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9843)
- 2023(14280)
- 2022(12518)
- 2021(11625)
- 2020(9732)
- 2019(22770)
- 2018(22638)
- 2017(43875)
- 2016(23613)
- 2015(26646)
- 2014(26599)
- 2013(26318)
- 2012(24048)
- 2011(21911)
- 2010(22157)
- 2009(20285)
- 2008(19304)
- 2007(16855)
- 2006(14832)
- 2005(13111)
- 学科
- 济(116116)
- 经济(116020)
- 管理(64736)
- 业(59816)
- 企(49406)
- 企业(49406)
- 方法(49111)
- 数学(43519)
- 数学方法(42828)
- 地方(26204)
- 农(25419)
- 中国(24694)
- 学(24416)
- 业经(22553)
- 财(20713)
- 农业(17291)
- 理论(16978)
- 贸(16351)
- 贸易(16340)
- 环境(16267)
- 和(15785)
- 易(15725)
- 制(15649)
- 地方经济(15534)
- 技术(14054)
- 划(13409)
- 融(13165)
- 金融(13164)
- 银(12799)
- 银行(12752)
- 机构
- 大学(340301)
- 学院(340084)
- 济(140688)
- 经济(137800)
- 管理(134972)
- 理学(117746)
- 理学院(116395)
- 研究(115843)
- 管理学(114027)
- 管理学院(113440)
- 中国(83835)
- 科学(73855)
- 京(72502)
- 财(59296)
- 所(58703)
- 农(54815)
- 研究所(54013)
- 江(52718)
- 业大(52175)
- 中心(51313)
- 财经(48322)
- 范(45147)
- 北京(45140)
- 师范(44710)
- 经(43774)
- 农业(42937)
- 经济学(42261)
- 院(41991)
- 州(39630)
- 经济学院(37755)
- 基金
- 项目(235833)
- 科学(185437)
- 基金(171013)
- 研究(169059)
- 家(149686)
- 国家(148520)
- 科学基金(127684)
- 社会(106359)
- 社会科(100916)
- 社会科学(100882)
- 省(93153)
- 基金项目(91047)
- 自然(84729)
- 自然科(82717)
- 自然科学(82702)
- 自然科学基金(81180)
- 划(77863)
- 教育(77680)
- 资助(71424)
- 编号(68424)
- 成果(54189)
- 重点(53182)
- 部(51137)
- 发(50673)
- 创(48286)
- 课题(47321)
- 创新(45085)
- 科研(45053)
- 教育部(43569)
- 大学(43497)
- 期刊
- 济(155950)
- 经济(155950)
- 研究(98590)
- 中国(60904)
- 学报(54241)
- 科学(50478)
- 管理(49740)
- 农(48351)
- 财(43046)
- 大学(40552)
- 学学(38406)
- 教育(35300)
- 农业(33744)
- 技术(31321)
- 经济研究(25733)
- 融(25262)
- 金融(25262)
- 业经(24118)
- 财经(23437)
- 经(20057)
- 问题(19489)
- 技术经济(18499)
- 统计(17555)
- 业(17380)
- 图书(16914)
- 资源(16908)
- 科技(16199)
- 理论(15792)
- 策(15726)
- 现代(15163)
共检索到49081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童纪新 吕晴
长江经济带是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载体之一,其水资源可持续利用问题也备受关注。为探究该地区水足迹与省市规模15年的时空关联格局,基于脱钩模型和不均衡指数对长江经济带2006~2020年水足迹与省市规模时空关系进行研究,利用时空地理加权回归探究影响区域水资源消耗的因素,并从时空异质性角度展开讨论。研究表明:(1)长江经济带水足迹增长率逐年降低,且各省市水足迹强度与人均水足迹空间分布格局相似。(2)2006~2020年间各省市水足迹与经济规模呈现弱脱钩,但已有6/11省市于“十三五”期间达到理想的强脱钩状态,水资源丰富的省市水足迹与人口规模协调度较好,水足迹与空间规模的发展均衡性与各省市地形地貌有关。(3)省市规模、节水技术、产业结构与水资源管理等因素对水足迹高低产生显著影响,水足迹的驱动因素存在时空异质性,影响力随发展阶段和地区变换而改变。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朱新玲 黎鹏 甘丽华 蔡颖
