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4239)
- 2023(6373)
- 2022(5249)
- 2021(4601)
- 2020(3904)
- 2019(8858)
- 2018(8756)
- 2017(16487)
- 2016(8375)
- 2015(9461)
- 2014(9167)
- 2013(9379)
- 2012(9093)
- 2011(8601)
- 2010(8829)
- 2009(8235)
- 2008(7879)
- 2007(6996)
- 2006(6698)
- 2005(6147)
- 学科
- 济(62453)
- 经济(62420)
- 管理(23441)
- 地方(18488)
- 方法(16699)
- 业(16679)
- 数学(14713)
- 数学方法(14619)
- 企(13103)
- 企业(13103)
- 地方经济(12870)
- 学(12595)
- 中国(11410)
- 业经(10394)
- 农(9631)
- 资源(9161)
- 环境(8904)
- 和(8185)
- 经济学(7678)
- 发(7182)
- 农业(6859)
- 制(6787)
- 关系(6603)
- 贸(6407)
- 贸易(6402)
- 产业(6374)
- 财(6087)
- 易(6080)
- 融(6038)
- 金融(6037)
- 机构
- 学院(131703)
- 大学(131693)
- 济(64588)
- 经济(63433)
- 研究(52296)
- 管理(48536)
- 理学(41082)
- 理学院(40550)
- 管理学(39886)
- 管理学院(39624)
- 中国(38912)
- 科学(32007)
- 京(28566)
- 所(27008)
- 江(26244)
- 财(26012)
- 研究所(24742)
- 中心(23217)
- 财经(20824)
- 经济学(20645)
- 农(19324)
- 院(18884)
- 经(18730)
- 范(18267)
- 经济学院(18192)
- 师范(18104)
- 北京(17377)
- 业大(17224)
- 科学院(16837)
- 省(16599)
- 基金
- 项目(87239)
- 科学(69471)
- 基金(64567)
- 研究(62096)
- 家(56987)
- 国家(56630)
- 科学基金(48305)
- 社会(41888)
- 社会科(39750)
- 社会科学(39737)
- 省(34159)
- 基金项目(34109)
- 自然(30756)
- 自然科(29850)
- 自然科学(29843)
- 自然科学基金(29284)
- 划(27711)
- 教育(26255)
- 资助(26050)
- 编号(23992)
- 发(21134)
- 重点(20404)
- 部(18923)
- 成果(18751)
- 国家社会(18042)
- 创(17180)
- 发展(16768)
- 展(16548)
- 课题(16448)
- 创新(16277)
共检索到20979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洪思扬 程涛 王红瑞
经济发展与水资源和能源密不可分,研究水和能源两种资源在宏观经济系统各部门之间的流通特征,挖掘其内在规律,对地区水与能源的高效及可持续利用至关重要。本文以长江经济带为例,运用复杂网络理论创建资源网络模型,从水资源-能源的双重节约和双向节约的新视角发掘资源网络特征。结果表明:(1)长江经济带水-能源相关要素资源网络具备小世界性及无标度性,网络中关键部门的变化将显著影响整个网络。(2)江苏的化学产品业、金属冶炼和延加工业、建筑业等部门因具备较大点强度而对长江经济带的水-能源的双重节约作用显著。江苏的化学产品业、金属冶炼和延加工业、电气机械和器材业以及湖北和湖南的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等部门的节水带来的节能效应和节能带来的节水效应可快速传播至其他部门,对水-能源双向节约作用显著。(3)研究区内各省市资源流通量大体与经济发展水平呈正相关,江苏、湖南和湖北地区资源流通量较大,云南、贵州和重庆资源流通量相对较小。(4)对重庆(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重庆(租赁和商务服务业)、重庆(建筑业)→重庆(其他服务业)、四川(建筑业)→四川(其他服务业)3条贸易路径中的部门进行合理的资源调控可以显著影响整个网络的资源流通量,从而实现资源节约。本文探究地区水-能源网络特征,旨在为资源高效利用提供有益参考。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邓淇中 张玲
