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2059)
- 2023(17127)
- 2022(14459)
- 2021(13095)
- 2020(11094)
- 2019(25264)
- 2018(24971)
- 2017(48363)
- 2016(26156)
- 2015(29397)
- 2014(29175)
- 2013(29249)
- 2012(26865)
- 2011(24166)
- 2010(24361)
- 2009(22655)
- 2008(22252)
- 2007(19736)
- 2006(17823)
- 2005(15961)
- 学科
- 济(130790)
- 经济(130656)
- 业(93864)
- 管理(87392)
- 企(83101)
- 企业(83101)
- 方法(51721)
- 数学(41852)
- 数学方法(41427)
- 业经(34532)
- 农(34109)
- 财(31089)
- 中国(28489)
- 地方(27631)
- 学(26021)
- 农业(23970)
- 务(22127)
- 财务(22041)
- 财务管理(22016)
- 和(21153)
- 企业财务(20740)
- 环境(20629)
- 技术(20606)
- 制(20570)
- 理论(20472)
- 贸(19128)
- 贸易(19119)
- 划(19096)
- 易(18453)
- 策(17275)
- 机构
- 学院(387599)
- 大学(384405)
- 济(163885)
- 经济(160772)
- 管理(154821)
- 理学(133405)
- 理学院(131945)
- 研究(130542)
- 管理学(129860)
- 管理学院(129176)
- 中国(97610)
- 京(82146)
- 科学(81131)
- 财(72247)
- 所(66571)
- 农(66055)
- 江(61574)
- 研究所(60731)
- 业大(58448)
- 财经(58195)
- 中心(57448)
- 经(52751)
- 农业(51945)
- 北京(51077)
- 经济学(49344)
- 范(48833)
- 师范(48369)
- 院(46972)
- 州(46299)
- 经济学院(44289)
- 基金
- 项目(259099)
- 科学(204639)
- 基金(188654)
- 研究(188386)
- 家(164217)
- 国家(162826)
- 科学基金(140579)
- 社会(120258)
- 社会科(114032)
- 社会科学(113998)
- 省(102392)
- 基金项目(100435)
- 自然(91523)
- 自然科(89361)
- 自然科学(89340)
- 自然科学基金(87752)
- 划(84673)
- 教育(84435)
- 资助(77253)
- 编号(75315)
- 成果(59830)
- 重点(57901)
- 发(56554)
- 部(56469)
- 创(55255)
- 课题(51744)
- 创新(51128)
- 国家社会(49282)
- 科研(49173)
- 业(48105)
- 期刊
- 济(189824)
- 经济(189824)
- 研究(114679)
- 中国(69094)
- 管理(60875)
- 农(60231)
- 学报(59681)
- 科学(56620)
- 财(56245)
- 大学(44951)
- 学学(42812)
- 农业(41775)
- 技术(36269)
- 教育(35014)
- 融(31448)
- 金融(31448)
- 业经(31288)
- 经济研究(29893)
- 财经(29244)
- 经(25190)
- 问题(24165)
- 业(23309)
- 技术经济(22406)
- 现代(19056)
- 商业(18175)
- 科技(18145)
- 资源(17762)
- 世界(17656)
- 理论(17507)
- 版(17246)
共检索到57351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胡小飞 王秀慧 吴爽