从经济社会角度对湖北省生态足迹的驱动因素进行研究,选取了经济、消费、产业结构、人口四个方面的变量,为了消除变量之间的多重共线性,先通过因子分析对原自变量进行信息提取和综合自变量合成,然后用合成的综合自变量对湖北省生态足迹进行多元回归分析。结果表明:经济、消费、产业结构和人口均显著影响湖北生态足迹水平,为此,湖北省应该逐步转变经济增长模式和消费模式,不断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控制人口数量和提高人口素质来降低生态足迹水平,进而促使湖北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
关键词:
生态足迹 驱动因素 长江经济带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章恒全 王贺 陈洁 张陈俊
我国是水资源紧缺的国家,水资源时空分布与耕地、人口的分布也不相适应,农业发展因此受阻,研究农业用水量驱动因素对农业节水具有重要意义。选取农业经济占全国总量40%以上的长江经济带为研究对象,以水-能源-粮食-土地纽带关系为视角选取农业用水量的影响因素,运用对数平均迪氏指数分解法的方法将其时空演变驱动效应解析为人口规模效应、用水定额效应、土地利用效应、机械利用效应、人均机械动力效应以及农业就业结构效应,分析了影响农业用水量时空变化的主要驱动因素。结果表明:(1)人均机械动力效应和人口规模效应是农业用水增量的主要因素;(2)农业就业结构效应和机械利用效应是其减量的主要因素;(3)驱动效应在不同省市对农业用水量的影响具有异质性;(4)长江经济带农业用水量驱动效应存在时间和空间可相互转化的关联关系。因此,建议通过正反双向调节各驱动效应、分省市差异化制定节水政策以降低农业用水量,相邻省份优势互通,合作发展以缩小长江经济带区域内部农业用水量差异。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李思迪 贾彬彬 钟永德 任腾
生态经济效率评价对区域经济转型和绿色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文章在生态优先视域下,将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反馈因素纳入生态经济效率分析框架,构建考虑反馈特性的全局BLP-DEA模型对2010—2019年长江经济带生态经济效率展开测算,借助Dagum基尼系数、核密度估计和Tobit模型探究生态经济效率时空差异特征与驱动因素。研究结果表明:(1)长江经济带生态经济效率在研究期内呈现先降后升的波动变化趋势,省域之间效率差异明显且存在微弱的两极分化现象;(2)长江经济带生态经济效率在空间上形成上游、下游、中游地区依次递减的发展格局,此外,地区间的效率差异成为导致总体空间差异存在扩大趋势的主要因素;(3)环境规制和产业结构对长江经济带生态经济发展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城镇化水平、地区开放程度则抑制其发展。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吴娟 曹卫东 张宇 陶杰
在“双循环”的背景下,将发展的立足点放在国内,依靠国内市场积极扩大内需是中国现有阶段实现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通过构建消费中心城市指标体系,利用标准差椭圆、莫兰指数、GWR模型来探索消费中心城市的时空演化及其影响因素。结果显示:(1)上海始终是长江经济带唯一的带域消费中心城市,有着绝对的领先优势;而省域消费中心城市大多集中在长三角重要经济中心城市以及省会城市;(2)长江经济带整体消费中心城市呈现“西南-东北”的空间分布格局,出现不断向东(偏北)方向集聚态势,上游呈现“西南-东北”方向分布,中下游则出现相反方向,呈现“东南-西北”分布格局;(3)2000、2010、2018年长江经济带消费中心城市出现明显的空间集聚性,并且集聚性逐渐加强;(4)三产产业的比重、经济发展水平、人口流动、金融业的发展以及政府支持均有利于促进消费中心城市的发展,其中第三产业的比重以及金融业的发展对带域消费中心城市以及省域消费中心城市的拉动作用明显,但城乡收入比对消费中心城市呈负向相关,对消费中心城市的发展有抑制作用。对消费中心城市的时空分布格局以及驱动因素进行研判,希冀能为长江经济带消费中心城市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张玲玲 沈家耀
