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8715)
- 2023(12380)
- 2022(10814)
- 2021(10025)
- 2020(8380)
- 2019(19518)
- 2018(19522)
- 2017(37401)
- 2016(20146)
- 2015(22682)
- 2014(22645)
- 2013(22693)
- 2012(21008)
- 2011(19207)
- 2010(19296)
- 2009(17825)
- 2008(17041)
- 2007(14867)
- 2006(13397)
- 2005(11774)
- 学科
- 济(102132)
- 经济(102042)
- 管理(57843)
- 业(51460)
- 企(42761)
- 企业(42761)
- 方法(39314)
- 数学(33902)
- 数学方法(33582)
- 地方(24909)
- 中国(23410)
- 农(21715)
- 学(21704)
- 业经(20035)
- 财(17942)
- 和(15503)
- 地方经济(15086)
- 农业(15031)
- 环境(14957)
- 贸(14301)
- 贸易(14290)
- 制(14191)
- 理论(14131)
- 易(13747)
- 划(12043)
- 技术(11825)
- 资源(11773)
- 融(11454)
- 金融(11452)
- 发(11419)
- 机构
- 大学(294777)
- 学院(292528)
- 济(123571)
- 经济(121021)
- 管理(117401)
- 研究(102629)
- 理学(101649)
- 理学院(100481)
- 管理学(98847)
- 管理学院(98319)
- 中国(74268)
- 科学(63739)
- 京(63607)
- 财(52409)
- 所(52160)
- 研究所(47724)
- 江(46413)
- 中心(44950)
- 农(44672)
- 业大(42671)
- 财经(42530)
- 北京(39864)
- 范(39092)
- 师范(38757)
- 经(38539)
- 院(37154)
- 经济学(37117)
- 农业(34779)
- 州(34646)
- 经济学院(33080)
- 基金
- 项目(201184)
- 科学(157741)
- 研究(146985)
- 基金(145661)
- 家(126540)
- 国家(125516)
- 科学基金(107694)
- 社会(92845)
- 社会科(87963)
- 社会科学(87936)
- 省(78640)
- 基金项目(77817)
- 自然(69948)
- 自然科(68127)
- 自然科学(68114)
- 自然科学基金(66871)
- 教育(65628)
- 划(65215)
- 资助(60043)
- 编号(59895)
- 成果(48001)
- 重点(44670)
- 部(43892)
- 发(43692)
- 创(40776)
- 课题(40751)
- 创新(38017)
- 国家社会(37863)
- 科研(37765)
- 教育部(37438)
- 期刊
- 济(142062)
- 经济(142062)
- 研究(88898)
- 中国(54152)
- 学报(45568)
- 管理(43918)
- 科学(43017)
- 农(39644)
- 财(37528)
- 大学(33588)
- 学学(31503)
- 教育(28832)
- 农业(27768)
- 技术(25590)
- 经济研究(22515)
- 融(22222)
- 金融(22222)
- 业经(21456)
- 财经(20948)
- 问题(18063)
- 经(17935)
- 图书(17040)
- 技术经济(15898)
- 资源(15862)
- 理论(14476)
- 业(14056)
- 现代(13758)
- 科技(13741)
- 实践(13066)
- 践(13066)
共检索到43311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李焕 黄贤金 金雨泽 张鑫
以长江经济带为研究区域,通过设计水资源人口承载力评价方法,构建水资源人口承载力的系统动力学预测模型,对长江经济带水资源人口承载的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进行了研究。研究发现:长江经济带水资源虽然总体上比较丰富,但由于经济社会的发展的需求,水资源的消耗量非常巨大。在水资源人口承载力水平、等级等方面,总体上都显示东部低,西部高。与人口的变化相比,水资源在一定时期内是相对稳定的。因此,在新一轮的经济发展过程中,如果需要降低东部地区水资源人口承载力的压力,应该适当促进人口向西部地区转移。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李焕 黄贤金 金雨泽 张鑫
