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6061)
- 2023(8790)
- 2022(7391)
- 2021(6664)
- 2020(5514)
- 2019(12671)
- 2018(12158)
- 2017(23643)
- 2016(12330)
- 2015(13272)
- 2014(13171)
- 2013(13182)
- 2012(12680)
- 2011(11736)
- 2010(11931)
- 2009(11007)
- 2008(10608)
- 2007(9372)
- 2006(8597)
- 2005(7910)
- 学科
- 济(79577)
- 经济(79526)
- 管理(32058)
- 业(27792)
- 方法(25145)
- 数学(22459)
- 地方(22370)
- 数学方法(22292)
- 企(22014)
- 企业(22014)
- 中国(19096)
- 学(15905)
- 地方经济(14115)
- 业经(13126)
- 农(12728)
- 财(11875)
- 制(10426)
- 环境(10303)
- 产业(9570)
- 融(9314)
- 金融(9313)
- 贸(9310)
- 贸易(9306)
- 农业(8886)
- 易(8877)
- 体(8536)
- 发(8505)
- 和(8330)
- 银(8245)
- 银行(8232)
- 机构
- 大学(187963)
- 学院(186976)
- 济(88288)
- 经济(86533)
- 研究(72048)
- 管理(67570)
- 理学(58176)
- 理学院(57318)
- 管理学(56322)
- 管理学院(55941)
- 中国(51168)
- 科学(43969)
- 京(40328)
- 财(36910)
- 所(36763)
- 研究所(33648)
- 江(33258)
- 中心(31068)
- 财经(30110)
- 农(29685)
- 经济学(29203)
- 经(27322)
- 业大(26514)
- 院(26204)
- 经济学院(25968)
- 范(25150)
- 师范(24865)
- 北京(24232)
- 农业(23240)
- 州(22613)
- 基金
- 项目(127064)
- 科学(101711)
- 基金(95458)
- 研究(87571)
- 家(84596)
- 国家(84047)
- 科学基金(72337)
- 社会(60246)
- 社会科(57366)
- 社会科学(57349)
- 基金项目(50878)
- 省(49195)
- 自然(47081)
- 自然科(46053)
- 自然科学(46040)
- 自然科学基金(45226)
- 划(40966)
- 资助(38726)
- 教育(38298)
- 编号(31544)
- 重点(29208)
- 发(28779)
- 部(27865)
- 国家社会(26088)
- 创(25498)
- 成果(24685)
- 创新(24151)
- 科研(23951)
- 教育部(23772)
- 人文(23157)
共检索到28236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田野 高欣 罗静 田玲玲
以长江经济带71个机场城市为节点,构建有向加权的民航城市网络,从网络连接性、连通性、接续性和集聚性入手分析其空间复杂性,利用中断模拟的方式对其结构韧性进行评价。结果表明:(1)网络联系存在“马太效应”,少数城市承担了主要航空联系,并表现出东西两大空间阵营的“鞍”形格局,“轴-辐”伺服结构尚未完全形成。(2)边缘城市航空连通性强于中部城市,并在云南形成局部航空网络,具有显著的超平面特征。(3)网络韧性总体较强,在节点遭受中断时表现出接续替代效应,存在级联失效风险,少数区域性机场城市具有较强的局部控制力。
[期刊] 科技进步与对策
[作者]
马双
学者和政策制定者一致认为知识、技术是推动经济长期增长的关键因素之一。从现有文献中可以看出,并非所有知识都具有相同价值。然而,在经济地理学等相关领域研究中,学者们一直关注知识投入和产出的计量分析,却忽视了知识质量评估。利用国家知识产权局1985-2015年专利数据,测度了长江经济带110个城市的知识复杂性,并对知识复杂性的空间分布和演化过程进行可视化表达,探索知识空间分布与其复杂性的关联。研究发现,知识复杂性在长江经济带的分布是不均匀的,具有最复杂技术结构的城市不一定是专利申请最多的城市。联合发明专利数据分析结果显示,当创新合作主体位于不同城市时,复杂专利比非复杂专利更难实现知识流动。
