关性,形成了以浙江为核心的热点区和云南为核心的冷点区。4)预计未来5年(2018—2022年)长江经济带AEE系统的耦合协调度将会延续良性发展态势,但流域内各省份AEE系统的发展仍然存在不平衡。因此,依据各子系统特征及耦合关系提出针对性建议,以期为今后长江经济带农业现代化进程、区域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提供理论借鉴。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常纪文
1长江经济带协调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关系的重要性流域能够为民族的生存和繁衍提供生态与物质基础,因此古代文明的发源与流域有很大关系,古代文明的传承与流域的生态保护也有密切的关系。事实证明,凡是古代文明能够传承至今的国度,都是流域生态得到持久保护的地方。因为流域的断流导致生态环境变迁,一些古代文明走向衰落。为此,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这既是对人与环境互动关系的历史规律总结,也
关键词:
长江经济带 习近平总书记 生态环境保护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许烜 曹学琳
基于2012—2019年长江经济带11个省份的相关面板数据,采用三阶段DEA模型对农业经济和生态环境的耦合效率进行测度并探究其省域差异。结果表明:长江经济带整体耦合效率处于中等偏上的水平。外部环境因素会显著影响耦合效率,其中城镇化水平和工业发展水平的提高会制约耦合效率的增长,教育水平的提高有利于耦合效率的提升。对比是否剔除环境因素可知,长江经济带耦合效率主要受纯技术效率的掣肘,需要进一步提高农业技术、推动农业新型技术的研发与推广、加快制度和技术的创新,以促进耦合效率提升。调整后,耦合效率有所提高,其中有6个省份的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都较高,其余的5个省份在不同方面有不同程度的提高空间。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李强 韦薇
基于长江经济带108个城市2004~2016年数据,测算长江经济带经济增长质量与生态环境优化耦合协调度,实证研究两者耦合协调度影响因素,结果显示:长江经济带经济增长质量与生态环境优化耦合协调度值不断提升,处于弱耦合协调等级城市数量不断减少,处于中级以上等级的城市范围不断扩大。长江经济带城市生态环境优化得分高于经济增长质量,经济增长质量提升滞后于生态环境优化进程。外商直接投资、研发、制度质量促进经济增长质量与生态环境优化耦合协调发展,而经济增长、产业升级和环境规制降低耦合协调度。加大创新研发力度、提高外资准入门槛、建立长江经济带环境治理合作机制是提高耦合协调度关键。
关键词:
经济增长质量 生态环境优化 耦合协调度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