以长江经济带为研究区域,通过设计水资源人口承载力评价方法,构建水资源人口承载力的系统动力学预测模型,对长江经济带水资源人口承载的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进行了研究。研究发现:长江经济带水资源虽然总体上比较丰富,但由于经济社会的发展的需求,水资源的消耗量非常巨大。在水资源人口承载力水平、等级等方面,总体上都显示东部低,西部高。与人口的变化相比,水资源在一定时期内是相对稳定的。因此,在新一轮的经济发展过程中,如果需要降低东部地区水资源人口承载力的压力,应该适当促进人口向西部地区转移。
[期刊]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田培 张志好 许新宜 闫峰 吴宜进 张海林 刘目兴
从水资源-经济社会-生态环境耦合系统的角度,构建了长江经济带水资源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应用变权TOPSIS模型确定各指标的权重及水资源承载力表征值,综合评价了长江经济带9省2市2015年、2016年和2017年的水资源承载力.结果表明,长江经济带水资源承载力在时间上呈波动上升趋势,但从整体区域来看,水资源承载力还有待提高.水资源承载力在空间上具有明显差异性,东部地区(上海、浙江、江苏)水资源承载力差异较大,西部地区(重庆、四川、贵州、云南)则较为均衡,中部地区除了安徽省水资源承载力明显偏低以外,其他三省(江西、湖北、湖南)表现较为均衡;水资源承载力整体表现出西部高于东部、东部高于中部的现象.长江经济带水资源承载力表征值在0.24~0.50之间,其中浙江省相对较高,最大表征值为0.49,而安徽省最低,最小表征值为0.25.影响长江经济带水资源承载力的5个最重要指标依次为地表水资源占比、生态环境用水量、水资源开发利用率、城市人口密度、生活用水总量的对水资源承载力.总体而言,长江经济带的水资源承载力受地区水资源禀赋状况和生态环境状况的影响较大.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卢亚丽 徐帅帅 沈镭
基于水资源生态足迹模型,对长江经济带2010—2018年131个地区水资源生态足迹与生态承载力进行研究,并用GIS可视化揭示和探讨长江经济带水资源时空特征。研究发现:(1)胡焕庸线假说在长江经济带区域成立;(2)长江经济带人均水资源生态盈余状况在胡焕庸线以西区域最好,胡焕庸线与胡焕庸亚线之间次之,胡焕庸亚线以东最差;(3)长江经济带胡焕庸线以西区域人均水资源承载力均值、水资源承载力均值在三个区域中最大;(4)长江经济带各地区历年万元GDP生态足迹呈减小趋势,水资源利用率逐年提高;(5)长江经济带历年平均水资源负载指数呈上升趋势,水资源压力逐年上升。研究结果有助于长江经济带水资源综合管理,为水资源的调控及使用提供量化依据。
[期刊] 上海经济研究
[作者]
尚勇敏 王振
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是衡量绿色发展水平的重要前提。本文基于城市资源环境承载力理论框架,运用状态空间模型,对长江经济带城市资源环境承载力进行评价,并分析其影响因素。研究发现:①长江经济带城市资源环境承载力总体处于超载状态,呈现"东高西低"格局;②长江经济带城市资源环境承载力现状与国家"十三五"战略目标所要求的承载力水平仍有一定差距,环境承载力和经济社会承载力是其主要短板,经济发展水平、科技进步、城镇化、政府规制是其主要影响因素;③长江经济带城市资源环境承载力提升需要坚持可持续发展理念,推动资源节约、生态保护、环境治理、产业转型、科技进步、绿色消费等,并优化产业、人口空间布局。本文提出制定污染型产业退出机制和激励型绿色发展政策,构建多方参与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和长江经济带生态产品市场体系,加大长三角地区对中上游地区的对口援助和技术转移,制定产业、人口空间优化布局方案等政策建议。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徐晓晔 黄贤金
资源环境承载力是长江经济带实施大保护战略的科学依据。以长江经济带为研究对象,以碳排放峰值作为人口承载力研究的切入点,构建长江经济带能源消费碳排放量预测模型和碳排放峰值预测模型,根据现状、预测年以及碳峰值年份碳排放控制目标测算长江经济带所能承载的最大人口规模,研究结果反映长江经济带能源消费由传统的以煤碳为主的结构不断向多元消费和利用结构转型,经济发展对传统能源结构的依赖程度在不断降低。
关键词:
长江经济带 碳排放峰值 人口承载力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吉婷婷 陈童 毛广雄