关键词:
知识复杂性 空间分异 长江经济带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周欢 黄金 郑湘明
文章采用真实货运“流动数据”表征城市物流联系,从公路、铁路、水路、航空4类物流联系分析长江经济带物流网络,同时引用复杂网络理论和仿真攻击策略评估了物流网络结构的静态韧性和动态韧性,并通过模拟新冠疫情冲击探讨了上海等主导性节点城市物流网络在应对风险时的韧性表现。结果表明:(1)长江经济带形成了以公铁陆运为主干、水运为辅助、航空为补充的物流网络,其中各省会城市发挥着重要枢纽功能;(2)其物流网络层级性、异配性显著,具备良好传输韧性,但物流资源过度集中核心城市,易引发局部区域的闭塞和僵化;(3)物流网络结构的韧性能力并非固定不变,而是随风险冲击增大呈现阶段变化特征,核心部分未遭受严重破坏,整体网络就仍能维持正常运转;(4)新冠疫情模拟下,上海等核心城市“封城”并未使物流网络陷入困境,其他城市可增强自身中介作用来弥补网络核心缺失,实现网络结构的再平衡。由此,从物流基础建设、主导性节点和脆弱性节点3方面提出物流网络结构韧性的优化建议。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袁丰 熊雪蕾 徐紫腾 于灵慧
2008年金融危机对中国实体经济造成了巨大冲击,考察危机后区域经济恢复过程的不平衡性和差异化机制,有利于为推动区域高质量和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借鉴。论文基于多维韧性测度框架,全面考察国际金融危机后长江经济带经济韧性动态演变过程,重点分析了抵抗力、恢复力的时序变化特征和空间分异格局。在此基础上,采用固定效应面板回归模型,重点考察经济结构特征对不同阶段区域经济韧性的影响。研究发现:从总体层面来看,长江经济带遭受冲击后的抵抗力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整体表现为高水平抵抗力,而恢复力呈明显的波动特征;出口韧性的抵抗力和恢复力的波动远大于GDP、工业、消费、就业维度的波动;回归模型表明,多样化和相关多样化、区域创新能力等因素,虽然在危机初期抵御风险的过程中作用有限,但有利于区域在危机过后尽快实现恢复增长。研究有助于探索建立适应中国高质量发展的经济韧性测度框架,可以为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邝嫦娥 李文意
基于2008—2020年长江经济带108个地级市面板数据,全面考察经济结构调整的多维因素对城市经济韧性的影响机理及影响效应。研究发现:(1)长江经济带经济结构调整、城市经济韧性均具有显著的正向空间关联性,呈现“一荣俱荣”的空间特征。(2)产业结构调整、要素结构调整以及消费结构调整对本地城市经济韧性产生“结构红利”,即对本地经济韧性具有显著增促作用;人口结构调整与本地城市经济韧性呈“倒U”型关系。(3)产业结构调整与消费结构调整对空间关联地区经济韧性具有显著的正向间接效应;归咎于竞争效应,要素结构调整对相邻地区经济韧性产生消极影响;人口结构调整与空间关联地区经济韧性呈“U”型关系。最后,在建立区域协作机制、挖掘经济转型发展“结构红利”、构建“中心—周边”联系网络等方面给出相关政策建议。
[期刊] 特区经济
[作者]
刘淑淑 姜霞 张龙 张志超 蔡一通
城市经济韧性对推动城市群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研究意义。本文以长江经济带15座城市为研究对象,提出城市经济韧性评价指标,运用层次分析法和重心法对城市经济韧性进行测度。结果表明:2008—2017年长江经济带城市经济韧性整体呈阶段化上升,各城市演变趋势不同、差异较大,但呈均衡化发展趋势;分布上具有地域差异性、圈层性和轴带性的特点。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化星琳 彭翀 张梦洁