应用碳足迹方法测算了长江经济带11省市物流业2006—2016年的碳排放量,并利用灰色关联法剖析了不同省市碳排放的主要驱动要素。结果表明:长江经济带物流业碳排放总量整体呈波动上升趋势,与经济发展水平相符,江西、贵州、重庆、安徽、云南5省市的碳排放量较低,四川、湖南、浙江、湖北4省的碳排放量居中,江苏、上海2省市的碳排放量较高,中下游地区的碳排放总量与增速大于上游地区;主要驱动要素的影响力总体为:碳排放效率>城镇化水平>能源结构>人口规模>物流业固定资产投资>物流规模,但6大因素在不同省市物流业碳排放量中的贡献不一致;物流业碳排放与经济发展多数年份处于弱脱钩状态。建议完善物流碳减排政策制度、建立长江经济带物流信息平台、调整能源结构等低碳路径,达到生态优先和绿色发展的目标。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刘小兰 朱颖
研究长江经济带物流业碳排放效率对推进物流业高质量发展、完成物流业“双碳”目标具有政策理论指导意义。基于2004—2019年长江经济带11省市数据,运用SBM-undesirable模型、Dagum基尼系数和参数最优地理探测器对物流业碳排放效率非均衡性及驱动因素进行分析。研究发现:2004—2019年,长江经济带物流业碳排放效率处于持续改善过程,长江经济带上中下游的物流业碳排放效率有显著非均衡性,超变密度是长江经济带物流业碳排放效率非均衡性的主要来源,长江经济带物流业碳排放效率空间分异是物流运输强度、运输结构、对外开放水平等多个驱动因子共同作用的结果。因此,应缩小长江经济带物流业碳排放效率超变密度贡献率,利用各驱动因子间的协同驱动效应,因地制宜地采取差异化政策,实现从资源优先到效率优先的转变。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刘小兰 朱颖
研究长江经济带物流业碳排放效率对推进物流业高质量发展、完成物流业“双碳”目标具有政策理论指导意义。基于2004—2019年长江经济带11省市数据,运用SBM-undesirable模型、Dagum基尼系数和参数最优地理探测器对物流业碳排放效率非均衡性及驱动因素进行分析。研究发现:2004—2019年,长江经济带物流业碳排放效率处于持续改善过程,长江经济带上中下游的物流业碳排放效率有显著非均衡性,超变密度是长江经济带物流业碳排放效率非均衡性的主要来源,长江经济带物流业碳排放效率空间分异是物流运输强度、运输结构、对外开放水平等多个驱动因子共同作用的结果。因此,应缩小长江经济带物流业碳排放效率超变密度贡献率,利用各驱动因子间的协同驱动效应,因地制宜地采取差异化政策,实现从资源优先到效率优先的转变。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程长明 陈学云
资源环境约束下的物流效率是评价产业发展质量的重要因素,是实现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协调发展的核心。文章在供给侧改革的背景下,结合长江经济带物流业的投入产出特点和资源环境约束,运用超效率SBM和ML模型,对物流业环境效率和环境全要素生产率进行实证分析。结果显示,长江经济带物流业环境效率总体呈现类"U"型趋势,环境全要素生产率年均提高1.7%,技术进步是效率的突破点。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胡怀敏 左薇 徐士元
为推进长江经济带交通运输业的绿色转型,实现交通运输业发展与碳减排的协调共进,将Tapio脱钩模型和LMDI因素分解法相结合,分析了长江经济带2004~2018年交通运输业经济发展与交通能源碳排放之间的脱钩情况以及脱钩的驱动因素。结果表明:(1) 2004~2018年,长江经济带交通碳排放总量与人均碳排放量均呈上升趋势,石油类能源消费碳排放占交通碳排放总量的比例高达95.51%;(2)长江经济带交通碳排放脱钩以“弱脱钩”为主,部分年份出现“连接增长”和“扩张负脱钩”,脱钩状态稳定性不高,长江经济带交通业经济发展整体上仍未摆脱对交通能源碳排放的依赖;(3)交通行业规模、经济增长和人口规模对长江经济带交通能源碳排放脱钩起抑制作用,交通能源强度与能源结构对交通碳排放脱钩起促进作用,其中经济增长效应是阻碍交通能源碳排放脱钩的主要因素,能源强度效应是促进交通能源碳排放脱钩的主要因素。基于此,提出推进经济结构调整、优化交通能源消耗结构、推动科技创新以及加强交通需求管理等相关建议。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田云 蔡艳蓉