[目的]评价发展规划驱动下的水资源承载力特征,为区域发展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淮河生态经济带为对象,采用熵权重的Topsis评价方法,分析淮河生态经济带水资源承载力的区域差异及其影响因素。[结果] 2015年不同市县水资源承载力综合得分介于0. 305 8~0. 698 8之间,其中盐城市最高,桐柏县最低;境内江苏、安徽、河南3省的水资源承载力分别为0. 585 2、0. 478 2、0. 524 9。[结论](1)淮河生态经济带水资源承载力具有在淮河干流上、下游承载力高,但中游偏低的空间分布特征。(2)水资源系统层面,水资源总量是承载力高低的供给侧决定性因素,是水资源承载力高低的重要基础。(3)社会系统中,用水量与用水结构是提升和优化水资源承载力的调控性因素。(4)城镇化发展与人口增加是水资源承载力高低的胁迫性因素,而经济发展水平是水资源承载力调控的重要保证。
[期刊] 物流技术
[作者]
刘瑶 卢升荣
社会经济、交通资源、环境三者相互作用,构成动态开放的复合系统。在遵循指标选取原则的基础上,构建社会经济-交通资源-环境复合系统承载力预警指标体系,并运用关联熵确定指标权重,建立承载力预警的复合物元模型。以长江经济带"七省二市"为例,评判2018年各地区复合系统及子系统承载力预警状态。评判结果能较好地反映各地区复合系统及子系统承载力的实际状况,表明所建立的指标体系、模型基本合理。预警结果可为各地区制定相关政策措施应对承载力不足的问题指明方向。
关键词:
长江经济带 复合系统 承载力 预警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张荣天 张小林 尹鹏
土地资源承载力时空分异及其影响因素探讨可为制定差别化的国土空间优化策略提供一定依据。文章以长江经济带作为典型研究案例,以市域作为研究尺度,从土地资源经济承载力、社会承载力及生态承载力维度构建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权TOPSIS法测算2000—2018年长江经济带市域土地资源承载力水平;综合空间自相关模型、地理探测器模型等方法探讨长江经济带市域土地资源承载力时空分异特征与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2000年以来长江经济带市域土地资源承载力表现为一定的提升态势,且土地资源承载力水平区域差异表现为下游>中游>上游。(2)全局上,研究期间长江经济带市域土地资源承载力呈现出正的空间相关性特征;局部上表现为“小集聚大分散”空间分异格局,H-H型主要集聚在上海及苏南地区,并不断向杭绍甬空间演化,而L-L型主要集聚在川西高原区及滇西南地区。(3)交互探测结果显示,人均GDP、城市化率及二三产产值比重是影响长江经济带市域土地资源承载力空间分异的主导因子,且与其他因子交互驱动力强于单因子作用,交互作用类型以双因子增强为主。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郑金辉 徐维祥 陈希琳 刘程军
探索多维产业结构对资源环境承载力影响的空间溢出效应,是推动长江经济带区域协调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路径。以长江经济带2003~2019年108个城市面板数据为样本,基于熵值法从资源承载力、环境承载力、社会经济支撑力3方面评价资源环境承载力水平,采用泰尔指数和空间自相关等方法探究其时空演变特征,并运用空间计量模型分析多维产业结构对资源环境承载力影响的空间溢出效应。结果表明:(1)长江经济带资源环境承载力整体保持上升态势,存在下游>总体>中游>上游的特征,区域差异则存在下游>上游>总体>中游的空间异质性,且差异的主要来源于上、中、下游的地区内部差异。(2)资源环境承载力呈现由西北向东南方向逐级递增的空间趋势,具有显著的空间集聚与关联特征。(3)产业结构合理化、产业结构服务化、产业结构高度化对资源环境承载力的空间溢出影响存在差异,产业结构合理化和产业结构服务化均存在负向的空间溢出效应,产业结构高度化则存在正向的空间溢出效应、但不显著。长江经济带资源环境承载力的时空异质性特征是在工业集聚、科技创新、对外开放、政府干预诸多因素交互叠加、循环累积作用下形成。为实现长江经济生态文明建设先行示范带,应重视城市间资源环境承载力的空间溢出效应,发挥区域协同互动作用,推动资源要素的空间适配。
[期刊]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作者]
廖文梅 秦克清 童婷 彭泰中
以长江经济带11个省(市)为研究对象,基于耦合协调模型构建城市化与森林生态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权法测算2005-2014年长江经济带城市化与森林生态承载力综合水平,分析其耦合协调关系及时空演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①长江经济带城市化与森林生态承载力综合水平分别处于上升趋势,总体呈现"中东部较强,西部较弱"的分布格局,其中城市化指数10 a间共增长0.070 8,森林生态承载力指数10 a间共增长0.057 9。②长江经济带城市化与森林生态承载力协调关系一直处于上升趋势,协调度值从0.532 9上升到0.614 4,经历了从"低度协调"过渡到"中度协调"阶段,整体协同作用初显效果,但城市化发展滞后是制约两者协调发展水平提升的主要原因。③区域内各省(市)协调度存在一定差异,东中西部地区依次呈递减趋势,呈现"良好协调-城市发展型""中度协调-绿色发展型""低度协调-绿色发展型""中度失协调-绿色发展型"的空间分布趋势。总体来看,长江经济带的森林生态承载力优先于总体城市化是导致大部分城市两系统间耦合协调度处于中低水平的重要原因。因此,在推进长江经济带建设中仍要正确处理好生态环境和经济发展的关系,探索协同推进生态优先和绿色发展新路径。