都市圈交通网络是构建区域安全韧性发展格局的重要基石。以长江经济带中成都都市圈、武汉都市圈和南京都市圈为研究案例,基于网络韧性评估框架,以常态和突发攻击两种情景,测度长江经济带典型都市圈公路网络韧性,主要结论为:(1)在常态情景下,三都市圈的公路网络韧性的集聚性、传输性、层级性分异明显,且网络的发育程度均有待提高。(2)在突发情景下,三都市圈在随机攻击和两种排序攻击下表现出明显的动态韧性分异,并各具不同的优势,成都都市圈综合表现相对最优,面对介数排序攻击时具有明显优势;南京都市圈综合表现位居其次,在面对度值排序攻击时具有明显优势;武汉都市圈综合表现居于最末,只在面对随机攻击时具有明显优势。(3)在突发情景下,都市圈公路网络的鲁棒性和脆弱性呈现一定的相互拮抗作用,在随机攻击下表现为鲁棒性强于脆弱性,在排序攻击下表现为脆弱性强于鲁棒性,且基于介数排序的攻击方式更易对网络造成结构性破坏。(4)从网络拓扑结构的角度分析网络韧性分异机制,并针对性提出都市圈公路网络韧性提升策略。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彭翀 林樱子 吴宇彤 彭仲仁
通过构建城市韧性"成本-能力-能效"的评估模型,综合运用熵值法、主成分分析法、SBM模型、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和K-means聚类方法,对长江经济带126个城市的韧性进行综合定量评估,归纳总结城市韧性模式和聚类特征,并运用GWR模型分析影响韧性能力的成本因素,探究韧性效率的驱动机制。研究表明:(1)分维度来看,核心城市呈现韧性成本和韧性能力的"双高",韧性效率则由非核心城市引领。从均衡的角度来看,韧性成本、韧性能效具有明显的水平层级性,而韧性能力在城市间的分野相对不大。(2)综合来看,韧性成本和韧性能力随城市规模的扩张而逐渐增加,而韧性效率逐渐衰减;韧性模式具有明显的上中下游区际差异性:上游地区表现为"低耗低能高效",中游地区"低耗低能中效",下游地区为"高耗高能低效";韧性的空间联系兼有核心城市垂直极化和一般城市扁平抱团。(3)从机制看,全社会用电量、建成区面积和科技支出是影响城市韧性能力的主要成本因素,不同韧性模式的城市具有差异化的主控因素。研究对于完善城市韧性评价体系、丰富城市韧性评估视角和推动城市韧性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程莉 黄兰稀 严月岑 文传浩
[目的]测度和评价长江经济带的乡村生态韧性,实证检验其影响因素,为维持全流域乡村地域系统稳定性和可持续性、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生态足迹模型、泰尔指数、核密度估计等方法对长江经济带11个省市2010-2019年的乡村生态韧性进行测度和评价,运用PCSE、FGLS方法实证检验了长江经济带乡村生态韧性的影响因素。[结果]在时序演变上,长江经济带的乡村生态韧性有所下降,乡村生态韧性均值从2010年的0.215下降到2019年的0.200;在区域分异特征上,长江经济带乡村生态韧性并未出现明显极化现象,但各地区乡村生态韧性总体差距呈现出扩大趋势,且上游、中游和下游不同流域段之间的差距是导致全流域各地区乡村生态韧性差异的主要原因;在空间格局上,全流域呈现出上游、中游、下游梯度下降态势,且空间演进呈现“东北—西南”格局,总体上空间布局的演变较小;影响因素发现,农村信息化、财政支农与长江经济带的乡村生态韧性呈正相关关系,而农村经济增长、农村人力资本、城镇化发展与乡村生态韧性呈负相关。[结论]建议以推进乡村经济多元化、生态化发展,构建合理的留才引才机制,深化数字乡村建设,推进绿色城镇化,构建城乡环境共同体,健全以绿色生态为导向的财政支农政策体系以提高长江经济带乡村生态韧性。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王圣云 翟晨阳
应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对长江经济带城市集群空间网络结构与空间合作路径进行分析发现:1长江经济带城市按交通物流竞争力可分为一类中心城市、二类中心城市、节点城市和边缘城市四个层级,上中下游分别形成成渝城市群、滇中、黔中城市群,长江中游城市群和长三角城市群等城市小群体。2长江经济带城市交通物流竞争力和城际联系网络空间分布不均衡,呈现"西弱东强"、"东密西疏"空间特征。3上海市、重庆市与武汉市是长江经济带对外辐射能力最强的三个城市,也是长江下游、上游和中游交通物流竞争力最强的中心城市,起着重要的辐射带动和支撑作用。4长江上游与中下游互动合作中,重庆市和成都市起着关键的桥梁媒介作用。长江中游与下游互动合作以"汉长昌"和下游的"沪宁杭甬"、"苏锡常合"联系为主,以九江市、上饶市和下游的衢州市、合肥市、安庆市、金华市联系为辅。5提高中心城市及中介城市的交通物流竞争力,通过上中下游城市优势互补、合作互动和梯度辐射,加强长江中下游地区与上游地区城际经济联系,优化长江经济带城际经济联系网络空间结构与合作路径,是促进长江经济带协调发展的主要着力点。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涂建军 朱月 李琪 刘莉 向文