以长江经济带为研究对象,在明确各省市2005~2020年农业碳排放量现状特征的基础上探讨了其与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的关系,同时分析了农业碳排放的驱动因素并对各省市2023~2030年农业碳排放情况进行了合理预测。研究发现:(1)长江经济带各省市农业碳排放量均具有明显增减变化。样本考察期内,5省处于增长态势且以云南增幅最大,6省市处于下降态势且以上海降幅最大;农业碳排放量总体呈“中部高,东西低”特征。(2)EKC检验结果表明,长江经济带各省市均存在EKC关系但整体趋势并非完全一致,基于EKC曲线差异可将11个省市划分为倒“N”型、倒“U”型和正“U”型等3种类型。(3)STIRPAT测算结果表明,第一产业从业人员数和农林牧渔总产值对农业碳排放量起促进作用且为主导因素,而农业技术水平则表现为抑制作用但作用力度较小。(4)GM(1,1)预测结果表明,2023~2030年长江经济带各省市农业碳排放量均呈现出明显的起伏变化且减排成效不一,基于预测结果可将11个省市划分为“持续下降型”“持续增长型”和“先升后降型”等3种类型。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曹炳汝 邓莉娟
首先基于非期望产出的Super-SBM模型和Malmquist指数模型,全面测度长江经济带2007—2016年物流行业增长效率,并在此基础上运用面板Tobit模型,实证研究其物流业效率增长的影响因素。结果显示:①长江经济带2007—2016年物流效率呈现波动上升后缓慢下降态势,其中下游地区物流效率高于中、上游地区;物流全要素生产率、技术变动和效率变动总体呈现下降趋势,技术变动是影响全要素生产率变动的核心因素。②影响物流效率增长的因素存在区域差距。市场一体化指数、产业集聚、政府干预以及对外开放对整个长江经济带的物流效率及变动产生重要影响。在上游地区,影响物流效率增长的因素主要为产业集聚、经济密度和交通密度;中游地区的市场一体化指数、产业集聚、政府干预、经济密度、对外开放以及交通密度均是影响物流效率增长的重要因素,而对于下游地区,市场一体化指数、政府干预、经济密度和交通密度与物流效率增长关系密切。最后,针对研究结果,给出提高物流效率的政策建议,包括推进市场一体化建设,优化区域产业布局,扩大对外开放水平及打造立体式交通运输网络体系。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郑金娥 关高峰 杜厚维
文章运用DEA-BCC模型,对长江经济带11个省份的物流业技术效率、规模效率和综合效率进行比较分析,并对各效率的收敛性进行了检验。结果发现,全带技术效率值还有较大上升空间,规模效率上升空间非常有限,江苏、贵州的效率值最高,湖北和云南的效率值最低;收敛性检验表明全带技术效率收敛趋势不明显,规模效率有明显发散趋势,说明带内各地区间存在体制障碍和技术壁垒,且重复建设、规模分散现象严重。
关键词:
碳排放 长江经济带 物流业 效率
[期刊] 物流技术
[作者]
杨小梅
基于产业关联视角,侧重对物流业对长江经济带不同类产业结构支撑作用进行评价,发现长江经济带物流业对于第二产业的发展支撑作用明显、对第三产业支撑不足,同时还发现长江经济带铁路和公路运输联动的相关性强,而水路与铁路、公路的联动性有待提高的问题。并参考长江经济带产业结构演变的进程,发现了目前物流业在顺应产业结构演变方面存在的障碍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庞庆华 李涵 杨田田
从空间关联角度出发,通过引入碳排放量来改进传统引力模型,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对2007—2017年长江经济带各省市的碳排放空间关联性进行研究,并运用二次分配程序(QAP)方法对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研究表明:长江经济带碳排放空间关联网络越来越复杂;碳排放存在着明显的空间关联性和空间溢出效应,各省市在碳排放空间关联网络中所处地位和作用存在着显著的非均衡性;地理邻近关系、能源消费差异等对长江经济带碳排放空间关联关系有着显著的影响。最后提出长江经济带各省市协同减排的建议。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田泽 程飞