长江经济带是中国重要的水资源聚集区、水生态功能区,其水资源绿色效率问题直接影响了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本文从高质量发展视角,构建了长江经济带110个城市水资源绿色效率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定基极差熵权法、超效率EBM模型和GML生产率指数以及空间面板分位数回归等计量方法,对水资源绿色效率的时空演变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等问题进行测度与识别。结果表明:(1)从时序演变来看,2005—2018年长江经济带水资源绿色效率总体水平呈高低交错状的波动上升趋势,先后经历了“稳增期”“振落期”“提速期”等3个阶段。(2)从空间格局来看,长江经济带水资源绿色效率空间分异特征显著,水资源绿色效率较高的地区主要是经济发达的中心或副中心城市,数值较低的城市大多集聚在中、上游经济不发达地区,表现出由高向低的扩散迹象,且在全局空间检验中发现存在正的自相关性,局部空间存在集聚现象和溢出效应。(3)从影响因素来看,产业结构、经济发展水平、资源禀赋、科学技术水平、政府管制力度以及对外贸易程度对水资源绿色效率均有显著影响,但在不同分位点下的水资源绿色效率,其驱动因素的影响方向与力度均有差异,该结论在一系列稳健性检验之后仍旧成立。最后,根据长江经济带水资源绿色效率时空演变趋势和规律,有针对性地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邹琳 曾刚 曹贤忠 陈思雨
在经济联系网络模型基础上,将社会网络分析法与核密度估计法结合,实证分析长江经济带的经济联系网络结构、中心节点、网络密度及网络子群特征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结果显示:长江经济带整体经济联系网络密度处于较低水平;经济联系网络密度呈自下游向上游逐渐减弱的梯度发展态势;经济带包括4个区域性子群,小团体特征显著,子群间的互动较弱。因此,本文提出要充分发挥各区域比较优势,提升区域的整体竞争力,加快长江经济带经济一体化进程的总体优化方向,并针对各区域提出区域性的优化建议。
关键词:
长江经济带 经济联系 网络分析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邹琳 曾刚 朱贻文 马双 曹贤忠
知识经济时代,企业、高校、政府等组织跨区域、跨组织合作不断增加,知识与技术创新逐渐取代传统经济竞争模式。如何在知识创新竞争新模式下,实现知识获取、吸收及转化是提升区域创新的关键。长江经济带横跨中国经济差异巨大的东、中、西三大区域,文章基于长江经济带三大城市群实地调研,结合SNA及VAR模型对三大城市群网络结构特征及演化路径进行判定及机理分析,结论包括:①长江经济带知识网络规模增强,科学知识网络规模扩散,技术知识网络核心—边缘结构显著。网络演化中,工业技术类高校或大型国有企业占重要结构洞位置,与工业技术类高校建立的合作关系有助于实现跨区域知识创新及转化。②长三角城市群在知识网络中表现为市场或企业需求驱动下技术指向型路径,跨区域关系为满足企业技术或市场需求。③长江中西部城市群路径相反,表现为科学知识驱动路径。目的是实现新科学知识市场化。区域知识网络结构及路径演化差异证明欠发达区域不应盲目追求创新,而需找出自身发展路径,才能避免创新活动一哄而上现象发生。
关键词:
知识网络 发展路径 装备工业 知识转化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卢亚丽 徐帅帅 沈镭
基于水资源生态足迹模型,对长江经济带2010—2018年131个地区水资源生态足迹与生态承载力进行研究,并用GIS可视化揭示和探讨长江经济带水资源时空特征。研究发现:(1)胡焕庸线假说在长江经济带区域成立;(2)长江经济带人均水资源生态盈余状况在胡焕庸线以西区域最好,胡焕庸线与胡焕庸亚线之间次之,胡焕庸亚线以东最差;(3)长江经济带胡焕庸线以西区域人均水资源承载力均值、水资源承载力均值在三个区域中最大;(4)长江经济带各地区历年万元GDP生态足迹呈减小趋势,水资源利用率逐年提高;(5)长江经济带历年平均水资源负载指数呈上升趋势,水资源压力逐年上升。研究结果有助于长江经济带水资源综合管理,为水资源的调控及使用提供量化依据。