以长江经济带129个地级市为研究单元,运用城市综合实力指数模型测度其综合实力并划分实力等级,通过经济辐射场强模型和线性平均方向模型分别测度城市影响力的大小和方向,以揭示城市网络空间结构特征,最后采用加权Voronoi图模型划分城市影响区。研究发现:(1)长江经济带城市实力等级数量上呈"2+5+13+109"金字塔型,空间上核心、次核心、节点城市呈带状和点状集聚在长江干流沿线及干支流交汇处,边缘城市呈块状集聚在上中游,形成以上海为"火车头",以重庆、成都、武汉、苏州等为"动力车厢"的动车组式城市网络空间格局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董莹 罗静 郑文升 田野 田玲玲 陈国磊
采用GIS及Python等技术手段,构建湖北省城市关联网络,提取出与各县(市、区)关联强度前2、前5、前10和前20的城市网络,对其网络结构及复杂性进行分析后,运用多元回归模型探索湖北省城市网络的形成机制。研究发现:(1)城市中心性空间分布呈现一主两副、东高西低的特点。(2)随着城市网络等级降低,湖北省城市网络结构由以武汉为中心的单极吸引型转变为以武汉为主中心,以宜昌、襄阳为次中心的主次复合辐射型。(3)节点的择优连接倾向随着网络等级的降低而更加凸显,但不同等级网络次中心的影响力呈现出尺度与区域差异。(4)资源优势与用地成本、市场潜力、劳动力成本与区位因素对城市网络的影响力依次变小;近邻优势在低等级城市网络中表现更为显著。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杜超 王姣娥 莫辉辉
随着中国航运集装化的快速发展,集装箱航运网络组织空间格局的探讨逐步成为新的关注点。以港口城市为节点构建网络,借助网络整体结构及节点中心性评价指标,对中国航运集装箱网络的拓扑结构和空间结构进行分析,发现其整体结构呈现出"小世界网络"的特点。对比分析沿海港口网络和长江水系网络发现,长江港口体系受航道所限,网络集聚性较弱,中心性较低,但中转功能较强;沿海港口中,广州直接联系的港口城市较多,而上海相对可达性较强,并成为沟通南北及东西向航运的重要节点;青岛、天津等吞吐量较大的港口在全国航运网络中的中心性较低,反映其主要服务于各自腹地;而武汉、南京等港口在网络中的中转功能逐步加强。网络中重要的港口城市节点...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徐梅馨
长江经济带数字流通与经济韧性的协调发展对城市高质量发展至关重要,它能够提升城市经济效益、促进产业升级、提高城市竞争力、增强城市应对风险和挑战的能力,进而推动城市实现可持续发展。文章以2012-2021年长江经济带11个省市为研究对象,构建耦合协调度模型、基尼系数和地理探测器模型,分析数字流通与经济韧性协调发展的动态演进特征和驱动因素。结果表明:2012-2021年长江经济带经济韧性和数字流通发展水平逐年提升,经济发展水平高于数字流通发展水平;经济韧性与数字流通系统耦合协调度呈现逐年增长趋势,下游地区协调发展高于中上游地区,区域之间差异化明显;创新能力、数字化水平、产业结构、城镇化水平、交通基础设施和政策支持的交互作用是影响系统协调发展的主要因素。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金鑫 黄菲
本文通过对2016-2020年长江经济带11个省市的绿色物流发展韧性进行测度,采用熵值法对数据进行处理,综合测算得出绿色物流发展韧性及其子系统韧性水平,同时确定各指标权重,构建绿色物流三系统韧性耦合协调模型,对长江经济带绿色物流发展韧性现状以及三子系统韧性系统耦合协调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长江经济带整体的绿色物流发展韧性水平呈现不断上升的趋势,且下游地区韧性水平高于中上游地区;绿色物流三韧性系统的耦合协调度处于失调阶段,但各省市具体耦合协调度不同,上下游之间存在较大差异。因此,为促进绿色物流发展韧性的提升以及子系统相互之间协调发展,长江经济带各省市应根据地方特色制定绿色物流发展战略,通过构建上中下游绿色物流资源共享平台,促进经济和物流的绿色健康发展。
关键词:
绿色物流 发展韧性 熵值法 耦合协调度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