论文基于长江经济带战略视角研究江苏省工业碳排放问题,以推动"强富美高"新江苏建设。运用IPCC清单法测算了2000—2015年江苏省工业碳排放量,并构建了基于能源结构、能源强度、经济结构和经济规模的碳排放恒等式,结合LMDI分解法,对2000—2015年江苏省碳排放的工业层面进行分解。结果表明:江苏省工业碳排放总量整体呈波动上升趋势,但增速减缓,单位能耗下降速度快于人均碳排放上升速度;经济规模是工业碳排放增长的主要动力;能源强度是有效抑制碳排放的关键因素;经济结构效应对于工业碳排放增长的贡献率由正到负;能
[期刊] 特区经济
[作者]
刘玉
本文利用2005年、2010年、2015年长江经济带107个地级及以上城市地均碳排放数据、NPP-VIIRS夜间灯光数据、Landscan人口数据以及统计资料,在计算研究区地级市城市蔓延指数的基础上,基于空间杜宾模型分析城市蔓延对城市碳排放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长江经济带城市整体呈现蔓延式发展;研究期间,该区城市蔓延对碳排放的影响显著为正,但城市蔓延对邻近城市的碳排放没有显著影响;其余各控制变量对该区碳排放的影响方向及大小各异。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黄德春 沈雪梅 竺运
随着双碳目标的提出,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需要提高制造业碳排放效率,促进行业绿色低碳转型。采用2006~2019年长江经济带各省市制造业以及高碳制造行业相关数据,通过超效率SBM模型计算长江经济带制造业碳排放效率,分析其时间、空间变化特征,并通过面板固定效应模型对其影响因素进行研究,结果发现:(1)2006~2019年制造业碳排放效率不断提高;碳排放效率呈“下中上游”递减的空间分布格局,空间差异整体呈缩小趋势。(2)高碳制造行业碳排放效率差异显著,不同高碳制造行业碳排放效率空间分布差异大。(3)行业成长能力、行业能源利用效率、行业规模、人均GDP水平、城镇化率对长江经济带制造业碳排放效率产生正向影响,行业FDI、工业化水平对其产生负向影响;因素对上中下游地区的影响效果具有差异性。因此,需促进长江经济带上中下游地区绿色协调发展,积极推进城镇化建设,提升和完善制造业外商直接投资的效率与结构,加快对传统制造业的转型升级,引导制造业能源利用效率的提升,推动制造业高质量绿色发展。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郭金勇
物流业作为长江经济带的重要产业基础,在资源交换和贸易流通中发挥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因此,在如何有效利用资源和最大程度降低对环境破坏的同时,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是实现长江经济带可持续发展紧迫而关键的问题。本文在静态层面基于非期望产出的Super-SBM模型,在动态层面结合Malmquist指数,评估了2008-2019年长江经济带11个省市的物流生态效率。此外,利用SDM模型对物流生态效率的影响因素进行空间效应分解。实证结果表明:长江经济带下游地区的物流生态效率高于上游地区;技术变革的正面效应更强,物流生态效率的增长主要受技术进步驱动;外商直接投资、政府干预、经济发展水平和人力资本对物流生态效率有正向影响,而产业结构、环境规制和物流能源强度则有负面影响。
[期刊] 财经科学
[作者]
黄勤 何晴
本文运用LMDI模型将1995—2014年长江经济带能源消费CO2排放增量的驱动因素分解为经济规模、产业结构、能源强度和能源结构"四大效应"。结果表明,经济规模、产业结构变化对CO2排放表现为正效应,能源强度、能源结构对CO2排放则表现为负效应,各效应对CO2排放的累积贡献率绝对值由大到小依次是:经济规模效应、能源强度效应、产业结构效应和能源结构效应;长江经济带上、中、下游三大地区的碳排放因素存在较为明显的空间差异,下游经济规模扩张对CO2排放的增长影响最为明显,产业结构变化对中上游CO2排放的正效应较为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