文章基于水足迹理论测度了2002—2014年中国31个省(市、自治区)水足迹强度,运用空间计量经济学方法对中国水足迹强度时空格局演变特征进行解析,在此基础上分析水足迹强度驱动因素的空间效应情况。研究结果表明:中国水足迹强度具有较强的空间相关性,存在空间集聚特征;水足迹强度空间集聚具有跃迁性,多以Ⅵ型为主,水足迹强度空间结构具有一定的路径依赖特征;地区国民生产总值、环保投资比重、科技进步指数等因素对降低中国省际水足迹强度起积极作用,城镇化率、灌溉面积、市场化指数则会增加水足迹强度。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张玲玲 沈家耀
文章基于水足迹理论测度了2002—2014年中国31个省(市、自治区)水足迹强度,运用空间计量经济学方法对中国水足迹强度时空格局演变特征进行解析,在此基础上分析水足迹强度驱动因素的空间效应情况。研究结果表明:中国水足迹强度具有较强的空间相关性,存在空间集聚特征;水足迹强度空间集聚具有跃迁性,多以Ⅵ型为主,水足迹强度空间结构具有一定的路径依赖特征;地区国民生产总值、环保投资比重、科技进步指数等因素对降低中国省际水足迹强度起积极作用,城镇化率、灌溉面积、市场化指数则会增加水足迹强度。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王春杰 朱高立 黄金升 邹伟
工业用地市场是推动长江经济带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的关键载体,而准确量化工业用地市场化水平是促进该区域要素合理流动、构筑高质量发展国土空间布局的客观需要。运用GIS空间分析和Dagum基尼系数法系统考察2007~2018年长江经济带工业用地市场化水平的时空格局演变特征,并采用空间杜宾模型(SDM)揭示工业用地市场化水平的主要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研究时期内长江经济带工业用地市场化水平整体上提升,但存在一定的区域差异,具体表现为下游地区>上游地区>中游地区;(2)超变密度是长江经济带工业用地市场化水平差距的主要来源;(3)长江经济带工业用地市场化水平存在正向的空间互动效应,其中财政约束、地方政府间竞争、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和固定资产投资是影响工业用地市场化水平的主要因素。
[期刊] 管理评论
[作者]
柏建成 张利霞 严翔 邹晨
基于1998—2017年长江经济带11省市的面板数据,构建了考虑环境约束的超效率DDFDEA模型,测度地区绿色金融发展效率,在此基础上利用社会网络分析法构建长江经济带绿色金融发展网络,剖析网络关联结构及驱动因素。研究结果表明:长江经济带各省市间的绿色金融发展普遍存在溢出关系,节点连接数逐年增多,网络关系日趋紧密,地区间互动增强,但网络结构存在极化现象,四大网络板块间存在明显的梯度溢出传导路径。地区发展模式、社会资源禀赋、绿色发展环境和地理邻接关系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长江经济带绿色金融发展的关系网络格局。进一步指出,不能仅从本地属性视角求发展,更应从整体上把握长江经济带绿色金融发展的空间结构及其关系溢出路径,将地区发展置于长江经济带整体发展的“一盘棋”中,准确定位自身的关系网络角色,是实现全长江经济带绿色协同发展的关键。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刘红光 陈敏 唐志鹏
建立基于水污染的水资源生态补偿标准模型是当前生态经济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通过核算长江经济带11省市2006~2015年的灰水足迹,构建了长江经济带省际水资源生态补偿模型,对长江经济带省际水资源生态横向补偿问题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1)2007~2016年间,长江经济带在经济总量迅速增长的背景下,总灰水足迹基本维持不变,且农业灰水足迹始终占最大比重;(2)从灰水足迹负荷指数看,下游省份负荷较高,上中游负荷相对较低;(3)从生态补偿横向支付情况看,上海、江苏、安徽、湖北一直为水资源生态补偿支付地区,而云南、贵州、四川、湖南、江西一直为水资源生态受偿区域。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胡怀敏 左薇 徐士元
为推进长江经济带交通运输业的绿色转型,实现交通运输业发展与碳减排的协调共进,将Tapio脱钩模型和LMDI因素分解法相结合,分析了长江经济带2004~2018年交通运输业经济发展与交通能源碳排放之间的脱钩情况以及脱钩的驱动因素。结果表明:(1) 2004~2018年,长江经济带交通碳排放总量与人均碳排放量均呈上升趋势,石油类能源消费碳排放占交通碳排放总量的比例高达95.51%;(2)长江经济带交通碳排放脱钩以“弱脱钩”为主,部分年份出现“连接增长”和“扩张负脱钩”,脱钩状态稳定性不高,长江经济带交通业经济发展整体上仍未摆脱对交通能源碳排放的依赖;(3)交通行业规模、经济增长和人口规模对长江经济带交通能源碳排放脱钩起抑制作用,交通能源强度与能源结构对交通碳排放脱钩起促进作用,其中经济增长效应是阻碍交通能源碳排放脱钩的主要因素,能源强度效应是促进交通能源碳排放脱钩的主要因素。基于此,提出推进经济结构调整、优化交通能源消耗结构、推动科技创新以及加强交通需求管理等相关建议。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唐建荣 许二肖
