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0798)
2023(15545)
2022(13378)
2021(12238)
2020(10379)
2019(23493)
2018(23090)
2017(44217)
2016(24088)
2015(26590)
2014(26104)
2013(26005)
2012(23921)
2011(21813)
2010(21656)
2009(19782)
2008(18885)
2007(16391)
2006(14511)
2005(12507)
作者
(72725)
(60662)
(60198)
(57422)
(38632)
(29190)
(27171)
(23947)
(23261)
(21396)
(20724)
(20694)
(19457)
(19095)
(18674)
(18612)
(18214)
(18085)
(17392)
(17357)
(15327)
(14826)
(14659)
(13951)
(13704)
(13404)
(13385)
(13235)
(12293)
(11964)
学科
(113116)
经济(113017)
管理(66169)
(60444)
(48956)
企业(48956)
方法(45707)
数学(40135)
数学方法(39762)
(25998)
地方(25965)
(25825)
中国(25128)
业经(22288)
(21885)
环境(18447)
农业(17826)
(17474)
贸易(17466)
(16838)
(15645)
(15518)
地方经济(15395)
理论(14859)
技术(14545)
(14030)
(13324)
金融(13322)
(13281)
财务(13221)
机构
大学(346696)
学院(344737)
(142756)
经济(139924)
管理(133549)
研究(122029)
理学(116879)
理学院(115487)
管理学(113374)
管理学院(112783)
中国(86389)
科学(79458)
(73633)
(64125)
(62826)
(59684)
研究所(58146)
业大(57780)
中心(53659)
(53225)
农业(50857)
财经(49069)
北京(45214)
(44847)
(44616)
师范(44271)
(44231)
经济学(43426)
(39661)
经济学院(39016)
基金
项目(245115)
科学(191558)
基金(178344)
研究(170575)
(158955)
国家(157718)
科学基金(133876)
社会(108705)
社会科(103120)
社会科学(103090)
(96621)
基金项目(95835)
自然(89754)
自然科(87617)
自然科学(87591)
自然科学基金(85992)
(81328)
教育(76901)
资助(72714)
编号(67069)
重点(55393)
(52876)
(52836)
成果(52285)
(50494)
科研(47420)
创新(47261)
计划(46680)
课题(46415)
国家社会(44912)
期刊
(155854)
经济(155854)
研究(98703)
学报(63624)
中国(60382)
(56670)
科学(55921)
管理(47644)
大学(46369)
学学(44322)
(42794)
农业(39109)
教育(30937)
技术(27841)
经济研究(26011)
(25219)
金融(25219)
业经(24197)
财经(23999)
(20611)
问题(20134)
(19819)
科技(17802)
技术经济(17795)
业大(16802)
资源(16715)
(16635)
图书(16079)
理论(15500)
商业(15368)
共检索到49218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西部论坛  [作者] 王宇昕  余兴厚  熊兴  
本文通过构建污染物排放指标体系对长江经济带各省市污染物排放强度水平进行测算,运用泰尔指数、基尼系数以及对数离差均值三个具有互补性的差异性指标对污染物排放强度的区域差异进行综合评价,基于省际面板数据,引入产业结构水平、经济发展水平、人力资本水平、外商投资水平、能源消耗水平和城镇化水平等六个解释变量,选用空间计量模型实证探究了长江经济带整体以及各区域污染物排放强度的影响因素。研究结果显示:长江经济带各区域污染物排放强度具有显著的差异性,以2011年为转折点,总体上呈现出先上升后下降的变化趋势,其中上游地区的差异最大,中游地区次之,下游地区最小;三大区域污染物排放强度的影响因素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性,各解释变量对不同区域降低污染物排放强度的作用存在着显著的异质性。
[期刊] 价格理论与实践  [作者] 李创  
为了全面评估和了解中原地区的区域环境污染的分布状况及其差距,本文对中原城市群各地市的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固体废弃物、废气和废水这五类污染物的排放状况进行分析研究。并着重从经济增长、产业结构和能源消耗等方面进行原因剖析,这些研究将为政府进一步制定环境污染治理措施和有区别的环境污染防治目标提供理论决策参考。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赵凡   许佩  