[期刊] 国土资源科技管理
[作者]
温彦平 李纪鹏
以长江经济带为研究对象,通过构建合理的指标体系,并计算综合得分指数,评价长江经济带内各省级行政单位的城镇化状态以及生态环境承载力状况;利用耦合度模型与协调度模型,对2006—2015年长江经济带内各省城镇化与生态环境承载力协调关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研究期内,长江经济带内各省份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城镇化水平由东到西存在一定程度的渐变规律,生态环境承载力变化情况则较为复杂多样;与其他省份相比,云贵川三省城镇化水平依然偏低,其较好的生态环境承载力开发潜力有待进一步挖掘;安徽、湖北、湖南、江西、重庆五省城镇化水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何伟 陈素雪 仇泸毅
长江三峡生态经济走廊地区作为我国最大的战略性淡水资源库和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面临着水资源利用不协调、水资源供需矛盾失衡等危机。水资源承载力是衡量一个地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指标,研究长江三峡生态经济走廊水资源承载力动态变化特征,对促进走廊地区水源涵养和生态文明建设具有积极意义。运用TOPSIS和熵权法综合评价方法,基于系统论和供需理论构建水资源承载力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分析长江三峡生态经济走廊各区县2015~2019年的水资源承载力动态变化及区域差异。研究结果发现:样本考察期间,长江三峡生态经济走廊各区县水资源承载力总体呈波浪式上升趋势,承载力水平基本维持在低级水平,其中生态子系统和社会经济子系统的贡献力度最大,中央和地方政府对走廊地区的水源涵养保护起到良好的带头引领作用,各区县水资源供需矛盾有所缓和但仍较为紧张。据此,本文提出发挥宏观调控作用,进一步推进区域内产业结构绿色升级、水资源高效利用和高质治理等政策建议。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李洁
文章结合灰关联熵权TOPSIS法和障碍度模型,对长江经济带2007-2016年土地综合承载力进行定量评价和主要障碍因子诊断。研究结果表明:2007-2016年长江经济带整体、东中西段及11省市土地综合承载力均呈不同幅度上升态势,除江西、湖南一直处于中级水平外,其余各地均由2007年的中级水平升为2016年的良好水平,但提升压力与潜力俱在;2007-2012年东中西段土地综合承载力基本呈西高东低阶梯状空间格局,2013-2016年基本呈东高西低阶梯状空间格局;4个子系统承载力呈不同幅度上升态势,经济社会系统基本呈线性增长态势,土地资源和科教管理系统上升幅度小,生态环境系统波动频繁,子系统不一致性变化制约了土地综合承载力快速提升;土地资源承载系统是首要障碍系统,人口密度、土地集约化程度、地均废水负荷等是主要障碍因子;土地综合承载力提升应重点突破与系统治理相结合。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傅晓华 杨欣欣 宋心语
资源环境承载力是衡量区域发展水平与发展潜力的关键因子,是维持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内生动力,构成国土空间规划编制的重要的科学依据。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是关系国家全局发展的重大战略,将成为中国经济“双循环”的样板。选用DPSIR-TOPSIS分析法和障碍度模型对长江经济带11个省级单元(9省2市)资源环境承载力进行测度与比较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2015—2021年,长江经济带资源环境综合承载力表征值为波动上升趋势,表明长江经济带整体发展潜力稳步提升,上海资源环境承载力连续7年排在首位;2)空间演变上,长江经济带资源环境承载力表征值从东向西大体呈现逐渐递减的趋势,与经济发展水平呈现出一致性特征;3)DPSIR模型五个准则层表征值均呈不同幅度上升趋势,其中压力、响应子系统承载力上升趋势明显,指标平均权重分析,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人均GDP等指标对资源环境承载力影响较大。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