文章基于2009—2019年长江经济带108个城市物流仓储用地面积数据,利用用地蔓延指数模型测度城市物流蔓延程度,结合变异系数、冷热点分析方法探索城市物流蔓延的时空演化特征及区域差异,并利用地理探测器探索城市物流蔓延的关键影响因素。研究发现:长江经济带大多数城市处于中低速物流蔓延状态,蔓延态势呈现“低—高—低”的演化过程;城市物流蔓延具有明显的空间分异性,整体呈现“西热东冷”的分布,省会城市相较于非省会城市物流蔓延态势更加严峻;政府和土地利用维度对长江经济带尤其是长江中上游城市物流蔓延影响最大,应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职能,减少物流仓储用地的分散使用,降低城市物流蔓延带来的不利影响。
[期刊]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沈威 杜巧艳 李永贺 赵威 鲁丰先 周雨石 申智锋
从经济、人口、社会发展、基础设施、城乡统筹和生态环境等6个方面建立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的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空间自相关分析法和灰色关联分析法等方法对长江经济带2003年、2009年和2014年110个地级及以上城市新型城镇化水平的时空格局及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长江经济带市域间新型城镇化水平差异明显,西部差异大于中部大于东部;2)新型城镇化水平整体呈现出波动上升的态势,从东西方向上看,东部发展水平较稳定,中西部发展水平波动明显;3)新型城镇化中高、中等、中低和低水平区都呈现显著的空间集聚状态
[期刊]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梅琳 严静 周唯 敖荣军
在我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背景下,城市创新水平是决定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关键.以长江经济带110个城市为研究对象,基于2010年和2015年专利授权数为衡量指标,利用空间自相关、局部冷热点分析及相对发展率指数等方法研究长江经济带城市创新水平的时空格局及变化,发现长江经济带城市创新水平区域差异化特征明显,呈现"东部强,中西部弱"的空间格局;且创新水平空间相关性强,呈空间集聚的态势.同时,从区域创新水平的相对发展速度来看,中上游地区的省会城市和直辖市增长速度快,发展势头迅猛.最后通过建立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发现影响城市创新水平的因素具有多元化和动态化特征,其中,城市经济基础和工业发展水平为最典型的影响因素,企业创新能力的提高也逐渐成为影响区域创新水平的关键因素.
关键词:
长江经济带 创新水平 时空格局 影响因素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蒋正云 周杰文
集约化和提效率对区域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基于对土地集约利用与绿色经济效率耦合协调机制的理论梳理,采用全局主成分、超效率SBM、耦合协调度模型和地理探测器等方法,对长江经济带两系统耦合协调关系的时空演化特征和驱动因素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发现:长江经济带土地集约利用与绿色经济效率呈现较高强度的时空耦合关联,区域整体目前仍处于向耦合协调发展的过渡时期,空间上耦合协调度大体自下游向中上游地区梯度递减,处于协调发展状态的地区以上海为核心向江苏、安徽等内陆地区持续拓展。两系统的耦合协调具有多元驱动的复杂性特征,宏观层面的综合解释力呈经济发展>自然禀赋>社会文明的总体格局,产业结构和人口密度是驱动二者高质量协调发展的主导因素,社会文明进步则是区域资源优化配置和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保障。当前,要因地制宜优化资源配置,加强区际间协调联动,共同促进区域整体的均衡高质量发展。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