城市是碳排放最集中的地区,同时由于城市部门众多、管辖力强,也是深度参与和有力执行国家减排目标和减排政策最合适的尺度。选取2003~2020年长江经济带108个城市相关数据,测算了各城市的能源消费碳排放强度,进一步采用核密度分析、STIRPAT模型和面板分位数回归模型,分析长江经济带城市能源消费碳排放强度的时空特征和影响机理,结果表明:(1)2003~2020年长江经济带城市平均能源消费碳排放强度基本一直保持下降的趋势,从2003年的1.87 t/万元降至2020年的0.51 t/万元,年平均增长率为-7.34%。(2)长江经济带城市能源消费碳排放强度在空间上呈现出从由化石能源相对稀缺的下游地区向相对丰裕的中上游地区不断增强的趋势,从城市规模来看呈现“小城市>中等城市>大城市”的等级规模特征。(3)经济增长、人口规模、政府干预和产业结构升级显著抑制能源消费碳排放强度提升,人力资本水平和能源强度是使城市能源消费碳排放强度增大的主要因素,其中人力资本水平的正向促进作用在能源强度低的城市不显著。
[期刊] 上海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陈媛媛  李坤望  
本文采取2001-2006年36个工业行业的数据,检验了开放条件下影响主要污染物排放强度的因素,结果发现同行业外资的进入、下游行业外资的进入、研发程度、环保人员、出口交货值以及资本劳动比都可以显著的影响排放强度。但在子样本的回归下,影响程度差异则比较大。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庞庆华  李涵  杨田田  
从空间关联角度出发,通过引入碳排放量来改进传统引力模型,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对2007—2017年长江经济带各省市的碳排放空间关联性进行研究,并运用二次分配程序(QAP)方法对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研究表明:长江经济带碳排放空间关联网络越来越复杂;碳排放存在着明显的空间关联性和空间溢出效应,各省市在碳排放空间关联网络中所处地位和作用存在着显著的非均衡性;地理邻近关系、能源消费差异等对长江经济带碳排放空间关联关系有着显著的影响。最后提出长江经济带各省市协同减排的建议。
[期刊] 现代日本经济  [作者] 佟新华  
日本后工业化时期经济发展与水体有机物污染排放处于相对脱钩状态,本文运用STIRPAT模型研究这一时期人口、经济、技术、工业化和城市化水平5种影响因素对BOD排放的影响。拟合结果表明,技术是控制BOD排放的重要因素,产业结构升级改造是减排BOD的根本途径,而适宜的城市化水平是遏制BOD排放量快速增加趋势的重要环节。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平智毅  吴学兵  吴雪莲  
基于随机前沿模型,采用2003—2016年的面板数据,首先测算了长江经济带11个省份的碳排放效率,然后分析了其碳排放量和碳排放效率的核密度估计分布曲线,最后建立空间计量模型实证分析了影响碳排放效率的因素。研究发现:长江经济带各省份的碳排放效率在空间上存在显著的负空间自相关性,经济增长对碳排放效率的提高存在空间溢出效应,而环境规制强度、产业结构升级、外商直接投资、技术创新能力和能源消费结构对长江经济带碳排放效率产生负影响或在统计学上不显著。因此,对于提高长江经济带碳排放效率工作的重点应放在转变经济增长模式、加强环境规制强度、调整各产业内部结构、合理分配科研经费与改善能源消费结构上。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龙慧军  党玮  肖复兴  
本文采用纳入空间效应的空间经济计量模型,实证分析了长江经济带区域物流条件β收敛,特别是交通密度和政府干预因素对长江经济带区域物流收敛的作用机理。结果表明:长江经济带区域内各省区物流的发展对临近省区的区域物流发展产生一定程度的阻碍作用,交通密度和政府干预因素显著促进了长江经济带区域物流的收敛;长江经济带区域物流的收敛速度差异较大。最后,针对研究结果提出了相应对策建议。
[期刊]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吕振华  程绍文  刘粉  
长江经济带在我国城镇化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同时特色小镇作为推进城镇化健康发展的重要抓手,对促进我国城镇化健康发展具有积极意义.基于此,本研究以长江经济带内国家级特色小镇为研究对象,采用地理数学方法和Arcgis 10.2工具对其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长江经济带特色小镇空间分布类型呈现凝聚分布; 2)特色小镇数量在经济带大尺度范围内相对均衡,在省域尺度内小范围集中分布; 3)在空间分布密度上特色小镇东密西疏,并形成以上海、江苏南京无锡及浙江杭州宁波为中心的高密度核心区;4)地区地形地貌、经济发展水平、人口数量、历史文化水平、政策支持及投资偏好是影响长江经济带特色小镇空间布局的主要因素.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龙慧军  党玮  肖复兴  