[期刊] 上海经济研究
[作者]
曾冰 邱志萍
研究长江经济带省际贸易网络结构,有利于揭示其内部经济联系规律,推进区域经济协同发展。基于2000-2015年省际铁路货运交流数据,采用SNA方法刻画长江经济带省际贸易网络时空特征,借助贸易网络引力模型和QAP回归方法实证研究省际贸易网络演变的影响因素。研究表明:(1)2000-2015年长江经济带省际贸易网络结构发生了显著变化,逐步演化成"苏-浙-皖-赣"和"川-渝-滇-贵"两大贸易联系核心圈;(2)网络密度呈现先升后降的弱连结联系态势,圈层特征明显,子圈间联系较弱;(3)中心性水平呈现"下冷中上热"态势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化星琳 彭翀 张梦洁
都市圈交通网络是构建区域安全韧性发展格局的重要基石。以长江经济带中成都都市圈、武汉都市圈和南京都市圈为研究案例,基于网络韧性评估框架,以常态和突发攻击两种情景,测度长江经济带典型都市圈公路网络韧性,主要结论为:(1)在常态情景下,三都市圈的公路网络韧性的集聚性、传输性、层级性分异明显,且网络的发育程度均有待提高。(2)在突发情景下,三都市圈在随机攻击和两种排序攻击下表现出明显的动态韧性分异,并各具不同的优势,成都都市圈综合表现相对最优,面对介数排序攻击时具有明显优势;南京都市圈综合表现位居其次,在面对度值排序攻击时具有明显优势;武汉都市圈综合表现居于最末,只在面对随机攻击时具有明显优势。(3)在突发情景下,都市圈公路网络的鲁棒性和脆弱性呈现一定的相互拮抗作用,在随机攻击下表现为鲁棒性强于脆弱性,在排序攻击下表现为脆弱性强于鲁棒性,且基于介数排序的攻击方式更易对网络造成结构性破坏。(4)从网络拓扑结构的角度分析网络韧性分异机制,并针对性提出都市圈公路网络韧性提升策略。
[期刊] 上海经济研究
[作者]
曾冰 邱志萍
研究长江经济带省际贸易网络结构,有利于揭示其内部经济联系规律,推进区域经济协同发展。基于2000-2015年省际铁路货运交流数据,采用SNA方法刻画长江经济带省际贸易网络时空特征,借助贸易网络引力模型和QAP回归方法实证研究省际贸易网络演变的影响因素。研究表明:(1)2000-2015年长江经济带省际贸易网络结构发生了显著变化,逐步演化成"苏-浙-皖-赣"和"川-渝-滇-贵"两大贸易联系核心圈;(2)网络密度呈现先升后降的弱连结联系态势,圈层特征明显,子圈间联系较弱;(3)中心性水平呈现"下冷中上热"态势,各贸易主体影响力日趋均衡,但点出入度非均衡趋势明显;(4)城镇化、产业结构、基础设施、地方保护是长江经济带省际贸易网络演变的重要因子。建议:着力构建区域联动的新型城镇化格局、适时产业结构调整、加快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建立跨区域联合协调机制,以深化地区间经济联系。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陈蕴恬 葛察忠 段显明
基于SNA及QAP回归分析法,构建改进的引力模型,对我国长江经济带省市间SO_2排放的空间网络特征及其影响因素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2005—2013年,长江经济带的SO_2排放空间关联网络密度逐年增强,且中下游密度明显高于上游地区;(2)江苏、浙江、安徽等省市在SO_2排放关联网络中既处于核心位置,又对其他省市的资源有所依赖,湖南、重庆这两个省市在SO_2排放网络中起着"中介"作用;(3)长江经济带内SO_2的溢出常发生在中下游省市内部、上游省市内部,且中下游省市对上游省市的溢出效果要高于上游省市对中下游省市的溢出效果;(4)区域间空间邻近关系与环境规制差异对长江经济带SO_2排放空间关联与溢出都有影响,且不同的环境规制代理变量的影响效果不同。最后,就实证结果给出相应政策建议。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唐建荣 倪攀 李晨瑞
文章基于修正引力模型,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并结合ArcGIS可视化,探索了2006-2016年长江经济带城际物流网络的空间结构演变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长江经济带网络结构大体呈现由沿海向内陆递减的空间分异趋势;长江经济带城际物流联系具有一定"质量效应",整体呈现"东密西疏"空间格局特征;区域网络仍旧处于弱连接状态。城市的辐射能力、凝聚能力有所加强;核心—边缘结构始终十分明显;经济发展水平、对外开放程度、信息化水平和地理邻近性是区域物流网络的重要影响因素。基于理论研究,文章从优势互补、梯度辐射、跨地区协调等方面为促进长江经济带物流一体化提供政策建议。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庄德林 杨羊 陈信康
基于816家上市公司的跨区域布局数据,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法从网络整体层面、城市个体层面和子群体层面,分析了长江经济带城市网络的空间结构特征。结果显示:长江经济带已经实现了网络化发展,且城市网络呈现出明显的多中心化格局;长江经济带的各城市在全行业、制造业和服务业领域均体现出了压倒性的资源集聚与要素辐射优势,但是在中介能力方面的优势尚不明显;行政中心城市表现出了高水平的中介能力以及在服务业领域的高水平的对外辐射引领能力,但是在制造业领域还未体现出领先的资源集聚与要素辐射能力;长江经济带城市网络的凝聚子群与该区域的规划城市群还没有形成很好的耦合关系。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陈博 陆玉麒 潘颖 舒迪
基于微观企业视角,选取100家装备制造业企业和长江经济带100个空间单元作为研究样本,借鉴城市网络研究方法以及复杂网络理论,探索长江经济带装备制造业网络的等级体系、空间格局、网络联系以及网络复杂性特征。研究表明:节点城市的网络组织能力差距明显,已形成区域性、次区域性、地方性以及次地方性4个层级所构成的金字塔型等级结构;装备制造业网络组织能力在空间上表现出显著的非均衡性特征,形成三大核心区,联系网络总体呈现出从长三角地区向长江中、上游地区逐渐拓展的趋势;同时整体网络结构表现出较强的集聚性、连通性,且复杂网络特征与城市网络地位具有显著关系。
关键词:
长江经济带 装备制造业 网络特征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骆灿 陆菊春
采用超效率EBM模型对2013—2019年长江经济带36个城市的绿色创新效率进行测度,通过构建修正引力模型得到城市间绿色创新效率的空间关联矩阵,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法和QAP分析法从网络化视角探索长江经济带城市绿色创新效率的空间网络关联特征和形成机理。研究表明:(1)研究期间长江经济带城市绿色创新效率空间关联强度处于下降趋势,等级结构特征比较明显,下游城市在空间网络中处于相对中心的位置,而中上游城市处于相对劣势地位;(2)长江经济带城市绿色创新效率集聚板块特征呈现板块内集聚、板块之间存在一定空间关联;(3)城市环保、科研投入差异有利于长江经济带城市绿色创新效率空间网络的形成,城市距离、开放、创新水平差异则对其有负向影响。为促进长江经济带城市可持续发展,提出将长江经济带城市看作一个整体,在提升绿色创新效率时注重城市间的协同关系和联动效应;打破长江经济带绿色创新效率的马太效应,优化整体格局;进一步完善各城市的交通设施,推进路网规划设施建设等建议。
关键词:
长江经济带 绿色创新效率 空间网络结构
[期刊] 技术经济
[作者]
赵巧芝 张聪 崔和瑞
基于修正的引力模型构建长江经济带地级城市间技术创新空间关联网络,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法探究2013—2018年空间关联网络的演变特征。研究发现:长江经济带城市间技术创新空间关联网络属于低密度、高效率、严格等级的网络类型;上游地区以成渝为典型代表的中心城市影响力明显提升,中游的武汉和长沙两个城市的中间传导角色不断强化,以上海为中心的下游城市群处于核心动力源地位;小群体分析结果显示,四个板块成员之间发生重组,2018年形成4个定位明确的小群体,分别为"双向溢出"板块"、净溢出"板块"、净受益"板块和"经纪人"板块。据此,从区域协同创新角度提出优化长江经济带城市群技术创新网络结构的政策建议。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