本文采用纳入空间效应的空间经济计量模型,实证分析了长江经济带区域物流条件β收敛,特别是交通密度和政府干预因素对长江经济带区域物流收敛的作用机理。结果表明:长江经济带区域内各省区物流的发展对临近省区的区域物流发展产生一定程度的阻碍作用,交通密度和政府干预因素显著促进了长江经济带区域物流的收敛;长江经济带区域物流的收敛速度差异较大。最后,针对研究结果提出了相应对策建议。
[期刊]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曾浩  丁镭  
运用全局Geary指数C和地理加权回归模型GWR对长江经济带城市雾霾污染PM_(2.5)时空格局及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显示:2005年~2016年长江经济带城市雾霾污染PM_(2.5)表现为较为明显的空间正相关,总体空间格局呈现出较为显著的集聚态势并不断增强.热点区以长江经济带下游地区分布为主,数量和范围呈现出缩小态势,次热点区显著减少但仅围绕在热点区周围,次冷点区由长江经济带上游地区向中游和下游地区移动趋势明显,冷点区范围呈现出显著扩张的趋势,长江经济带上游仅甘孜州外其他地区都转变为冷点区.此外,研究发现长江经济带城市雾霾污染PM_(2.5)保持空间相关性的空间距离为867 km,在此范围内长江经济带城市雾霾污染呈现出较为显著的空间集聚分布状态.在对长江经济带城市雾霾污染影响因素分析中得出,产业结构是长江经济带城市雾霾污染最大影响因素,其次为经济发展,建成区绿化覆盖率与城市雾霾污染呈现出负相关关系,人口密度产生的影响由长江经济带下游和中游逐渐向部分上游地区扩展,交通运输状况对长江经济带下游地区产生的影响较大.结合各区域雾霾污染影响因素的差异性,提出长江经济带更应注重联防联控基础上,坚持走高质量发展之路的治理策略.
[期刊] 西部论坛  [作者] 丁黄艳  任毅  蒲坤明  
运用能源强度、离散系数、莫兰指数综合测度1999—2013年长江经济带工业能源效率空间差异及发展趋势,并建立面板托宾模型探索工业能源效率影响因素,分析表明:长江经济带省际工业能源效率从下游至上游存在梯度差异,空间差异由趋异向趋同转变,省际工业能源效率呈现空间集聚特征;长江经济带工业能源效率与经济发展水平、工业比重、政府影响力(财政支出比重)、电力消费比例、研发投入力度呈正相关,与能源消费比例、煤炭消费比例呈负相关,与对外开放水平的关系不明确。提高工业能源效率,长江经济带上游地区应提高研发投入在国民经济中的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王海建  
本文利用投入产出技术给出一类经济结构变动对环境污染物排放的影响分析模型,该方法着重分析了各产业部门的生产技术变动、最终需求变动及收入变动对环境污染物排放量的影响。
[期刊] 管理评论  [作者] 洪涛  于明超  江静  
本文在污染供需分析框架下,选取中国2001-2006年34个工业产业的面板数据,分析影响工业废水、工业二氧化硫和工业烟尘等三种污染物排放密度的主要因素。实证研究结果显示:污染密度均与能源消耗密度、相对工资水平和国有资本比重正相关,与企业规模、环境管制指标和外资比重负相关。要解决环境污染的问题,建立政府引导、企业为主和社会参与的节能减排机制才是根本出路。为此需要做到:(1)鼓励节能型技术的研发和应用;(2)强化对地方政府的环境管制政策执行力度的监督;(3)加强对中小企业的监管力度;(4)理顺政府对环保信息的披露机制;(5)充分发挥社会公众和非政府组织的监督作用;(6)提高外资进入的环境标准。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刘晓阳  黄晓东  丁志伟  
在县域尺度下,以长江经济带719个县(市)作为空间研究单元,构建以信息化发展环境支撑、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水平、信息技术创新支撑、信息网络消费水平4个层次9个具体指标的信息化水平评价体系,运用均方差决策法、空间插值、空间自相关分析、核密度估计等方法分析长江经济带县域信息化水平的空间分布特征以及影响因素。研究表明:(1)从空间聚类分布上看,长江经济带信息化水平东西地区差异显著,呈现出一个核心发展片区,多个副核心中心,整体由东部沿海向西部内陆递减的空间格局;(2)从空间关联格局上看,长江经济带信息化水平存在空间集聚现象。以显著HH区与显著LL区为主,显著HH区主要在金华、绍兴、温州、苏州、南通、常州等地区的县(市)分布;显著LL区主要在全椒县、和县、枞阳县等分布;(3)从核密度估计上看,随着搜索半径的扩大,长江经济带县域信息化水平空间层次性趋于明显,由最初长三角地区的两个高密度值区转变为多核心-边缘结构,最终形成高密度值片区;(4)从影响因素的解读看,区位条件的差异化影响明显,经济基础的支撑作用强,工业化、科技化进程与信息化水平相匹配,政策的引领作用强但不同水平区作用效果不一,人才与科技支撑在中西部地区需要大力提升。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